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生育二胎政策松动”的消息,又一次燃起了城市白领们拥有两个孩子的梦想。然而,无论是中国的人口现状还是来自官方的政策解释,都让这种梦想只能停留在“怀想”阶段
“房子要住就住2层,孩子要生就生2个,这才是生活质量呢!”居住在北京中关村一个高档小区的李冰,心仪邻居宽大的复式房子之余,更羡慕邻居家里那对并非孪生、活泼可爱的兄妹俩,两个孩子一起出门,总是成为令路人羡慕的风景。
其实这种景象,放在20多年前,不过是稀松平常,可是如今,两个孩子就太惹眼了。
超生“富贵兵团”
周女士也拥有两个女儿。大女儿7岁,小女儿3岁,老大从公立幼儿园转入相对昂贵的私立幼儿园后,周女士松了一口气,自己的女儿不再那么突出了,25个人的小班中,有两到三个孩子属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所谓港澳台或外籍人士,而是民营企业家、私营业主、海归、或者是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薪富”阶层,周女士的先生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拥有两个孩子,已经和拥有一处大屋、一款名车一样,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新梦想。
与源自讽刺小品的“超生游击队”不同,这是一个高素质的“超生富贵兵团”——一小部分城市中产阶级开始考虑采用改变国籍或者认缴罚金的方法,将自己的后裔乘以2。
最近从上海传来的消息,特别鼓惑了城市白领们的心:新颁布的《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关于生育二胎的种种政策有了“松动”。比如三种人群再生育规定从适用于农业人口扩大到非农业人口;增加了4种再婚夫妻再生育的规定;同时取消了原有的生育第2个孩子应间隔4年的规定,等等。
伴随这个消息的,是一项对上海年轻男女的调查。它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越来越想多要一个孩子。让学者专家吃惊的是,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双高”的白领阶层,对生第二个孩子最感兴趣。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其他城市,2002年,国家计生委宣教司曾委托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开展“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并出版了《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一书,调查表明: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地白领,选择生育两个孩子的要比希望生育一个孩子的多34.6个百分点。有趣的是男人比女人更愿意多要一个孩子,其中,49.7%的“爸爸”想要第2个孩子,而“妈妈”有此愿望的只有43.4%。
而据《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项对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调查表明,近八成的博士、硕士认为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较为合适,由于理解国家政策不可违背,所以,近四成的人考虑到国外去生二胎。
这一批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构成了当今城市中特殊的“怀想二胎”的主力。
为什么是2个?
一对夫妻中间夹着一张稚嫩的孩子的脸,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口之家变成了中国城市家庭的标准版本。
江玮就是在这种习惯状态下看到了一张一家四口的照片,照片的主人是一对双胞胎的父亲,而且是一对龙凤胎,合影上男女主人各自抱着一个“小相似形”站在一起,“那种感觉真是震撼性的”,她说,“看过这张照片,再看三口之家4的照片就会有一种不完整的感觉”。
不完整的感觉并非只是视觉上的。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没来由就淌眼抹泪,拿情捏性,又谁知她不是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别人皆有兄弟姊妹,独她没有”——而缺乏安全感,导致神经衰弱?而当年的张爱玲,小时候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弟弟长得漂亮,所以处处留心着要表现得聪明乖巧,如果没有弟弟,恐怕她也不至于如此早慧吧?
目前已经是两个女儿母亲的周女士对此深有体会,“我并不是有意违反国家政策,而是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来说,我认为两个孩子比较合适。”
周女士介绍,自从有了个妹妹后,老大性格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独生子女那些特殊的脾性,如自私,自我为中心改变了许多,连幼儿园的老师都反映,孩子如今特别有责任心。而且由于姐姐能够带着妹妹一起玩,妈妈反而比带一个孩子的时候省了很多心。
多一个孩子,似乎也多了一道安全系数。目前管理着一间培训公司的于昕说,“假如有第二个孩子,将来父母都不在了,孩子和孩子间还可以互相商量,彼此有个照应。”
对于今天正处于生育年龄的城市青年父母,兄弟姐妹一大堆不过是少年成长期最平常的记忆。电视剧《军歌嘹亮》里有一幕非常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父亲一声哨响,家里的大小孩子一溜排齐,随着父亲的哨声在屋子里转圈,围着桌子操练正步。事实上,在这种家庭长大的人,在怀想二胎上最不屈不挠,而且最具想象力。
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赵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两个孩子的坚决“怀想”者。从小在融洽的多子女家庭里长大,赵先生喜欢热闹的感觉,虽然儿子刚满一岁,他已经憧憬着两个孩子的幸福时光:“关于二胎的想法我还没有和太太沟通过,但是有了孩子简直太好玩了,两个不嫌多!”
有趣的是,不管是实际拥有还是心怀梦想,几乎所有被访问的城市父母,都认为两个孩子是最佳组合,并不想再多生第三、第四个,甚至不指望将来靠孩子养老。
怀想二胎,既不愿违反政策,又不想放弃希望,因此每一次有关城市“二胎”政策的点滴更动都会掀起不可思议的关注,人们在梦想与现实的中间地带无限期地徘徊着。
“房子要住就住2层,孩子要生就生2个,这才是生活质量呢!”居住在北京中关村一个高档小区的李冰,心仪邻居宽大的复式房子之余,更羡慕邻居家里那对并非孪生、活泼可爱的兄妹俩,两个孩子一起出门,总是成为令路人羡慕的风景。
其实这种景象,放在20多年前,不过是稀松平常,可是如今,两个孩子就太惹眼了。
超生“富贵兵团”
周女士也拥有两个女儿。大女儿7岁,小女儿3岁,老大从公立幼儿园转入相对昂贵的私立幼儿园后,周女士松了一口气,自己的女儿不再那么突出了,25个人的小班中,有两到三个孩子属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所谓港澳台或外籍人士,而是民营企业家、私营业主、海归、或者是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薪富”阶层,周女士的先生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拥有两个孩子,已经和拥有一处大屋、一款名车一样,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新梦想。
与源自讽刺小品的“超生游击队”不同,这是一个高素质的“超生富贵兵团”——一小部分城市中产阶级开始考虑采用改变国籍或者认缴罚金的方法,将自己的后裔乘以2。
最近从上海传来的消息,特别鼓惑了城市白领们的心:新颁布的《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关于生育二胎的种种政策有了“松动”。比如三种人群再生育规定从适用于农业人口扩大到非农业人口;增加了4种再婚夫妻再生育的规定;同时取消了原有的生育第2个孩子应间隔4年的规定,等等。
伴随这个消息的,是一项对上海年轻男女的调查。它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越来越想多要一个孩子。让学者专家吃惊的是,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双高”的白领阶层,对生第二个孩子最感兴趣。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其他城市,2002年,国家计生委宣教司曾委托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开展“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并出版了《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一书,调查表明: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地白领,选择生育两个孩子的要比希望生育一个孩子的多34.6个百分点。有趣的是男人比女人更愿意多要一个孩子,其中,49.7%的“爸爸”想要第2个孩子,而“妈妈”有此愿望的只有43.4%。
而据《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项对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调查表明,近八成的博士、硕士认为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较为合适,由于理解国家政策不可违背,所以,近四成的人考虑到国外去生二胎。
这一批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构成了当今城市中特殊的“怀想二胎”的主力。
为什么是2个?
一对夫妻中间夹着一张稚嫩的孩子的脸,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口之家变成了中国城市家庭的标准版本。
江玮就是在这种习惯状态下看到了一张一家四口的照片,照片的主人是一对双胞胎的父亲,而且是一对龙凤胎,合影上男女主人各自抱着一个“小相似形”站在一起,“那种感觉真是震撼性的”,她说,“看过这张照片,再看三口之家4的照片就会有一种不完整的感觉”。
不完整的感觉并非只是视觉上的。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没来由就淌眼抹泪,拿情捏性,又谁知她不是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别人皆有兄弟姊妹,独她没有”——而缺乏安全感,导致神经衰弱?而当年的张爱玲,小时候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弟弟长得漂亮,所以处处留心着要表现得聪明乖巧,如果没有弟弟,恐怕她也不至于如此早慧吧?
目前已经是两个女儿母亲的周女士对此深有体会,“我并不是有意违反国家政策,而是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来说,我认为两个孩子比较合适。”
周女士介绍,自从有了个妹妹后,老大性格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独生子女那些特殊的脾性,如自私,自我为中心改变了许多,连幼儿园的老师都反映,孩子如今特别有责任心。而且由于姐姐能够带着妹妹一起玩,妈妈反而比带一个孩子的时候省了很多心。
多一个孩子,似乎也多了一道安全系数。目前管理着一间培训公司的于昕说,“假如有第二个孩子,将来父母都不在了,孩子和孩子间还可以互相商量,彼此有个照应。”
对于今天正处于生育年龄的城市青年父母,兄弟姐妹一大堆不过是少年成长期最平常的记忆。电视剧《军歌嘹亮》里有一幕非常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父亲一声哨响,家里的大小孩子一溜排齐,随着父亲的哨声在屋子里转圈,围着桌子操练正步。事实上,在这种家庭长大的人,在怀想二胎上最不屈不挠,而且最具想象力。
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赵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两个孩子的坚决“怀想”者。从小在融洽的多子女家庭里长大,赵先生喜欢热闹的感觉,虽然儿子刚满一岁,他已经憧憬着两个孩子的幸福时光:“关于二胎的想法我还没有和太太沟通过,但是有了孩子简直太好玩了,两个不嫌多!”
有趣的是,不管是实际拥有还是心怀梦想,几乎所有被访问的城市父母,都认为两个孩子是最佳组合,并不想再多生第三、第四个,甚至不指望将来靠孩子养老。
怀想二胎,既不愿违反政策,又不想放弃希望,因此每一次有关城市“二胎”政策的点滴更动都会掀起不可思议的关注,人们在梦想与现实的中间地带无限期地徘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