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汪每一位学生受益”,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是:发展、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受益。即要求通过体育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在进行单元计划构建时,就需要考虑如何落实《课标》提出的“保汪每一名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也就是如何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不同水平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依据对本次提供的案例进行的讨论和论坛学习相关理论,结合笔者在进行小篮球传接球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几点体会,现提出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一、承认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所谓的差异不仅是指学生男女之间的性别不同,运动能力、运动经验、生理心理、兴趣爱好、学习记忆方式等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学习某一项具体的技术动作时,学生之间的表现还是具有较大差异的。如,在进行小篮球原地传接球教学中,有些学生传球时用力不均匀,传球不准,传球的方位靠后或距离太远,传球力量大小难以掌握;有的学生不会接球,甚至有的学生面对向自己飞来的球会闭眼扭头躲避,球砸在自己身上都不能将球接住。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相同的技术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或做出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纠错就是教师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不同学生在学习一项具体的技术动作时表现出来的不同“错误动作”,可以看作是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引起的,这些缺少的经验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不管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的经验相同与否,教师都可以依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来判断学生的易犯错误,也可以在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使用某一个具体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观察,依据学生具体的表现来确定学生之间的差别和每名学生现实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要知道和了解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学生所缺少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总之,教师首先要看到、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现实基础是不同的,这种差别难以消除,这就是现实,因此,教师也要允许学生有差别地发展,这是“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得以实施的基础,是构建差异性教学的依据。
二、如何确定学生的现实基础
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获得发展和提高,要使每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就要确定每一名学生的现实基础。现实基础可以理解为在学习一项运动技能时,学生现在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如,以上所述在学习原地传接球时,学生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动作”。每一名学生的错误动作是不同的,这就是学生学习传接球的当下发展状况,也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对学情的全面把握不能脱离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当确定学习内容为传接球时,就需要教师对小篮球传接球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是原地传接球、在移动中传接球,还是在有防守的情况下的传接球,需要教师自己理解。以小篮球传接球为例,教师可以将传接球解释为在比赛中将球有目的地绕过防守人传给自己的队友,使队友易于接球并能够衔接下一个动作或投篮得分,此时,通过分析可以将传接球技术动作分为各种方式的传球,球的方向、轨迹、力量、落点、是否移动、面对什么样的防守使用什么方式的传接球等要素就成为了对学生现实基础进行诊断的不同方面。当学生能够在原地传接球,就可以说学生已经“会”传接球了_而当要求学生传球给跑动中的学生时,传出的球却落在了接球队友的身后,学生缺少的是对队友移动的速度和传球速度的判断,也就是说传球给移动的目标学生就不“会”了。知道了每一名学生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就是对学生现实基础的确定,这是因材施教,也是进行差异性教学的依据。
三、如何体现学生在现实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
确定学生的现实基础,了解学生不会的或缺少的技术动作,就可以设计出适合不同水平段学生的教材,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那么,如何体现出学生通过教学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呢?下面以小篮球传接球为例说明:
1.以形成新的技术动作为标志。技术动作是指对具体身体姿态的规定,传接球可以理解为2名或多名学生之间有目的地移动球的动作方法,分为双手、单手传接球;依据传球的线路分为高吊球、平传、击地、地滚传球;依据传球的远近有长传和短传;传球出球部位包括头上(后)、肩上(侧)、体前、体侧、胯下、低(下)手、背后等。如果学生已经学会了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在此基础上又学会了其他形式的传接球,那么,就可以认为学生学会了新的傳接球技术动作,在单一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做出多种传接球技术动作可以作为发展和提高的标志。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最先做出哪种传接球是不一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传接球动作数量的增多是发展和提高的标志之一。
2.以在更难的动作条件下做出动作为标志。在原地与在跑动的运动条件中进行传接球练习相比,对练习者提出的要求以及二者的难度显然是不同的,而在较为正式的比赛中,由于有防守队员的加入,将使得传接球技术的运用难度更大,也就是说练习条件的改变将导致练习难度的增减。传接球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应该说在比赛的运动条件下难度是最大的,在防守球员的严密防守下,队员之间处于高速跑动状态,再加上环境变化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到底使用哪一种传球方式,在什么时机传球,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并能够成功地将球传得准、接得住,并有利于投篮,则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将2名或多名学生之间的较为初级的简单地传接球分解为个人技术,即,只要能够将球“扔”出或将球接住即可。
传接球所谓的难度是相对的,影响传接球难度的第1个因素是是否移动,如,学生能够完成原地传接球动作后,要求学生在走动、慢跑、快速跑动中传接球,难度明显不同。而相对于传接球的2名学生在原地传接球和快速跑动中传接球的中间状态是传球者移动中传球(或原地传球),接球者原地接球(或移动中接球)。
影响传接球难度的第2个因素是是否有防守人,在没有防守人的情况下传接球是较容易的,在有防守人加入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顺利地完成传接球,则可以认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高。
对于动作难度的判断和认定在教学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如,当学生由没有防守向有防守的传接球过渡时,可以通过变换练习条件使练习具有不同的难度,以适合不同的水平的学生,如,利用障碍物代替防守人,限制防守(如,要求防守人手背在身后只移动脚的防守)、修改规则(如,在有防守人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走步违例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练习),器材的改变(如,球的大小和轻重)也会影响练习的难度,较轻较小的球更适合初学者使用,较重的球对于提高熟练者的球技是有一定帮助的。通过调整以上各个因素可以增减练习的难度,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完成更高难度的动作,则说明学生通过教学获得了提高。 3.以完成更复杂的技术动作为标志。篮球比赛中还有很多技术,如,投篮技术、运球技术等,传接球可以看作是篮球运动中相对较完整的一项技术,如果传接球技术能够与运球、投篮、假动作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称之为组合技术,如,传球给队友,然后插入内线接同伴传球上篮,也就是传切配合,但是如果面对对方的严密防守时,传球人在传球时可能需要通过投篮、传球假动作晃过防守人,然后利用变向跑动插入篮下,接球投篮,这就需要一连串的技术组合,这些组合动作与传接球技术相比就变得更复杂,如果学生能够将多个篮球技术动怍连贯地做出来,那么也是一种发展和提高。
四、如何设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性教材
了解了学生的原有基础,确定了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标志,就为设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有差异”的教材提供了基础,但是这里要指出,单元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只不过是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而设计不同形式的身体练习以适应学生的现实基础。差异性教材首先来说就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不同,对于某一水平的学生,所设置的教材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所发展和提高,那么,如何设置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性教材呢?下面以小篮球传接球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贾齐教授“身体练习三要素”的观点,谈一下笔者的思路,与大家交流探讨。
1.选择不同的技术动作。篮球比赛中传接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低手传球、肩上传球、原地传接球、跑动中的传接球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传球称为不同的技术动作,学生只要能够做出其中的一种传接球形式,就可以认为学生学“会”了。如,在一次三年级的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实践课中,部分学生由于难以控制传球力量,导致传出的球乱“飞”、学生接不住等情况的发生,难以完成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笔者通过改变技术动作,将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变成双手体前抛接球进行了教学,这样,学生就较容易达成目标。再如,在六年级的行进间接球上篮学习中,原来设计的练习是1名学生持球以双手胸前传球的方式传给1名固定位置的同伴,然后在跑动中接同伴回传球上篮。练习中,有些学生难以接住回传球,于是笔者要求回传球的学生采用双手手递手传球、短距离双手抛球的练习形式,逐渐拉大距离之后,再采用双手胸前回传球练习,通过改变技术动作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练习,获得了提高。
2.创设适宜学生学习的练习条件。当技术动作相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练习条件使练习难度发生改变从而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如,进行技术动作相X,f,F变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学习,使用球的大小、轻重,传接球的距离,是否在移动当中完成,是否有防守人等,都对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的难度产生了影响。在二年级要教学生传接球,如果使用正规的篮球,即使是使用三号球,很多学生都难以完成,那么教师就要考虑使用较小的球,如,笔者在二年级就使用水球作“抛(传)接球”游戏,水球是较轻且较软的球,很安全,既避免了初学者产生害怕畏难心理,也保护学生不被砸到和挫伤。器材的改变也属于改变练习条件,主要是为了使身体练习能够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
3.確定适宜的运动课题。在教学时,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错误动作”,如,传球的力量过大或过小,传球方向不准,传球的角度与练习要求不符等,这些方面都属于运动课题的范畴。当运动条件和技术动作相同时,每一名学生的运动课题很可能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运动课题,不同的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则不同,应均是基于学生所缺少的或者不会的信息而设置的。
以下是笔者在进行小篮球传接球教学实践中,依据“身体练习三要素”列出的影响构建“传接球”练习的各种因素(见表1),影响传接球的各种因素列出之后,就可以依据学生的现实基础进行教材构建,当确定小篮球传接球为教学内容之后,依据下表进行构建的教材都是属于传接球教学内容的具体练习形式,这包括有很多动作可以选择,每一种动作又可以用很多的练习条件调节难度(难度系数由小到大),还有许多学生易犯的错误动作要进行修正,这几个方面组合之后,可以制订出各种难度和针对性的练习,也就是说,一个教学内容,教师所设置的教材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可以依据下面对传接球的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
如,在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传接球时,学生使用正规的篮球是有难度的,可以选择纱巾、沙包、乒乓球、水球、弹球等物进行抛接练习;当学生能够进行原地传接球之后,可以改变运动条件,使学生在有移动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练习,再到有防守人的条件下练习。这里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现实基础进行调整,使这一练习适合不同的学生,设置的练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每一位学生的现实基础相对应,也就是说,教材三要素可以作为实施因材施教,构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差异性教学”的方法论。
一、承认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所谓的差异不仅是指学生男女之间的性别不同,运动能力、运动经验、生理心理、兴趣爱好、学习记忆方式等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学习某一项具体的技术动作时,学生之间的表现还是具有较大差异的。如,在进行小篮球原地传接球教学中,有些学生传球时用力不均匀,传球不准,传球的方位靠后或距离太远,传球力量大小难以掌握;有的学生不会接球,甚至有的学生面对向自己飞来的球会闭眼扭头躲避,球砸在自己身上都不能将球接住。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相同的技术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或做出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纠错就是教师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不同学生在学习一项具体的技术动作时表现出来的不同“错误动作”,可以看作是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引起的,这些缺少的经验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不管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的经验相同与否,教师都可以依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来判断学生的易犯错误,也可以在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使用某一个具体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观察,依据学生具体的表现来确定学生之间的差别和每名学生现实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要知道和了解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学生所缺少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总之,教师首先要看到、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现实基础是不同的,这种差别难以消除,这就是现实,因此,教师也要允许学生有差别地发展,这是“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得以实施的基础,是构建差异性教学的依据。
二、如何确定学生的现实基础
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获得发展和提高,要使每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就要确定每一名学生的现实基础。现实基础可以理解为在学习一项运动技能时,学生现在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如,以上所述在学习原地传接球时,学生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动作”。每一名学生的错误动作是不同的,这就是学生学习传接球的当下发展状况,也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对学情的全面把握不能脱离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当确定学习内容为传接球时,就需要教师对小篮球传接球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是原地传接球、在移动中传接球,还是在有防守的情况下的传接球,需要教师自己理解。以小篮球传接球为例,教师可以将传接球解释为在比赛中将球有目的地绕过防守人传给自己的队友,使队友易于接球并能够衔接下一个动作或投篮得分,此时,通过分析可以将传接球技术动作分为各种方式的传球,球的方向、轨迹、力量、落点、是否移动、面对什么样的防守使用什么方式的传接球等要素就成为了对学生现实基础进行诊断的不同方面。当学生能够在原地传接球,就可以说学生已经“会”传接球了_而当要求学生传球给跑动中的学生时,传出的球却落在了接球队友的身后,学生缺少的是对队友移动的速度和传球速度的判断,也就是说传球给移动的目标学生就不“会”了。知道了每一名学生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就是对学生现实基础的确定,这是因材施教,也是进行差异性教学的依据。
三、如何体现学生在现实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
确定学生的现实基础,了解学生不会的或缺少的技术动作,就可以设计出适合不同水平段学生的教材,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那么,如何体现出学生通过教学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呢?下面以小篮球传接球为例说明:
1.以形成新的技术动作为标志。技术动作是指对具体身体姿态的规定,传接球可以理解为2名或多名学生之间有目的地移动球的动作方法,分为双手、单手传接球;依据传球的线路分为高吊球、平传、击地、地滚传球;依据传球的远近有长传和短传;传球出球部位包括头上(后)、肩上(侧)、体前、体侧、胯下、低(下)手、背后等。如果学生已经学会了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在此基础上又学会了其他形式的传接球,那么,就可以认为学生学会了新的傳接球技术动作,在单一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做出多种传接球技术动作可以作为发展和提高的标志。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最先做出哪种传接球是不一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传接球动作数量的增多是发展和提高的标志之一。
2.以在更难的动作条件下做出动作为标志。在原地与在跑动的运动条件中进行传接球练习相比,对练习者提出的要求以及二者的难度显然是不同的,而在较为正式的比赛中,由于有防守队员的加入,将使得传接球技术的运用难度更大,也就是说练习条件的改变将导致练习难度的增减。传接球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应该说在比赛的运动条件下难度是最大的,在防守球员的严密防守下,队员之间处于高速跑动状态,再加上环境变化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到底使用哪一种传球方式,在什么时机传球,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并能够成功地将球传得准、接得住,并有利于投篮,则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将2名或多名学生之间的较为初级的简单地传接球分解为个人技术,即,只要能够将球“扔”出或将球接住即可。
传接球所谓的难度是相对的,影响传接球难度的第1个因素是是否移动,如,学生能够完成原地传接球动作后,要求学生在走动、慢跑、快速跑动中传接球,难度明显不同。而相对于传接球的2名学生在原地传接球和快速跑动中传接球的中间状态是传球者移动中传球(或原地传球),接球者原地接球(或移动中接球)。
影响传接球难度的第2个因素是是否有防守人,在没有防守人的情况下传接球是较容易的,在有防守人加入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顺利地完成传接球,则可以认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高。
对于动作难度的判断和认定在教学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如,当学生由没有防守向有防守的传接球过渡时,可以通过变换练习条件使练习具有不同的难度,以适合不同的水平的学生,如,利用障碍物代替防守人,限制防守(如,要求防守人手背在身后只移动脚的防守)、修改规则(如,在有防守人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走步违例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练习),器材的改变(如,球的大小和轻重)也会影响练习的难度,较轻较小的球更适合初学者使用,较重的球对于提高熟练者的球技是有一定帮助的。通过调整以上各个因素可以增减练习的难度,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完成更高难度的动作,则说明学生通过教学获得了提高。 3.以完成更复杂的技术动作为标志。篮球比赛中还有很多技术,如,投篮技术、运球技术等,传接球可以看作是篮球运动中相对较完整的一项技术,如果传接球技术能够与运球、投篮、假动作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称之为组合技术,如,传球给队友,然后插入内线接同伴传球上篮,也就是传切配合,但是如果面对对方的严密防守时,传球人在传球时可能需要通过投篮、传球假动作晃过防守人,然后利用变向跑动插入篮下,接球投篮,这就需要一连串的技术组合,这些组合动作与传接球技术相比就变得更复杂,如果学生能够将多个篮球技术动怍连贯地做出来,那么也是一种发展和提高。
四、如何设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性教材
了解了学生的原有基础,确定了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标志,就为设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有差异”的教材提供了基础,但是这里要指出,单元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只不过是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而设计不同形式的身体练习以适应学生的现实基础。差异性教材首先来说就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不同,对于某一水平的学生,所设置的教材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所发展和提高,那么,如何设置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性教材呢?下面以小篮球传接球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贾齐教授“身体练习三要素”的观点,谈一下笔者的思路,与大家交流探讨。
1.选择不同的技术动作。篮球比赛中传接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低手传球、肩上传球、原地传接球、跑动中的传接球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传球称为不同的技术动作,学生只要能够做出其中的一种传接球形式,就可以认为学生学“会”了。如,在一次三年级的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实践课中,部分学生由于难以控制传球力量,导致传出的球乱“飞”、学生接不住等情况的发生,难以完成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笔者通过改变技术动作,将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变成双手体前抛接球进行了教学,这样,学生就较容易达成目标。再如,在六年级的行进间接球上篮学习中,原来设计的练习是1名学生持球以双手胸前传球的方式传给1名固定位置的同伴,然后在跑动中接同伴回传球上篮。练习中,有些学生难以接住回传球,于是笔者要求回传球的学生采用双手手递手传球、短距离双手抛球的练习形式,逐渐拉大距离之后,再采用双手胸前回传球练习,通过改变技术动作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练习,获得了提高。
2.创设适宜学生学习的练习条件。当技术动作相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练习条件使练习难度发生改变从而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如,进行技术动作相X,f,F变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学习,使用球的大小、轻重,传接球的距离,是否在移动当中完成,是否有防守人等,都对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的难度产生了影响。在二年级要教学生传接球,如果使用正规的篮球,即使是使用三号球,很多学生都难以完成,那么教师就要考虑使用较小的球,如,笔者在二年级就使用水球作“抛(传)接球”游戏,水球是较轻且较软的球,很安全,既避免了初学者产生害怕畏难心理,也保护学生不被砸到和挫伤。器材的改变也属于改变练习条件,主要是为了使身体练习能够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
3.確定适宜的运动课题。在教学时,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错误动作”,如,传球的力量过大或过小,传球方向不准,传球的角度与练习要求不符等,这些方面都属于运动课题的范畴。当运动条件和技术动作相同时,每一名学生的运动课题很可能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运动课题,不同的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则不同,应均是基于学生所缺少的或者不会的信息而设置的。
以下是笔者在进行小篮球传接球教学实践中,依据“身体练习三要素”列出的影响构建“传接球”练习的各种因素(见表1),影响传接球的各种因素列出之后,就可以依据学生的现实基础进行教材构建,当确定小篮球传接球为教学内容之后,依据下表进行构建的教材都是属于传接球教学内容的具体练习形式,这包括有很多动作可以选择,每一种动作又可以用很多的练习条件调节难度(难度系数由小到大),还有许多学生易犯的错误动作要进行修正,这几个方面组合之后,可以制订出各种难度和针对性的练习,也就是说,一个教学内容,教师所设置的教材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可以依据下面对传接球的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
如,在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传接球时,学生使用正规的篮球是有难度的,可以选择纱巾、沙包、乒乓球、水球、弹球等物进行抛接练习;当学生能够进行原地传接球之后,可以改变运动条件,使学生在有移动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练习,再到有防守人的条件下练习。这里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现实基础进行调整,使这一练习适合不同的学生,设置的练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每一位学生的现实基础相对应,也就是说,教材三要素可以作为实施因材施教,构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差异性教学”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