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3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2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让我铭记于心。
那是1995年暑假前夕,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首次进行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当时,我在业务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既在区里赛课中夺冠,又获得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是区里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次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我是志在必得。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最终因我的评审材料缺少了一篇获奖论文而未能遂愿。如果当时我有一篇在区里获得三等奖的论文,就能顺利过关了。令我惭愧的是,工作了整整10年的我,当时竟连一篇在区里获得三等奖的论文也没有。
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很大。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解剖自己。我深深体悟到,一位教师如果只顾埋头教书,而缺少对理论的学习和积淀,缺少对教学的研究和思考,缺少经验的总结和提升,那么他注定是走不远的,而且只会将自己引入一个没有出路的“死胡同”。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得择高而立,仰望星空,改变行走姿态,脚踏实地,恒练“内功”,把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两者齐头并进。
当年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旅。在近两个月的时间中,我一口气“硬”写了十来篇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笔是那么笨拙,尽管有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是那样“蹩脚”。我这才幡然醒悟,原来写作是需要经过一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的。不过,让我欣慰的是,我在暑假中“硬”写出来的这些文章后来都相继公开发表了。
1996年,我终于如愿以偿,顺利地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
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次难忘的经历,打开了我生命的一方天空,让我彻悟到:写作是一名教师生活的应然姿态,也只有写作,才能够唤醒和改变教师的生命状态。
从此,我就把写作当作自己教学行走的一种方式。教學中,每当遇到一些值得关注的或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总不忘在教学之余用笔把这些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比如,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作文难写,难写作文”几乎成了学生的口头禅;“作文难教,难教作文”近乎成了语文教师的心病。为了解开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结,我对写作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研究,并先后写了《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呵护童真,守住童心》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相继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2010年5月,我还出版了写作教学专著——《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该书被《中国教育报》列入2010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
公开教学的机会是极其难得的,我也会把握住公开教学的机会动笔写些文章。我第一次围绕公开课教学来撰写文章是在1996年。那年4月,我在南京市“中小学语文衔接”教研活动中执教了《詹天佑》一课。对于这节课的教学,除了我自己认真研读文本、精心备课外,市、区教研专家也给予了真诚的帮助和悉心的指导,公开课上得很成功。课后,我围绕这次教学写了两篇文章。一篇题为《抓住中心,辐射全文》,写的是我教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和设计理念,重点谈了在教学中是如何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来点引学生质疑问难、辐射全文的,此文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上。另一篇题为《阅读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因为当时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这篇文章获得了1996年度南京市教学论文评比的一等奖。
我有时还会写一些自己对教改热点问题的思考。记得我第一次写这类文章是在20世纪末。当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呢?我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尝试着来思考、探究这个问题。通过研究,我写了一篇题为《作文教学中创新智慧的培养》的文章。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我探索和实践的一些体会:模仿起步,为“创新”奠定基础;拓宽思路,为“创新”寻求策略;多管齐下,为“创新”注入活力。这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第3期上。
播种文字,酿造思想,收获幸福。写作,记录着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连接着现实与未来,彰显着教育之美,体现着我对美的教育的追寻;写作,让我学会了对语文教学进行持续、深入地思考,加快了我的专业成长;写作,让我的教育生命添了激情,长了智慧,多了艺术,有了创造。
写作现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这些年,我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200余篇教学文章,先后出版了《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灵动而朴素地教语文》《让“语文”成为语文》等专著。其中,《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还忝列《中国教育报》评出的“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用文字牵引教学,虽然辛苦,但很快乐!
那是1995年暑假前夕,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首次进行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当时,我在业务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既在区里赛课中夺冠,又获得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是区里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次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我是志在必得。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最终因我的评审材料缺少了一篇获奖论文而未能遂愿。如果当时我有一篇在区里获得三等奖的论文,就能顺利过关了。令我惭愧的是,工作了整整10年的我,当时竟连一篇在区里获得三等奖的论文也没有。
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很大。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解剖自己。我深深体悟到,一位教师如果只顾埋头教书,而缺少对理论的学习和积淀,缺少对教学的研究和思考,缺少经验的总结和提升,那么他注定是走不远的,而且只会将自己引入一个没有出路的“死胡同”。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得择高而立,仰望星空,改变行走姿态,脚踏实地,恒练“内功”,把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两者齐头并进。
当年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旅。在近两个月的时间中,我一口气“硬”写了十来篇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笔是那么笨拙,尽管有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是那样“蹩脚”。我这才幡然醒悟,原来写作是需要经过一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的。不过,让我欣慰的是,我在暑假中“硬”写出来的这些文章后来都相继公开发表了。
1996年,我终于如愿以偿,顺利地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
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次难忘的经历,打开了我生命的一方天空,让我彻悟到:写作是一名教师生活的应然姿态,也只有写作,才能够唤醒和改变教师的生命状态。
从此,我就把写作当作自己教学行走的一种方式。教學中,每当遇到一些值得关注的或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总不忘在教学之余用笔把这些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比如,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作文难写,难写作文”几乎成了学生的口头禅;“作文难教,难教作文”近乎成了语文教师的心病。为了解开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结,我对写作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研究,并先后写了《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呵护童真,守住童心》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相继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2010年5月,我还出版了写作教学专著——《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该书被《中国教育报》列入2010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
公开教学的机会是极其难得的,我也会把握住公开教学的机会动笔写些文章。我第一次围绕公开课教学来撰写文章是在1996年。那年4月,我在南京市“中小学语文衔接”教研活动中执教了《詹天佑》一课。对于这节课的教学,除了我自己认真研读文本、精心备课外,市、区教研专家也给予了真诚的帮助和悉心的指导,公开课上得很成功。课后,我围绕这次教学写了两篇文章。一篇题为《抓住中心,辐射全文》,写的是我教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和设计理念,重点谈了在教学中是如何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来点引学生质疑问难、辐射全文的,此文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上。另一篇题为《阅读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因为当时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这篇文章获得了1996年度南京市教学论文评比的一等奖。
我有时还会写一些自己对教改热点问题的思考。记得我第一次写这类文章是在20世纪末。当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呢?我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尝试着来思考、探究这个问题。通过研究,我写了一篇题为《作文教学中创新智慧的培养》的文章。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我探索和实践的一些体会:模仿起步,为“创新”奠定基础;拓宽思路,为“创新”寻求策略;多管齐下,为“创新”注入活力。这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第3期上。
播种文字,酿造思想,收获幸福。写作,记录着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连接着现实与未来,彰显着教育之美,体现着我对美的教育的追寻;写作,让我学会了对语文教学进行持续、深入地思考,加快了我的专业成长;写作,让我的教育生命添了激情,长了智慧,多了艺术,有了创造。
写作现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这些年,我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200余篇教学文章,先后出版了《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灵动而朴素地教语文》《让“语文”成为语文》等专著。其中,《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还忝列《中国教育报》评出的“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用文字牵引教学,虽然辛苦,但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