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学生可在课前了解教学内容,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听课,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讨论,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预习,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降低学习的难度。本文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引导学生预习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预习;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差,产生厌学情绪,很多数学教师依然墨守成规,采取过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当前一些学校和数学教师比较关注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的预习效果。虽然很多数学教师会在课后布置预习作业,但缺乏方法指导,基础好的学生,预习起来没有什么难度,而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预习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吃力,预习效果不是很明显,甚至令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将无从下手,不能主动、有效地进行预习,因此无法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电脑、手机、游戏、小说等外界诱惑让学生很容易转變注意力,将主要心思放在玩上,没有真正重视预习,导致预习效果比较差,没有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态度
从小学数学课堂的第一节课,数学教师就要向学生灌输预习的观念,纠正学生“没有必要预习,只注重课堂四十分钟”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态度。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预习理念贯彻到每一个环节。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预习案的题目,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预习案。课后通过预习案了解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所学的内容,做到对所学知识点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是自己可以看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看不懂的。然后对着问题,再一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并将内容标识下来。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分类”这章节内容时,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的情况,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假分数和带分数。通过判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很容易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但是学生对带分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出现混淆。以为例,很多学生看到,就认为这是一个真分数,其实这是一个带分数,带分数包括假分数,将这个带分数进行转化就可得到,就是假分数。因此,在预习的时候,学生要将重点和难点标出来,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礎。
2.落实预习检查,保证预习质量
当前一些小学生不重视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到预习效果。所以教师布置预习案以后,要及时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在教学开始前,教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汇报的内容包括学生预习了哪些知识点、预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这个过程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也是教师考核预习案的过程,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然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展开交流,分享预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舞台,同时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精心设置预习案,为学生预习做好引导
预习案是学生预习的引导。数学教师在编写预习案的时候,要了解教材大纲和教材内容,收集重要的教学资料,做好预习提示,确保课前预习案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然后,数学教师要按照预习内容提示,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预习内容。预习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要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从预习案中感到挑战,使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受到激励,使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编制预习案时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增强预习案的针对性。
预习结束以后进行总结性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预习过程进行客观评价与反思,查找原因,激励自己,争取进步,有效地推动预习活动的持续进行。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长时期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所以想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和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设计预习案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符合学习规律。
4.优化预习方法
好的预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例如计算课的预习方法就可以借鉴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理论”,让学生“先练后讲”,通过适量的练习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发现学生对于新知学习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也能让学生反思预习中的错误和遗漏,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把新知学得更深、更广。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多记录,及时发现预习过程中的难点,并将预习过程中的重点用笔标记出来,便于课堂上认真听课,抓住学习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一些原理、概论等知识的预习,则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勤读、多读,一旦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知识重难点,要对其进行多次阅读。这样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此外,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分析和逻辑推理。例如对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题,就需要学生运用拆分和整合思维,将一个多边形拆分成多个三角形,再进行面积计算。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与其预习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预习过程中,不仅要多动手、多阅读,还需要多思考、多提问,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重点学习。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预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志新.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6(16):79-80.
[2]林威.有效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6(58):75-76.
[3]杨桂梅.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浅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39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预习;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差,产生厌学情绪,很多数学教师依然墨守成规,采取过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当前一些学校和数学教师比较关注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的预习效果。虽然很多数学教师会在课后布置预习作业,但缺乏方法指导,基础好的学生,预习起来没有什么难度,而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预习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吃力,预习效果不是很明显,甚至令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将无从下手,不能主动、有效地进行预习,因此无法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电脑、手机、游戏、小说等外界诱惑让学生很容易转變注意力,将主要心思放在玩上,没有真正重视预习,导致预习效果比较差,没有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态度
从小学数学课堂的第一节课,数学教师就要向学生灌输预习的观念,纠正学生“没有必要预习,只注重课堂四十分钟”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态度。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预习理念贯彻到每一个环节。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预习案的题目,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预习案。课后通过预习案了解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所学的内容,做到对所学知识点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是自己可以看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看不懂的。然后对着问题,再一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并将内容标识下来。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分类”这章节内容时,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的情况,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假分数和带分数。通过判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很容易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但是学生对带分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出现混淆。以为例,很多学生看到,就认为这是一个真分数,其实这是一个带分数,带分数包括假分数,将这个带分数进行转化就可得到,就是假分数。因此,在预习的时候,学生要将重点和难点标出来,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礎。
2.落实预习检查,保证预习质量
当前一些小学生不重视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到预习效果。所以教师布置预习案以后,要及时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在教学开始前,教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汇报的内容包括学生预习了哪些知识点、预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这个过程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也是教师考核预习案的过程,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然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展开交流,分享预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舞台,同时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精心设置预习案,为学生预习做好引导
预习案是学生预习的引导。数学教师在编写预习案的时候,要了解教材大纲和教材内容,收集重要的教学资料,做好预习提示,确保课前预习案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然后,数学教师要按照预习内容提示,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预习内容。预习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要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从预习案中感到挑战,使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受到激励,使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编制预习案时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增强预习案的针对性。
预习结束以后进行总结性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预习过程进行客观评价与反思,查找原因,激励自己,争取进步,有效地推动预习活动的持续进行。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长时期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所以想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和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设计预习案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符合学习规律。
4.优化预习方法
好的预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例如计算课的预习方法就可以借鉴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理论”,让学生“先练后讲”,通过适量的练习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发现学生对于新知学习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也能让学生反思预习中的错误和遗漏,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把新知学得更深、更广。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多记录,及时发现预习过程中的难点,并将预习过程中的重点用笔标记出来,便于课堂上认真听课,抓住学习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一些原理、概论等知识的预习,则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勤读、多读,一旦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知识重难点,要对其进行多次阅读。这样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此外,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分析和逻辑推理。例如对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题,就需要学生运用拆分和整合思维,将一个多边形拆分成多个三角形,再进行面积计算。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与其预习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预习过程中,不仅要多动手、多阅读,还需要多思考、多提问,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重点学习。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预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志新.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6(16):79-80.
[2]林威.有效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6(58):75-76.
[3]杨桂梅.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浅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