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仙居”是最老的房
小桥,流水,古树,明月。
这些都是一号哨所战士的钟爱。可是还不属于他们的最爱。最爱是什么?是和他们相伴了40年,为他们遮风避雨,给他们甜美温馨的二层小楼。战士们称这里是“神仙居”,而小楼是“神仙居”的中心。
这座小楼原是9间平房。自从有了哨所,就有了这几间平房。或者说,自从有了这几间平房,才有了哨所。十几代官兵就住在这里,每天从这里出发,每天要回到这里,一年下来,要走3个二万五千里。部队刚组建时,哨所住着20多名官兵,房间很紧张,没有卫生间,没有烧火间,没有洗漱室,更没有学习室、活动室。睡的是土炕大通铺,洗脸要到哨所旁的小河边,上厕所要到50米外的“旱厕”。一晃20年,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部队条件的逐步改善,哨所平房也有了大的改观:在平房的右侧接上了一层,变成了二层小楼,居住面积由原来的120平方米增加到180平方米。从此,小楼里有了烧火间、卫生间、洗漱间、学习室、活动室。这下,房间多了,功能齐全了,战士们可高兴了。
转眼又过了20年。这时,部队的营区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居住的楼房质优形美,而且功能越来越多,院子里有草有花还有果。看着越来越“落后”的一号哨所,来参观的兄弟部队领导问,哨所的小楼是不是该拆啦?部队领导也坐不住了:哨所是部队的窗口,也是军区的窗口。和一些单位的哨所比,这座二层小楼不仅样式老套,而且“年龄”也大了。现在有一个观点,看一个单位全面建设怎么样,先看哨所建设得怎么样。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哨所来的人越来越少了,听到的赞许声也越来越稀了。
于是,一个问题便摆在了党委会议的桌上:是把小楼推倒重盖,还是简单维修一下?开始,大家争论得很激烈。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旧楼扒了,再盖新楼,样式、格局、材料都要时髦的,建一个最漂亮最宽敞的哨所;一种意见认为,哨所样式虽老,但风格独特。“年龄”虽大,但很坚固。再说,现在住在哨所的战士人也不多,以后也不会增加了,房间很宽敞。只要稍加改造,就会美观起来。再在旁边的小河里造个瀑布,小桥加上自然喷泉,相互映衬,肯定是长白山脉最美观最实用的哨所。刘部队长和孙政委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建一个时髦点的哨所最少要花30万元,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完善一下,最多花8万元。哪个合算,不是很清楚吗?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对原来的哨所进行完善。
闲置库房成了“宝贝”
去年初,部队领受了一项新任务;组建野战应急保障分队,执行机动保障任务。任务和战备建设要求,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兵器室、值班室、作战室和战备库。目前,“三室一库”中的“三室”是现成的,只要稍加改造就能符合要求,只是缺少“一库”,而且这个“一库”是很重要的。
如何解决没有战备库的问题?部队领导摇头,上级领导挠头。部队领导摇头,是因为没有现成的合适的库房,如果要建的话,得需要60多万元。虽然任务是上级给的,但一下子就要60万,张不开口啊?自己拿,捉襟见肘。上级领导挠头,是因为新建一个战备库得花几十万元,钱从哪来?不建,房从哪来?给倒是能给点,可是给不了那么多啊!再说,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不能往后拖,只能往前赶。
真是急中生智。部队几名领导一连几天在库区里转,转着转着,便来到了“退休”多年的闲置库房旁边。走,进去看看!几个人来到了墙皮脱落的库房里。看着看着,大家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脸上有了笑容。还是李部队长打破了沉默:我看就用这两栋闲置的库房,两栋库房的面积加在一起正好是400平方米,够用。不过,原封不动地用肯定不行,必须得好好改造一下。大家算一算,改造成符合要求的战备库,得需要多少钱?于是,大家一笔一笔地算,最后得出一个都认同的数字:18万元。李部队长又提出一个问题:花18万元改造两栋旧库房合适不合适?大家又算:这两栋库房是10年前建的,地基、墙体、房顶非常坚固,原是用于放置器材的。后来,部队调整储存布局,这些库房便被闲置起来。由于在营区之外,所以一空就是几年。现在,房子虽然老化,但是加以修缮,至少能用50年。花18万元,用50年,很合算!还有,这几栋库房是当年花几十万元建的,如果长期用铁将军把守,不进行维修,很快就会破损,成为“废品”。而进行维修,就会只搭钱没效益。把它利用起来,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于是,大家就地拍板,改造这两栋闲置库房。
第二天,他们向上级有关部门打了报告。被批准后,开始了改造工程:重新做了防水,换了铁门窗,改换了电路,更换了电器,做了水泥地面,添置了战备库需要的各种设备。结果全部下来,花了不到18万元。修缮一新的战备库房矗立在官兵们的面前,大家齐声叫好。叫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周围原有的大树和蒿草,把库房严严实实地挡了起来,起到了很好的伪装作用。
官兵们喝上了“国水”
部队组建后,官兵们学着驻地村民的生活习惯,睡火炕,喝泉水,吃山菜,心里美滋滋的。可是,时间一久,出现了问题,一些官兵时常肚子痛,有的经常头疼,有的浑身无力。这是怎么回事?问驻地的医生,回答说,你们部队官兵来自天南海北,肯定水土不服,时间一长就适应啦!可是,有时几个人同时肚子痛,这不能不让部队领导着急。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可能是水有问题。于是到驻地走访,当地的村民说,我们祖祖辈辈喝山沟里的水,没看谁喝坏了?再说,山沟里的水来自山泉,不可能有问题。肯定的回答打消了部队领导的疑虑。找不出原因,只有一个办法:吃药。在有病的官兵转业退役时,增补一些医药费。
三年前,有心的刘部队长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些得肠炎胃炎、神经性头痛的战士退役后,病都自然而然地好了。他们来信说,原因肯定在部队。这时,又有一个班的战士都喊肚子疼。刘部队长有了主意,找地方防疫部门化验一下河沟里的水,看看到底有没有问题。防疫人员来了,几天后检验结果出来了。果然,河沟里的水是受到污染的水,不光有大肠杆菌,还有粪杆菌、酵母菌、痢疾杆菌。部队领导问什么原因?防疫人员解释说,山泉当然可以直接饮用,可是河沟里的水已经变味了。从泉源到驻地,有10多公里,所过之处,有山洪冲下来的各种动物的粪便,以及山上多年积存的腐烂的植物,还有村民们扔的垃圾。泉水受到了污染,所以不能食用了。过去村民食用,是因为污染还没有那么严重。其实,现在不少村民也程度不同地得了肠炎胃炎、神经性头痛等疾病,只不过没往水上想罢了。
防疫人员的一席话,使部队领导茅塞顿开。于是,他们开始着手打井。井在哪打?开始,他们打算在营区周围打。这样,可以节省管线,而且水流短,避免再受污染。后来,刘部队长提议,既然重新打井,就要找最好的水。还是请水样化验专家来,多打几眼井,看哪里的水最好,就用哪里的水。水样化验专家来到部队后,对二十几处的水样进行化验,结果选出了五处水源。专家说,这五处水源按照国家标准,34项指标全部达到要求。你们就放心地喝吧,不但不会致病,还能治病呢!于是。部队一次性打了五眼深井,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从此,部队官兵们喝上了“国水”。
小桥,流水,古树,明月。
这些都是一号哨所战士的钟爱。可是还不属于他们的最爱。最爱是什么?是和他们相伴了40年,为他们遮风避雨,给他们甜美温馨的二层小楼。战士们称这里是“神仙居”,而小楼是“神仙居”的中心。
这座小楼原是9间平房。自从有了哨所,就有了这几间平房。或者说,自从有了这几间平房,才有了哨所。十几代官兵就住在这里,每天从这里出发,每天要回到这里,一年下来,要走3个二万五千里。部队刚组建时,哨所住着20多名官兵,房间很紧张,没有卫生间,没有烧火间,没有洗漱室,更没有学习室、活动室。睡的是土炕大通铺,洗脸要到哨所旁的小河边,上厕所要到50米外的“旱厕”。一晃20年,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部队条件的逐步改善,哨所平房也有了大的改观:在平房的右侧接上了一层,变成了二层小楼,居住面积由原来的120平方米增加到180平方米。从此,小楼里有了烧火间、卫生间、洗漱间、学习室、活动室。这下,房间多了,功能齐全了,战士们可高兴了。
转眼又过了20年。这时,部队的营区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居住的楼房质优形美,而且功能越来越多,院子里有草有花还有果。看着越来越“落后”的一号哨所,来参观的兄弟部队领导问,哨所的小楼是不是该拆啦?部队领导也坐不住了:哨所是部队的窗口,也是军区的窗口。和一些单位的哨所比,这座二层小楼不仅样式老套,而且“年龄”也大了。现在有一个观点,看一个单位全面建设怎么样,先看哨所建设得怎么样。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哨所来的人越来越少了,听到的赞许声也越来越稀了。
于是,一个问题便摆在了党委会议的桌上:是把小楼推倒重盖,还是简单维修一下?开始,大家争论得很激烈。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旧楼扒了,再盖新楼,样式、格局、材料都要时髦的,建一个最漂亮最宽敞的哨所;一种意见认为,哨所样式虽老,但风格独特。“年龄”虽大,但很坚固。再说,现在住在哨所的战士人也不多,以后也不会增加了,房间很宽敞。只要稍加改造,就会美观起来。再在旁边的小河里造个瀑布,小桥加上自然喷泉,相互映衬,肯定是长白山脉最美观最实用的哨所。刘部队长和孙政委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建一个时髦点的哨所最少要花30万元,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完善一下,最多花8万元。哪个合算,不是很清楚吗?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对原来的哨所进行完善。
闲置库房成了“宝贝”
去年初,部队领受了一项新任务;组建野战应急保障分队,执行机动保障任务。任务和战备建设要求,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兵器室、值班室、作战室和战备库。目前,“三室一库”中的“三室”是现成的,只要稍加改造就能符合要求,只是缺少“一库”,而且这个“一库”是很重要的。
如何解决没有战备库的问题?部队领导摇头,上级领导挠头。部队领导摇头,是因为没有现成的合适的库房,如果要建的话,得需要60多万元。虽然任务是上级给的,但一下子就要60万,张不开口啊?自己拿,捉襟见肘。上级领导挠头,是因为新建一个战备库得花几十万元,钱从哪来?不建,房从哪来?给倒是能给点,可是给不了那么多啊!再说,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不能往后拖,只能往前赶。
真是急中生智。部队几名领导一连几天在库区里转,转着转着,便来到了“退休”多年的闲置库房旁边。走,进去看看!几个人来到了墙皮脱落的库房里。看着看着,大家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脸上有了笑容。还是李部队长打破了沉默:我看就用这两栋闲置的库房,两栋库房的面积加在一起正好是400平方米,够用。不过,原封不动地用肯定不行,必须得好好改造一下。大家算一算,改造成符合要求的战备库,得需要多少钱?于是,大家一笔一笔地算,最后得出一个都认同的数字:18万元。李部队长又提出一个问题:花18万元改造两栋旧库房合适不合适?大家又算:这两栋库房是10年前建的,地基、墙体、房顶非常坚固,原是用于放置器材的。后来,部队调整储存布局,这些库房便被闲置起来。由于在营区之外,所以一空就是几年。现在,房子虽然老化,但是加以修缮,至少能用50年。花18万元,用50年,很合算!还有,这几栋库房是当年花几十万元建的,如果长期用铁将军把守,不进行维修,很快就会破损,成为“废品”。而进行维修,就会只搭钱没效益。把它利用起来,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于是,大家就地拍板,改造这两栋闲置库房。
第二天,他们向上级有关部门打了报告。被批准后,开始了改造工程:重新做了防水,换了铁门窗,改换了电路,更换了电器,做了水泥地面,添置了战备库需要的各种设备。结果全部下来,花了不到18万元。修缮一新的战备库房矗立在官兵们的面前,大家齐声叫好。叫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周围原有的大树和蒿草,把库房严严实实地挡了起来,起到了很好的伪装作用。
官兵们喝上了“国水”
部队组建后,官兵们学着驻地村民的生活习惯,睡火炕,喝泉水,吃山菜,心里美滋滋的。可是,时间一久,出现了问题,一些官兵时常肚子痛,有的经常头疼,有的浑身无力。这是怎么回事?问驻地的医生,回答说,你们部队官兵来自天南海北,肯定水土不服,时间一长就适应啦!可是,有时几个人同时肚子痛,这不能不让部队领导着急。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可能是水有问题。于是到驻地走访,当地的村民说,我们祖祖辈辈喝山沟里的水,没看谁喝坏了?再说,山沟里的水来自山泉,不可能有问题。肯定的回答打消了部队领导的疑虑。找不出原因,只有一个办法:吃药。在有病的官兵转业退役时,增补一些医药费。
三年前,有心的刘部队长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些得肠炎胃炎、神经性头痛的战士退役后,病都自然而然地好了。他们来信说,原因肯定在部队。这时,又有一个班的战士都喊肚子疼。刘部队长有了主意,找地方防疫部门化验一下河沟里的水,看看到底有没有问题。防疫人员来了,几天后检验结果出来了。果然,河沟里的水是受到污染的水,不光有大肠杆菌,还有粪杆菌、酵母菌、痢疾杆菌。部队领导问什么原因?防疫人员解释说,山泉当然可以直接饮用,可是河沟里的水已经变味了。从泉源到驻地,有10多公里,所过之处,有山洪冲下来的各种动物的粪便,以及山上多年积存的腐烂的植物,还有村民们扔的垃圾。泉水受到了污染,所以不能食用了。过去村民食用,是因为污染还没有那么严重。其实,现在不少村民也程度不同地得了肠炎胃炎、神经性头痛等疾病,只不过没往水上想罢了。
防疫人员的一席话,使部队领导茅塞顿开。于是,他们开始着手打井。井在哪打?开始,他们打算在营区周围打。这样,可以节省管线,而且水流短,避免再受污染。后来,刘部队长提议,既然重新打井,就要找最好的水。还是请水样化验专家来,多打几眼井,看哪里的水最好,就用哪里的水。水样化验专家来到部队后,对二十几处的水样进行化验,结果选出了五处水源。专家说,这五处水源按照国家标准,34项指标全部达到要求。你们就放心地喝吧,不但不会致病,还能治病呢!于是。部队一次性打了五眼深井,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从此,部队官兵们喝上了“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