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德育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作为幼儿教育者如何在幼儿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把好这一关呢?本文从选择传统节日课程的意义、把握传统节日课程的核心、建构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传统节日课程建构策略,探讨了通过建构传统节日课程,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节日课程;中华民族美德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我园自2016年开始开展传统节日课程,通过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核心,建构传统节日课程,力求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
一、选择传统节日课程的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远古的时代,记录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传统节日来源于生活,蕴涵着劳动人民深刻的情感,节日活动在任何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我们通过节日教育活动特有的情景性、生活性、参与性、娱乐性建构传统节日课程,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幼儿对人、社会、自然的美好情感,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及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二、把握傳统节日课程的核心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特定的节日核心,饱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或对民族英雄的深切怀念等等。例如:春节的核心是迎新、团聚;清明节的核心是对英雄、亲人的深切哀思、怀念;中秋节是团圆、共享;重阳节是感恩、敬老等等。由于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传统节日课程必须紧紧抓住节日的核心教育价值,选择符合幼儿兴趣、发展需要的节日活动,让幼儿以快乐、愉悦的方式沉浸在节日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建构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构建传统节日教育课程,是挖掘和把握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将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置于幼儿园课程中,在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的同时,关注幼儿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儿童发展的双重意义。我们结合节日的核心教育目标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每一个节日都确立了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例如:小班元宵节的课程目标是了解节日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通过搓元宵体验动手制作节日食物的乐趣;中班则通过亲身体验做汤圆、挂灯笼、猜灯谜等传统节日习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大班幼儿在了解元宵节民俗文化传统活动后,通过制作“中国龙”“舞龙”等活动,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传统节日课程建构策略
(一)传统节日专题活动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要注重综合性”。[1]传统节日基本只有一天,是具有很强时效性的特殊日子,如果将传统节日教育集中在这一天开展,幼儿对节日文化的体验就是囫囵吞枣,节日课程就会流于形式。为了让幼儿能在节日文化中浸润,充分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我们将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节日前后两周内开展传统节日专题活动周,每一个节日都经过“迎节”“过节”“忆节”三个环节。例如:中秋节前通过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科学“上玄月下玄月”等活动迎接节日的到来,了解中秋节的节日特征;节中通过“打月饼”“月饼品尝会”“猜灯谜”等典型的民俗活动感受节日的喜庆;节后孩子们带着家庭团聚的照片、节日海报与同伴分享节日的快乐。节前认识了解、节中感受体验、节后回味提升,很好的把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田,为幼儿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传统节日课程活动的整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该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2]传统节日课程会通过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大型活动、环境创设、亲子活动等五大内容,去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例如:端午节有语言“屈原的故事”,幼儿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科学“认识艾草”,感知艾草特殊的气味及功用;还有社会“龙舟竞赛”、艺术“制作五彩绳”、体育“划龙舟”等教学活动。区域中投放五彩绳、香囊、香草等游戏材料,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制作五彩绳、香包、龙舟等。大型活动“趣味闹端午”,围绕端午习俗设置10个工作点,有五彩粽、彩蛋绘画、手工香包、艾叶煎蛋等,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幼儿全面了解端午习俗。班级环境有一块节日主题角,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把与节日相关的东西放置在这,幼儿可以结伴交流、分享、探索。节日期间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例如:元宵“放花灯”、端午“看龙船”、重阳“登高”等等,扩宽节日教育的阵地。
(三)家、园、社区三位一体课程实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教育,要积极发挥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2]重阳节前夕,把爸爸妈妈偷偷拍摄爷爷奶奶在家劳作的视频,分享给全班小朋友,孩子们通过交流、讨论,讲述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发出“爷爷奶奶老了,我们要多帮助爷爷奶奶”的感叹。重阳节当天,邀请爷爷奶奶来园做客及才艺展示,孩子们知道老人过去和现在都有本领,为爷爷奶奶献上一杯茶和自制的菊花糕。另外,联系社区的孤寡老人,孩子们带上长寿卡和重阳糕去看望他们,现场温馨感人。孩子们通过实际参与获得了对重阳节孝、敬老、感恩的深切感悟和理解,在家庭、幼儿园、社区共同作用下,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参与性,增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五、建构传统节日课程的收获
传统节日课程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课程,让幼儿走进传统,在感受节日美好情感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美德,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成为合格的中华民族公民奠定基础。例如:冬至节,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秘密编织了一条围巾,在冬至的那一天献给了自己最爱的人,收到围巾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眼睛含着泪花激动的和孩子们抱在一起,孩子们通过实际行动获得了对“孝”和“感恩”的直接体验和理解。还有春节、中秋等团圆的节日,孩子们充分的感受到家庭和睦,亲人团聚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好好传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关键词:传统节日课程;中华民族美德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我园自2016年开始开展传统节日课程,通过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核心,建构传统节日课程,力求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
一、选择传统节日课程的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远古的时代,记录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传统节日来源于生活,蕴涵着劳动人民深刻的情感,节日活动在任何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我们通过节日教育活动特有的情景性、生活性、参与性、娱乐性建构传统节日课程,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幼儿对人、社会、自然的美好情感,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及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二、把握傳统节日课程的核心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特定的节日核心,饱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或对民族英雄的深切怀念等等。例如:春节的核心是迎新、团聚;清明节的核心是对英雄、亲人的深切哀思、怀念;中秋节是团圆、共享;重阳节是感恩、敬老等等。由于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传统节日课程必须紧紧抓住节日的核心教育价值,选择符合幼儿兴趣、发展需要的节日活动,让幼儿以快乐、愉悦的方式沉浸在节日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建构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构建传统节日教育课程,是挖掘和把握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将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置于幼儿园课程中,在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的同时,关注幼儿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儿童发展的双重意义。我们结合节日的核心教育目标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每一个节日都确立了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例如:小班元宵节的课程目标是了解节日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通过搓元宵体验动手制作节日食物的乐趣;中班则通过亲身体验做汤圆、挂灯笼、猜灯谜等传统节日习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大班幼儿在了解元宵节民俗文化传统活动后,通过制作“中国龙”“舞龙”等活动,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传统节日课程建构策略
(一)传统节日专题活动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要注重综合性”。[1]传统节日基本只有一天,是具有很强时效性的特殊日子,如果将传统节日教育集中在这一天开展,幼儿对节日文化的体验就是囫囵吞枣,节日课程就会流于形式。为了让幼儿能在节日文化中浸润,充分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我们将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节日前后两周内开展传统节日专题活动周,每一个节日都经过“迎节”“过节”“忆节”三个环节。例如:中秋节前通过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科学“上玄月下玄月”等活动迎接节日的到来,了解中秋节的节日特征;节中通过“打月饼”“月饼品尝会”“猜灯谜”等典型的民俗活动感受节日的喜庆;节后孩子们带着家庭团聚的照片、节日海报与同伴分享节日的快乐。节前认识了解、节中感受体验、节后回味提升,很好的把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田,为幼儿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传统节日课程活动的整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该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2]传统节日课程会通过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大型活动、环境创设、亲子活动等五大内容,去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例如:端午节有语言“屈原的故事”,幼儿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科学“认识艾草”,感知艾草特殊的气味及功用;还有社会“龙舟竞赛”、艺术“制作五彩绳”、体育“划龙舟”等教学活动。区域中投放五彩绳、香囊、香草等游戏材料,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制作五彩绳、香包、龙舟等。大型活动“趣味闹端午”,围绕端午习俗设置10个工作点,有五彩粽、彩蛋绘画、手工香包、艾叶煎蛋等,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幼儿全面了解端午习俗。班级环境有一块节日主题角,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把与节日相关的东西放置在这,幼儿可以结伴交流、分享、探索。节日期间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例如:元宵“放花灯”、端午“看龙船”、重阳“登高”等等,扩宽节日教育的阵地。
(三)家、园、社区三位一体课程实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教育,要积极发挥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2]重阳节前夕,把爸爸妈妈偷偷拍摄爷爷奶奶在家劳作的视频,分享给全班小朋友,孩子们通过交流、讨论,讲述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发出“爷爷奶奶老了,我们要多帮助爷爷奶奶”的感叹。重阳节当天,邀请爷爷奶奶来园做客及才艺展示,孩子们知道老人过去和现在都有本领,为爷爷奶奶献上一杯茶和自制的菊花糕。另外,联系社区的孤寡老人,孩子们带上长寿卡和重阳糕去看望他们,现场温馨感人。孩子们通过实际参与获得了对重阳节孝、敬老、感恩的深切感悟和理解,在家庭、幼儿园、社区共同作用下,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参与性,增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五、建构传统节日课程的收获
传统节日课程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课程,让幼儿走进传统,在感受节日美好情感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美德,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成为合格的中华民族公民奠定基础。例如:冬至节,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秘密编织了一条围巾,在冬至的那一天献给了自己最爱的人,收到围巾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眼睛含着泪花激动的和孩子们抱在一起,孩子们通过实际行动获得了对“孝”和“感恩”的直接体验和理解。还有春节、中秋等团圆的节日,孩子们充分的感受到家庭和睦,亲人团聚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好好传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