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头20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一个特别的发展阶段,这就是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0世纪最后20年,按照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提出的战略构想,我们第一步实现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以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为标志,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实现了小康目标。对于这个目标,党的十六大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小康。因此,我们把它定义为总体小康。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再用20年时间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什么是全面小康?作为一个数量概念,全面小康是要惠及中国上10亿的人口,也就是说,让全国人民,让东、中、西三个部分都能感受到小康的阳光雨露。显然,全面小康是一个更加协调、更具有公平性的概念。作为一个质量概念,全面小康强调全面进步、全面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党完整地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布局。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小康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小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人类历史上,现代化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理解为是运用现代工业手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很遗憾的是,这样的现代化总是难尽人意。在人类一次又一次对大自然征服的胜利中,我们越来越多地遭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于是,人们对现代化开始了深刻的反思,这就是我们不仅要改造利用自然,而且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种新的现代化观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无可争辩地成为其核心理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我们的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那么我们的后发优势就集中表现在可以不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在现代化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跨越。
  其次,它标志着人们对幸福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无限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初的理解,首先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进而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实践表明,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对人们来说的确是幸福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一旦人与自然失去和谐,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纯净的水,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无法带来幸福,更无法真正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已经由两要素发展为三要素,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的满足。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离开生态平衡是无法想象的。再多的GDP也无法使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第三,它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和”为最高价值追求、以“和”为最高理想境界的中华文化,以其深邃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生态理念,在今天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有着极大的魅力。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是与历史充满继承性、关联性的,只有坚持这种继承性和关联性,现代化才具有民族特色。生态文明绝对可以作为国际性概念在全球普遍使用,但用“天人合一”来注释,绝对是中国化、民族化的理解。因此,弘扬和光大“天人合一”的价值主张,并且付诸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民族特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进军号角,新世纪第二个10年就要展开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了,与前10年相比,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以为要有以下追求和行动:
  一、让生态文明成为普遍的道德理念。任何有生命力、持续力的文明,绝不可能是少数人的信仰与追求,而应当成为多数人自觉的主张与行动。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就表现在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实践文明的广度与深度上。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文明理念一旦转化为道德准则,就有广泛性、约束力和可传承性。这个“转化”,就是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认可文明理念,并自觉遵守,以此作为荣辱判别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生态文明的准则,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二、让生态文明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当前,中国正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到6000美元的发展过程。按照国际社会所提供的经验,这个过程,人们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时尚上很容易发生摹仿倾向,追崇发达国家,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普及程度之高已经替代了水饺、面条就是一例。实践证明,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格体质方面的缺陷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反思并予以避免的。仅举一例,若中国像美国那样普及汽车消费,其后果无法想象。在中国应当继续倡导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所崇尚的勤俭传统,即使是在扩大消费需求的过程中,也应当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不应把扩大消费需求理解为过度消费、超前消费。
  三、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方式。人类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的发展,离开发展说生态文明只能是一种奢谈,因而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当前,这两者最重要、最现实的结合点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继续沿用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四、让生态文明进入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要构建支持生态文明、有利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我们的制度设计、运行规则都应当朝着这样的方向去架构、去谋划、去变革。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改革的过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我们的记忆中,我党指出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革命,这是所有制的革命;邓小平同志指出,1978年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内容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党第三次使用了深刻革命的说法,这就是要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以为第三次深刻革命必然包涵了生态文明建设。告别计划经济体制,告别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让我们一起成为第三次革命的弄潮儿!
  
其他文献
以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拓宽改建工程中边坡上的桩基采用长螺旋钻机施工为例,介绍长螺旋钻机的使用特点、施工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本文系统阐述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认为古希腊朴素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是建构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
[摘要]本文深入阐述了商贸流通在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商务经济现状,提出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工作在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思路和建议,即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突出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大力构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开放高效的综合物流体系、着力培育商务发展品牌、不断完善商务发展配套政策。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商贸
厦门杏林大桥连接线隧道位于厦门市区交通繁忙地带,为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嘉禾路和鹰厦铁路,围岩软弱、超浅埋,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阐述超前管幕加固、双侧壁导坑开
采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单箱室刚构桥悬臂施工阶段主要控制截面的剪力滞系数。分析结果对桥梁悬臂施工过程应力测试控制有较大意义,可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
[摘 要]江西作为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涌现出了许多道教派别,他们在道教斋醮仪式、宫观建筑和故事传说等道教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道教文化活动带着古朴而神秘的色彩,又有非常深刻的生态直觉和生态智慧,这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启示。本文主要从道教故事中的生态隐喻、洞天福地的生态示范、斋醮仪式中的生态祈求三方面,来探讨江西道教文化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江西道教;生态;生态隐喻;  [中
桥墩计算长度的取值是长期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问题。依据压杆稳定基本理论,并结合实际经验,对渝利铁路跨线桥桥墩在施工和使用阶段的受力进行分析与计算,阐述该桥桥墩计算长
2012年6月3日,“叙事学研究的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王字楼举行。本次会议由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主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