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必须承认城乡之间的差别,城乡的差别,只有从农村孩子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出发,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开辟新的教学天地,去营造新的教学效应。下面我就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教学说一说自己的教学历程。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我抓住了孩子们喜欢的事物教学,从农村孩子生活环境与认知规律,去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做到了有依可循,为数学的学习找到了他们容易接受,乐于探究的新途径。
1、与铁丝的“牵手”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由于框架较少,不能真正体会到棱与面的差别。为了更好的奠定基础,我告诉学生自己回家用铁丝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虽然在制作过程,有些迷茫,作品有些蹩脚,正是由于这样的操作,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学会思考。不仅轻而易举地学到了正方体的12条棱相等,长方体的棱分三组:长、宽、高,还可以为类似“一根铁丝围成长5厘米、宽4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如果改为正方体,那么正方体的棱长是( )厘米”做好铺垫。
2、蔬菜的“粉墨登场”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正方体是必不可少的,最让我担心的是横截面的理解。而且学具还不能破损,怎们办?我突然想到了农村的家常菜:土豆、萝卜等。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回家用土豆、萝卜等自己去切成正方体,长方体。
上课前,我看到摆在我面前奇形怪状的“小正方体和长方体”,让我忍俊不禁了!在切割的过程,他们在无形中懂得了正方体的基本知识。由于这些“蔬菜”的到来,为自己的教学减少了许多困难,让口干舌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的艺术品展示课,是多么奇妙!让学习横截面时,学生们自动去切,让他们清晰看到、学到:切一次,分两段;切两次,分三段;……;理解了横截面与正方体的侧面的关系,防止了空话连篇的说教。
3、教学语言的幽默
在学习本单元时,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三大体系的度量单位,让学生觉得鱼目混杂,分辨不清。常常发生这样的笑话:小明身高128平方厘米、教室地面面积45立方米等。每当这时,我就风趣地问学生:如果让你和大象比举重,和猴子比爬高,会怎样?孩子们哄堂大笑,不好意思低下头。在一次次的忍俊不禁的笑声中明白三大体系的单位根本没有可比性,应用要慎重,可千万别张冠李戴呀!当然了,自己也结合了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理解和领悟。
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数学课的调味剂,让数学课不在索然无味,而是充满情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新知,在调侃中领悟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时它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4、让实验开口“说话”
在学习容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升和毫升。我结合
农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对于实验器材的感知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碗、盔等家常用品带进课堂,用碗部分感知1升水:4碗水,接着把4碗水到入盔中,整体感知1升水是1盔。在自己演示过程中,学生凝声屏息地观察,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自己简单粗陋的“实验”,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操作与观察对比,使学生对于1毫升、1升单位的认识“首因效应”发挥到极致。初步感知地同时让学生对不同容积单位建立深刻的表象,对于容積单位的运用做到了有依可循。
在学习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同样用实验开口“说话”,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等活动中,理解其中的道理,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出水的体积,让难点迎刃而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农村孩子的学数学,教师更应该俯下身去读懂孩子,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明白孩子最近发展区域,从他们身边事物挖掘学习的动力,真正衔接好数学与生活最佳的途径。只要我们在熟悉的农村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去挖掘数学的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去创造,其中的数学教学真是妙不可言,农村孩子的数学,应该有农村别有的味道!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我抓住了孩子们喜欢的事物教学,从农村孩子生活环境与认知规律,去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做到了有依可循,为数学的学习找到了他们容易接受,乐于探究的新途径。
1、与铁丝的“牵手”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由于框架较少,不能真正体会到棱与面的差别。为了更好的奠定基础,我告诉学生自己回家用铁丝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虽然在制作过程,有些迷茫,作品有些蹩脚,正是由于这样的操作,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学会思考。不仅轻而易举地学到了正方体的12条棱相等,长方体的棱分三组:长、宽、高,还可以为类似“一根铁丝围成长5厘米、宽4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如果改为正方体,那么正方体的棱长是( )厘米”做好铺垫。
2、蔬菜的“粉墨登场”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正方体是必不可少的,最让我担心的是横截面的理解。而且学具还不能破损,怎们办?我突然想到了农村的家常菜:土豆、萝卜等。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回家用土豆、萝卜等自己去切成正方体,长方体。
上课前,我看到摆在我面前奇形怪状的“小正方体和长方体”,让我忍俊不禁了!在切割的过程,他们在无形中懂得了正方体的基本知识。由于这些“蔬菜”的到来,为自己的教学减少了许多困难,让口干舌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的艺术品展示课,是多么奇妙!让学习横截面时,学生们自动去切,让他们清晰看到、学到:切一次,分两段;切两次,分三段;……;理解了横截面与正方体的侧面的关系,防止了空话连篇的说教。
3、教学语言的幽默
在学习本单元时,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三大体系的度量单位,让学生觉得鱼目混杂,分辨不清。常常发生这样的笑话:小明身高128平方厘米、教室地面面积45立方米等。每当这时,我就风趣地问学生:如果让你和大象比举重,和猴子比爬高,会怎样?孩子们哄堂大笑,不好意思低下头。在一次次的忍俊不禁的笑声中明白三大体系的单位根本没有可比性,应用要慎重,可千万别张冠李戴呀!当然了,自己也结合了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理解和领悟。
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数学课的调味剂,让数学课不在索然无味,而是充满情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新知,在调侃中领悟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时它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4、让实验开口“说话”
在学习容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升和毫升。我结合
农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对于实验器材的感知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碗、盔等家常用品带进课堂,用碗部分感知1升水:4碗水,接着把4碗水到入盔中,整体感知1升水是1盔。在自己演示过程中,学生凝声屏息地观察,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自己简单粗陋的“实验”,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操作与观察对比,使学生对于1毫升、1升单位的认识“首因效应”发挥到极致。初步感知地同时让学生对不同容积单位建立深刻的表象,对于容積单位的运用做到了有依可循。
在学习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同样用实验开口“说话”,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等活动中,理解其中的道理,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出水的体积,让难点迎刃而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农村孩子的学数学,教师更应该俯下身去读懂孩子,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明白孩子最近发展区域,从他们身边事物挖掘学习的动力,真正衔接好数学与生活最佳的途径。只要我们在熟悉的农村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去挖掘数学的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去创造,其中的数学教学真是妙不可言,农村孩子的数学,应该有农村别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