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教育创新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才能丰富创新的新内涵,才能开创课堂教学新的创新之路,才能培养新时期的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的“新引擎”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前列。”胡锦涛也说过:“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知识创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新。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才是好学生。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诠释素质教育内涵强调: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坚持的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那么政治课教学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发挥政治课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学生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在政治教学中彰显“六必须”,方能焕发政治课的活力,方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的有竞争力的人才,“六必须”是提升政治教学创新能力的“新引擎”。
创造力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谈学生创造力好像高深莫测,特别谈初中学生的创造力似乎与现实非常遥远,与教师更是无缘,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初中政治教师能够履行教书育人的一般职责就都可以了。
其实不然,心理学家就认为,创造性是智力构成要素,它是一种人格特征和品质,更是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人的才能表现。有的专家研究得出:智商与创造力不成正比,不是说智商高创造力就高,智商低就没有创造力。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思维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特征,这种特征人人具备。学生的智力、非智力,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尽管发展不平衡,具有差异性,但是,创造性这种品质每个正常的学生普遍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发现、去培养。李岚清还曾说:过去我们的教育大多注重于重复能力的训练,刻板的记忆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成功又是至关重要。
充分理解创新的真正内涵
创新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的奇迹。创新它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政府、企事业及个人等;由此也扩展到各个领域,如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是日常所理解的创新,与当代初中生的所谈的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初中生大胆率直、童真童趣,探究能力强,能够大胆地挑战,并且能够说明挑战的原因,这就是创新;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能力有所提高也是创新。例如:初三学生分析农民工工资能够及时兑现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在城中购不起房子,为什么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对招商引资的思索,读书真的“无用”了吗?为什么蓝天碧水不复存在?奥巴马新政府与中国外交关系的走势如何?如何修补中法关系?等等。学生关注国内国际大事,点评家事校园事,关注焦点、热点问题的方法设想尽管不会完全成熟甚至有些稚嫩,但这也可视作是创新的一种表现。教师只有理解创新的含义,把握创新的实质,才能启动创新的教育,才会肯定学生的创新热情,才会收到新的教学效果。
创新的主阵地是课堂
传统的创新观认为:开辟第二课堂、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实践、开展调查、动手操作、发明创造、制造产品等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认识有所偏颇,因为这种创新教育只是对课堂教学创新的延伸或补充,真正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是课堂,这已经成为大家共识,勿容置疑。因此,教师要倾心打造课堂,把课堂构筑为创新课堂。笔者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倡导:学生要思考有质量的问题、要敢于质疑编者、要相互辩论、要敢于教师挑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始终受到了师生追捧。学生对探索、感悟、创新的试题特别亲切、特别有信心,分析起来头头是道,辩论起来引经据典。曾连续两届学生中考成绩居全区乃至全市前列,涉及到有关创新试题,学生没有任何畏惧感,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书本知识进行分析、进行挖掘,失分的学生自然很少。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培养。”由此看出,课堂创新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教师是课堂创新的主角也是配角,同样学生也是课堂创新的主角也是配角,师生是课堂创新的共同体。教师的创新思想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活动影响促进提升教师创新思想,只有师生的共同创造课堂生活,课堂才能迸发创新活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为师生的“互动”和“生成”提供了舞台,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用全新的创新思想武装教师
黑格尔说:“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培养人才水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所以要塑造学生创造品质,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文观、新的知识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课程观等。用科学的创新理念武装教师、指导教师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方能开花、结果。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式的取舍、教学原则的贯彻、思维训练的设计等能从学生、教材、学校、社会的实际出发,整合教学过程中各种有效元素,才能有效的达到创新效果。教师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作为初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创造条件、搭设平台、营造氛围,集聚创新元素,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创新思想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谈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成长的土壤与阳光。
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思维有序训练;为学生创设开放实践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创设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促进发展的评价机制。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和适当措施。政治教师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发展的习惯思维,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研究课本、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创新能力的“新引擎”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前列。”胡锦涛也说过:“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知识创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新。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才是好学生。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诠释素质教育内涵强调: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坚持的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那么政治课教学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发挥政治课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学生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在政治教学中彰显“六必须”,方能焕发政治课的活力,方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的有竞争力的人才,“六必须”是提升政治教学创新能力的“新引擎”。
创造力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谈学生创造力好像高深莫测,特别谈初中学生的创造力似乎与现实非常遥远,与教师更是无缘,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初中政治教师能够履行教书育人的一般职责就都可以了。
其实不然,心理学家就认为,创造性是智力构成要素,它是一种人格特征和品质,更是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人的才能表现。有的专家研究得出:智商与创造力不成正比,不是说智商高创造力就高,智商低就没有创造力。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思维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特征,这种特征人人具备。学生的智力、非智力,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尽管发展不平衡,具有差异性,但是,创造性这种品质每个正常的学生普遍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发现、去培养。李岚清还曾说:过去我们的教育大多注重于重复能力的训练,刻板的记忆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成功又是至关重要。
充分理解创新的真正内涵
创新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的奇迹。创新它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政府、企事业及个人等;由此也扩展到各个领域,如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是日常所理解的创新,与当代初中生的所谈的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初中生大胆率直、童真童趣,探究能力强,能够大胆地挑战,并且能够说明挑战的原因,这就是创新;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能力有所提高也是创新。例如:初三学生分析农民工工资能够及时兑现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在城中购不起房子,为什么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对招商引资的思索,读书真的“无用”了吗?为什么蓝天碧水不复存在?奥巴马新政府与中国外交关系的走势如何?如何修补中法关系?等等。学生关注国内国际大事,点评家事校园事,关注焦点、热点问题的方法设想尽管不会完全成熟甚至有些稚嫩,但这也可视作是创新的一种表现。教师只有理解创新的含义,把握创新的实质,才能启动创新的教育,才会肯定学生的创新热情,才会收到新的教学效果。
创新的主阵地是课堂
传统的创新观认为:开辟第二课堂、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实践、开展调查、动手操作、发明创造、制造产品等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认识有所偏颇,因为这种创新教育只是对课堂教学创新的延伸或补充,真正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是课堂,这已经成为大家共识,勿容置疑。因此,教师要倾心打造课堂,把课堂构筑为创新课堂。笔者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倡导:学生要思考有质量的问题、要敢于质疑编者、要相互辩论、要敢于教师挑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始终受到了师生追捧。学生对探索、感悟、创新的试题特别亲切、特别有信心,分析起来头头是道,辩论起来引经据典。曾连续两届学生中考成绩居全区乃至全市前列,涉及到有关创新试题,学生没有任何畏惧感,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书本知识进行分析、进行挖掘,失分的学生自然很少。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培养。”由此看出,课堂创新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教师是课堂创新的主角也是配角,同样学生也是课堂创新的主角也是配角,师生是课堂创新的共同体。教师的创新思想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活动影响促进提升教师创新思想,只有师生的共同创造课堂生活,课堂才能迸发创新活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为师生的“互动”和“生成”提供了舞台,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用全新的创新思想武装教师
黑格尔说:“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培养人才水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所以要塑造学生创造品质,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文观、新的知识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课程观等。用科学的创新理念武装教师、指导教师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方能开花、结果。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式的取舍、教学原则的贯彻、思维训练的设计等能从学生、教材、学校、社会的实际出发,整合教学过程中各种有效元素,才能有效的达到创新效果。教师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作为初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创造条件、搭设平台、营造氛围,集聚创新元素,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创新思想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谈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成长的土壤与阳光。
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思维有序训练;为学生创设开放实践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创设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促进发展的评价机制。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和适当措施。政治教师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发展的习惯思维,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研究课本、思考问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