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糖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及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85例(破裂组),未破裂43例(未破裂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结果

破裂组血糖、有子囊率和形态不规则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6.74 ± 2.61)mmol/L比(5.77 ± 2.11)mmol/L、60.00%(51/85)比11.63%(5/43)和68.24%(58/85)比30.23%(13/43)],瘤宽明显小于未破裂组[(4.53 ± 2.25)mm比(5.67 ± 2.6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性别构成、年龄、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瘤长、瘤颈和瘤长与瘤颈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瘤宽、有子囊和形态不规则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瘤宽、有子囊及形状不规则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364、0.709、9.441和3.935,95% CI 1.073~1.734、0.565~0.889、2.879~30.963和1.330~11.646,P = 0.011、0.003、0.000和0.013)。将瘤宽进行多次分组后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瘤宽≤ 3 m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OR = 0.294,95% CI 0.094~0.916,P = 0.035)。

结论

形状不规则、有子囊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近期血糖水平无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NCRT)后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17例术前行NCRT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01例患者于NCRT前、后均行MRI检查,16例仅于NCRT后行MRI检查;NCRT后患者均行T2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9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DCE)。分别应用T2WI、T2WI联
收治1例患有嵴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55岁女性伴有急性肾损伤的病例,该患者血清抗蛋白酶3抗体(PR3)阳性,肾脏病理提示符合局灶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伴少数肾小球新月体形成。予积极抗感染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后,肾功能逐渐恢复。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综合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发现积极抗感染治疗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肾损伤是基本治疗,而是否联合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目前尚存在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