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学会感恩对幼儿一生都很重要。一个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报答他人和社会的人,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和心灵健康的人。
幼儿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关键期,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幼时的经验将影响到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因而《新纲要》将培养优良的性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幼儿期的重点。感恩是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从小对幼儿进行感恩主义的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的有效途径。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利用有效的一日生活常规和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合力,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德育
幼儿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判断,他们可塑性很大,但认知不系统,行为不稳定,易反复。利用有效的一日活动常规,对其进行连续、一致的影响教育,无疑将丰富道德认知的发展,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常规中有幼儿在园期间应该遵守的规则,幼儿在日常学习中与同伴交往方面的文明行为和习惯,以及生活自理方面的要求。在园期间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回家教育幼儿帮助做简单的家务,及时给自然角或家中的种植物浇水。给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小会鱼、龙虾、小蝌蚪)喂食。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入园时“我爱我家”的集体主义教育;三八节的“我的好妈妈”“我是爸妈小帮手”“为妈妈送礼物”的爱妈妈教育活动,加强了亲子沟通和交流,实践了幼儿对父母的感恩和报答;运动会期问进行“我为集体夺金牌”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去自我中心得到成效;五一节“向劳动者致敬”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活动;六一节的好孩子教育活动等,活动的开展从时间上保让了对幼儿实施不间断的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与常规相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调动了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还锻炼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学一点知识,懂一点道理,做一点实事,养成一种品德”是感恩教育追求的目的。
2改进家长的教养方式方法,利用移情和角色扮演来促进幼儿良好感恩心态的培养
遇到幼儿无理要求的事件,父母不是无理由的全盘接受,就是无限的宽容迁就,从不计较孩子对自己的态度。独生子女存在的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不接受批评、挑衅打人、不懂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都是父母久而久之的无限宽容迁就的成果。他们接受的爱太单向,父母从不要求双向的回报,长久下去,孩子只会坦然地接受并且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从何谈起?家长可以使用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将孩子视为朋友,适时地对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如:妈妈今天:工作很累,腰酸背痛的,请你帮我捶捶好吗?叔叔送来的鲜橙汁一定很好喝,你能把它分给我们每人一份吗?时间久了,孩子的心里就有父母、长辈是最爱她的人了。
也可利用角色扮演,是一种是人暂时置身他人的社会位置,赋于这一位之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形式,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如实施“今天你当家”、“小小值日班长;”让孩子在经历中自己去体验父母、老师的不易,从而更好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好的配合老师,听家长的话,做懂事的好孩子。懂得感恩!
3结合传统的孝道观念,树立成人的榜样示范
世界文化发展到百花争鸣的今天,尽管有各自特定的仪式来表达情感,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明,孝道实属感恩的精髓。伴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奔忙在职场,没时问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首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爱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别忘了抽空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适合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礼品先给老人留出一份……我们对父母的关爱言‘行会深深地印刻在孩二子的心灵。孩子虽小但模仿力极强,让孩子接触到“孝敬”“感恩”的榜样,可以增加他的行为,成人的“感恩”行为的榜样有助于儿童做出相应的感恩行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庭的影子。孩子周围的教育者都应时刻以身作则,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
“感恩”将让孩子从小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当孩子寿父母、长辈以及社会的爱成为自然的、发白内心的时,感恩教育就是成功的。期待起跑线上的孩子成长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大方,文明礼貌,富有爱心,健康快乐……
幼儿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关键期,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幼时的经验将影响到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因而《新纲要》将培养优良的性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幼儿期的重点。感恩是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从小对幼儿进行感恩主义的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的有效途径。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利用有效的一日生活常规和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合力,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德育
幼儿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判断,他们可塑性很大,但认知不系统,行为不稳定,易反复。利用有效的一日活动常规,对其进行连续、一致的影响教育,无疑将丰富道德认知的发展,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常规中有幼儿在园期间应该遵守的规则,幼儿在日常学习中与同伴交往方面的文明行为和习惯,以及生活自理方面的要求。在园期间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回家教育幼儿帮助做简单的家务,及时给自然角或家中的种植物浇水。给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小会鱼、龙虾、小蝌蚪)喂食。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入园时“我爱我家”的集体主义教育;三八节的“我的好妈妈”“我是爸妈小帮手”“为妈妈送礼物”的爱妈妈教育活动,加强了亲子沟通和交流,实践了幼儿对父母的感恩和报答;运动会期问进行“我为集体夺金牌”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去自我中心得到成效;五一节“向劳动者致敬”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活动;六一节的好孩子教育活动等,活动的开展从时间上保让了对幼儿实施不间断的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与常规相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调动了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还锻炼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学一点知识,懂一点道理,做一点实事,养成一种品德”是感恩教育追求的目的。
2改进家长的教养方式方法,利用移情和角色扮演来促进幼儿良好感恩心态的培养
遇到幼儿无理要求的事件,父母不是无理由的全盘接受,就是无限的宽容迁就,从不计较孩子对自己的态度。独生子女存在的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不接受批评、挑衅打人、不懂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都是父母久而久之的无限宽容迁就的成果。他们接受的爱太单向,父母从不要求双向的回报,长久下去,孩子只会坦然地接受并且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从何谈起?家长可以使用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将孩子视为朋友,适时地对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如:妈妈今天:工作很累,腰酸背痛的,请你帮我捶捶好吗?叔叔送来的鲜橙汁一定很好喝,你能把它分给我们每人一份吗?时间久了,孩子的心里就有父母、长辈是最爱她的人了。
也可利用角色扮演,是一种是人暂时置身他人的社会位置,赋于这一位之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形式,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如实施“今天你当家”、“小小值日班长;”让孩子在经历中自己去体验父母、老师的不易,从而更好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好的配合老师,听家长的话,做懂事的好孩子。懂得感恩!
3结合传统的孝道观念,树立成人的榜样示范
世界文化发展到百花争鸣的今天,尽管有各自特定的仪式来表达情感,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明,孝道实属感恩的精髓。伴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奔忙在职场,没时问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首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爱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别忘了抽空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适合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礼品先给老人留出一份……我们对父母的关爱言‘行会深深地印刻在孩二子的心灵。孩子虽小但模仿力极强,让孩子接触到“孝敬”“感恩”的榜样,可以增加他的行为,成人的“感恩”行为的榜样有助于儿童做出相应的感恩行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庭的影子。孩子周围的教育者都应时刻以身作则,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
“感恩”将让孩子从小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当孩子寿父母、长辈以及社会的爱成为自然的、发白内心的时,感恩教育就是成功的。期待起跑线上的孩子成长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大方,文明礼貌,富有爱心,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