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提高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听课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思维活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的确,好习惯造就好人生,小学数学当然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实践来看,数学课前预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要使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就要给学生说明清楚预习的作用好处,使学生明确预习是为了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减少随意性,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能为学好新课做好准备,它能使听课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得主动,使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了解预习的目的、作用后,才能有预习的意识。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小学数学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听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捷克教育家奈美斯也曾说过:一切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得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听课效果。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这一习惯应重视,培养和推广。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生活、工作都是有好处的,要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经行长期的检查督促,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首先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始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要求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其次、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进取 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被动迁就,只好布置一些浅显的作业,久而久之,使预习流于形式。
再次、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部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另一边。
最后、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示,使学生力从心,便把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不要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在培养预习习惯中。首先要向学生提供预习的方法,使预习有模可循。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所以教师在培养预习习惯的起始阶段,要注意提供学习方法。其次是讲明预习的任务和目的。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这是预习的任务。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预习的目的。
只有任务是不够的,在课堂上要加大检查力度,争取检查到每一位学生,分层次提问从易到难,从困到优,检查和新授同时进行,把课堂交给学生,由以前的教师导入变成学生的解疑提问。如何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呢?我把原来的课后任务设置为课前任务,我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然后下达总任务。下达的任务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其次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如果太难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太容易学生就没有茅塞顿开后的成就感。任务设置还要考虑让学生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由此可见,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各科有效的手段督促学生提好预习,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在教学中实施素质的途径之一。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对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要使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就要给学生说明清楚预习的作用好处,使学生明确预习是为了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减少随意性,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能为学好新课做好准备,它能使听课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得主动,使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了解预习的目的、作用后,才能有预习的意识。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小学数学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听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捷克教育家奈美斯也曾说过:一切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得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听课效果。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这一习惯应重视,培养和推广。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生活、工作都是有好处的,要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经行长期的检查督促,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首先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始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要求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其次、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进取 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被动迁就,只好布置一些浅显的作业,久而久之,使预习流于形式。
再次、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部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另一边。
最后、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示,使学生力从心,便把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不要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在培养预习习惯中。首先要向学生提供预习的方法,使预习有模可循。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所以教师在培养预习习惯的起始阶段,要注意提供学习方法。其次是讲明预习的任务和目的。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这是预习的任务。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预习的目的。
只有任务是不够的,在课堂上要加大检查力度,争取检查到每一位学生,分层次提问从易到难,从困到优,检查和新授同时进行,把课堂交给学生,由以前的教师导入变成学生的解疑提问。如何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呢?我把原来的课后任务设置为课前任务,我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然后下达总任务。下达的任务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其次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如果太难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太容易学生就没有茅塞顿开后的成就感。任务设置还要考虑让学生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由此可见,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各科有效的手段督促学生提好预习,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在教学中实施素质的途径之一。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对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