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外婆的道歉信》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第二部小说,他凭借这部小说成为2016年瑞典年度作家。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小女孩在外婆去世之后,帮助外婆去送她的7封道歉信,从而与周围的人互相了解、彼此守护的故事。文章从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儿童视角下的人物还原、创伤书写下的人性观照、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几个角度探讨了这部小说的出版价值。
【关 键 词】《外婆的道歉信》;成长教育;人性观照;互文叙事
【作者单位】白鸽,黄河交通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8.028
《外婆的道歉信》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第二部小说,目前版权已出售给40个国家,几乎遍布欧美每家书店,上市10个月全球总销量突破150万册,出版后持续霸占《纽约时报》畅销榜50周。巴克曼凭借这部小说成为2016年瑞典年度作家,并在美国亚马逊作家榜排名第一。这部小说的中文版于2017年5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读者对它十分期待。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小女孩在外婆去世之后,帮助外婆去送她的7封道歉信,从而与周围的人互相了解、彼此守护的故事。小说因其疯狂、古怪、充满想象力的构思,对悲伤和失去的坦诚及洞察力,宽容对待每个人的不同之处的人性关怀而获得多方好评。本文将从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儿童视角下的人物还原、创伤书写下的人性观照、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几个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出版价值。
一、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
《外婆的道歉信》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式,外婆以异于常人的行为与精神引导,保护外孙女爱莎的童真,指引爱莎从内心封闭一步步走向内心自由,使她实现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巴克曼这种对成长教育的另类书写,既传达了爱与亲情的温度,也展示了基于个体独特性的教育宽度。
在小说中,7岁的爱莎无疑是一个问题小孩——早熟、不合群、内心封闭。外婆怀着满满的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爱莎成长。为了保护爱莎的童真,外婆构建了独属于她们的不眠大陆。不眠大陆里有7个王国,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神奇生物。这个世界奇幻、怪异、绚烂,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爱莎被封为光荣骑士,她可以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爱莎的早熟源于父母离异造成的情感缺失,敞开的外部世界让她变得敏感、执拗而且情绪化,失去了一个7岁孩子应有的单纯和快乐。不眠大陆成为守护爱莎童真的最好屏障,它不来自任何一本童话书,是外婆为爱莎独创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容纳爱莎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以对抗现实世界对爱莎童真的蚕食。
为了让爱莎从自卑与焦虑中走出来,肯定自我,外婆以出格的行为引导爱莎开启发现自我之旅。小说中的外婆可以说是一个“疯狂”的外婆——她带着爱莎半夜翻进动物园,朝警察扔屎球,吓唬邻居,生病了不在医院里好好待着,却策划了一场场逃跑行动,带着爱莎在外面自由玩耍……可以说,外婆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情,她很少去做社会认为对的事情,也很少用金钱与名利去衡量一件事的价值,她只听从于自己的内心。她尝试将这些教给爱莎,并告诉她:“特别,是不同于他人的最好方式。”“最优秀的人总是与众不同的——看看那些超级英雄。”爱莎曾因另类、不合群而不受人喜欢,甚至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老师和校长也不同情她,这使她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并坚信自己不会有朋友。然而,外婆以自己“疯狂”的行为给爱莎塑造了与众不同的超级英雄形象,引導她发现和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合群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另类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禀赋。
为打开爱莎封闭的内心,外婆还通过找信与送信的方式,引导爱莎一步步与现实和解。在外婆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交给爱莎一项找信和送信以表达歉意的任务。怀着对外婆的爱与思念,爱莎克服内心的恐惧,在一封封道歉信的引领下,勇敢地闯入邻居的生活,听他们讲述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与外婆之间的故事。渐渐地,爱莎发现,不眠大陆与她所住的楼房慢慢融合,童话世界里的“怪物”其实就是她身边的人。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爱莎打开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走出封闭的内心,学会理解和接纳别人,与许多邻居变成了朋友;脆弱的她逐渐缓解了失去外婆的痛苦,开始变得坚韧而勇敢。外婆正是以一封封信引导爱莎学会聆听他人内心的想法和理解他人,学会宽容看待他人的与众不同,学会面对真实的世界。全书结尾,爱莎收到了外婆写给她的道歉信,此时的爱莎已经与父母、弟弟“小半”、身边的邻居,甚至自己达成了和解。她学会了原谅、接纳与勇敢,她终于可以在现实空间中自由而勇敢地成长,不再需要外婆和不眠大陆的层层保护。
巴克曼用疯狂却细腻的文笔,让外婆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爱莎不断去发现——发现每一个不可测的灵魂,都值得被尊重;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一种禀赋,不必感到羞耻;发现在所处的世界行事,其实不必完全墨守成规。从这个层面来看,《外婆的道歉信》关于教育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启迪人们思考教育的独特内在。
二、儿童视角下的人物还原
《外婆的道歉信》中的外婆是小说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但有意思的是,巴克曼将外婆置于爱莎的视角下,以儿童的眼光构建外婆的形象,展示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选择儿童视角展开写作,可以在感触爱莎心理变化的基础上,逐步还原一个真实而充满人性深度的外婆形象,这是一种极富探索性和营造陌生化体验的写作手法。
在爱莎的眼中,外婆最初是一个活泼过头、不被规矩桎梏、自由而疯狂、喜欢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从来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人。但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外婆是爱莎唯一的依靠,她用毕生的温柔、细腻和体贴来对待面对父母离异与校园霸凌的爱莎,为驱散爱莎的噩梦、保护爱莎的童真,她创造了一个属于她们俩的童话世界——不眠大陆。为了爱莎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她甚至不惜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恶搞报馆。可以说,外婆是爱莎坚实的庇护所和堡垒,是爱莎的超级英雄,她消解了爱莎的脆弱与孤僻,帮爱莎收藏不为外人所理解的真实自我。 但这并不是外婆的全部人生。巴克曼以信件为线索,让爱莎开启了一场发现自我之旅,这同时也是一场发现他人、发现外婆之旅。在这段旅程中,爱莎看到了一个独特的、追求自由与事业而又充满愧疚的外婆。爱莎从与收信邻居的交谈中,拼凑出了更为完整的外婆的人生——在女性不被社会认可的年代,外婆摒弃偏见,披上外科医生的白袍,成为一名医生;在人们逃离灾难,大多数女人还固守家庭,围着孩子和厨房打转时,外婆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和灾难突发地,与死亡争夺生命;当爱莎降生后,她毅然回到爱莎身边,当起世界上最棒的外婆。爱莎看到了外婆的另一面——果敢而又充满人性温度,勇于打破世俗成规,遵从内心的自由信仰。爱莎同时也明白了外婆与妈妈的关系为什么一直很差——外婆奔赴战地挽救和帮助了100多个孩子,却将自己的孩子扔在家中,母女关系因缺乏沟通变得疏离,外婆为此充满了愧疚,这也成为外婆在爱莎降生后毅然回归家庭的情感引力,或者说,这是外婆的一种情感弥补。
透过爱莎的视角,外婆的形象逐渐丰满。同时读者也看到了,无论是选择离家做一名战地医生,还是毅然决定回家做一个好外婆,贯穿始终的是外婆对内心的坚守。她从不惧怕社会与舆论的旋涡将自己裹挟,她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对外婆解密的过程中,爱莎打开了自己封闭的情感世界,可以说,了解外婆的过程,也是爱莎成长的过程。巴克曼通过儿童视角为我们还原的外婆形象,成为一个独特另类又充满人性温度的人物典型。
三、创伤书写下的人性观照
《外婆的道歉信》是一部治愈型小说,几乎书中出现的每个人都心有创伤,并以某种不可理喻的行为举止对抗创伤带来的心理压抑。在这部小说中,巴克曼并不执着于救赎,因为有些创伤不能轻易愈合,因此,巴克曼倾力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宽容与理解,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方式与独特存在,让书写充满了人性温度。
爱莎在送信的过程中发现,童话世界里的怪物其实就是她的邻居,但不是所有的怪物一开始就是怪物,有一些是因为悲伤和寂寞,是因为内心充满了巨大的创伤,才变成了怪物。比如穿黑裙的女人总是戴着耳机、假装与人通话,是因为她在海啸中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她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而醉酒是唯一能让她摆脱悲伤的办法;狼心喜欢消毒洗手,从不在白天出门,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为了保护身边的人又杀了太多的人,他不断地洗手是为了洗去手上曾经沾染的鲜血;布里特·玛丽常常掸去看不见的灰尘,抚平不存在的褶皱,故意把丈夫的东西放在错误的抽屉里,是因为她太寂寞了,太想让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莫德与莱纳特常常因为儿子山姆的暴力而心存愧疚,内心焦虑而无法释怀。这些被外婆和爱莎称为怪物的邻居,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与创伤记忆。当爱莎慢慢地看到每个人真实的人生后,她终于明白了外婆所说的“保护城堡,保护你的家庭,保护你的朋友”这句话的含义。外婆是以童话的形式引导爱莎理解、包容和保护身边每一个心灵受伤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邻居被巴克曼置于创伤书写中,爱莎、爱莎的外婆和妈妈也被他置于创伤书写中。爱莎因父母离异形成早熟与内心封闭的性格,外婆因追求事业错过了与女儿享受亲情的时光,爱莎的妈妈因母爱缺失对外婆充满愤怒。巴克曼的创伤书写揭开了每个普通人内心的隐秘与悲痛,这些创伤虽然无法完全抹去,却向读者昭示了选择对待他人的正确方式是理解与宽容,爱与守护。
巴克曼的创伤书写偏重温情,是一种隐痛式的委婉表达,他试图以儿童视角消解内心创伤带给读者的阅读疼痛,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温情的慰藉。巴克曼以这种慰藉来实现建立在人与人理解与宽容基础上的心灵治愈。
四、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
《外婆的道歉信》有两个独特的叙事手段,即童话与现实沟通的互文叙事,以及人物塑造的反差艺术。这两种手法使得文本在叙事层面获得了迥异于他者的美学气质,同时也使得文本内涵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巨大张力。
首先,童话与现实的交互沟通。巴克曼在小说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虚拟的童话世界,一个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童话世界指涉及现实的人与事,现实世界则以一种变形的想象寄居于童话之中。童话世界是外婆为爱莎构建的,被命名为不眠大陆,由7个王国构成,有蚁象、憾马、诺温、呜嘶、狼心、海天使、公主、王子等诸多神奇生物和人类,也有最可怕的敌人暗影。外婆所营造的童话世界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如呜嘶实际是楼下吼声如雷的大狗,海天是穿着黑裙的醉酒女人,暗影则是生活在阴暗中的山姆,等等。童话世界,其实就是现实的人情世界,外婆将现实中的人物带进童话,并赋予他们新的角色,构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奇妙世界。每个童话故事其实都是隐喻,是爱莎的家人和邻居的过去,后来,外婆将道歉信作为揭秘的钥匙。外婆用她独特的方式,保护、激励、引导爱莎,让爱莎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学会爱与善良。通过7个王国的故事,爱莎学会了“我爱、我梦、我敢、我哀、我舞、我战斗、我原谅”。童话与现实的交互沟通,打破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令小说展现独特的魅力。
其次,人物塑造的反差艺术。爱莎7岁,但她早熟得像一个12岁的少女,她将“哈利·波特”系列每本都读了12遍以上,碰到不懂的事情就去查维基百科,了解成人的情绪,她甚至还会开车。而外婆,77岁,却像一个27岁的姑娘,活泼、任性、疯狂,只按自己的节奏和喜好生活,从不取悦世界,只取悦自己。爱莎与外婆,一个是“不称职”的小孩,一个是“不称职”的老人,巴克曼对这两个主人公的塑造,存在两层反差——一是源自人物自身的反差,主要表现在人物自身年龄与性格、行为的反差上,她们都有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性格特征;二是源自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反差,爱莎的老成与外婆的活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角色似乎被颠倒了。这种性格反差将人物的个性放大了,让人物形象鲜活而充满棱角,在反差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心理创伤(爱莎)与深沉厚重的爱(外婆)。此外,不眠大陆中的神奇生物与现实世界中的邻居既存在呼应与对照关系,又存在巨大的反差,童话世界里充满奇幻色彩的生物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着痛苦的经历,他们或乖戾或沉默的行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孤独与创伤。巴克曼在《外婆的道歉信》中将反差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他将这种手法运用于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身上,揭示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在爱、守护、原谅的主题阐发下,对人物的反差进行弥合,升华了以爱治愈创伤的主题。
巴克曼在《外婆的道歉信》中,既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亦通过儿童视角为我们还原了疯狂、独特的外婆形象,与此同时,巴克曼将温情的笔触与人性关怀置于人物的创伤书写中,流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值得称道的是,小说运用独特的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手法,使小说的叙事具有了别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外婆的道歉信[M]. 孟汇一,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2] 朱自强. 儿童文学的本质[M].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关 键 词】《外婆的道歉信》;成长教育;人性观照;互文叙事
【作者单位】白鸽,黄河交通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8.028
《外婆的道歉信》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第二部小说,目前版权已出售给40个国家,几乎遍布欧美每家书店,上市10个月全球总销量突破150万册,出版后持续霸占《纽约时报》畅销榜50周。巴克曼凭借这部小说成为2016年瑞典年度作家,并在美国亚马逊作家榜排名第一。这部小说的中文版于2017年5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读者对它十分期待。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小女孩在外婆去世之后,帮助外婆去送她的7封道歉信,从而与周围的人互相了解、彼此守护的故事。小说因其疯狂、古怪、充满想象力的构思,对悲伤和失去的坦诚及洞察力,宽容对待每个人的不同之处的人性关怀而获得多方好评。本文将从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儿童视角下的人物还原、创伤书写下的人性观照、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几个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出版价值。
一、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
《外婆的道歉信》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式,外婆以异于常人的行为与精神引导,保护外孙女爱莎的童真,指引爱莎从内心封闭一步步走向内心自由,使她实现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巴克曼这种对成长教育的另类书写,既传达了爱与亲情的温度,也展示了基于个体独特性的教育宽度。
在小说中,7岁的爱莎无疑是一个问题小孩——早熟、不合群、内心封闭。外婆怀着满满的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爱莎成长。为了保护爱莎的童真,外婆构建了独属于她们的不眠大陆。不眠大陆里有7个王国,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神奇生物。这个世界奇幻、怪异、绚烂,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爱莎被封为光荣骑士,她可以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爱莎的早熟源于父母离异造成的情感缺失,敞开的外部世界让她变得敏感、执拗而且情绪化,失去了一个7岁孩子应有的单纯和快乐。不眠大陆成为守护爱莎童真的最好屏障,它不来自任何一本童话书,是外婆为爱莎独创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容纳爱莎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以对抗现实世界对爱莎童真的蚕食。
为了让爱莎从自卑与焦虑中走出来,肯定自我,外婆以出格的行为引导爱莎开启发现自我之旅。小说中的外婆可以说是一个“疯狂”的外婆——她带着爱莎半夜翻进动物园,朝警察扔屎球,吓唬邻居,生病了不在医院里好好待着,却策划了一场场逃跑行动,带着爱莎在外面自由玩耍……可以说,外婆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情,她很少去做社会认为对的事情,也很少用金钱与名利去衡量一件事的价值,她只听从于自己的内心。她尝试将这些教给爱莎,并告诉她:“特别,是不同于他人的最好方式。”“最优秀的人总是与众不同的——看看那些超级英雄。”爱莎曾因另类、不合群而不受人喜欢,甚至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老师和校长也不同情她,这使她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并坚信自己不会有朋友。然而,外婆以自己“疯狂”的行为给爱莎塑造了与众不同的超级英雄形象,引導她发现和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合群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另类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禀赋。
为打开爱莎封闭的内心,外婆还通过找信与送信的方式,引导爱莎一步步与现实和解。在外婆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交给爱莎一项找信和送信以表达歉意的任务。怀着对外婆的爱与思念,爱莎克服内心的恐惧,在一封封道歉信的引领下,勇敢地闯入邻居的生活,听他们讲述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与外婆之间的故事。渐渐地,爱莎发现,不眠大陆与她所住的楼房慢慢融合,童话世界里的“怪物”其实就是她身边的人。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爱莎打开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走出封闭的内心,学会理解和接纳别人,与许多邻居变成了朋友;脆弱的她逐渐缓解了失去外婆的痛苦,开始变得坚韧而勇敢。外婆正是以一封封信引导爱莎学会聆听他人内心的想法和理解他人,学会宽容看待他人的与众不同,学会面对真实的世界。全书结尾,爱莎收到了外婆写给她的道歉信,此时的爱莎已经与父母、弟弟“小半”、身边的邻居,甚至自己达成了和解。她学会了原谅、接纳与勇敢,她终于可以在现实空间中自由而勇敢地成长,不再需要外婆和不眠大陆的层层保护。
巴克曼用疯狂却细腻的文笔,让外婆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爱莎不断去发现——发现每一个不可测的灵魂,都值得被尊重;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一种禀赋,不必感到羞耻;发现在所处的世界行事,其实不必完全墨守成规。从这个层面来看,《外婆的道歉信》关于教育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启迪人们思考教育的独特内在。
二、儿童视角下的人物还原
《外婆的道歉信》中的外婆是小说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但有意思的是,巴克曼将外婆置于爱莎的视角下,以儿童的眼光构建外婆的形象,展示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选择儿童视角展开写作,可以在感触爱莎心理变化的基础上,逐步还原一个真实而充满人性深度的外婆形象,这是一种极富探索性和营造陌生化体验的写作手法。
在爱莎的眼中,外婆最初是一个活泼过头、不被规矩桎梏、自由而疯狂、喜欢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从来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人。但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外婆是爱莎唯一的依靠,她用毕生的温柔、细腻和体贴来对待面对父母离异与校园霸凌的爱莎,为驱散爱莎的噩梦、保护爱莎的童真,她创造了一个属于她们俩的童话世界——不眠大陆。为了爱莎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她甚至不惜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恶搞报馆。可以说,外婆是爱莎坚实的庇护所和堡垒,是爱莎的超级英雄,她消解了爱莎的脆弱与孤僻,帮爱莎收藏不为外人所理解的真实自我。 但这并不是外婆的全部人生。巴克曼以信件为线索,让爱莎开启了一场发现自我之旅,这同时也是一场发现他人、发现外婆之旅。在这段旅程中,爱莎看到了一个独特的、追求自由与事业而又充满愧疚的外婆。爱莎从与收信邻居的交谈中,拼凑出了更为完整的外婆的人生——在女性不被社会认可的年代,外婆摒弃偏见,披上外科医生的白袍,成为一名医生;在人们逃离灾难,大多数女人还固守家庭,围着孩子和厨房打转时,外婆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和灾难突发地,与死亡争夺生命;当爱莎降生后,她毅然回到爱莎身边,当起世界上最棒的外婆。爱莎看到了外婆的另一面——果敢而又充满人性温度,勇于打破世俗成规,遵从内心的自由信仰。爱莎同时也明白了外婆与妈妈的关系为什么一直很差——外婆奔赴战地挽救和帮助了100多个孩子,却将自己的孩子扔在家中,母女关系因缺乏沟通变得疏离,外婆为此充满了愧疚,这也成为外婆在爱莎降生后毅然回归家庭的情感引力,或者说,这是外婆的一种情感弥补。
透过爱莎的视角,外婆的形象逐渐丰满。同时读者也看到了,无论是选择离家做一名战地医生,还是毅然决定回家做一个好外婆,贯穿始终的是外婆对内心的坚守。她从不惧怕社会与舆论的旋涡将自己裹挟,她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对外婆解密的过程中,爱莎打开了自己封闭的情感世界,可以说,了解外婆的过程,也是爱莎成长的过程。巴克曼通过儿童视角为我们还原的外婆形象,成为一个独特另类又充满人性温度的人物典型。
三、创伤书写下的人性观照
《外婆的道歉信》是一部治愈型小说,几乎书中出现的每个人都心有创伤,并以某种不可理喻的行为举止对抗创伤带来的心理压抑。在这部小说中,巴克曼并不执着于救赎,因为有些创伤不能轻易愈合,因此,巴克曼倾力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宽容与理解,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方式与独特存在,让书写充满了人性温度。
爱莎在送信的过程中发现,童话世界里的怪物其实就是她的邻居,但不是所有的怪物一开始就是怪物,有一些是因为悲伤和寂寞,是因为内心充满了巨大的创伤,才变成了怪物。比如穿黑裙的女人总是戴着耳机、假装与人通话,是因为她在海啸中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她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而醉酒是唯一能让她摆脱悲伤的办法;狼心喜欢消毒洗手,从不在白天出门,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为了保护身边的人又杀了太多的人,他不断地洗手是为了洗去手上曾经沾染的鲜血;布里特·玛丽常常掸去看不见的灰尘,抚平不存在的褶皱,故意把丈夫的东西放在错误的抽屉里,是因为她太寂寞了,太想让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莫德与莱纳特常常因为儿子山姆的暴力而心存愧疚,内心焦虑而无法释怀。这些被外婆和爱莎称为怪物的邻居,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与创伤记忆。当爱莎慢慢地看到每个人真实的人生后,她终于明白了外婆所说的“保护城堡,保护你的家庭,保护你的朋友”这句话的含义。外婆是以童话的形式引导爱莎理解、包容和保护身边每一个心灵受伤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邻居被巴克曼置于创伤书写中,爱莎、爱莎的外婆和妈妈也被他置于创伤书写中。爱莎因父母离异形成早熟与内心封闭的性格,外婆因追求事业错过了与女儿享受亲情的时光,爱莎的妈妈因母爱缺失对外婆充满愤怒。巴克曼的创伤书写揭开了每个普通人内心的隐秘与悲痛,这些创伤虽然无法完全抹去,却向读者昭示了选择对待他人的正确方式是理解与宽容,爱与守护。
巴克曼的创伤书写偏重温情,是一种隐痛式的委婉表达,他试图以儿童视角消解内心创伤带给读者的阅读疼痛,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温情的慰藉。巴克曼以这种慰藉来实现建立在人与人理解与宽容基础上的心灵治愈。
四、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
《外婆的道歉信》有两个独特的叙事手段,即童话与现实沟通的互文叙事,以及人物塑造的反差艺术。这两种手法使得文本在叙事层面获得了迥异于他者的美学气质,同时也使得文本内涵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巨大张力。
首先,童话与现实的交互沟通。巴克曼在小说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虚拟的童话世界,一个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童话世界指涉及现实的人与事,现实世界则以一种变形的想象寄居于童话之中。童话世界是外婆为爱莎构建的,被命名为不眠大陆,由7个王国构成,有蚁象、憾马、诺温、呜嘶、狼心、海天使、公主、王子等诸多神奇生物和人类,也有最可怕的敌人暗影。外婆所营造的童话世界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如呜嘶实际是楼下吼声如雷的大狗,海天是穿着黑裙的醉酒女人,暗影则是生活在阴暗中的山姆,等等。童话世界,其实就是现实的人情世界,外婆将现实中的人物带进童话,并赋予他们新的角色,构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奇妙世界。每个童话故事其实都是隐喻,是爱莎的家人和邻居的过去,后来,外婆将道歉信作为揭秘的钥匙。外婆用她独特的方式,保护、激励、引导爱莎,让爱莎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学会爱与善良。通过7个王国的故事,爱莎学会了“我爱、我梦、我敢、我哀、我舞、我战斗、我原谅”。童话与现实的交互沟通,打破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令小说展现独特的魅力。
其次,人物塑造的反差艺术。爱莎7岁,但她早熟得像一个12岁的少女,她将“哈利·波特”系列每本都读了12遍以上,碰到不懂的事情就去查维基百科,了解成人的情绪,她甚至还会开车。而外婆,77岁,却像一个27岁的姑娘,活泼、任性、疯狂,只按自己的节奏和喜好生活,从不取悦世界,只取悦自己。爱莎与外婆,一个是“不称职”的小孩,一个是“不称职”的老人,巴克曼对这两个主人公的塑造,存在两层反差——一是源自人物自身的反差,主要表现在人物自身年龄与性格、行为的反差上,她们都有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性格特征;二是源自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反差,爱莎的老成与外婆的活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角色似乎被颠倒了。这种性格反差将人物的个性放大了,让人物形象鲜活而充满棱角,在反差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心理创伤(爱莎)与深沉厚重的爱(外婆)。此外,不眠大陆中的神奇生物与现实世界中的邻居既存在呼应与对照关系,又存在巨大的反差,童话世界里充满奇幻色彩的生物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着痛苦的经历,他们或乖戾或沉默的行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孤独与创伤。巴克曼在《外婆的道歉信》中将反差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他将这种手法运用于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身上,揭示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在爱、守护、原谅的主题阐发下,对人物的反差进行弥合,升华了以爱治愈创伤的主题。
巴克曼在《外婆的道歉信》中,既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亦通过儿童视角为我们还原了疯狂、独特的外婆形象,与此同时,巴克曼将温情的笔触与人性关怀置于人物的创伤书写中,流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值得称道的是,小说运用独特的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手法,使小说的叙事具有了别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外婆的道歉信[M]. 孟汇一,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2] 朱自强. 儿童文学的本质[M].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