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书海扬舲录》是沈津先生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任上荣休后笔耕不辍、遨游书海的随笔集。本书谈名家论古籍,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文字活泼,可读性强,颇能让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本书表面上谈的是较为冷门的古书鉴赏、较为小众的研究群体,实质上谈的是学问之道,谈的是文化传承,因而具有普遍阅读的价值。
【关 键 词】《书海扬舲录》;沈津;古籍;出版事业
【作者单位】汤文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虞劲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8.026
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的《书海扬舲录》出版后,陆续有六七篇读者书评见诸媒体,笔者作为该书责编,是该书的最早读者,看过这些书评后,觉得也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阅读心得,奉献于同好。
《书海扬舲录》是沈津先生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任上荣休后笔耕不辍、遨游书海的随笔集,内容涉及学界大家、文化玩家、书话、古籍版本鉴定以及近年来的媒体访谈,是沈先生《老蠹鱼读书随笔》《书丛老蠹鱼》《书林物语》等著作之续篇,书写了顾廷龙、徐森玉、昌彼得、蒋复璁、饶宗颐、钱存训、林章松、韦力、田涛等著名文化人物,评述了《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等古籍,回顾了自身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共42篇文章20余万字,情真词切,亲见亲闻,文字活泼,信息量大,字里行间呈现见识与学问。书稿编插了大量书影和人物照片,以图辅文,更为生动。关于书名,沈先生在序言中有说明:“本书名为《书海扬舲录》,盖因‘书海’者,书之海洋也,也喻海之深也;‘扬舲’者,舲指小船上的窗户,此指扬帆。”笔者觉得,用文雅的“扬舲”而不用较为通俗的“扬帆”,可以达到用语词的丰富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用书名的文雅表示本书内容的文雅之效果。
有经验的读者,选书先看作者,这是深得选书要诀的。20世纪60至80年代,沈津先生在上海图书馆追随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诸位先生研习目录版本之学,90年代初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任善本室主任18年。2011年2月,沈津先生荣休后又受邀担任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一生沉浸在古籍的整理研究和出版事业中,交游广泛,著作等身,成为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这样的大家写随笔,当然值得期待。本书谈名家论古籍,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文字活泼,可读性强,颇能让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笔者的阅读感受是,本书表面上谈的是较为冷门的古书鉴赏、较为小众的研究群体,实质上谈的是学问之道,谈的是文化传承,因而具有普遍阅读的价值。
该书吸引人之处可简要概括为两类:一是写古籍及其鉴定,二是写与古籍打交道的文化名人。写古籍及其鉴定占到全书一半多篇幅,如《宋刻本〈新刊名臣碑傳琬琰之集〉版本质疑》《从鉴定〈读诗疏笺钞〉而想到的》《说个〈永乐大典〉的故事》《说线装书的书口》《藏书印及藏书印的鉴定》《山寨版的书——古籍版本作伪之一》《再说古书残本残页》等文。虽然看似较为专业的内容,但作者采用随笔的方式来写,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增长古籍及其鉴定方面的知识。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本书写了一些与古籍打交道的文化名人,以及作者与他们的交往,可能更具有吸引力。因为通过一位大家来看他所交往的一群大家,这对读者具有无法抵抗的吸引力,其亲历、真实、鲜活是其他书写无法比拟的。沈先生在本书写了顾廷龙、徐森玉、昌彼得、蒋复璁、饶宗颐、钱存训、林章松、韦力、田涛等著名文化人物,虽然写的大多是一些交往片段,但作者是带着深情来写的,注重写细节,对师友的情谊跃然纸上。如写他第一次拜访昌彼得先生,“在饭局结束后,昌先生提出要他的司机送我回‘中研院’学者交流中心,那是我住的招待所。我说:‘这怎么行,那是您的专车,我可以打个车回去的。’昌先生说:‘你是我的客人,理应要送你,况且你是第一次来台北,我自己会要出租车的,你不要管。’面对这样质朴的前辈,我只能从命。第二天,我上午即去故宫,专程致谢”。从这段话中,昌先生热诚宽厚的长者之风,沈先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我们都能感受到。又如写饶宗颐先生应作者之请为哈佛燕京图书馆题写匾额,饶先生写好后专致一信给作者:“所书‘雅达广览’四字,取自《周礼正义》卷前语,颇罕见。原文作‘广揽’,弟以音借作‘览’,取双关之意,不仅广采,亦在博观,略加小注,兄勿笑其蛇足也。”从侧面反映了饶先生学问之广博与做事之谨严。沈先生还写了林章松、韦力、田涛等人,他们是民间古籍收藏研究的代表人物,展示了民间古籍收藏的力量与活力,沈先生在为他们鼓掌喝彩。
首先,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多地了解沈先生本人,了解他的为人为学。沈先生对自己的授业恩师顾廷龙先生怀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感激。本书中虽然只有《〈顾廷龙文集〉的集外文》《顾廷龙先生书扇》两文直接写顾廷龙先生,但全书一大半文章中都有顾廷龙先生的身影,凡有提及,必称“顾师”“顾师廷龙先生”“先师”。如《元刻本的字体赵体乎?》一文中提到顾先生教导他不要临赵体字;《在澳门何東图书馆看书的备忘录》一文中提到顾师指导他注意收集翁方纲的一切资料,这让他选定了方向,以至有《翁方纲年谱》《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研究成果问世。沈先生在本书的《感恩——获奖后的想法》一文中说:“我曾多次说过,这几十年中,我较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任何人都要幸运,那就是因为我拜师顾廷龙先生,厕列门墙,学习流略之学,他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都是我铭感五内的,这样的缘分和感情,并不是其他人所能获得的。”这是对师恩最深情的表达。推而广之,沈先生对所有受教请益过的师友都是尊重和感激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谦虚好学、知恩图报,才让沈先生交到那么多良师益友,其学问也在与师友的切磋交流中水涨船高。
其次,读者阅读本书可以了解沈津先生对古籍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与古籍打交道,局外人可能认为这是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甚至是浪漫雅致的。真实感受如何,非职此业者不能体会全面。沈先生为撰写《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耗费18 年,从中年至退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善本书志终于出版了,倒是真的可以松口气了,因为我一直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写这个书志只能是一鼓作气,不可能是松松垮垮的。”虽是寥寥数语,其中的辛苦不易,稍有研究和写作经历的人应该会有同感。沈先生经眼古籍善本两万多种,出版专业著论800多万字,如果不是源于对古籍的热爱,不是有文化使命感在支撑,是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的。“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蠹鱼”就是沈先生的写照。
读者通过本书还可以看到,沈先生对古籍工作是研究与传播并重的。沈先生编著有《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日本汉籍图录》《书城挹翠录》《老蠹鱼读书随笔》等著作,这类书志、书录、图录、读书随笔是沈先生著述的致力方向,也是能很好体现研究成果与传播志向的载体。在本书《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历史文献收藏》一文中,沈先生说:“我在‘哈佛燕京’这些年的工作,就是希望把从中国流落出去的善本古籍通过另外一种途径回归到我的祖国……。我在‘哈佛燕京’的十八年,就是要将它所藏的三千余种中文古籍善本写成善本书志,把它们的内涵揭示出来,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提供佐证,那么这一生也算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见沈先生是秉持“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理念在工作,其志其情让人感动。在本书多篇文章中,沈先生说到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合作,在提及影印出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时说:“这也是化‘哈佛燕京’藏孤本为不孤,罕本为不罕,化身千百,为海内外读者提供学术研究之方便。”并说“这项工作还会持续去做”。遇到沈先生这样的作者,是出版社之幸,出版社当然也就更有责任与沈先生一同做好古籍的研究与传播工作。
沈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如今,津亦暮景飞腾,已入‘古来稀’流,衰老之态日增月益,颇有‘人生在世,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之慨。但愿新的一年里,摈弃杂务,抓紧时间,去从事那些尚未完成的写作。”梳理沈先生的著作,《书海扬舲录》《书城挹翠录》《书韵悠悠一脉香》《老蠹鱼读书随笔》《书丛老蠹鱼》《书林物语》等著作已成为一个“书”系,我们期待沈先生下一部“书”系著作的早日问世。
【关 键 词】《书海扬舲录》;沈津;古籍;出版事业
【作者单位】汤文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虞劲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8.026
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的《书海扬舲录》出版后,陆续有六七篇读者书评见诸媒体,笔者作为该书责编,是该书的最早读者,看过这些书评后,觉得也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阅读心得,奉献于同好。
《书海扬舲录》是沈津先生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任上荣休后笔耕不辍、遨游书海的随笔集,内容涉及学界大家、文化玩家、书话、古籍版本鉴定以及近年来的媒体访谈,是沈先生《老蠹鱼读书随笔》《书丛老蠹鱼》《书林物语》等著作之续篇,书写了顾廷龙、徐森玉、昌彼得、蒋复璁、饶宗颐、钱存训、林章松、韦力、田涛等著名文化人物,评述了《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等古籍,回顾了自身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共42篇文章20余万字,情真词切,亲见亲闻,文字活泼,信息量大,字里行间呈现见识与学问。书稿编插了大量书影和人物照片,以图辅文,更为生动。关于书名,沈先生在序言中有说明:“本书名为《书海扬舲录》,盖因‘书海’者,书之海洋也,也喻海之深也;‘扬舲’者,舲指小船上的窗户,此指扬帆。”笔者觉得,用文雅的“扬舲”而不用较为通俗的“扬帆”,可以达到用语词的丰富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用书名的文雅表示本书内容的文雅之效果。
有经验的读者,选书先看作者,这是深得选书要诀的。20世纪60至80年代,沈津先生在上海图书馆追随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诸位先生研习目录版本之学,90年代初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任善本室主任18年。2011年2月,沈津先生荣休后又受邀担任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一生沉浸在古籍的整理研究和出版事业中,交游广泛,著作等身,成为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这样的大家写随笔,当然值得期待。本书谈名家论古籍,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文字活泼,可读性强,颇能让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笔者的阅读感受是,本书表面上谈的是较为冷门的古书鉴赏、较为小众的研究群体,实质上谈的是学问之道,谈的是文化传承,因而具有普遍阅读的价值。
该书吸引人之处可简要概括为两类:一是写古籍及其鉴定,二是写与古籍打交道的文化名人。写古籍及其鉴定占到全书一半多篇幅,如《宋刻本〈新刊名臣碑傳琬琰之集〉版本质疑》《从鉴定〈读诗疏笺钞〉而想到的》《说个〈永乐大典〉的故事》《说线装书的书口》《藏书印及藏书印的鉴定》《山寨版的书——古籍版本作伪之一》《再说古书残本残页》等文。虽然看似较为专业的内容,但作者采用随笔的方式来写,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增长古籍及其鉴定方面的知识。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本书写了一些与古籍打交道的文化名人,以及作者与他们的交往,可能更具有吸引力。因为通过一位大家来看他所交往的一群大家,这对读者具有无法抵抗的吸引力,其亲历、真实、鲜活是其他书写无法比拟的。沈先生在本书写了顾廷龙、徐森玉、昌彼得、蒋复璁、饶宗颐、钱存训、林章松、韦力、田涛等著名文化人物,虽然写的大多是一些交往片段,但作者是带着深情来写的,注重写细节,对师友的情谊跃然纸上。如写他第一次拜访昌彼得先生,“在饭局结束后,昌先生提出要他的司机送我回‘中研院’学者交流中心,那是我住的招待所。我说:‘这怎么行,那是您的专车,我可以打个车回去的。’昌先生说:‘你是我的客人,理应要送你,况且你是第一次来台北,我自己会要出租车的,你不要管。’面对这样质朴的前辈,我只能从命。第二天,我上午即去故宫,专程致谢”。从这段话中,昌先生热诚宽厚的长者之风,沈先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我们都能感受到。又如写饶宗颐先生应作者之请为哈佛燕京图书馆题写匾额,饶先生写好后专致一信给作者:“所书‘雅达广览’四字,取自《周礼正义》卷前语,颇罕见。原文作‘广揽’,弟以音借作‘览’,取双关之意,不仅广采,亦在博观,略加小注,兄勿笑其蛇足也。”从侧面反映了饶先生学问之广博与做事之谨严。沈先生还写了林章松、韦力、田涛等人,他们是民间古籍收藏研究的代表人物,展示了民间古籍收藏的力量与活力,沈先生在为他们鼓掌喝彩。
首先,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多地了解沈先生本人,了解他的为人为学。沈先生对自己的授业恩师顾廷龙先生怀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感激。本书中虽然只有《〈顾廷龙文集〉的集外文》《顾廷龙先生书扇》两文直接写顾廷龙先生,但全书一大半文章中都有顾廷龙先生的身影,凡有提及,必称“顾师”“顾师廷龙先生”“先师”。如《元刻本的字体赵体乎?》一文中提到顾先生教导他不要临赵体字;《在澳门何東图书馆看书的备忘录》一文中提到顾师指导他注意收集翁方纲的一切资料,这让他选定了方向,以至有《翁方纲年谱》《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研究成果问世。沈先生在本书的《感恩——获奖后的想法》一文中说:“我曾多次说过,这几十年中,我较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任何人都要幸运,那就是因为我拜师顾廷龙先生,厕列门墙,学习流略之学,他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都是我铭感五内的,这样的缘分和感情,并不是其他人所能获得的。”这是对师恩最深情的表达。推而广之,沈先生对所有受教请益过的师友都是尊重和感激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谦虚好学、知恩图报,才让沈先生交到那么多良师益友,其学问也在与师友的切磋交流中水涨船高。
其次,读者阅读本书可以了解沈津先生对古籍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与古籍打交道,局外人可能认为这是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甚至是浪漫雅致的。真实感受如何,非职此业者不能体会全面。沈先生为撰写《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耗费18 年,从中年至退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善本书志终于出版了,倒是真的可以松口气了,因为我一直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写这个书志只能是一鼓作气,不可能是松松垮垮的。”虽是寥寥数语,其中的辛苦不易,稍有研究和写作经历的人应该会有同感。沈先生经眼古籍善本两万多种,出版专业著论800多万字,如果不是源于对古籍的热爱,不是有文化使命感在支撑,是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的。“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蠹鱼”就是沈先生的写照。
读者通过本书还可以看到,沈先生对古籍工作是研究与传播并重的。沈先生编著有《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日本汉籍图录》《书城挹翠录》《老蠹鱼读书随笔》等著作,这类书志、书录、图录、读书随笔是沈先生著述的致力方向,也是能很好体现研究成果与传播志向的载体。在本书《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历史文献收藏》一文中,沈先生说:“我在‘哈佛燕京’这些年的工作,就是希望把从中国流落出去的善本古籍通过另外一种途径回归到我的祖国……。我在‘哈佛燕京’的十八年,就是要将它所藏的三千余种中文古籍善本写成善本书志,把它们的内涵揭示出来,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提供佐证,那么这一生也算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见沈先生是秉持“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理念在工作,其志其情让人感动。在本书多篇文章中,沈先生说到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合作,在提及影印出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时说:“这也是化‘哈佛燕京’藏孤本为不孤,罕本为不罕,化身千百,为海内外读者提供学术研究之方便。”并说“这项工作还会持续去做”。遇到沈先生这样的作者,是出版社之幸,出版社当然也就更有责任与沈先生一同做好古籍的研究与传播工作。
沈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如今,津亦暮景飞腾,已入‘古来稀’流,衰老之态日增月益,颇有‘人生在世,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之慨。但愿新的一年里,摈弃杂务,抓紧时间,去从事那些尚未完成的写作。”梳理沈先生的著作,《书海扬舲录》《书城挹翠录》《书韵悠悠一脉香》《老蠹鱼读书随笔》《书丛老蠹鱼》《书林物语》等著作已成为一个“书”系,我们期待沈先生下一部“书”系著作的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