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最大化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教师的主导,不断去探索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然后采取适合他们的方式去教,并且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怎样才能使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也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学生是否感兴趣,喜欢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什么方式来教,是否激发了他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好奇心。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性 效率 兴趣
在初中阶段,一提起地理教学,有很多老师感到无奈。初中地理知识太抽象,难以理解。新教材对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合作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教学是在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彩的课堂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无论是图片、歌曲欣赏,还是视频资料的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的课堂提问,增强地理课堂的参与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1)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一开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我马上又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2)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接着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我就请这位同学站到前面来介绍她的家乡,一个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塑造出来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1)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在讲授《南亚》之“南亚的地形”时,在讲到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复习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引出这个问题: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2)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在讲授《南亚》之“南亚的河流”时,我说: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我问: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四、合理安排課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2)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3)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高效率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都渴求的,而营造这个课堂氛围的责任就在于教师自己。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服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对于培养地理兴趣,提高认知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性 效率 兴趣
在初中阶段,一提起地理教学,有很多老师感到无奈。初中地理知识太抽象,难以理解。新教材对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合作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教学是在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彩的课堂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无论是图片、歌曲欣赏,还是视频资料的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的课堂提问,增强地理课堂的参与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1)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一开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我马上又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2)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接着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我就请这位同学站到前面来介绍她的家乡,一个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塑造出来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1)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在讲授《南亚》之“南亚的地形”时,在讲到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复习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引出这个问题: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2)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在讲授《南亚》之“南亚的河流”时,我说: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我问: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四、合理安排課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2)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3)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高效率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都渴求的,而营造这个课堂氛围的责任就在于教师自己。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服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对于培养地理兴趣,提高认知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