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联系与生产性补贴的出口促进效应——基于HS-6位码产品的中国微观数据实证分析

来源 :国际贸易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贸易联系研究生产性补贴的出口促进作用,对理解政府补贴的出口促进机制,完善政府补贴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海关HS-6位码细分产品出口数据,测算了微观企业贸易联系强度,基于2001年至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分析了贸易联系对政府生产性补贴出口贸易效应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的出口促进效应随着企业之间贸易联系的增强而增强;贸易联系通过增强出口企业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克服进口国政府治理低效率和弥补出口经验不足等渠道发挥作用,对增强政府补贴的内资企业出口促进作用尤其显著.
其他文献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经济复苏步伐强劲,成为疫情影响下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形势持续向好,“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贸易新业态加速发展,但全球范围的疫情防控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充满变数.因此,中国应继续打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正确处理好国际贸易政策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国际贸易规则这“三对关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区域开放格局,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拓展对外贸易合作领域,构建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
当前,东道国营商环境便利化程度逐渐成为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营商环境便利化对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国际投资选择理论模型,以中国对外大型投资项目为研究样本,考察东道国营商环境便利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选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东道国营商环境便利化的提升增加了中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进入模式的概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道国营商环境便利化推动企业选择跨国并购模式进入发达国家和高科技行业,而选择绿地投资模式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效应集中于国有企业.进一步检验
文章以2005~2018年中国650个大型企业进行的3125例OFDI为研究样本,依据投资争端解决程度对双边投资协定、区域贸易协定的投资条款进行“法律化水平”赋值,考察两类投资协定法律化水平对企业OFDI成效的影响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区域贸易协定投资条款的法律化水平显著提升了企业OFDI成效,但双边投资协定对企业OFDI成效影响不显著;第二,两类投资协定是通过东道国市场营商环境和市场监管质量这一中介机制对企业OFDI成效产生影响;第三,区域贸易协定投资条款法律化水平对企业OFDI成效
本文使用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引致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属地省份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产生经济效应的影响范围介于1000~2000公里,在同板块(梯队)间产生的负向作用要大于不同板块(梯队)间产生的负向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自贸试验区属地省份与非自贸试验区属地省份间均存在转移效应,同为自贸试验区属地省份间的转移效应更为突出;在考虑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情况下,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其他省份的实际GDP增长率,中部和西部等内
研究对外直接投资(OFDI)促进政策对企业OFDI的影响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OFDI促进政策可以通过降低OFDI成本与风险、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以及吸引人才等方式对企业OFDI产生正向效应;另一方面,OFDI促进政策也会引起OFDI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引起国际经贸摩擦、加大对外投资风险,加之促进政策本身存在不足、受投资行业和区位影响也将会抑制企业OFDI意愿.对此,文章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OFDI促进政策体制,避免对OFDI促进政策的过度依赖,完善
当前,我国外贸表现为贸易规模与增速调整变化、贸易区域分布更加均衡、商品贸易方式不断优化、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资源型产品及集成电路等进口依存度高、民营企业已是我国外贸的主要经营主体等多个新特点,我国外贸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外贸因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多双边贸易协定持续达成及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对外投资增长等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但也将面临全球疫情防控、中美关系及全球贸易治理改革等不确定性带来的多方面挑战.为了全面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了如下建议:着力提升竞争力;
随着农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贸易环境变动对我国农产品进口以及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冲击将愈加明显.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我国不同农产品短期和较长时期的供需形势及进口需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畜产品,国内供给的下降以及补偿性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在较长时间内推动其进口需求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履行不仅会在短期内大幅提高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的金额与份额,同时还会因部分品种进口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在长期将会改变中国农产品自美进口以及总进口的品种结构.在疫情与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叠加的双重背景下,大量增加从美
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金融制裁日益成为大国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下,文章以美国为例对金融制裁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揭示传统经济制裁弊端的基础上探讨了金融制裁兴起的国际背景与根源;其次,从微观的视角剖析了美国实施制裁的法律基础、制度架构及约束条件,表明美国金融制裁正是美国金融霸权的集中体现;再次,以俄罗斯和伊朗为例,观察美国金融制裁的最新实践,并从中寻找可行的应对之策;最后,综合前文研究,从立法和制度建设、部门设置及货币国际化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强化中国实施金融制裁与反制裁能力的政策建议.
历经3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层次和平台已日趋丰富,开放力度也逐渐增大,沿边开放发展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的重点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我国沿边开放新的目标和任务是要服务于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于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沿边开放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集聚发展有限、高端要素缺乏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应从开放理念、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特色产业、边境合作、优惠政策和边境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调整,推动
目前世界上第七航权的开放限于货物运输领域,各国、各区域视自身情况选择双边、区域及多边航权开放模式.中国在海南省的第七航权试点开放工作以具体可行且有一定灵活性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开放第七航权实施方案》为指导,能够切实带动海南的经济增长,以航空运输发展驱动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第七航权开放同时也面临着航权开放模式的选择、地区开放顺利走向全国推广,以及在维持自由竞争下进行市场监管等挑战.我国应在第七航权单边开放的新模式下结合双边和多边模式缔结开放和合作协定,坚持渐进式改革方法和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