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到办公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接受批评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处理学生违纪的全过程。这件事对我们这些班主任有什么启发呢?
从现象的层面进行分析,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违纪时,当即制止以免对同学们造成伤害,并没有大发雷霆。看到王友停下之后,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这个“放学后”很重要,因为如果当即叫学生到校长室进行批评教育,就有可能耽误学生上课。“眼见不一定为实”,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王友不仅可能不服气,甚至可能觉得不公平,从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
从科学的层面分析,王友为什么打人?如何处理才更为妥当?陶行知的做法是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事实真相,然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采用“隐恶扬善”、奖励糖果的做法,让学生自悟。
从哲学的层面分析,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有果的。王友打人也是事出有因。陶行知做到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他既看到王友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用泥块砸同学;又看到王友做得正确的地方,比如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砸人是因为被砸的男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按照这样的思路处理问题,结果王友主动认错,育人目的顺利达成。
陶行知处理学生违纪,给了“四颗糖”,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个别老师处理学生违纪,给了学生“三巴掌”,把学生耳膜打穿孔了。结果是官司缠身,害人又害己。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由此可见,管理好班级是班主任的首要职责。但仅仅能管理好班级还不够,班主任还要着眼于育人处理问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班主任要想圆满完成管理和育人两大任务,还必须再进一步,从严要求自己,从教育家的视野看待所有的班级管理现象。这样一来,即便成不了教育家,也可以成为一个育人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员、育人者、教育家正是班主任成长的三个台阶。就思维而言,这三个台阶,分别对应现象、科学、哲学。
处于管理员层面的班主任,看到学生出现违纪现象,如学生迟到、旷课、打架、不交作业之后,往往会十分焦虑。自己也知道应该在管理的过程中育人,但因为理性思维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经验,处理问题的过程不知不觉偏离了育人的初心。处于育人者层面的班主任就不同了,他会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着眼于育人,处理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于教育家层面的班主任,则能够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处理问题也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从管理员、育人者到教育家,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进行的。不同的是,管理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忘掉育人,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为了管理而伤害学生的现象。育人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能够每日三省吾身,时刻不忘育人,遇事总是力求用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处理问题。教育家则更进一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育人的角度看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高度自觉。
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从管理员成长为育人者,乃至成长为教育家呢?王阳明先生要求他的学生要“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事上练”。受其启发,笔者认为班主任的成长要“立志、勤学、践行”,做到了这六个字,即便成不了教育家,也能成为一个育人者。
王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自己在少年时代就提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要紧事是‘成圣成贤’”。少年玄奘要求自己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少年周恩来则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仅仅把班主任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仅仅作为一个管理员,是不够的,还要成为育人者。因为,一旦班级管理出了问题,自己的饭碗或将不保。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北宋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如果把班主任工作当成事业,班主任就要立志成为教育家。
立志之后还要勤学。作为一名班主任,教育学、心理学是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哲学。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家魏书生的成长之路,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1965年,魏书生在15岁那年接触了对他此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书籍《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哲学讲义》,并将之学以致用。他当了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以后,给学生的作文题目《两个自我》《上进心和自卑感的对话》《得与失》《过犹不及》《谈适度》等,就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二是要学习中国传统哲学。管理好中国班级,必须用中国智慧。中国智慧之大,浩如煙海。《尚书 ·大禹谟》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其中,对“人心”与“道心”的不同看法,就决定了班主任管理方法的异同。那些强调报酬权和强制权的班主任,是着眼于抑制人心或者利用人心;那些强调专家权和典范权的班主任,是着眼于弘扬道心。班级管理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将抑制人心与弘扬道心相结合,才能治标又治本。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易”含义有三个:变易,简易,不易。这三个含义就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第一是“变易”。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班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班主任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待学生。即便是犯错误的学生,今天犯了错误,明天改正了,难道不可以吗?班级管理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第二是“简易”。“大道至简”,班级管理也要简易,不能太复杂。如班规太复杂了,就无法执行;班主任管得太多太细,学生就无法成长。第三是“不易”,易中有不易,哪些不易?立德树人不易,所以要“持经达变”,一切班级管理活动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最高目的,不可须臾偏离。
再比如,孔子的“忠恕之道”极为重要。很多师生之间的严重冲突,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矛盾双方没有能够践行“忠恕之道”所致。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忠”就是敬业,“恕”就是友善。在师生关系处理中,班主任是主动的一方。很多班主任在“忠”上没有问题,能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了学生,起早贪黑,甚至能把“心”掏出来。可是,有时候事与愿违,学生不领情,家长不认可。原因何在?就在于没有做到“恕”,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做得差了些。
最后,还要践行。以道求术,术尚可得;以术求道,道不可得。践行之前,先要清楚,我们班主任的任务是什么。《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楞严经》有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知道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有了定力,遇事就不会慌乱;有了定力,就会生出智慧来。
(责编 李亚婷)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处理学生违纪的全过程。这件事对我们这些班主任有什么启发呢?
从现象的层面进行分析,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违纪时,当即制止以免对同学们造成伤害,并没有大发雷霆。看到王友停下之后,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这个“放学后”很重要,因为如果当即叫学生到校长室进行批评教育,就有可能耽误学生上课。“眼见不一定为实”,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王友不仅可能不服气,甚至可能觉得不公平,从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
从科学的层面分析,王友为什么打人?如何处理才更为妥当?陶行知的做法是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事实真相,然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采用“隐恶扬善”、奖励糖果的做法,让学生自悟。
从哲学的层面分析,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有果的。王友打人也是事出有因。陶行知做到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他既看到王友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用泥块砸同学;又看到王友做得正确的地方,比如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砸人是因为被砸的男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按照这样的思路处理问题,结果王友主动认错,育人目的顺利达成。
陶行知处理学生违纪,给了“四颗糖”,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个别老师处理学生违纪,给了学生“三巴掌”,把学生耳膜打穿孔了。结果是官司缠身,害人又害己。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由此可见,管理好班级是班主任的首要职责。但仅仅能管理好班级还不够,班主任还要着眼于育人处理问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班主任要想圆满完成管理和育人两大任务,还必须再进一步,从严要求自己,从教育家的视野看待所有的班级管理现象。这样一来,即便成不了教育家,也可以成为一个育人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员、育人者、教育家正是班主任成长的三个台阶。就思维而言,这三个台阶,分别对应现象、科学、哲学。
处于管理员层面的班主任,看到学生出现违纪现象,如学生迟到、旷课、打架、不交作业之后,往往会十分焦虑。自己也知道应该在管理的过程中育人,但因为理性思维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经验,处理问题的过程不知不觉偏离了育人的初心。处于育人者层面的班主任就不同了,他会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着眼于育人,处理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于教育家层面的班主任,则能够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处理问题也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从管理员、育人者到教育家,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进行的。不同的是,管理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忘掉育人,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为了管理而伤害学生的现象。育人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能够每日三省吾身,时刻不忘育人,遇事总是力求用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处理问题。教育家则更进一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育人的角度看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高度自觉。
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从管理员成长为育人者,乃至成长为教育家呢?王阳明先生要求他的学生要“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事上练”。受其启发,笔者认为班主任的成长要“立志、勤学、践行”,做到了这六个字,即便成不了教育家,也能成为一个育人者。
王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自己在少年时代就提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要紧事是‘成圣成贤’”。少年玄奘要求自己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少年周恩来则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仅仅把班主任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仅仅作为一个管理员,是不够的,还要成为育人者。因为,一旦班级管理出了问题,自己的饭碗或将不保。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北宋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如果把班主任工作当成事业,班主任就要立志成为教育家。
立志之后还要勤学。作为一名班主任,教育学、心理学是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哲学。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家魏书生的成长之路,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1965年,魏书生在15岁那年接触了对他此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书籍《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哲学讲义》,并将之学以致用。他当了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以后,给学生的作文题目《两个自我》《上进心和自卑感的对话》《得与失》《过犹不及》《谈适度》等,就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二是要学习中国传统哲学。管理好中国班级,必须用中国智慧。中国智慧之大,浩如煙海。《尚书 ·大禹谟》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其中,对“人心”与“道心”的不同看法,就决定了班主任管理方法的异同。那些强调报酬权和强制权的班主任,是着眼于抑制人心或者利用人心;那些强调专家权和典范权的班主任,是着眼于弘扬道心。班级管理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将抑制人心与弘扬道心相结合,才能治标又治本。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易”含义有三个:变易,简易,不易。这三个含义就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第一是“变易”。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班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班主任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待学生。即便是犯错误的学生,今天犯了错误,明天改正了,难道不可以吗?班级管理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第二是“简易”。“大道至简”,班级管理也要简易,不能太复杂。如班规太复杂了,就无法执行;班主任管得太多太细,学生就无法成长。第三是“不易”,易中有不易,哪些不易?立德树人不易,所以要“持经达变”,一切班级管理活动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最高目的,不可须臾偏离。
再比如,孔子的“忠恕之道”极为重要。很多师生之间的严重冲突,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矛盾双方没有能够践行“忠恕之道”所致。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忠”就是敬业,“恕”就是友善。在师生关系处理中,班主任是主动的一方。很多班主任在“忠”上没有问题,能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了学生,起早贪黑,甚至能把“心”掏出来。可是,有时候事与愿违,学生不领情,家长不认可。原因何在?就在于没有做到“恕”,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做得差了些。
最后,还要践行。以道求术,术尚可得;以术求道,道不可得。践行之前,先要清楚,我们班主任的任务是什么。《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楞严经》有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知道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有了定力,遇事就不会慌乱;有了定力,就会生出智慧来。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