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文言文对于中学生来讲,就有些伤脑筋了,枯燥乏味,距离现实太远,难以理解等等诸多因素,成为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的原因。因而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有关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探寻一些简单可行的记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以及自己的反思,在文言文背诵教学方面总结了一些方法,在此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第一,归纳记忆法
如《过秦论》第四段,写到关于陈涉起义的一些情况,用了四个分句,而这四个分句又可归纳为陈涉地位、陈涉才智,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内容,以陈涉的弱小和秦王朝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这四个句式基本整齐,所以,只须记住四方面要点就能很快背出。又如《兰亭集序》第一段,主要写了这次兰亭盛会的情况,共有六句话,如果分别把六句话归纳成六方面要点,背诵就简单多了,它们分别是:①时间,地点,目的;②人物;③环境;④活动;⑤天气;⑥感受。
在《游褒禅山记》中论述观赏险远的景观的主要条件时,反复陈述了三个方面的情况以及三者的逻辑关系:志、力、物,“志”是最根本的,但“力”也很重要,有了“志”和“力”,却也并不能完全到达目标,这时“物”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只要抓住这三个条件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二,线索记忆法
此法可根据课文脉络找出关键性或提示性的词语或语句,然后串联背诵。如《游褒禅山记》第二段描写是此文最精彩的部分,直接从字面上看则拗口,但只要抓住游行的线路途这一关键点,从前洞到后洞并找出一些关键词,并把它们串成一条连贯的线,就可确切地把握了。再如,《荆轲刺秦王》我们可按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背诵,《鸿门宴》就更是如此。
第三,比较记忆法
《师说》第二段列举了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者分别论述了这三组正反表现的人对待老师的不同态度,以及出现的各自不同的结果,作者同时对这三种情况分别加以评价,层层递进,从而更严厉地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习。如果以三组对比为基础,分别加以理解,这样,思路清晰,便于背诵。
第四,思路记忆法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是文中非常关键的一段,也是最能体现烛之武口才艺术的一部分。整段都是对话,妙记就需要理清作者的思路。烛之武见秦伯先说“亡郑”的结果是“陪邻”,“陪邻”的后果是“君之薄”。紧接着又说“舍郑”的结果是“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最后又说秦晋之间的旧事,使秦伯警惕晋国的野心,从而达到瓦解秦晋联盟的目的。以此通过“亡郑”之害,“舍郑”之利,晋之“不仁”这三层层层深入,使秦伯选择退兵成为了一种必然,通过本段学习学生也很难忘记烛之武优秀的口才艺术。
第五,熟读记忆法
此法换句话说也就是“死记硬背”。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曾经呼吁:学习语文应该要有“吞”的功夫。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死记硬背”这种记忆背诵能力,对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词语的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却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于思想内容深奥而句式整齐适合朗诵的篇章而言,《兰亭集序》二、三段,《滕王阁序》全文,都适合于此法。
第六,分解记忆法
即部分背诵,这是针对篇幅较长或难于连背的文段。《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文,如是指导,效果很好。另外,此法对那些难以连续背诵的学生来讲,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人,而指向在一点也难以持久,面对部分学生,我采用这种方法让他们背诵。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特别强调培养能力,体现在背诵上就是既要能记忆又要能理解,在记忆的同时求得理解,要想写出诗文中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达了某种思想感情的句子,或主旨句、名言警句等就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按要求截取有关片断或句子。如果仅能机械记诵而不能透彻理解,就会答非所问。因此说,记忆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是记忆的生命之所在。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假如我们能够记得我们曾听到、读到和我们所欣赏过的一切事物,随时可以应用,那时我们便会显得何等有学问啊!”中国的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文学的精华,文句优美,思想深邃,我们应将其记忆下来,并随时运用和活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将是受益终生啊!
第一,归纳记忆法
如《过秦论》第四段,写到关于陈涉起义的一些情况,用了四个分句,而这四个分句又可归纳为陈涉地位、陈涉才智,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内容,以陈涉的弱小和秦王朝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这四个句式基本整齐,所以,只须记住四方面要点就能很快背出。又如《兰亭集序》第一段,主要写了这次兰亭盛会的情况,共有六句话,如果分别把六句话归纳成六方面要点,背诵就简单多了,它们分别是:①时间,地点,目的;②人物;③环境;④活动;⑤天气;⑥感受。
在《游褒禅山记》中论述观赏险远的景观的主要条件时,反复陈述了三个方面的情况以及三者的逻辑关系:志、力、物,“志”是最根本的,但“力”也很重要,有了“志”和“力”,却也并不能完全到达目标,这时“物”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只要抓住这三个条件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二,线索记忆法
此法可根据课文脉络找出关键性或提示性的词语或语句,然后串联背诵。如《游褒禅山记》第二段描写是此文最精彩的部分,直接从字面上看则拗口,但只要抓住游行的线路途这一关键点,从前洞到后洞并找出一些关键词,并把它们串成一条连贯的线,就可确切地把握了。再如,《荆轲刺秦王》我们可按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背诵,《鸿门宴》就更是如此。
第三,比较记忆法
《师说》第二段列举了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者分别论述了这三组正反表现的人对待老师的不同态度,以及出现的各自不同的结果,作者同时对这三种情况分别加以评价,层层递进,从而更严厉地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习。如果以三组对比为基础,分别加以理解,这样,思路清晰,便于背诵。
第四,思路记忆法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是文中非常关键的一段,也是最能体现烛之武口才艺术的一部分。整段都是对话,妙记就需要理清作者的思路。烛之武见秦伯先说“亡郑”的结果是“陪邻”,“陪邻”的后果是“君之薄”。紧接着又说“舍郑”的结果是“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最后又说秦晋之间的旧事,使秦伯警惕晋国的野心,从而达到瓦解秦晋联盟的目的。以此通过“亡郑”之害,“舍郑”之利,晋之“不仁”这三层层层深入,使秦伯选择退兵成为了一种必然,通过本段学习学生也很难忘记烛之武优秀的口才艺术。
第五,熟读记忆法
此法换句话说也就是“死记硬背”。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曾经呼吁:学习语文应该要有“吞”的功夫。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死记硬背”这种记忆背诵能力,对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词语的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却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于思想内容深奥而句式整齐适合朗诵的篇章而言,《兰亭集序》二、三段,《滕王阁序》全文,都适合于此法。
第六,分解记忆法
即部分背诵,这是针对篇幅较长或难于连背的文段。《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文,如是指导,效果很好。另外,此法对那些难以连续背诵的学生来讲,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人,而指向在一点也难以持久,面对部分学生,我采用这种方法让他们背诵。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特别强调培养能力,体现在背诵上就是既要能记忆又要能理解,在记忆的同时求得理解,要想写出诗文中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达了某种思想感情的句子,或主旨句、名言警句等就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按要求截取有关片断或句子。如果仅能机械记诵而不能透彻理解,就会答非所问。因此说,记忆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是记忆的生命之所在。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假如我们能够记得我们曾听到、读到和我们所欣赏过的一切事物,随时可以应用,那时我们便会显得何等有学问啊!”中国的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文学的精华,文句优美,思想深邃,我们应将其记忆下来,并随时运用和活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将是受益终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