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轩轩是中班的一个孩子,每天午睡时间,他常常是班里唯一睡不着的孩子,且总是状况不断,有时会小声地哼唱歌曲,有时会挠挠边上同伴的胳膊,扯扯边上同伴的头发,有时还会一趟一趟地上厕所,惹得班里其他孩子也跟着一起去盥洗室,在那里玩一会儿。
刚入园的那阵子,很多孩子因为产生分离焦虑,多多少少有哭闹、不愿意睡觉的情况,当时教师采取了允许孩子带陪伴物、创设温馨舒适的午睡环境、睡前播放轻柔的音乐、睡前讲故事等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孩子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午睡习惯。但是轩轩比较特殊,在教师这一系列措施的干预之下,他仍然睡不着。教师多次与家长沟通,家长反映,轩轩从小睡眠需求就不高,存在入睡困难,家长知道充足的睡眠对孩子发育的重要性,也想过很多办法,但轩轩就是很难睡着,后来因为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耐心哄他睡午觉,久而久之,他便养成不午睡的习惯了。小班时,虽然他每天中午都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但还不会去影响旁边的人入睡,教师也没有强行要求他必须睡着。可到了中班阶段,他不但自己睡不着,还开始影响整个班的午睡,甚至已经有其他孩子的家长委婉地向教师反映这个情况。于是,班级教师商量,觉得还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和轩轩的家长沟通,家长特别能理解教师的难处,主动提出每天午睡时间把轩轩接回家,以免他影响班里其他孩子休息。但教师认为,孩子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家长来接走轩轩,对教师的班级管理来讲肯定是一个最简便的解决办法,但为轩轩的健康成长考虑,教师建议家长不要简单地把他接走了事,将他与班里其他孩子隔离,而是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改变他,让他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培养他的午睡习惯。
“为什么不想睡觉?”
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尝试换位思考,希望最大限度地去倾听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于是,有了下面的师幼对话。
教师:轩轩,咱们班的午睡室漂亮吗?
轩轩:漂亮啊,有月亮,有星星,舒服得就和家里一样。
教师:那你喜欢我们的午睡室吗?
轩轩:嗯,特别是那个云朵灯,拉上窗帘,打开它,真的很漂亮,而且,它是软的,捏起来感觉特别舒服!
这样轻松地聊着天,轩轩显得兴致很高。教师问:“你喜欢星星、月亮,喜欢云朵灯,喜欢软软的小床,可是你每天躺着还是睡不着,是吗?”轩轩低下头不说话了,默默地抬眼瞅了教师一下。看出他内心的忐忑,教师轻轻地摸着他的头,说:“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其实老师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常常睡不着,在床上翻来翻去,特别清醒。”轩轩听了,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真的吗?我也是!我睡不着,躺在床上好难受!”紧接着,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轩轩倾诉了每天睡不着又不得不躺在床上的烦闷。由此,教师理解了轩轩为什么老是躺着哼歌,时不时地想“撩”一下同伴,以及一趟一趟地跑去上厕所。
“睡不着我可以玩吗?”
了解了轩轩的想法和感受之后,班里的几位教师商量了一下,决定循序渐进地对他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决定尊重轩轩的意愿,允许和接纳他和别人有不一样的需求。
教师:轩轩,既然你实在睡不着,干躺着也难受,那么从明天开始,老师允许你中午如果确实不想睡就可以不用睡。
轩轩:真的吗?我可以不用躺在床上了吗?
教师:嗯,你可以不用躺在床上。
轩轩:那我可以去玩吗?
教师:是的,你可以在活动室里玩。
轩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吗?
教师:你可以玩一些安静的游戏,别影响在午睡室里睡觉的小伙伴,因为你的小伙伴们想要睡觉哦。
商量后,教师和轩轩私下里约定,在午睡时间,他可以在活动室看书、画画或者做手工。
第二天,其他孩子在午睡室里安静睡觉,轩轩在活动室里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画画,大家相安无事,而且教师发现,轩轩即使中午不睡,下午依然精力旺盛。
“换个地方玩可以吗?”
这个方法用了大概两周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有孩子中途起来上厕所,路过活动室,看到轩轩在那里玩,会过去打个招呼,甚至和他一起玩一下,回到午睡室后还在嘀嘀咕咕,告诉其他同伴轩轩在外面玩。不久后,有孩子提出,中午也不要睡觉了,想和轩轩一起玩。
教师:轩轩,中午有小朋友看见你在玩,他们都不想睡觉了,也想玩,怎么办?
轩轩:那他们可以和我一起玩吗?
教师:老师允许你可以不睡午觉,是考虑到你还没有养成午睡的习惯,如果硬是要求你躺着,你很难受。可是,其他小朋友是有午睡习惯的,只不过因为看到你在玩所以被吸引过来,也想玩了。他们是不是真的不想午睡了,想和你一起玩呢?我们要问一问他们的想法究竟是怎样的。
接下来,教师一方面对那些提出想和轩轩一起玩的孩子说,给他们几天时间,请他们认真地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不想午睡了;另一方面,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关“睡眠”话题的活动,目的是帮助班里的孩子认识到午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正确看待午睡这件事,同时也希望轩轩从思想上接受午睡,逐渐养成午睡的习惯。比如,邀请园里的保健医生到班上给孩子们讲一讲如何给身体“充电”;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讨论“人为什么要睡觉”“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什么需要睡午觉”;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辩论活动“午睡——yes or no”。通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午睡好处多:睡得好才能長得高;睡觉的时候大脑也在休息,会让人变聪明;中午睡得好,下午才有精神好好玩游戏……并且大家都提出,愿意帮助轩轩养成午睡习惯。
讨论过后,其他孩子都表示想要午睡,并且对轩轩说,希望他也能和大家一起午睡。接下来,每天中午轩轩仍是一个人玩。又过了一周,轩轩觉得有点无聊了,开始坐立不安,一会儿推开午睡室的门看看大家睡着没有,一会儿在活动室里似乎有些刻意地弄出些声音。有几个孩子受到了影响,也睡不着了。于是,教师找轩轩谈话。 教师:轩轩,你这样做影响其他小朋友午睡了。
轩轩:老师,我可以出去玩吗?每天画画实在太无聊了!
教师:你想去哪里玩呢?
轩轩:我可以去外面的沙池挖沙呀,还可以去涂鸦墙画画。
教师:可是我们要在午睡室照顾其他小朋友,没法陪你去,会担心你的安全呀。
轩轩沉默了。
教师:你还是先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床上躺一会儿,等他们睡着了,你再轻轻起床去玩,好不好?
轩轩:不要,我们之前约定的,我可以不用睡觉的!
轩轩的情绪有些激动。教师觉得不宜失信于孩子,便考虑换一种方式。教师和园里的行政值班教师商量后,又征得轩轩的同意,决定接下来每天中午让轩轩先陪值班教师去巡视,查看每个班的午睡情况。这样做,一是希望全园安静的午睡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二是算好了他巡视一圈回来,班上的其他孩子基本上都已经安静入睡,他再回来活动也不会影响其他孩子午睡了。
刚开始的一周,他对这个新任务感到很新奇,像个小老师一样去巡班检查,值班教师反映,他还会去纠正弟弟妹妹的不良睡姿,替他们盖好被子。这样过了近半个月,他又觉得没意思了,向教师提出:“要不我还是先在床上躺躺,等小朋友都睡了再起来玩吧,每天巡班走得好累。”于是,教师和他约定,接下来每天中午他先和同伴一起安静地躺到床上休息一会儿,等同伴睡着了,他可以轻轻起床去玩。
“老师,记得叫我哦!”
轩轩提到“每天巡班走得好累”,这提醒了教师,从日常的观察来看,轩轩平时的活动量确实不大。接下来几天,教师又有意识地去观察,发现轩轩在户外喜欢玩一些相对安静的、运动量小的项目:当同伴满操场奔跑、投球、玩攀爬架的时候,他要不就在沙池玩沙,要不就拿着粉笔在涂鸦墙上画画,同伴骑车的时候他做乘客,体力消耗自然不大。他午睡时睡不着会不会和体力消耗太少有一定关系呢?能不能试着引导他适当地加大一些运动量呢?后续,教师寻求园里体能教师的专业指导,有意识地在户外活动时间引导和陪伴轩轩逐渐去尝试一些消耗更多体力的活动。
一天午睡时间,轩轩还是先和同伴一起躺了下来。教师发现轩轩时不时地在揉眼睛,像是困了,但他还是硬撑着,不愿意闭上眼睛休息,教师便没有强行要求他。等同伴都睡着了,教师如约提醒他可以起来了。他打了个呵欠,看起来像是强打着精神,但仍然起床了。教师悄悄观察,发现他在看书的时候无精打采的。
教师:轩轩,要不要进去睡会儿?
轩轩:不,我不困!
那一天,他整个下午都蔫蔫的。这时,教师再次找他聊。
教师:轩轩,是不是有点累啊?
轩轩:嗯。
教师:是不是今天上午玩得很兴奋,有点累了?其他小朋友也是这样玩的,他们怎么还那么有劲儿呢?
轩轩:(低下头轻声地)因为他们中午睡觉了……
他终于自己意识到午睡的作用了。抓住这个契机,教师提出:“那如果明天你起来玩的时候困了,就来午睡室躺一会儿吧,休息一下,下午才有精神再跟小伙伴一起玩,对不对?”他想了想,答道:“那好吧。”
第二天,他也是先躺在床上休息,半小时的时间里,虽然没有睡着,却已经闭上了眼睛,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到了约定可以起床的时间,他还是起来了。就这样,又过了约一周。有一天,教师到了约定时间去叫他起床,发现他已经发出了均匀、绵长的呼吸声。教师想了想,还是轻轻地拍了拍他,小声提醒:“轩轩,可以起来了。”“嗯,好的。”他嘴上应着,却翻了个身,继续睡了。教师感觉特别欣慰。那一天午睡醒来之后,轩轩也感到很欣喜,自己居然能睡着了。睡了一觉起来,轩轩觉得神清气爽,下午玩起来也更尽兴了。教师适时对他的精神状态做了积极评价,以此给予正向强化。
在对轩轩的整个引导过程中,教师一直与家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将轩轩的表现及转变及时地告知家长。教师告诉家长,如果仅仅在幼儿园让孩子午睡,而双休日及节假日家长不引导孩子在家时午睡,那孩子肯定无法形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所以,教师将自己在幼儿园采取的引导策略告诉家长,请家长和幼儿园保持一致,不间断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和引导,循序渐进地接近预期的目标
这以后,虽然轩轩还是不能做到天天睡着,偶尔也有不想睡的時候,但他明显对午睡这件事不反感、不排斥,也不紧张了。
轩轩的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是要尊重儿童。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一定要因人而异,从正面给予引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睡眠是人的一种基本生理需要,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强行要求孩子午睡只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和反感,这是不利于习惯养成的。教师应通过孩子能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让孩子愿意和教师沟通,表达其真实的想法。孩子如果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午觉没有睡好不利于下午精神饱满地开展活动,就会主动尝试改变。这时再来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教育机智,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帮助孩子逐步接受午睡。只有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形成午睡的生物钟,把午睡当作一种本能的需要,孩子才能养成午睡的习惯。这样显然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是要家园配合。纠正孩子不良的午睡习惯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和努力是不够的,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教师与家长有共同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措施,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同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习惯养成教育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聆听儿童的声音,及时回应,适时引导,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刚入园的那阵子,很多孩子因为产生分离焦虑,多多少少有哭闹、不愿意睡觉的情况,当时教师采取了允许孩子带陪伴物、创设温馨舒适的午睡环境、睡前播放轻柔的音乐、睡前讲故事等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孩子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午睡习惯。但是轩轩比较特殊,在教师这一系列措施的干预之下,他仍然睡不着。教师多次与家长沟通,家长反映,轩轩从小睡眠需求就不高,存在入睡困难,家长知道充足的睡眠对孩子发育的重要性,也想过很多办法,但轩轩就是很难睡着,后来因为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耐心哄他睡午觉,久而久之,他便养成不午睡的习惯了。小班时,虽然他每天中午都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但还不会去影响旁边的人入睡,教师也没有强行要求他必须睡着。可到了中班阶段,他不但自己睡不着,还开始影响整个班的午睡,甚至已经有其他孩子的家长委婉地向教师反映这个情况。于是,班级教师商量,觉得还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和轩轩的家长沟通,家长特别能理解教师的难处,主动提出每天午睡时间把轩轩接回家,以免他影响班里其他孩子休息。但教师认为,孩子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家长来接走轩轩,对教师的班级管理来讲肯定是一个最简便的解决办法,但为轩轩的健康成长考虑,教师建议家长不要简单地把他接走了事,将他与班里其他孩子隔离,而是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改变他,让他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培养他的午睡习惯。
“为什么不想睡觉?”
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尝试换位思考,希望最大限度地去倾听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于是,有了下面的师幼对话。
教师:轩轩,咱们班的午睡室漂亮吗?
轩轩:漂亮啊,有月亮,有星星,舒服得就和家里一样。
教师:那你喜欢我们的午睡室吗?
轩轩:嗯,特别是那个云朵灯,拉上窗帘,打开它,真的很漂亮,而且,它是软的,捏起来感觉特别舒服!
这样轻松地聊着天,轩轩显得兴致很高。教师问:“你喜欢星星、月亮,喜欢云朵灯,喜欢软软的小床,可是你每天躺着还是睡不着,是吗?”轩轩低下头不说话了,默默地抬眼瞅了教师一下。看出他内心的忐忑,教师轻轻地摸着他的头,说:“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其实老师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常常睡不着,在床上翻来翻去,特别清醒。”轩轩听了,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真的吗?我也是!我睡不着,躺在床上好难受!”紧接着,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轩轩倾诉了每天睡不着又不得不躺在床上的烦闷。由此,教师理解了轩轩为什么老是躺着哼歌,时不时地想“撩”一下同伴,以及一趟一趟地跑去上厕所。
“睡不着我可以玩吗?”
了解了轩轩的想法和感受之后,班里的几位教师商量了一下,决定循序渐进地对他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决定尊重轩轩的意愿,允许和接纳他和别人有不一样的需求。
教师:轩轩,既然你实在睡不着,干躺着也难受,那么从明天开始,老师允许你中午如果确实不想睡就可以不用睡。
轩轩:真的吗?我可以不用躺在床上了吗?
教师:嗯,你可以不用躺在床上。
轩轩:那我可以去玩吗?
教师:是的,你可以在活动室里玩。
轩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吗?
教师:你可以玩一些安静的游戏,别影响在午睡室里睡觉的小伙伴,因为你的小伙伴们想要睡觉哦。
商量后,教师和轩轩私下里约定,在午睡时间,他可以在活动室看书、画画或者做手工。
第二天,其他孩子在午睡室里安静睡觉,轩轩在活动室里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画画,大家相安无事,而且教师发现,轩轩即使中午不睡,下午依然精力旺盛。
“换个地方玩可以吗?”
这个方法用了大概两周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有孩子中途起来上厕所,路过活动室,看到轩轩在那里玩,会过去打个招呼,甚至和他一起玩一下,回到午睡室后还在嘀嘀咕咕,告诉其他同伴轩轩在外面玩。不久后,有孩子提出,中午也不要睡觉了,想和轩轩一起玩。
教师:轩轩,中午有小朋友看见你在玩,他们都不想睡觉了,也想玩,怎么办?
轩轩:那他们可以和我一起玩吗?
教师:老师允许你可以不睡午觉,是考虑到你还没有养成午睡的习惯,如果硬是要求你躺着,你很难受。可是,其他小朋友是有午睡习惯的,只不过因为看到你在玩所以被吸引过来,也想玩了。他们是不是真的不想午睡了,想和你一起玩呢?我们要问一问他们的想法究竟是怎样的。
接下来,教师一方面对那些提出想和轩轩一起玩的孩子说,给他们几天时间,请他们认真地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不想午睡了;另一方面,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关“睡眠”话题的活动,目的是帮助班里的孩子认识到午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正确看待午睡这件事,同时也希望轩轩从思想上接受午睡,逐渐养成午睡的习惯。比如,邀请园里的保健医生到班上给孩子们讲一讲如何给身体“充电”;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讨论“人为什么要睡觉”“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什么需要睡午觉”;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辩论活动“午睡——yes or no”。通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午睡好处多:睡得好才能長得高;睡觉的时候大脑也在休息,会让人变聪明;中午睡得好,下午才有精神好好玩游戏……并且大家都提出,愿意帮助轩轩养成午睡习惯。
讨论过后,其他孩子都表示想要午睡,并且对轩轩说,希望他也能和大家一起午睡。接下来,每天中午轩轩仍是一个人玩。又过了一周,轩轩觉得有点无聊了,开始坐立不安,一会儿推开午睡室的门看看大家睡着没有,一会儿在活动室里似乎有些刻意地弄出些声音。有几个孩子受到了影响,也睡不着了。于是,教师找轩轩谈话。 教师:轩轩,你这样做影响其他小朋友午睡了。
轩轩:老师,我可以出去玩吗?每天画画实在太无聊了!
教师:你想去哪里玩呢?
轩轩:我可以去外面的沙池挖沙呀,还可以去涂鸦墙画画。
教师:可是我们要在午睡室照顾其他小朋友,没法陪你去,会担心你的安全呀。
轩轩沉默了。
教师:你还是先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床上躺一会儿,等他们睡着了,你再轻轻起床去玩,好不好?
轩轩:不要,我们之前约定的,我可以不用睡觉的!
轩轩的情绪有些激动。教师觉得不宜失信于孩子,便考虑换一种方式。教师和园里的行政值班教师商量后,又征得轩轩的同意,决定接下来每天中午让轩轩先陪值班教师去巡视,查看每个班的午睡情况。这样做,一是希望全园安静的午睡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二是算好了他巡视一圈回来,班上的其他孩子基本上都已经安静入睡,他再回来活动也不会影响其他孩子午睡了。
刚开始的一周,他对这个新任务感到很新奇,像个小老师一样去巡班检查,值班教师反映,他还会去纠正弟弟妹妹的不良睡姿,替他们盖好被子。这样过了近半个月,他又觉得没意思了,向教师提出:“要不我还是先在床上躺躺,等小朋友都睡了再起来玩吧,每天巡班走得好累。”于是,教师和他约定,接下来每天中午他先和同伴一起安静地躺到床上休息一会儿,等同伴睡着了,他可以轻轻起床去玩。
“老师,记得叫我哦!”
轩轩提到“每天巡班走得好累”,这提醒了教师,从日常的观察来看,轩轩平时的活动量确实不大。接下来几天,教师又有意识地去观察,发现轩轩在户外喜欢玩一些相对安静的、运动量小的项目:当同伴满操场奔跑、投球、玩攀爬架的时候,他要不就在沙池玩沙,要不就拿着粉笔在涂鸦墙上画画,同伴骑车的时候他做乘客,体力消耗自然不大。他午睡时睡不着会不会和体力消耗太少有一定关系呢?能不能试着引导他适当地加大一些运动量呢?后续,教师寻求园里体能教师的专业指导,有意识地在户外活动时间引导和陪伴轩轩逐渐去尝试一些消耗更多体力的活动。
一天午睡时间,轩轩还是先和同伴一起躺了下来。教师发现轩轩时不时地在揉眼睛,像是困了,但他还是硬撑着,不愿意闭上眼睛休息,教师便没有强行要求他。等同伴都睡着了,教师如约提醒他可以起来了。他打了个呵欠,看起来像是强打着精神,但仍然起床了。教师悄悄观察,发现他在看书的时候无精打采的。
教师:轩轩,要不要进去睡会儿?
轩轩:不,我不困!
那一天,他整个下午都蔫蔫的。这时,教师再次找他聊。
教师:轩轩,是不是有点累啊?
轩轩:嗯。
教师:是不是今天上午玩得很兴奋,有点累了?其他小朋友也是这样玩的,他们怎么还那么有劲儿呢?
轩轩:(低下头轻声地)因为他们中午睡觉了……
他终于自己意识到午睡的作用了。抓住这个契机,教师提出:“那如果明天你起来玩的时候困了,就来午睡室躺一会儿吧,休息一下,下午才有精神再跟小伙伴一起玩,对不对?”他想了想,答道:“那好吧。”
第二天,他也是先躺在床上休息,半小时的时间里,虽然没有睡着,却已经闭上了眼睛,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到了约定可以起床的时间,他还是起来了。就这样,又过了约一周。有一天,教师到了约定时间去叫他起床,发现他已经发出了均匀、绵长的呼吸声。教师想了想,还是轻轻地拍了拍他,小声提醒:“轩轩,可以起来了。”“嗯,好的。”他嘴上应着,却翻了个身,继续睡了。教师感觉特别欣慰。那一天午睡醒来之后,轩轩也感到很欣喜,自己居然能睡着了。睡了一觉起来,轩轩觉得神清气爽,下午玩起来也更尽兴了。教师适时对他的精神状态做了积极评价,以此给予正向强化。
在对轩轩的整个引导过程中,教师一直与家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将轩轩的表现及转变及时地告知家长。教师告诉家长,如果仅仅在幼儿园让孩子午睡,而双休日及节假日家长不引导孩子在家时午睡,那孩子肯定无法形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所以,教师将自己在幼儿园采取的引导策略告诉家长,请家长和幼儿园保持一致,不间断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和引导,循序渐进地接近预期的目标
这以后,虽然轩轩还是不能做到天天睡着,偶尔也有不想睡的時候,但他明显对午睡这件事不反感、不排斥,也不紧张了。
轩轩的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是要尊重儿童。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一定要因人而异,从正面给予引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睡眠是人的一种基本生理需要,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强行要求孩子午睡只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和反感,这是不利于习惯养成的。教师应通过孩子能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让孩子愿意和教师沟通,表达其真实的想法。孩子如果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午觉没有睡好不利于下午精神饱满地开展活动,就会主动尝试改变。这时再来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教育机智,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帮助孩子逐步接受午睡。只有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形成午睡的生物钟,把午睡当作一种本能的需要,孩子才能养成午睡的习惯。这样显然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是要家园配合。纠正孩子不良的午睡习惯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和努力是不够的,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教师与家长有共同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措施,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同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习惯养成教育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聆听儿童的声音,及时回应,适时引导,陪伴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