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错误认识举隅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i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 (必修)》时,一些学生存在许多错误认识,笔者现总结归纳如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光年是时间计量单位。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光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约为94 605亿千米,叫做1光年。
  2.流星、流星体、陨星是一回事。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流星体是太阳系中绕太阳运行的碎小物体。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如果流星在持续燃烧过程中穿透整个大气层一直降落到地面,就形成陨星(又可分陨石和陨铁)。
  3.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是一回事。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两者都是太阳能量的释放方式,但表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地进行的,而太阳活动是有周期性的。太阳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其中,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能量,促进了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干扰、破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
  4.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所以这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7月份正是盛夏,所以这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说法过分强调了日地距离对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影响。事实上,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1亿千米,最近是1.471亿千米,这一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量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量最大可差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5.昼夜之分、昼夜更替现象和昼夜长短变化都是地球自转运动形成的。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态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这一特点决定的。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这一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指白昼时间和夜晚时间长短的变化,是除赤道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6.日界线和日期分界线是一回事。
  这一认识是不确切的。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是人为统一规定的,基本上沿着180°经线,但有几处弯曲,其西侧总比东侧早一天。而日期的分界线一般有两条:①自然界线,即24时或0时所在的经线,通常称为0点时刻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而自东向西移动的日期界线,是前一天结束和新一天开始的经线。②人为界线,即日界线。从0点时刻线向东至日界线为“今日”的范围,从0点时刻线向西至日界线为“昨日”的范围。
  7.太阳直射的纬线始终是昼长夜短。
  这一认识是不确切的。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除赤道外,太阳直射的纬线昼长夜短。
  8.正午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即为正午太阳高度。
  9.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相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
  这种认识混淆了气压高低的表现和形成过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均是气流上升形成的低压,但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均是气流下沉的高压,但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气流集聚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
  10.锋面系统过境时,肯定能带来降水天气。
  这种认识不对。如果上升的暖气团水汽含量大,就有可能降水;如果水汽含量少,就无法形成降水。
  11.暖流的水温比寒流高。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是暖流,较流经海区低的洋流是寒流。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
  1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是一样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而构造地貌则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岭,断层形成裂谷、陡崖、块状山地及谷地或低地等。
  13.背斜一定成为山岭,向斜一定成为谷地。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的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这种地貌称为地形倒置。
  14.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和单个自然地理要素都具备的功能。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太阳提供光和热,大气提供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其他文献
多年来,会议新闻报道太多太滥,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大话、套话、空话多,实质性的内容少,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成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一大"顽疾".针对这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通过油菜盆栽试验,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在北方石灰性土壤上分别施入不同解磷菌肥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解磷菌群处理比对照产量增加1.08%~39.18%;氨基
文章认为我国图书馆发展存在许多不平衡,人们较为关注的多为物质、技术层面的不平衡,如经费、馆舍、藏书、设备等,而对思想、观念、制度层面的不平衡关注不够,认为应更多关注
2.智者学派思想的主要特点:(1)专业性。智者学派多是知识渊博、才能出众的职业教师。(2)狡辩性。智者学派常用各式各样的狡辩语言和方法阐释其观点。(3)进步性。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
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热点大多以“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立意,试题大多围绕热点主题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原理。为此,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热点问题,而且要把重点放在对常见命题规律的总结上来。本文结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对社会热点的命题方向做以总结并设题练习。    一、宇宙探索    【命题分析】  高考常以我国航天领域取得的一些新突破作为背景材料命题,侧重考查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其地理
采用TTC染色法对仙客来7个品种的花粉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仙客来不同品种的花粉生活力在15.30%~51.41%之间,品种间差异显著。培养基法对3个仙客来品种花粉发芽率测定结
区域旅游一体化互惠共生是广西北部湾区域旅游竞合最理想的模式,能够降低北部湾各城市间交流中存在的障碍,使得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密切,旅游资源配置更合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
【热点背景】  在2012年8月26日陕西延安发生的致36人遇难的重大交通事故处理现场,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一张微笑表情的照片,引起网民不满,曝出了“微笑门”。之后,有人搜索认为,杨达才在各种不同场合戴有至少5块不同名表,因此,“微笑门”又引发了“名表门”,杨达才被网友戏称为“表哥”。9月5日,杨达才再次成为网友微博监督的“火力点”,被曝“浑身是宝”:其“手镯”和眼镜乃至皮带又被网友用图一一呈现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我们经常强调要强化基础知识,打好历史基本功。不过,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对那些细小琐碎而又易误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往往是命题的“题眼”和解题的“钥匙”)我们要做到理解的精细化﹑准确化和科学化。为此,我们只有做到细化学习﹑科学把握,才能夯实基础﹑减少失误﹑提高成绩。下面以三本必修教材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笔者梳理了以下易误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Ⅰ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