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问题”设计是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一种设计策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问题设计。但是在一些课堂实践中,由于主问题设计内容单一、主问题呈现无序化、主问题思维含量低等而导致主题教学的低效化。那么如何才能设计有效的主问题呢?
一、 从显性角度看
通过文章题目、文章开头、文章结尾等方面来设计主问题。
(一)文章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概括了内容、揭示了主旨或点明了观点,所以,从标题入手设计的问题整体性更强。如教学袁珂的《女娲造人》时,可设计如下问题:1.女娲是谁,她为什么造人,又是如何造人的?在这个大问题下,学生完成了对情节的把握,对人物心理的赏析,对人物活动的把握。学生自主活动增强了,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凌乱走向统一。
(二)文章开头
文章开头一般都有总起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那么我们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题目。如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不妨抓住起始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来设计——找出词中能体现苏轼 “狂”的细节或词语。围绕这个题目,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全文,并能重点分析重要场景,其中有骑马出猎的狂,仿效孙权骑马射虎的狂,酒酣的狂等,接着追问他是真“狂”吗?走出文本后,引导学生明确苏轼只是外“狂”,而内心却是狂热的期盼,狂热的期盼中隐藏着无奈、愤怒和悲哀。就这一个大问题,不仅能够起到疏通文本的作用,还能分析本词的主题,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章结尾
文章结尾一般都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有时还是设计主问题的良好切入口。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就可以抓住小说的结尾部分“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来设计题目。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因此可以在此大做文章,展开热烈讨论。这个鼻子一牵,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顺势被牵了出来,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二、从隐性角度看
根据文章的文眼,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情感,学生的自主发现还有同一单元、同一类型以及已有的学生资源或生活资源拿来做主问题设计。
(一)文章的文眼
文眼一般是课文的关键句、主旨句,也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从文眼入手设计主问题,可以迅速有效地深入核心,起提领全篇的作用。如杨绛的《老王》一文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这个问题具有引发性,会引发学生分解成三个子问题:作者幸运吗?老王为什么是不幸?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再深入文本,发现作者其实并不幸运:生活境遇很是艰苦。在特殊年代经历劳动改造,身体状况不好。但自认为在黑白颠倒的年代里能得到如老王一般热心民众的关心、帮助,幸运地活下来,则是不幸中的万幸。而老王生理有缺陷,生活困难,精神孤独,在贫困疾病中悲惨死去,他是不幸的。但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未让老王吃过亏,无论是去医院,还是给香油、送鸡蛋都付了钱。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大概作者觉得尽管老王也很困难.但他是不求回报的。而自己却将一切量化为金钱,满足了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亏欠别人,却辜负了老王的一片好心。
(二)文章的线索
线索之如鲁迅的《风筝》,标题就直接提出了这篇文章是围绕“风筝”而展开叙述的,那么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围绕风筝都回忆了什么事,有什么感悟?这样就比较容易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主问题阅读教学法是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的主题教学,而作为有张力的主问题设计,鲜明的主问题表述,多样化的主问题呈现,才能衍生富有生命力的精彩课堂。只有致力于少、精、实、活的主问题研究,追求“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引领学生行走在语言文字的世界中,才能催生阅读课堂的有效性,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一、 从显性角度看
通过文章题目、文章开头、文章结尾等方面来设计主问题。
(一)文章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概括了内容、揭示了主旨或点明了观点,所以,从标题入手设计的问题整体性更强。如教学袁珂的《女娲造人》时,可设计如下问题:1.女娲是谁,她为什么造人,又是如何造人的?在这个大问题下,学生完成了对情节的把握,对人物心理的赏析,对人物活动的把握。学生自主活动增强了,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凌乱走向统一。
(二)文章开头
文章开头一般都有总起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那么我们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题目。如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不妨抓住起始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来设计——找出词中能体现苏轼 “狂”的细节或词语。围绕这个题目,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全文,并能重点分析重要场景,其中有骑马出猎的狂,仿效孙权骑马射虎的狂,酒酣的狂等,接着追问他是真“狂”吗?走出文本后,引导学生明确苏轼只是外“狂”,而内心却是狂热的期盼,狂热的期盼中隐藏着无奈、愤怒和悲哀。就这一个大问题,不仅能够起到疏通文本的作用,还能分析本词的主题,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章结尾
文章结尾一般都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有时还是设计主问题的良好切入口。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就可以抓住小说的结尾部分“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来设计题目。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因此可以在此大做文章,展开热烈讨论。这个鼻子一牵,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顺势被牵了出来,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二、从隐性角度看
根据文章的文眼,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情感,学生的自主发现还有同一单元、同一类型以及已有的学生资源或生活资源拿来做主问题设计。
(一)文章的文眼
文眼一般是课文的关键句、主旨句,也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从文眼入手设计主问题,可以迅速有效地深入核心,起提领全篇的作用。如杨绛的《老王》一文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这个问题具有引发性,会引发学生分解成三个子问题:作者幸运吗?老王为什么是不幸?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再深入文本,发现作者其实并不幸运:生活境遇很是艰苦。在特殊年代经历劳动改造,身体状况不好。但自认为在黑白颠倒的年代里能得到如老王一般热心民众的关心、帮助,幸运地活下来,则是不幸中的万幸。而老王生理有缺陷,生活困难,精神孤独,在贫困疾病中悲惨死去,他是不幸的。但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未让老王吃过亏,无论是去医院,还是给香油、送鸡蛋都付了钱。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大概作者觉得尽管老王也很困难.但他是不求回报的。而自己却将一切量化为金钱,满足了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亏欠别人,却辜负了老王的一片好心。
(二)文章的线索
线索之如鲁迅的《风筝》,标题就直接提出了这篇文章是围绕“风筝”而展开叙述的,那么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围绕风筝都回忆了什么事,有什么感悟?这样就比较容易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主问题阅读教学法是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的主题教学,而作为有张力的主问题设计,鲜明的主问题表述,多样化的主问题呈现,才能衍生富有生命力的精彩课堂。只有致力于少、精、实、活的主问题研究,追求“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引领学生行走在语言文字的世界中,才能催生阅读课堂的有效性,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