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前言
1776年,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石。后来,瓦尔拉斯、帕累托等人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又证明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可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然而,1929年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大量产品过剩,企业倒闭或停产,工人失业,建立在充分就业假设前提下的古典经济学面临着挑战。
凯恩斯主义,又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思想源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理论发现了“社会需求不足将导致经济大萧条”的现象,并因为“政府需要调控经济”的主张有效地解释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而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推崇。
在《通论》中,凯恩斯提出在三大心理定律的作用下,即使是完全市场下的资本主义也会发生总需求不足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及投资克服总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危机。
二 流派发展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暴发,西方世界出现了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出现了货币学派、新制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类经济理论。但占据主流经济理论地位的还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市场的完整性,是否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是为应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而产生的,但新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复活,而是凯恩斯主义的再生。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关键假定,它认为价格和工资在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时,其变动往往是缓慢的,并不是完全弹性的,而是粘性的,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可影响经济变量。
三 政策有效性
立足于经济结构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影响,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在危机或萧条时期,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是不起作用的。并且由于消费者的信心不足,降低利息率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没有多少刺激作用。从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应对的金融危机的各项措施来看,效果并不显著,这与美国等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美国历年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达到70%左右,私人投资总额占GDP的比例约为16%左右,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因此,消费者信心对美国经济影响巨大,美联储的降息行为对经济的影响甚微。
近些年来,中国的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不到40%,而固定资产形成(投资)占GDP的比例近些年来一直在40%以上,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有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特征。这就为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由于不同的经济结构,中国政府能够比西方国家政府采取更有效的刺激手段,拉动经济增长。
四 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启示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对于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讲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效率。凯恩斯的理论把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归因于心理预期,忽略了制度因素,尤其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对心理预期的决定性影响。预期虽然重要,但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基础却在于制度,预期是制度的函数。鉴于直接影响经济主体的心理预期和经济行为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影响生产者(投资者)的预期和行为,分配制度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和行为。
1.产权制度
在正的交易费用下,经济上的激励会受到所有权结构的影响,行为会因此变化。一般而言,在私有产权制度中产生的经济激励机制就会保证稀缺资源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社会福利。赫尔南多·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中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何货币没有转化为投资,关键在于缺乏产权。西方国家的正规所有权制度产生了正面效应,使他们的公民能够创造出资本。
我国的产权制度不健全、产权改革滞后而艰难。电信、航空、铁路等垄断性行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影响了新型产权关系的形成,不利于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的形成,延滞了我国制度变迁的进程。解决我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不单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而是涉及产权结构调整的问题。建立稳健的产权制度就是要使产权主体在占有和交易的市场中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平等的投资机会和市场交易机会,平等地获取资本运营的收益,同时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这将降低预期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交易费用,有助于健全投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提高产权主体的投资绩效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2.分配制度
由于凯恩斯对于收入分配问题并没有为之展开论述,人们往往将大规模政府投资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主旨,而往往忽略了其“重新分配所得”的政策。我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内需的扩张,扩张性政策在较小的乘数之下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有效实施的必要制度基础,也是我国宏观经济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
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的要求已经极为迫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公平和效率;通过税收杠杆缓和收入分配悬殊的差距;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等。
1776年,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石。后来,瓦尔拉斯、帕累托等人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又证明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可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然而,1929年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大量产品过剩,企业倒闭或停产,工人失业,建立在充分就业假设前提下的古典经济学面临着挑战。
凯恩斯主义,又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思想源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理论发现了“社会需求不足将导致经济大萧条”的现象,并因为“政府需要调控经济”的主张有效地解释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而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推崇。
在《通论》中,凯恩斯提出在三大心理定律的作用下,即使是完全市场下的资本主义也会发生总需求不足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及投资克服总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危机。
二 流派发展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暴发,西方世界出现了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出现了货币学派、新制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类经济理论。但占据主流经济理论地位的还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市场的完整性,是否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是为应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而产生的,但新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复活,而是凯恩斯主义的再生。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关键假定,它认为价格和工资在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时,其变动往往是缓慢的,并不是完全弹性的,而是粘性的,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可影响经济变量。
三 政策有效性
立足于经济结构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影响,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在危机或萧条时期,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是不起作用的。并且由于消费者的信心不足,降低利息率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没有多少刺激作用。从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应对的金融危机的各项措施来看,效果并不显著,这与美国等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美国历年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达到70%左右,私人投资总额占GDP的比例约为16%左右,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因此,消费者信心对美国经济影响巨大,美联储的降息行为对经济的影响甚微。
近些年来,中国的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不到40%,而固定资产形成(投资)占GDP的比例近些年来一直在40%以上,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有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特征。这就为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由于不同的经济结构,中国政府能够比西方国家政府采取更有效的刺激手段,拉动经济增长。
四 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启示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对于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讲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效率。凯恩斯的理论把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归因于心理预期,忽略了制度因素,尤其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对心理预期的决定性影响。预期虽然重要,但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基础却在于制度,预期是制度的函数。鉴于直接影响经济主体的心理预期和经济行为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影响生产者(投资者)的预期和行为,分配制度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和行为。
1.产权制度
在正的交易费用下,经济上的激励会受到所有权结构的影响,行为会因此变化。一般而言,在私有产权制度中产生的经济激励机制就会保证稀缺资源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社会福利。赫尔南多·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中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何货币没有转化为投资,关键在于缺乏产权。西方国家的正规所有权制度产生了正面效应,使他们的公民能够创造出资本。
我国的产权制度不健全、产权改革滞后而艰难。电信、航空、铁路等垄断性行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影响了新型产权关系的形成,不利于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的形成,延滞了我国制度变迁的进程。解决我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不单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而是涉及产权结构调整的问题。建立稳健的产权制度就是要使产权主体在占有和交易的市场中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平等的投资机会和市场交易机会,平等地获取资本运营的收益,同时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这将降低预期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交易费用,有助于健全投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提高产权主体的投资绩效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2.分配制度
由于凯恩斯对于收入分配问题并没有为之展开论述,人们往往将大规模政府投资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主旨,而往往忽略了其“重新分配所得”的政策。我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内需的扩张,扩张性政策在较小的乘数之下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有效实施的必要制度基础,也是我国宏观经济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
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的要求已经极为迫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公平和效率;通过税收杠杆缓和收入分配悬殊的差距;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