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偏低的问题一直是各个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学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存在脱节的情况,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对应的德育目标。这就需要廣大小学将德育面向生活、回归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措施来切实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德育;生活化;家庭
所谓德育生活化,指的是将德育教育与生活进行融合,通过生活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体验更有价值与意义的生活。德育生活化能够给予小学生呼唤、激励、鼓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活化的德育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德育教学的品质。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德育生活化提出了一些想法,以供广大教师借鉴与参考。
一、生活是德育的源头
本体论告诉我们,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生活高于道德,这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主性。无论是道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而存在,德育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重视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更有意义。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从“天上”降到人间,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只有生活在鼓励中才能学会自信,生活在宽容中才学会了忍让,生活在奋斗中才能学会自强,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学会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学会交往。
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灌输了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交往、社会实践出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体力行,解决思想实际问题,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从而修炼成有德之人。德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因此,要大力提倡在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
三、如何实施德育生活化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德育把学生当作容器,谁接受的知识越多越好,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就是没有激情。人若没有激情作动力,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坚韧性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德育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中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凭借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学校德育采用灌输式教育,这是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教育。它只求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求道德行为的养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义,把主体行为的意义置于主体生活之中。这样,主体是生活的开拓者、创造者,道德生活的选择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验,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主体是自觉自愿的,才能为其行为负责,主动地践行。
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化,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就意味着教师只是学生良好的咨询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在道德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建立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要与学生交朋友,要对学生无限的尊重与喜爱,细心、关心、用心、诚心,做一个乐意的倾听者;要提倡多边合作学习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保护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建议,生疑、质疑,如学生有什么意见或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能大声训斥道:“你绝对不能这样想,这多危险,发展下去真是不可救药!”这不是教育,这要把孩子吓呆!
3.营造校园育人环境
德育生活化与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关系很大。整洁、美观、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儿童思想的启动、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启发、精神的升华都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学校注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至尊至善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其楼梯长廊、草坪花坛、板报墙壁、学习园地等布置,都成为无声的诗、主体的画,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绿”是生命的象征。我校历来重视绿色校园环境建设,种植的花草树木已经成形,一年四季常绿并花香不断。学校花圃、花坛、花带五颜六色,芬芳馥郁,清香宜人。学校大门口、主干道两侧,教学楼前后,不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就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
花园式的校园教育环境,不仅给学校带来生机活力,而且可以激励人、教育人、感化人。校园似花园,学生沉浸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就有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这既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也是一种自省的心理压力。我们注重校园环境的拓展延伸作用,把净化延伸到人的心灵纯洁,品德高尚;把美化延伸到人文美、心灵美、仪表美、语言美、举止美,通过正确舆论和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爱整洁、爱绿化、爱劳动、爱集体、珍瞄劳动果实的良好习惯。
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各科教师以校园的某个景点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生活化,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尤其是自然课,可组织学生学习花木栽培,结合课本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学好植物生长的知识和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多彩的校园环境对美术教学的写生、画画、美工制作帮助更大。
4.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当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后,还应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来加深印象,还应通过生活实践来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除了校园,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与自己的家长一起生活,将德育延伸到家庭中是德育生活化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生在家庭中接受的德育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要多得多。通过大量的实践可知,无论学生是去饭店吃饭,还是做家务这些小事,在上述这些看似平淡的活动中,只要学生能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注重累积,家长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都能够受到较为深刻的教育。又由于小学生还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倘若家长在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时,总是采用一味的说教方式,小学生自然难以接受,长久以往,还会产生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德育的方法,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去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爱变得更加理性,给孩子创造理性的德育环境,这也是对家长们的一个挑战。
总之,小学德育只有坚持回归生活、面向生活,才能切实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只有真正还原德育的本来面目,将生活作为德育教材,小学德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冯文全.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观的现代启示[J].教育研究,2008(12):209~210
[2]侯文华、董晶晶.德育生活化主体建构及交互主体性发挥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3~134
关键词: 小学德育;生活化;家庭
所谓德育生活化,指的是将德育教育与生活进行融合,通过生活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体验更有价值与意义的生活。德育生活化能够给予小学生呼唤、激励、鼓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活化的德育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德育教学的品质。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德育生活化提出了一些想法,以供广大教师借鉴与参考。
一、生活是德育的源头
本体论告诉我们,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生活高于道德,这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主性。无论是道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而存在,德育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重视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更有意义。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从“天上”降到人间,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只有生活在鼓励中才能学会自信,生活在宽容中才学会了忍让,生活在奋斗中才能学会自强,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学会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学会交往。
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灌输了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交往、社会实践出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体力行,解决思想实际问题,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从而修炼成有德之人。德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因此,要大力提倡在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
三、如何实施德育生活化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德育把学生当作容器,谁接受的知识越多越好,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就是没有激情。人若没有激情作动力,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坚韧性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德育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中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凭借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学校德育采用灌输式教育,这是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教育。它只求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求道德行为的养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义,把主体行为的意义置于主体生活之中。这样,主体是生活的开拓者、创造者,道德生活的选择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验,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主体是自觉自愿的,才能为其行为负责,主动地践行。
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化,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就意味着教师只是学生良好的咨询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在道德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建立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要与学生交朋友,要对学生无限的尊重与喜爱,细心、关心、用心、诚心,做一个乐意的倾听者;要提倡多边合作学习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保护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建议,生疑、质疑,如学生有什么意见或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能大声训斥道:“你绝对不能这样想,这多危险,发展下去真是不可救药!”这不是教育,这要把孩子吓呆!
3.营造校园育人环境
德育生活化与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关系很大。整洁、美观、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儿童思想的启动、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启发、精神的升华都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学校注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至尊至善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其楼梯长廊、草坪花坛、板报墙壁、学习园地等布置,都成为无声的诗、主体的画,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绿”是生命的象征。我校历来重视绿色校园环境建设,种植的花草树木已经成形,一年四季常绿并花香不断。学校花圃、花坛、花带五颜六色,芬芳馥郁,清香宜人。学校大门口、主干道两侧,教学楼前后,不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就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
花园式的校园教育环境,不仅给学校带来生机活力,而且可以激励人、教育人、感化人。校园似花园,学生沉浸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就有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这既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也是一种自省的心理压力。我们注重校园环境的拓展延伸作用,把净化延伸到人的心灵纯洁,品德高尚;把美化延伸到人文美、心灵美、仪表美、语言美、举止美,通过正确舆论和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爱整洁、爱绿化、爱劳动、爱集体、珍瞄劳动果实的良好习惯。
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各科教师以校园的某个景点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生活化,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尤其是自然课,可组织学生学习花木栽培,结合课本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学好植物生长的知识和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多彩的校园环境对美术教学的写生、画画、美工制作帮助更大。
4.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当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后,还应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来加深印象,还应通过生活实践来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除了校园,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与自己的家长一起生活,将德育延伸到家庭中是德育生活化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生在家庭中接受的德育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要多得多。通过大量的实践可知,无论学生是去饭店吃饭,还是做家务这些小事,在上述这些看似平淡的活动中,只要学生能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注重累积,家长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都能够受到较为深刻的教育。又由于小学生还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倘若家长在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时,总是采用一味的说教方式,小学生自然难以接受,长久以往,还会产生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德育的方法,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去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爱变得更加理性,给孩子创造理性的德育环境,这也是对家长们的一个挑战。
总之,小学德育只有坚持回归生活、面向生活,才能切实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只有真正还原德育的本来面目,将生活作为德育教材,小学德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冯文全.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观的现代启示[J].教育研究,2008(12):209~210
[2]侯文华、董晶晶.德育生活化主体建构及交互主体性发挥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