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英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异同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并从语言特点,思维方式和汉语“被”字句自身的限制三个维度,探析英汉语被动句式不对称的原因,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被动句式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 汉语被动句 结构被动句 意义被动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语态作为一个语法范畴,是用来表明主语和动词之间施受关系的一种动词形式。英汉语中均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形式。当主语为动作执行者即施动者时,动词用主动语态,此类带施事主语的句子叫做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动者,动词常用被动语态,此类带受事主语的句子则属于被动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从本质上讲是相同的,但并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对等。本文着重就英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探析英汉被动句式不对应的原因。
一 英汉语被动句式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都可表示被动性,但二者的结构特征截然不同:英语被动语态运用词形变化(be/get+动词过去分词)来表现,而汉语被动语态则借助词汇力量来实现。
(一)英汉语结构被动句
1 英语结构被动句
英语结构被动句往往有标记特征,其表现在词形变化和句法特征上,既可由be + ed 分词构成,也可由get + ed 分词构成,前者简称be-被动,后者简称get-被动。在意义上,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be-被动既可表示瞬间动作,又可表示持续状态,其一般过去时既可被点时间状语修饰,又可被段时间状语修饰;而get-被动表示进入-ed 分词所处的状态(状态起点),只表示动作,不表示状态,其一般过去时只能用点时间状语修饰。因此,只有表示瞬间动作时,二者才能互换,如(a),表示持续状态时,不能互换,如(b)。
(1)a.The window was/ got broken yesterday.
b.The window has been/(got)broken for a long time.
其次,by-短语,with-短语或in-短语可说明英语被动语态的句法特征,这些介词短语在被动句中起施动者作用,但只有by-词组可以表示动态含义,其它都表静态含义。如:
(2) The mountain was covered with heavy snow.
(3) His recommendations are contained in his report.
(4) The door is opened by Xiao Zhao.
2 汉语结构被动句
与英语结构被动句不同,汉语被动语态的标记特征则表现在功能词上,这些词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介词“被”、“叫”、“让”等。
包含这类介词的句子,首先,其主要动词一定是及物动词,在意义上操纵着各自的主语。如:
(5)他家的房子被地震震垮了。
其次,这些介词可用来引出施事者——动作执行者。如:
(6)杯子让他打碎了。
第二类,“遭”、“受”、“挨”、“加以”、“予以”、“承”、“是……的”等动词,这类动词用于汉语被动语态中,较之英语被动语态更为生动、形象。如:
(7)a.这孩子昨天挨了一顿批评。
b.这个问题必须予以处理。
(二)英汉语意义被动句
1 英语意义被动句
英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种被动句,即无标记特征的意义被动句。所谓意义被动句是指那些以动词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在现代英语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首先,有些动词作为不及物动词与主语连用时,常使主语具有受事作用。在此情况下,动词虽为主动式,但其表意却是被动。如:
(8)a.Mark Twain’s books translate well.
b.Lu Xun’s books sell well.
这种结构往往表达主语(一般是物)本身具有某种特征。它强调由于主语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内在特点,使得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得以实现或者不能实现。试比较:
(9)a.Mark Twain’s books were translated well (by John).
b.Lu Xun’s books were sold out very soon (by the book-shop keeper).
例(9)中,谓语动词的实现与主语自身特点无关,其主要取决于动作执行者(John或 book-shop keeper)的执行力。很显然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尽相同。
其次,不定式主动语态在某些情况下可表被动意义。
第一,不定式(及物动词)作后置定语,与它所修饰的名词(代词)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同时又与句中的另一名词(代词)存在逻辑主谓关系,此时,便常用不定式的主动式表示被动意义。如:
(10) Give her some magazines to read.
例(10)中,不定式(to read)作后置定语修饰前面的magazines,二者存在逻辑动宾关系,同时,其又与句中的另一代词(her)存在逻辑主谓关系。
第二,在某些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后,常用不定式的主动式表被动意义,藉以说明主语在某方面存在形容词所描述的情况。此时,不定式与句子主语往往存在动宾关系。如:
(11)The task he assigned to me is difficult to finish.
在(11)中,不定式“to finish”与句中的主语“the task”存在动宾关系。
2 汉语意义被动句
英语中存在无标记特征的意义被动句,事实上,汉语中也有这样的意义被动句,并且较之英语使用更为广泛。如果句子无需指明或者无法明确动作施事者,且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不致发生混淆,汉语就总习惯于使用意义被动句。试比较:
(12)a.The thing was done.这件事已做了。(不习惯说“这件事已被做了。”)
b. The job was well done.这件事做得好。(不习惯说“这件事被做得好。”)
英语表达以上意义都需要使用结构被动句,但汉语却习惯使用意义被动句。
需注意的是,在表达意义被动时,汉语意义被动句的受事往往前置,居主位;而施事者放在受事之后,行为之前,其突出的不是施事而是行为。如:
(13)卡车他开走了。
二 英汉被动句式不对应原因探析
前文已论述了英汉语中被动句表现形式的异同,同时指出英语结构被动句的使用远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相反。在汉语中,人们对结构被动句的使用可以说是不得已而用之,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人们首先选用的一定是意义被动句。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解释:
1 语言自身特点不同
英、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前者属印欧语系,后者属汉藏语系),因此,在词法和句法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英语是综合性语言,词与词在句中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英语中的动词常与助动词或情态动词结合起来,依靠形态变化表示动词的时态、语态及语气;而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能通过词的形态变化实现,得借助于实词、虚词和句法等手段。
其次,英语要求“主语突出”,而汉语却要求“主题突出”。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主语是英语句子(祈使句除外)不可或缺的成分,而汉语句子中,主语并非必不可少;同时,英语中的主语往往作为施事位于动词之前,而汉语句子中主语的表现形式比英语复杂,其可以是施事者也可以是受事者,甚至还可以是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另一方面,英语中的主语一词还有“论题”、“话题”等意义,在英语陈述句中,主语和主题常常重合,此时的谓语动词是无标记的。
2 思维方式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材料基础,也是其“物质外壳”,不同的语言能反映出操不同语言民族间的思维模式差异。英、汉语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语言形式不同,注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靠人得以实现。这种“事在人为”的文化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主体思维方式,即“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行为或状态”,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多用“人称”主语,句式倾向于“主动”,当人称可以不言而喻或不明示时,又常常隐含或省略人称。而西方文化以物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因而形成了客体思维方式,表现为“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实和观点以客观、间接和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多用“非人称”主语,句式倾向于“被动”和“主动”并重。
3 汉语“被”字句自身限制
现代汉语中的“被”字是受西方语言的影响,由动词虚化为介词而成为被动语态的标志。因此,较之英语结构被动句,汉语“被”字句的使用会受到很多限制。
第一,语义方面。“被”字在古汉语中是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因此,汉语“被”字句常常带有消极语义色彩,当与动词“知道、发现、看见”连用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如:
(14)他的风流韵事被许多人知道了。
然而,英语被动语态只是一种语法范畴,没有表义功能,其应用范围比汉语广得多。如:
(15)a.Roosevelt was recorded in human history because of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eace of all mankind.(Commendatory)
b.Papermaking technology was invented by Chinese in Han Dynasty.(Neutral)
c. He was arrested for his 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Derogatory)
第二,时态方面。汉语“被”字句通常表示结果,即完成了的动作。如:
(16)那位病人上周就被抢救过来了。
而英语被动语态则无时态限制。如:
(17)a. The applicant is being interviewed by the boss.
b. I didn’t know he had been fired.
第三,词汇方面。汉语动词分有灵的(animate)和无灵的(inanimate)。有灵动词须与有灵主语搭配,要求施动者是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无灵主语不能与有灵动词搭配(除非修辞的需要),因而不能用于被字句。
(18)这座县城被5.12大地震与外界隔绝了一个多月。
(5.12大地震使这座县城与外界隔绝了一个多月。)
英语动词也存在有灵与无灵之分,但其无灵主语可以和有灵动词搭配,可用于被动语态。如:
(19)a. He was killed in a car accident.
b. The town was cut off by the 5.12 massive earthquake for more than a month.
通过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对比分析寻求其异同,不失为进行目标语学习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被动句式的对比分析,初步探究了二者在句式结构上的异同,也分析了英汉被动句式使用频率不同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以为惟有全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式,深谙其异同,并注意英汉语被动句的不同功能载体,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译文方可更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 何亚琴:《英汉被动语态比较》,《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 胡开宝:《英汉语言对比与口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4]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
林晓琴,女,1956—,重庆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英语语法,工作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向亚雄,男,1979—,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ESP,工作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 汉语被动句 结构被动句 意义被动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语态作为一个语法范畴,是用来表明主语和动词之间施受关系的一种动词形式。英汉语中均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形式。当主语为动作执行者即施动者时,动词用主动语态,此类带施事主语的句子叫做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动者,动词常用被动语态,此类带受事主语的句子则属于被动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从本质上讲是相同的,但并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对等。本文着重就英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探析英汉被动句式不对应的原因。
一 英汉语被动句式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都可表示被动性,但二者的结构特征截然不同:英语被动语态运用词形变化(be/get+动词过去分词)来表现,而汉语被动语态则借助词汇力量来实现。
(一)英汉语结构被动句
1 英语结构被动句
英语结构被动句往往有标记特征,其表现在词形变化和句法特征上,既可由be + ed 分词构成,也可由get + ed 分词构成,前者简称be-被动,后者简称get-被动。在意义上,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be-被动既可表示瞬间动作,又可表示持续状态,其一般过去时既可被点时间状语修饰,又可被段时间状语修饰;而get-被动表示进入-ed 分词所处的状态(状态起点),只表示动作,不表示状态,其一般过去时只能用点时间状语修饰。因此,只有表示瞬间动作时,二者才能互换,如(a),表示持续状态时,不能互换,如(b)。
(1)a.The window was/ got broken yesterday.
b.The window has been/(got)broken for a long time.
其次,by-短语,with-短语或in-短语可说明英语被动语态的句法特征,这些介词短语在被动句中起施动者作用,但只有by-词组可以表示动态含义,其它都表静态含义。如:
(2) The mountain was covered with heavy snow.
(3) His recommendations are contained in his report.
(4) The door is opened by Xiao Zhao.
2 汉语结构被动句
与英语结构被动句不同,汉语被动语态的标记特征则表现在功能词上,这些词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介词“被”、“叫”、“让”等。
包含这类介词的句子,首先,其主要动词一定是及物动词,在意义上操纵着各自的主语。如:
(5)他家的房子被地震震垮了。
其次,这些介词可用来引出施事者——动作执行者。如:
(6)杯子让他打碎了。
第二类,“遭”、“受”、“挨”、“加以”、“予以”、“承”、“是……的”等动词,这类动词用于汉语被动语态中,较之英语被动语态更为生动、形象。如:
(7)a.这孩子昨天挨了一顿批评。
b.这个问题必须予以处理。
(二)英汉语意义被动句
1 英语意义被动句
英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种被动句,即无标记特征的意义被动句。所谓意义被动句是指那些以动词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在现代英语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首先,有些动词作为不及物动词与主语连用时,常使主语具有受事作用。在此情况下,动词虽为主动式,但其表意却是被动。如:
(8)a.Mark Twain’s books translate well.
b.Lu Xun’s books sell well.
这种结构往往表达主语(一般是物)本身具有某种特征。它强调由于主语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内在特点,使得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得以实现或者不能实现。试比较:
(9)a.Mark Twain’s books were translated well (by John).
b.Lu Xun’s books were sold out very soon (by the book-shop keeper).
例(9)中,谓语动词的实现与主语自身特点无关,其主要取决于动作执行者(John或 book-shop keeper)的执行力。很显然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尽相同。
其次,不定式主动语态在某些情况下可表被动意义。
第一,不定式(及物动词)作后置定语,与它所修饰的名词(代词)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同时又与句中的另一名词(代词)存在逻辑主谓关系,此时,便常用不定式的主动式表示被动意义。如:
(10) Give her some magazines to read.
例(10)中,不定式(to read)作后置定语修饰前面的magazines,二者存在逻辑动宾关系,同时,其又与句中的另一代词(her)存在逻辑主谓关系。
第二,在某些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后,常用不定式的主动式表被动意义,藉以说明主语在某方面存在形容词所描述的情况。此时,不定式与句子主语往往存在动宾关系。如:
(11)The task he assigned to me is difficult to finish.
在(11)中,不定式“to finish”与句中的主语“the task”存在动宾关系。
2 汉语意义被动句
英语中存在无标记特征的意义被动句,事实上,汉语中也有这样的意义被动句,并且较之英语使用更为广泛。如果句子无需指明或者无法明确动作施事者,且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不致发生混淆,汉语就总习惯于使用意义被动句。试比较:
(12)a.The thing was done.这件事已做了。(不习惯说“这件事已被做了。”)
b. The job was well done.这件事做得好。(不习惯说“这件事被做得好。”)
英语表达以上意义都需要使用结构被动句,但汉语却习惯使用意义被动句。
需注意的是,在表达意义被动时,汉语意义被动句的受事往往前置,居主位;而施事者放在受事之后,行为之前,其突出的不是施事而是行为。如:
(13)卡车他开走了。
二 英汉被动句式不对应原因探析
前文已论述了英汉语中被动句表现形式的异同,同时指出英语结构被动句的使用远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相反。在汉语中,人们对结构被动句的使用可以说是不得已而用之,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人们首先选用的一定是意义被动句。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解释:
1 语言自身特点不同
英、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前者属印欧语系,后者属汉藏语系),因此,在词法和句法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英语是综合性语言,词与词在句中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英语中的动词常与助动词或情态动词结合起来,依靠形态变化表示动词的时态、语态及语气;而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能通过词的形态变化实现,得借助于实词、虚词和句法等手段。
其次,英语要求“主语突出”,而汉语却要求“主题突出”。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主语是英语句子(祈使句除外)不可或缺的成分,而汉语句子中,主语并非必不可少;同时,英语中的主语往往作为施事位于动词之前,而汉语句子中主语的表现形式比英语复杂,其可以是施事者也可以是受事者,甚至还可以是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另一方面,英语中的主语一词还有“论题”、“话题”等意义,在英语陈述句中,主语和主题常常重合,此时的谓语动词是无标记的。
2 思维方式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材料基础,也是其“物质外壳”,不同的语言能反映出操不同语言民族间的思维模式差异。英、汉语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语言形式不同,注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靠人得以实现。这种“事在人为”的文化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主体思维方式,即“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行为或状态”,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多用“人称”主语,句式倾向于“主动”,当人称可以不言而喻或不明示时,又常常隐含或省略人称。而西方文化以物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因而形成了客体思维方式,表现为“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实和观点以客观、间接和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多用“非人称”主语,句式倾向于“被动”和“主动”并重。
3 汉语“被”字句自身限制
现代汉语中的“被”字是受西方语言的影响,由动词虚化为介词而成为被动语态的标志。因此,较之英语结构被动句,汉语“被”字句的使用会受到很多限制。
第一,语义方面。“被”字在古汉语中是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因此,汉语“被”字句常常带有消极语义色彩,当与动词“知道、发现、看见”连用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如:
(14)他的风流韵事被许多人知道了。
然而,英语被动语态只是一种语法范畴,没有表义功能,其应用范围比汉语广得多。如:
(15)a.Roosevelt was recorded in human history because of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eace of all mankind.(Commendatory)
b.Papermaking technology was invented by Chinese in Han Dynasty.(Neutral)
c. He was arrested for his 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Derogatory)
第二,时态方面。汉语“被”字句通常表示结果,即完成了的动作。如:
(16)那位病人上周就被抢救过来了。
而英语被动语态则无时态限制。如:
(17)a. The applicant is being interviewed by the boss.
b. I didn’t know he had been fired.
第三,词汇方面。汉语动词分有灵的(animate)和无灵的(inanimate)。有灵动词须与有灵主语搭配,要求施动者是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无灵主语不能与有灵动词搭配(除非修辞的需要),因而不能用于被字句。
(18)这座县城被5.12大地震与外界隔绝了一个多月。
(5.12大地震使这座县城与外界隔绝了一个多月。)
英语动词也存在有灵与无灵之分,但其无灵主语可以和有灵动词搭配,可用于被动语态。如:
(19)a. He was killed in a car accident.
b. The town was cut off by the 5.12 massive earthquake for more than a month.
通过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对比分析寻求其异同,不失为进行目标语学习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被动句式的对比分析,初步探究了二者在句式结构上的异同,也分析了英汉被动句式使用频率不同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以为惟有全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式,深谙其异同,并注意英汉语被动句的不同功能载体,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译文方可更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 何亚琴:《英汉被动语态比较》,《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 胡开宝:《英汉语言对比与口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4]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
林晓琴,女,1956—,重庆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英语语法,工作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向亚雄,男,1979—,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ESP,工作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