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童谣从孩童的视角来选取题材,并以他们天真朴实的语言来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既富于想象,也充满生活气息。如何让童谣走进孩子心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让幼儿记忆、朗读的层面,重语言技巧,轻审美感受,就象虞永平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要更多的寻找根的教育,应该让民间童谣的审美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挖掘。
一、挖掘童谣价值意义,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
案例:《灰色童谣在孩子身边响起》
一天清晨,孩子们在玩桌面游戏,我在指导小朋友看童谣的书,并朗诵给小朋友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这时张盼儿来了,她和兴奋地说:“老师,我听村上的哥哥姐姐也常念好听的儿歌,我也会念的呢!”我很高兴,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扬她,请她念给小朋友听听,于是她摇头晃脑的念了起来:“人在教室心在外,
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天啊,她甚至不懂得恋爱和下一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就这么津津有味的回味。
现在在小学和中学盛行着灰色童谣,虽然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编这种童谣的能力,但是灰色童谣有节奏,浅显易记,能够和游戏结合。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类似原始社会猿猴抬木头发出的“哼哟、哼哟”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生命的声音,孩子们极容易模仿,而且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淹没在灰色童谣中。我突然感到我们今年的课题研究增加了价值感,这种绿色童谣对孩子的冲击肯定能抵制孩子们对灰色童谣的记忆,唤回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童谣最本质的功能是审美愉悦,因此,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引导幼儿去感受发现童谣作品中的有趣之处,让幼儿在有趣之处中去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1.在大量接触童谣的过程中增强审美体验
首先我们开展日常生活中的文学活动,使幼儿经常处在有意无意地与作品的相互作用中,如,墙饰布置中有童谣,听觉背景中出现童谣,虽然从未正面注意,却无意识地渗入大脑。其次,我们在区角中投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童谣图书,让幼儿自主地选择观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加以适当的指导。再次,预先把要组织集体活动的童谣在平时自由活动时间播放,为有组织的活动增加熟悉程度,提高活动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会因为似曾相识而提高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2.在童谣趣味的情景中净化幼儿的审美感受。
让童谣中的情趣跃然而出,童谣除了以丰富的情感吸引幼儿之外,还因为它具有扣响童年心的情趣。这个“趣”字写尽了儿童的活泼天真,淘气可爱,也写尽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它紧紧抓住了幼儿的心,使他们一下子就与童谣接近起来,像老朋友一般熟悉,孩子们乐于诵读它,乐于去探究它。因此,我们从觅趣入手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如《斗虫虫》来说吧,这首诗中的“趣”是显而易见的,“点点虫,虫会飞,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吠,点点鸟,鸟会飞”这首诗描写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和小动物玩的一种情趣,孩子们通过活动的画面和自己的经验完全可以想象出游戏的状态和情景,是多么的有情有趣呀,使孩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再如《丫头丫》描写了丫头打蚂蚱的游戏情景,“丫头追,蚂蚱跳,吓了丫头一大跳。”为了让幼儿体验这种情趣,我给幼儿惟妙惟肖的表演,然后让他们尝试表演,体验丫头吓一跳的情趣。情趣是童谣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們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童谣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二、挖掘童谣的教学手段,丰富幼儿审美感知
1.以境引人,让幼儿感知童谣的美
创设一种真实、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可让幼儿更投入地去体验。童谣是与童心的交流与共鸣。童谣描写的是儿童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儿童的心灵息息相通。教学时,我积极地引导孩子们用心灵去感受诗中的情感,让童谣与童心融汇交合,产生共鸣。创设情境,以境生情。情感具有情境性,情感会随情境的出现而产生,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时更发地融入情境,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做到以境生情。如童谣《小兔乖乖》其实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我们给孩子们创设了童谣的故事场景,并借助大灰狼、小兔的头饰把童谣的内容重现在表演上,创造了形象的情景,幼儿有了视觉上的审美感知,并且通过童谣知道了简单的自我保护意识,不给陌生人随便开门,遇事要多动脑子。
2.以情感人,在童谣中美化幼儿的心灵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把幼儿引入文学世界中,唤起幼儿内在的审美情感。如童谣《摇啊摇》是一首经典传唱的歌谣,表达了外婆和儿孙之间浓浓的骨肉亲情我们小时候常坐在姥姥的膝头,听姥姥念这首美丽的童谣。如今的孩子可能远离了这朴素的温馨,为了营造这种真实的氛围,我利用多媒体让幼儿感受这种真实的亲情,并让幼儿坐上自己的膝头,充满感情地和幼儿一起朗诵,此情此景,小班幼儿很容易就走进了童谣所要表达的世界,从而感受到童谣所描述的浓浓亲情美。
3.家园互动,丰富幼儿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力不是生活感知力,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和感知有局限性,我们需要为他们营造丰富多元的感知美的心理和物
质环境,童谣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全面展开,同时家庭教育也成了我们全面铺开的一个点,幼儿只有在统一协调的环境中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走进童谣。课题实施一开始,我们就把童谣教育的重要性、童谣教育的可行性、童谣教育的目的性以及我们这学期童谣教育的内容和家长有了切磋,让家长全面了解我们的课题,并知道自己在班级课题实施中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我们的细心认真引得了家长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他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童谣书和童谣VCD,给孩子们接触优秀的童谣作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利用谈话、展示活动、写交流心得等形式定期和家长交流幼儿学习童谣的情况,把感受童谣的语言美,意境美,行为美、思想美作为引导孩子的重点,培养孩子初步的审美感知力。如:《我是这样学童谣的》是每个孩子和家长在学童谣过程中的心得小故事汇编,每个阶段我们都定期交流,把童谣中美的体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是孩子学习童谣的成长档案。
实践证明,在以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童谣教育活动中,能使幼儿动情、快乐,能充分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情感力。能让幼儿在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的过程中与童谣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2]赵玉兰,等.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挖掘童谣价值意义,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
案例:《灰色童谣在孩子身边响起》
一天清晨,孩子们在玩桌面游戏,我在指导小朋友看童谣的书,并朗诵给小朋友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这时张盼儿来了,她和兴奋地说:“老师,我听村上的哥哥姐姐也常念好听的儿歌,我也会念的呢!”我很高兴,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扬她,请她念给小朋友听听,于是她摇头晃脑的念了起来:“人在教室心在外,
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天啊,她甚至不懂得恋爱和下一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就这么津津有味的回味。
现在在小学和中学盛行着灰色童谣,虽然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编这种童谣的能力,但是灰色童谣有节奏,浅显易记,能够和游戏结合。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类似原始社会猿猴抬木头发出的“哼哟、哼哟”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生命的声音,孩子们极容易模仿,而且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淹没在灰色童谣中。我突然感到我们今年的课题研究增加了价值感,这种绿色童谣对孩子的冲击肯定能抵制孩子们对灰色童谣的记忆,唤回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童谣最本质的功能是审美愉悦,因此,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引导幼儿去感受发现童谣作品中的有趣之处,让幼儿在有趣之处中去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1.在大量接触童谣的过程中增强审美体验
首先我们开展日常生活中的文学活动,使幼儿经常处在有意无意地与作品的相互作用中,如,墙饰布置中有童谣,听觉背景中出现童谣,虽然从未正面注意,却无意识地渗入大脑。其次,我们在区角中投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童谣图书,让幼儿自主地选择观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加以适当的指导。再次,预先把要组织集体活动的童谣在平时自由活动时间播放,为有组织的活动增加熟悉程度,提高活动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会因为似曾相识而提高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2.在童谣趣味的情景中净化幼儿的审美感受。
让童谣中的情趣跃然而出,童谣除了以丰富的情感吸引幼儿之外,还因为它具有扣响童年心的情趣。这个“趣”字写尽了儿童的活泼天真,淘气可爱,也写尽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它紧紧抓住了幼儿的心,使他们一下子就与童谣接近起来,像老朋友一般熟悉,孩子们乐于诵读它,乐于去探究它。因此,我们从觅趣入手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如《斗虫虫》来说吧,这首诗中的“趣”是显而易见的,“点点虫,虫会飞,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吠,点点鸟,鸟会飞”这首诗描写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和小动物玩的一种情趣,孩子们通过活动的画面和自己的经验完全可以想象出游戏的状态和情景,是多么的有情有趣呀,使孩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再如《丫头丫》描写了丫头打蚂蚱的游戏情景,“丫头追,蚂蚱跳,吓了丫头一大跳。”为了让幼儿体验这种情趣,我给幼儿惟妙惟肖的表演,然后让他们尝试表演,体验丫头吓一跳的情趣。情趣是童谣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們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童谣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二、挖掘童谣的教学手段,丰富幼儿审美感知
1.以境引人,让幼儿感知童谣的美
创设一种真实、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可让幼儿更投入地去体验。童谣是与童心的交流与共鸣。童谣描写的是儿童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儿童的心灵息息相通。教学时,我积极地引导孩子们用心灵去感受诗中的情感,让童谣与童心融汇交合,产生共鸣。创设情境,以境生情。情感具有情境性,情感会随情境的出现而产生,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时更发地融入情境,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做到以境生情。如童谣《小兔乖乖》其实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我们给孩子们创设了童谣的故事场景,并借助大灰狼、小兔的头饰把童谣的内容重现在表演上,创造了形象的情景,幼儿有了视觉上的审美感知,并且通过童谣知道了简单的自我保护意识,不给陌生人随便开门,遇事要多动脑子。
2.以情感人,在童谣中美化幼儿的心灵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把幼儿引入文学世界中,唤起幼儿内在的审美情感。如童谣《摇啊摇》是一首经典传唱的歌谣,表达了外婆和儿孙之间浓浓的骨肉亲情我们小时候常坐在姥姥的膝头,听姥姥念这首美丽的童谣。如今的孩子可能远离了这朴素的温馨,为了营造这种真实的氛围,我利用多媒体让幼儿感受这种真实的亲情,并让幼儿坐上自己的膝头,充满感情地和幼儿一起朗诵,此情此景,小班幼儿很容易就走进了童谣所要表达的世界,从而感受到童谣所描述的浓浓亲情美。
3.家园互动,丰富幼儿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力不是生活感知力,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和感知有局限性,我们需要为他们营造丰富多元的感知美的心理和物
质环境,童谣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全面展开,同时家庭教育也成了我们全面铺开的一个点,幼儿只有在统一协调的环境中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走进童谣。课题实施一开始,我们就把童谣教育的重要性、童谣教育的可行性、童谣教育的目的性以及我们这学期童谣教育的内容和家长有了切磋,让家长全面了解我们的课题,并知道自己在班级课题实施中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我们的细心认真引得了家长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他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童谣书和童谣VCD,给孩子们接触优秀的童谣作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利用谈话、展示活动、写交流心得等形式定期和家长交流幼儿学习童谣的情况,把感受童谣的语言美,意境美,行为美、思想美作为引导孩子的重点,培养孩子初步的审美感知力。如:《我是这样学童谣的》是每个孩子和家长在学童谣过程中的心得小故事汇编,每个阶段我们都定期交流,把童谣中美的体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是孩子学习童谣的成长档案。
实践证明,在以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童谣教育活动中,能使幼儿动情、快乐,能充分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情感力。能让幼儿在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的过程中与童谣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2]赵玉兰,等.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