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以一斤黄金为一金,千金可值万钱。“千金”在古代可用来表示富贵或是贵重。把女儿用“千金”作比,与“掌上明珠”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千金”这个词最初跟女孩完全没有关系,指的其实是男孩。
南朝的谢朏是位货真价实的神童,十岁时就能写出很有见地的文章了。因此他特别受父亲谢庄的喜爱,经常被父亲带在身边。
一次,他随父亲游土山,临场受命做游记,谢朏果然不负众望,一下子就写出一篇文章。当时的宰相王景文看到后,当着他爹的面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听了十分骄傲,情不自禁地夸儿子:“真吾家千金!”
这就是“千金”这个词的由来。而谢朏作为一个神童,他的命运也比几百年后的方仲永幸运不少。父亲勤力栽培,自己也争气,神童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宋孝武帝的耳朵里。最后,谢朏不但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官运也亨通,官至尚书令,最后辞官隐居。也正是因为谢朏的名气,“千金”这个比喻才流传了下来。
但到了元代,“千金”却突然“变性”了,开始被用来形容大户人家的女孩。而这个改变源自一个叫张国宾的戏曲家。他在《薛仁贵荣归故里》中写道:“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此后,越来越多的人用“千金”来比喻女孩。
到明清以后,话本小說中将大家闺秀称为“千金”已经非常普遍了。
再来说“小鸟依人”这四个字。其实“小鸟依人”是对“飞鸟依人”这个成语的误读。
最早被称作“飞鸟依人”的历史人物可是个如雷贯耳的名人:唐初大政治家、大书法家褚遂良。
《旧唐书》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和妻兄兼重臣长孙无忌论及身边亲近文臣的优劣,最后一个点名的便是褚遂良。李世民说他“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在这段话之前,李世民曾直率批评对话者长孙无忌“妄相谀悦(乱拍马屁)”。在褚遂良之前被品评的人物中,也有唐俭、高士廉等被他认为“缺乏实话实说的勇气”。因此“飞鸟依人”并非形容褚遂良百依百顺,而是说他生性温和,且发自肺腑地亲近李世民,让后者自然而然产生喜爱、关照之意。
到了宋代,“飞鸟依人”虽然继承和发扬了用于形容男性的“光荣传统”,但是意思却从“好评”摇身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差评”。最典型的例子是《宋季三朝政要》里关于南宋后期权奸史嵩之的一段记载。
这本著作中,提到宋理宗赵昀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史嵩之的父亲史弥忠病逝的事情。
此前史弥忠病重,按当时的官场规矩和礼教,史嵩之理应“留职停薪”去伺候父亲,但他唯恐一旦“请假”就可能丧失权势甚至官位,一直对此装聋作哑。后来史弥忠去世,按当时的制度,身为人子的史嵩之应该开缺三年,为父亲“守制”,但史嵩之倚仗皇帝的宠信,继续以“夺情”(工作需要所以不得不化悲痛为力量坚守岗位)为由赖在右丞相兼枢密使(相当于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要职上不肯下去。
不少大臣、学者本来就对史嵩之专权不满,这下更是怒不可遏,纷纷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的“大题目”弹劾史嵩之,其中最著名的是由黄恺伯、金九万等一百四十名太学生联名奏上的弹劾书。书中痛斥史嵩之“视父死如路人,方经营内引,摇尾乞怜,作飞鸟依人之态”。很显然,在这里“飞鸟依人”是指为谋求私利奴颜婢膝,刻意放低姿态,对权贵阿谀奉承,不但是“差评”,而且差到了极点。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飞鸟依人”的含义渐渐变得越来越接近今天的误读版“小鸟依人”。清代康雍乾时期,绍兴画家冯仙等人撰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名人录《图绘宝鉴续纂》,其中有一卷是专门收录才女的,里面形容一名“善画兰、亦工诗”的才女叶文,就使用了“丰姿绰约,如飞鸟依人”的说法。
那么“飞鸟依人”又为何变成“小鸟依人”?事实上自晚清通俗小说大行于世,“小鸟依人”的用法便不胫而走,而一字之差的“飞鸟依人”反倒近乎销声匿迹了。
(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原来你是这样的汉字》,雪茹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