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目前技校学生数学学习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从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掌握控制原理,学生应有参与意识的角度论述了优化技校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控制优化;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220-01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因此,必须根据技校数学本身的专业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喜欢“枯燥乏味”的数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是技工教育中各类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但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呈现出比较显著的问题:学生数学基础太差,数学概念模糊不清,计算能力也较差,对数学学习有强烈的失落感,对数学学科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教材有些难,不适合,教师的教法过于死板。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很多教师和学生:教师教得很累——怎么教也教不会,学生学得很苦——怎么学也学不会。
教师应适当掌握并运用一些控制原理:
(1)定向控制。即“设点”“定线”“选角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知识与练习的内容交错的。而数学的概念、原理、技能、思想和方法等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阶段标志,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恰当的教学角度和基线,那么在教学中就可能无的放矢,劳而无功。不注意定向控制,就会分散教学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力量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2)定量控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课时量、讲课中的知识量、重复的次数、课外作业量都应尽力做到大体上有数,从而在一定幅度内予以合理的控制。这就要防止传统教学中的“填式教学”“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等方法。
(3)定度控制。对教学的速度,例题、练习题的难度,操作训练的强度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控制要求。特别是对教学难度的设计应给予恰当的控制;对数学技能的强度训练要恰当,注意集中性和反复性,要结合技校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能力进行。
(4)定序控制。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对教学步骤作出最佳设计方案,在教学中必须兼顾教学内容的逻辑程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程序。
(5)定势控制。对教师教的情绪和学生学的情绪控制。如果两者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积极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数学知识感兴趣,从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快乐。
其次要增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生以下参与内容:
(1)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需要动脑后才能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把问题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系列,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认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教师要示范并要求学生通过“出声的思维”,即用语言将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大家;训练学生学会反思,以区分“行不行”“好不好”两个不同的思维层次。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有效地学习活动应该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唯一表演者,学生更不能成为讲台下的看客,对学生动手实践的成果要及时肯定、展示,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3)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很好体现。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表达见解的机会;要减少纪律的约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且不抱偏见,从正面引导。
(4)给学生阅读的机会。阅读要有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对学生阅读的结果要检查、反馈;要坚持训练,养成习惯。
(5)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采用“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刨根问底”等策略,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学生所提问题不要过多的评价,绝对不能冷嘲热讽;学生所提问题要有回应,不能作为教学的一种点缀;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6)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机会。创设探索学习的情境。教师对于学生能够经过探究发现的结果,就要及时放手,科学引导安排,指出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规律,培养探索能力。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学生如果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支撑,就会有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不断收获、充满乐趣的过程。
总之,优化技校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并非是某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有目标地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导演,一个适应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要求的教育工作者。优化技校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探索寻求更好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沈雪娟.优化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实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
关键词:课堂教学;控制优化;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220-01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因此,必须根据技校数学本身的专业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喜欢“枯燥乏味”的数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是技工教育中各类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但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呈现出比较显著的问题:学生数学基础太差,数学概念模糊不清,计算能力也较差,对数学学习有强烈的失落感,对数学学科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教材有些难,不适合,教师的教法过于死板。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很多教师和学生:教师教得很累——怎么教也教不会,学生学得很苦——怎么学也学不会。
教师应适当掌握并运用一些控制原理:
(1)定向控制。即“设点”“定线”“选角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知识与练习的内容交错的。而数学的概念、原理、技能、思想和方法等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阶段标志,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恰当的教学角度和基线,那么在教学中就可能无的放矢,劳而无功。不注意定向控制,就会分散教学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力量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2)定量控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课时量、讲课中的知识量、重复的次数、课外作业量都应尽力做到大体上有数,从而在一定幅度内予以合理的控制。这就要防止传统教学中的“填式教学”“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等方法。
(3)定度控制。对教学的速度,例题、练习题的难度,操作训练的强度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控制要求。特别是对教学难度的设计应给予恰当的控制;对数学技能的强度训练要恰当,注意集中性和反复性,要结合技校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能力进行。
(4)定序控制。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对教学步骤作出最佳设计方案,在教学中必须兼顾教学内容的逻辑程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程序。
(5)定势控制。对教师教的情绪和学生学的情绪控制。如果两者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积极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数学知识感兴趣,从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快乐。
其次要增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生以下参与内容:
(1)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需要动脑后才能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把问题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系列,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认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教师要示范并要求学生通过“出声的思维”,即用语言将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大家;训练学生学会反思,以区分“行不行”“好不好”两个不同的思维层次。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有效地学习活动应该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唯一表演者,学生更不能成为讲台下的看客,对学生动手实践的成果要及时肯定、展示,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3)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很好体现。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表达见解的机会;要减少纪律的约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且不抱偏见,从正面引导。
(4)给学生阅读的机会。阅读要有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对学生阅读的结果要检查、反馈;要坚持训练,养成习惯。
(5)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采用“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刨根问底”等策略,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学生所提问题不要过多的评价,绝对不能冷嘲热讽;学生所提问题要有回应,不能作为教学的一种点缀;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6)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机会。创设探索学习的情境。教师对于学生能够经过探究发现的结果,就要及时放手,科学引导安排,指出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规律,培养探索能力。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学生如果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支撑,就会有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不断收获、充满乐趣的过程。
总之,优化技校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并非是某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有目标地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导演,一个适应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要求的教育工作者。优化技校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探索寻求更好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沈雪娟.优化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实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