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一赐
在纽约获计算机科技硕士后到台北进入媒体任职;
在北京获新闻传播博士后到上海开设网络公司。
十余年传统媒体经验、十余年网络媒体经验,自称是「媒体与网络交会的产物」。
报纸难道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或许我们以后也不是「阅读」报纸,而是要到博物馆去才可以「欣赏」、「瞻仰」到「挂在墙上」的报纸?
差堪告慰的是,「挂在墙上」表示「精神宛在、典范常存」!
彷佛金融风暴一般,突然莫名其妙跑出个「猪流感」(俗称Swine Flu,正式名称Influenza A(H1N1)),从美洲大陆向全世界蔓延,害得人人谈「猪」色变,不同的是,金融风暴「巧取」我们的财富,猪流感却「豪夺」我们的生命!大概因为后来发现猪有点冤枉,而且中国人吃猪肉的多,现在台湾就把猪流感叫作「新流感」(大陆则称为: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确诊病例到2009年5月19日已达9,830人,其中死亡79人。
「新媒体流感」来袭
与人类面临「新流感」肆虐有点相似,媒体产业同样受到「新媒体流感」的侵袭,当然,所谓「新媒体」的出现并非自今日始,不过,2009年传统媒体「死亡病例」逐渐增多,目前已知「确诊」且宣布发行「停刊版」之后「死亡」的病例包括:
◎《安娜堡新闻》(Ann Arbor News):2009年7月23日;
◎《电视周刊》(TV Week):2009年6月1日;
◎《塔克森市民报》(Tucson Citizen):2009年5月16日;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9年3月27日;
◎《西雅图邮讯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2009年3月17日;
◎《落矶山新闻》(Rocky Mountain News):2009年2月27日。
全球可能关门的报纸或许「族繁不及备载」,上面列出的仅仅是查得到资料的美国报刊,或许也因为美国是至今网络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平面媒体受到网络的冲击也最大。美国报业协会(NAA)旗下拥有2000家以上的报纸会员,全美报纸估计应不超过5000家,而2009年停刊的至少有5家,比例超过千分之一,显然,从死亡比例观之,「新媒体流感」对平面媒体来说,是一个比「新流感」还要可怕的威胁!
「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在2009年5月初表示,美国报业由于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似乎「痊愈无望」(May Never Recover),巴菲特拥有《水牛城新闻》(Buffalo News)并且是《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大股东,他这番话不啻雪上加霜,为已经身处严冬的报业凭添了几分寒意。
「数字未来中心」报纸终结者?
我们可能从来没想过报纸的商业模式竟然会在21世纪初期遭到质疑!一叶而知秋,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网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截至2008年年底的上网人口已达2.98亿,占总人口的22.6%,虽然国情不同,但不由得我们不为中国报业的未来捏一把冷汗:报业罹患的「新媒体流感」会不会像「新流感」一样,从美国蔓延到全球?
美国南加大传播学院「数字未来中心」(Center for the Digital Future at USC’s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于2009年4月底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网友每周阅读在线报纸53分钟(2007年仅有41分钟);
◎22%网友已停止订阅报章杂志,因为他们可以在网上看到相同内容;
◎当一个国家的网友人数达到30%时,报纸开始走下坡。
大陆这两年的网友分别以7300万、8800万的速度增加,13亿人口的30%是3.9亿,估计2009年年底大概就可以达到3.9亿上网人口。如果「数字未来中心」的判断无误,中国报业感染「新媒体流感」的日子即将来临?
我从二十多岁起开始在报社工作,一直到四十来岁离开,可以说是把人生最精华的时光都奉献在报社,同时也在报社累积了宝贵的经验、认识了许多亦师亦友的「贵人」,对报纸的感情自是难以诉诸笔墨。如今,不要说我们的下一代不看报纸,就连我自己都是不订报、不买报,即使在飞机上我也多半选择闭目养神,而不想看机上提供的免费报纸。曾经辉煌的报业被时代巨轮无情的碾过,我胸中的感慨更是无以名状,是什么人有错?到底错在哪里?
「挂在墙上」的精神与典范
美国营销策略大师阿尔•里斯(Al Ries)父女合着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The Fall of Advertising and the Rise of PR,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台湾系远流于2003年出版,将作者翻译为艾尔•赖兹,书名《啊哈!公关》)一书中,旁征博引的说明广告没落与公关崛起,令我印象深刻,里斯证明「广告已死」的一个例子是:广告公司把获奖的广告「挂在墙上」,以「骄其同侪」。
的确,严格来说,「书法」并没有真正消失;但是,如果我们只有在书法课上、比赛中才能接触到书法的时候,是否表示书法已经脱离实用范畴,与我们的生活有相当距离了?百度百科上「书法」的条目一开始就说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而当「书法」变成一种艺术品被「挂在墙上」欣赏的那一刻,是否就已经敲响了「书法」的丧钟?
朋友转寄来一封电子邮件,说的是人生——0岁出场;10岁快乐成长;20为情彷徨;30基本定向;40拼命打闯;50回头望望;60告老还乡;70搓搓麻将;80晒晒太阳;90躺在床上;100挂在墙上。
报纸呢?报纸难道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或许我们以后也不是「阅读」报纸,而是要到博物馆去才可以「欣赏」、「瞻仰」到「挂在墙上」的报纸?
差堪告慰的是,「挂在墙上」表示「精神宛在、典范常存」!
在纽约获计算机科技硕士后到台北进入媒体任职;
在北京获新闻传播博士后到上海开设网络公司。
十余年传统媒体经验、十余年网络媒体经验,自称是「媒体与网络交会的产物」。
报纸难道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或许我们以后也不是「阅读」报纸,而是要到博物馆去才可以「欣赏」、「瞻仰」到「挂在墙上」的报纸?
差堪告慰的是,「挂在墙上」表示「精神宛在、典范常存」!
彷佛金融风暴一般,突然莫名其妙跑出个「猪流感」(俗称Swine Flu,正式名称Influenza A(H1N1)),从美洲大陆向全世界蔓延,害得人人谈「猪」色变,不同的是,金融风暴「巧取」我们的财富,猪流感却「豪夺」我们的生命!大概因为后来发现猪有点冤枉,而且中国人吃猪肉的多,现在台湾就把猪流感叫作「新流感」(大陆则称为: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确诊病例到2009年5月19日已达9,830人,其中死亡79人。
「新媒体流感」来袭
与人类面临「新流感」肆虐有点相似,媒体产业同样受到「新媒体流感」的侵袭,当然,所谓「新媒体」的出现并非自今日始,不过,2009年传统媒体「死亡病例」逐渐增多,目前已知「确诊」且宣布发行「停刊版」之后「死亡」的病例包括:
◎《安娜堡新闻》(Ann Arbor News):2009年7月23日;
◎《电视周刊》(TV Week):2009年6月1日;
◎《塔克森市民报》(Tucson Citizen):2009年5月16日;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9年3月27日;
◎《西雅图邮讯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2009年3月17日;
◎《落矶山新闻》(Rocky Mountain News):2009年2月27日。
全球可能关门的报纸或许「族繁不及备载」,上面列出的仅仅是查得到资料的美国报刊,或许也因为美国是至今网络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平面媒体受到网络的冲击也最大。美国报业协会(NAA)旗下拥有2000家以上的报纸会员,全美报纸估计应不超过5000家,而2009年停刊的至少有5家,比例超过千分之一,显然,从死亡比例观之,「新媒体流感」对平面媒体来说,是一个比「新流感」还要可怕的威胁!
「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在2009年5月初表示,美国报业由于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似乎「痊愈无望」(May Never Recover),巴菲特拥有《水牛城新闻》(Buffalo News)并且是《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大股东,他这番话不啻雪上加霜,为已经身处严冬的报业凭添了几分寒意。
「数字未来中心」报纸终结者?
我们可能从来没想过报纸的商业模式竟然会在21世纪初期遭到质疑!一叶而知秋,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网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截至2008年年底的上网人口已达2.98亿,占总人口的22.6%,虽然国情不同,但不由得我们不为中国报业的未来捏一把冷汗:报业罹患的「新媒体流感」会不会像「新流感」一样,从美国蔓延到全球?
美国南加大传播学院「数字未来中心」(Center for the Digital Future at USC’s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于2009年4月底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网友每周阅读在线报纸53分钟(2007年仅有41分钟);
◎22%网友已停止订阅报章杂志,因为他们可以在网上看到相同内容;
◎当一个国家的网友人数达到30%时,报纸开始走下坡。
大陆这两年的网友分别以7300万、8800万的速度增加,13亿人口的30%是3.9亿,估计2009年年底大概就可以达到3.9亿上网人口。如果「数字未来中心」的判断无误,中国报业感染「新媒体流感」的日子即将来临?
我从二十多岁起开始在报社工作,一直到四十来岁离开,可以说是把人生最精华的时光都奉献在报社,同时也在报社累积了宝贵的经验、认识了许多亦师亦友的「贵人」,对报纸的感情自是难以诉诸笔墨。如今,不要说我们的下一代不看报纸,就连我自己都是不订报、不买报,即使在飞机上我也多半选择闭目养神,而不想看机上提供的免费报纸。曾经辉煌的报业被时代巨轮无情的碾过,我胸中的感慨更是无以名状,是什么人有错?到底错在哪里?
「挂在墙上」的精神与典范
美国营销策略大师阿尔•里斯(Al Ries)父女合着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The Fall of Advertising and the Rise of PR,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台湾系远流于2003年出版,将作者翻译为艾尔•赖兹,书名《啊哈!公关》)一书中,旁征博引的说明广告没落与公关崛起,令我印象深刻,里斯证明「广告已死」的一个例子是:广告公司把获奖的广告「挂在墙上」,以「骄其同侪」。
的确,严格来说,「书法」并没有真正消失;但是,如果我们只有在书法课上、比赛中才能接触到书法的时候,是否表示书法已经脱离实用范畴,与我们的生活有相当距离了?百度百科上「书法」的条目一开始就说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而当「书法」变成一种艺术品被「挂在墙上」欣赏的那一刻,是否就已经敲响了「书法」的丧钟?
朋友转寄来一封电子邮件,说的是人生——0岁出场;10岁快乐成长;20为情彷徨;30基本定向;40拼命打闯;50回头望望;60告老还乡;70搓搓麻将;80晒晒太阳;90躺在床上;100挂在墙上。
报纸呢?报纸难道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或许我们以后也不是「阅读」报纸,而是要到博物馆去才可以「欣赏」、「瞻仰」到「挂在墙上」的报纸?
差堪告慰的是,「挂在墙上」表示「精神宛在、典范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