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已持续三十年,根据研究特点可将其分为探索期、建议确立期、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与梳理,分析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周期长的原因,建议从理论研究的本土化、理论成果的转化、现实机遇的把握等方面提升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科学性。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1 — 0163 — 03
教学改革研究是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研究,常见的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研究,对教学的研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以“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可查找的最早的是王芬荣、杨劲生、朱本在心理学教学工作恢复后开始的关于心理学教学教法研究,直至2015年段水莲〔1〕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方向的相关理论研究,关于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持续整整30年,其中1999年由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2〕提出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针对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将这三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于今后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科学发展将有借鉴意义。
一、理论研究综述
心理学教学及人才培养原则方向探索期(1985-1998)
1977年恢复高考,1979年恢复心理学课程教学,一批心理学教师急切的开始着手研究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杨劲生〔3〕从教材改革、教学环节的实践性、考试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运用与探索,提出自己的思考。王芬荣〔4〕对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主要方向为教材结构体系的构建、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朱本〔5〕则将视角对准心理学教材的改革,倡导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加强师范性和专业性。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潘菽〔6〕对拨乱反正后心理学工作的改革提出了言简意赅而又深刻的见解:关注人的问题,重视人的培养。
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受政治的影响,学科研究和教学停滞了十年,在恢复后,被压抑了的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热情逐步开始释放,高校心理学工作者首先将视角集中于教材教法的改进与变革上,以期能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研讨,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和方式的本土化。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没有大范围的引用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而是立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和感受等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如范传加〔7〕就将心理学知识如何运用到语文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去进行了例举和分析。申荷永〔8〕认为心理学教学改革中“核心课程”的确立是一个关键问题,应正视心理学史对于心理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基础作用,将心理学史的课堂教学纳入心理学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安排。研究涉及专业与教学领域种类少。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以高等师范中心理学、公共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少数几个心理学分支及教学类别为研究对象。1985-1998年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主题的学术论文共40篇,其中包括“高师”—高等师范院校的有19篇,占比47.5%,包含“公共”——即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有12篇,占比30%,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学教学、研究工作及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旨在培养掌握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教学人员如各级各类师范生,限制了当时的心理学教学研究主体和研究领域。
心理学教学改革指导性建议明确时期(1999-2001)
针对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呼唤与探索,1999年由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9〕提出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明确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通过减少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鼓励学生等候第二学位、允许转系转专业、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改革适应心理科学的发展,加强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验与实习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教师队伍等。作为教育部组织研讨对学科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性的建议,该建议的出台基本明确了国内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总的思路和方向:自然科学化。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本科招生明确偏向理科生,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招生为理工类,南京师范大学为文理兼收,西南大学则是少有的文史类招生,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统计、实验、认知等课程时有基本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1999-2001年关于“心理学教学”的文献达到29篇,围绕“心理学教学”相关文献三年里达到168篇,形成一个研究热潮。杨丽珠等人〔10〕阐述儿童心理学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理论要点、制定教育方案、开展教育现场实验,为国内儿童心理学教材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卢家楣〔11〕提倡从明确课程性质、增加课程时数、形成课程体系、确立教学基本原则等方面改革面向21世界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并在自己所在的高校积极推动改革的进展,如增加课时数,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区别于一般性的公共课,上升到师范类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于教书育人之中的能力,尤其要使高师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研究和解决教书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观念。”郭晓飞〔12〕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分析公共心理学改革,认为要在重新界定公共心理学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才能有效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众多的研究中仍旧提到教学与学生需要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研究者们仍旧在探索如何治理教学中这些“顽疾”,师范、公共心理学、医学公安、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仍是这一阶段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领域。 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发展期(2002-2015)
2002年以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文献在数量上有大幅度的提升,研究领域从传统的高师高专、公共心理学、医学公安延伸到体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军人心理学等,研究的教学方法拓展到案例教学、PBL教学、“慕课”(MOOCs) 、项目化等,“基于问题中心”PBL教学模式研究〔13〕,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14〕,探讨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案例集成与问题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方法〔15〕,将心理辅导的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聂光辉〔16〕〔基于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的成立,介绍了“慕课”的特征及类型,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提出慕课对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这个时期教学改革的思想丰富化,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不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延伸至改革指导思想的研究,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实践主义、回归生活本质等,体现了研究视角和领域的多维性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性。
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1.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秩序恢复后教学改革进展的一个缩影,教学是保持知识传承的最重要环节,如何有效的将心理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所吸收,培养他们心理学的思维能力是早期心理学工作者在教学秩序恢复初期最重视的问题,通过对他们教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正是这种对教学工作的重视让他们把身体力行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他们不仅行业的领头人,首先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有使命感,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才能为心理学研究培养出专业人才,才能发挥心理学本身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科学研究的需要。任何一门科学研究要健康发展都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后续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良好的教学水平是保证未来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基本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关键,后来成为心理学界领军人的黄希庭等人都在心理学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外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引入与消化。封闭了多年的国内心理学界,强烈渴望吸收国外心理学研究进展,以期在短时间内教学与研究上都能与国际接轨,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融入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念,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2.时代发展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让心理学这门课对教育对象有作用是心理学教学改革中提到的比较多的表达。正是基于这一目标诉求,心理学的教学首先面对的问题是的如何提升心理学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传授给学生最实用性的,以有利于其今后从事的工作,如了解教学对象心理特点、掌握教学规律、进行心理咨询或是能够探寻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等。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教育管理者及大学生自身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教学工作者不得不直面这种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潜心研究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与理念。高校扩招带来的教学质量的困境。1999年我国开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步伐,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但师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快递增长,优秀教师的成长也需要一定时间,合并上课以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成为高校无奈的选择,不合理的教学师生比使得课堂互动成为难题,也容易使教学双方滋生惰性,如何提升大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学效果也成为2002年以后心理学教学研究面临的新的难题。
3.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导向性。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高校教师的评价逐渐出现了转变,科研化水平成了衡量高校水平、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当然高等教育的科研化导向有力的推动了教学研究的大发展,使得近十年来包括心理学教学改革在内的各专业科研数量有大幅度提升,但也难以避免的导致了部分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以及对教学工作的轻视,因为后者无法量化、费时费力且短期内无法见成效,更无法成为高校对外宣传的亮点。这种功利化的评价倾向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深入实践与思考的积极性,这也成为教学改革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让师生都获益的根本原因。
4.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零散性与自发性。当前心理学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属于教师个人的一种自发行为,而未能成为心理学教学研究团队的自觉行为,2000年前后教育部主导、国内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意见,出台在推广过程中因学校重视程度、教师专业能力差异而受到影响,除了在教材使用上可以执行相关的意见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因为无法强制执行、缺少监控措施而有较大的差异,而教学一线人员的研究更多的服务于职称评定等关系自身发展的目标,最终转化成实践则显得动力不足,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程度有所欠缺。
三、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科学化的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国际化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早期研究成果和主要理论都在西方欧美等国家,但当前我国心理学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中国的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的中国化决定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所以在引进西方先进科研成果的同时要注意本土化,尤其是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
2.鼓励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彰显高等教育对教学工作的价值追求。教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源于对科研的功利化追求和对教学本身价值的忽视。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高校科研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以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考察实践的结果,让心理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给予政策扶持,如研究经费、成果评奖、教学资源共享等。
3.以招生规模稳定为契机,控制师生比,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高校扩招十余年后逐渐进入生源稳定时期,这对高校发展短期内可能有压力,但对优化师生比,提升教学质量是个很好的契机,师生比会逐渐趋于合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应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扩大互动的覆盖面,创造教学相长的局面,提升心理学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段水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J〕.2015,(02):65-68.
〔2〕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J〕.心理学动态,1999,(04):74-75.
〔3〕杨劲生,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1985,(03):91-96.
〔4〕王芬荣.对公共课心理学教学之管见〔J〕.鞍山师专学报,1985,(02):75-79.
〔5〕朱本.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应当加强师范性和专业性—简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5,(06):13-15.
〔6〕潘菽,关于我国心理学工作的改革问题—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开幕词〔J〕.心理科学通讯1985,(01):1-3.
〔7〕范传加.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教学改革〔J〕 .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52-57.
〔8〕申荷永.心理学史与“核心课程”〔J〕.心理科学1996,(06):376-378.
〔9〕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J〕 .心理学动态,1999,(04):74-75.
〔10〕杨丽珠,邹晓燕,刘飞.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0,(06):733-744.
〔11〕卢家楣. 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3):14-17.
〔12〕郭晓飞, 从教学目的角度看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02):97-99.
〔13〕杜闰平,马祥凯,PBL 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25-26.
〔14〕韦雪艳,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案例集成与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效化教改探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145-146.
〔15〕马一波,高师心理学课程“体验教学”活动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1):104-107
〔16〕聂光辉,杨莉.“慕课”(MOOCs)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4,(05):947-950.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1 — 0163 — 03
教学改革研究是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研究,常见的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研究,对教学的研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以“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可查找的最早的是王芬荣、杨劲生、朱本在心理学教学工作恢复后开始的关于心理学教学教法研究,直至2015年段水莲〔1〕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方向的相关理论研究,关于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持续整整30年,其中1999年由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2〕提出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针对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将这三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于今后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科学发展将有借鉴意义。
一、理论研究综述
心理学教学及人才培养原则方向探索期(1985-1998)
1977年恢复高考,1979年恢复心理学课程教学,一批心理学教师急切的开始着手研究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杨劲生〔3〕从教材改革、教学环节的实践性、考试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运用与探索,提出自己的思考。王芬荣〔4〕对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主要方向为教材结构体系的构建、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朱本〔5〕则将视角对准心理学教材的改革,倡导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加强师范性和专业性。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潘菽〔6〕对拨乱反正后心理学工作的改革提出了言简意赅而又深刻的见解:关注人的问题,重视人的培养。
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受政治的影响,学科研究和教学停滞了十年,在恢复后,被压抑了的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热情逐步开始释放,高校心理学工作者首先将视角集中于教材教法的改进与变革上,以期能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研讨,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和方式的本土化。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没有大范围的引用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而是立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和感受等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如范传加〔7〕就将心理学知识如何运用到语文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去进行了例举和分析。申荷永〔8〕认为心理学教学改革中“核心课程”的确立是一个关键问题,应正视心理学史对于心理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基础作用,将心理学史的课堂教学纳入心理学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安排。研究涉及专业与教学领域种类少。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以高等师范中心理学、公共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少数几个心理学分支及教学类别为研究对象。1985-1998年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主题的学术论文共40篇,其中包括“高师”—高等师范院校的有19篇,占比47.5%,包含“公共”——即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有12篇,占比30%,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学教学、研究工作及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旨在培养掌握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教学人员如各级各类师范生,限制了当时的心理学教学研究主体和研究领域。
心理学教学改革指导性建议明确时期(1999-2001)
针对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呼唤与探索,1999年由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9〕提出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明确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通过减少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鼓励学生等候第二学位、允许转系转专业、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改革适应心理科学的发展,加强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验与实习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教师队伍等。作为教育部组织研讨对学科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性的建议,该建议的出台基本明确了国内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总的思路和方向:自然科学化。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本科招生明确偏向理科生,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招生为理工类,南京师范大学为文理兼收,西南大学则是少有的文史类招生,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统计、实验、认知等课程时有基本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1999-2001年关于“心理学教学”的文献达到29篇,围绕“心理学教学”相关文献三年里达到168篇,形成一个研究热潮。杨丽珠等人〔10〕阐述儿童心理学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理论要点、制定教育方案、开展教育现场实验,为国内儿童心理学教材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卢家楣〔11〕提倡从明确课程性质、增加课程时数、形成课程体系、确立教学基本原则等方面改革面向21世界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并在自己所在的高校积极推动改革的进展,如增加课时数,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区别于一般性的公共课,上升到师范类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于教书育人之中的能力,尤其要使高师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研究和解决教书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观念。”郭晓飞〔12〕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分析公共心理学改革,认为要在重新界定公共心理学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才能有效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众多的研究中仍旧提到教学与学生需要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研究者们仍旧在探索如何治理教学中这些“顽疾”,师范、公共心理学、医学公安、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仍是这一阶段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领域。 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发展期(2002-2015)
2002年以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文献在数量上有大幅度的提升,研究领域从传统的高师高专、公共心理学、医学公安延伸到体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军人心理学等,研究的教学方法拓展到案例教学、PBL教学、“慕课”(MOOCs) 、项目化等,“基于问题中心”PBL教学模式研究〔13〕,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14〕,探讨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案例集成与问题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方法〔15〕,将心理辅导的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聂光辉〔16〕〔基于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的成立,介绍了“慕课”的特征及类型,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提出慕课对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这个时期教学改革的思想丰富化,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不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延伸至改革指导思想的研究,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实践主义、回归生活本质等,体现了研究视角和领域的多维性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性。
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1.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秩序恢复后教学改革进展的一个缩影,教学是保持知识传承的最重要环节,如何有效的将心理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所吸收,培养他们心理学的思维能力是早期心理学工作者在教学秩序恢复初期最重视的问题,通过对他们教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正是这种对教学工作的重视让他们把身体力行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他们不仅行业的领头人,首先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有使命感,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才能为心理学研究培养出专业人才,才能发挥心理学本身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科学研究的需要。任何一门科学研究要健康发展都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后续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良好的教学水平是保证未来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基本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关键,后来成为心理学界领军人的黄希庭等人都在心理学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外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引入与消化。封闭了多年的国内心理学界,强烈渴望吸收国外心理学研究进展,以期在短时间内教学与研究上都能与国际接轨,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融入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念,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2.时代发展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让心理学这门课对教育对象有作用是心理学教学改革中提到的比较多的表达。正是基于这一目标诉求,心理学的教学首先面对的问题是的如何提升心理学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传授给学生最实用性的,以有利于其今后从事的工作,如了解教学对象心理特点、掌握教学规律、进行心理咨询或是能够探寻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等。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教育管理者及大学生自身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教学工作者不得不直面这种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潜心研究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与理念。高校扩招带来的教学质量的困境。1999年我国开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步伐,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但师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快递增长,优秀教师的成长也需要一定时间,合并上课以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成为高校无奈的选择,不合理的教学师生比使得课堂互动成为难题,也容易使教学双方滋生惰性,如何提升大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学效果也成为2002年以后心理学教学研究面临的新的难题。
3.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导向性。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高校教师的评价逐渐出现了转变,科研化水平成了衡量高校水平、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当然高等教育的科研化导向有力的推动了教学研究的大发展,使得近十年来包括心理学教学改革在内的各专业科研数量有大幅度提升,但也难以避免的导致了部分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以及对教学工作的轻视,因为后者无法量化、费时费力且短期内无法见成效,更无法成为高校对外宣传的亮点。这种功利化的评价倾向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深入实践与思考的积极性,这也成为教学改革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让师生都获益的根本原因。
4.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零散性与自发性。当前心理学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属于教师个人的一种自发行为,而未能成为心理学教学研究团队的自觉行为,2000年前后教育部主导、国内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意见,出台在推广过程中因学校重视程度、教师专业能力差异而受到影响,除了在教材使用上可以执行相关的意见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因为无法强制执行、缺少监控措施而有较大的差异,而教学一线人员的研究更多的服务于职称评定等关系自身发展的目标,最终转化成实践则显得动力不足,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程度有所欠缺。
三、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科学化的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国际化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早期研究成果和主要理论都在西方欧美等国家,但当前我国心理学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中国的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的中国化决定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所以在引进西方先进科研成果的同时要注意本土化,尤其是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
2.鼓励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彰显高等教育对教学工作的价值追求。教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源于对科研的功利化追求和对教学本身价值的忽视。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高校科研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以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考察实践的结果,让心理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给予政策扶持,如研究经费、成果评奖、教学资源共享等。
3.以招生规模稳定为契机,控制师生比,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高校扩招十余年后逐渐进入生源稳定时期,这对高校发展短期内可能有压力,但对优化师生比,提升教学质量是个很好的契机,师生比会逐渐趋于合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应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扩大互动的覆盖面,创造教学相长的局面,提升心理学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段水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J〕.2015,(02):65-68.
〔2〕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J〕.心理学动态,1999,(04):74-75.
〔3〕杨劲生,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1985,(03):91-96.
〔4〕王芬荣.对公共课心理学教学之管见〔J〕.鞍山师专学报,1985,(02):75-79.
〔5〕朱本.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应当加强师范性和专业性—简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5,(06):13-15.
〔6〕潘菽,关于我国心理学工作的改革问题—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开幕词〔J〕.心理科学通讯1985,(01):1-3.
〔7〕范传加.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教学改革〔J〕 .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52-57.
〔8〕申荷永.心理学史与“核心课程”〔J〕.心理科学1996,(06):376-378.
〔9〕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J〕 .心理学动态,1999,(04):74-75.
〔10〕杨丽珠,邹晓燕,刘飞.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0,(06):733-744.
〔11〕卢家楣. 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3):14-17.
〔12〕郭晓飞, 从教学目的角度看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02):97-99.
〔13〕杜闰平,马祥凯,PBL 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25-26.
〔14〕韦雪艳,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案例集成与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效化教改探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145-146.
〔15〕马一波,高师心理学课程“体验教学”活动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1):104-107
〔16〕聂光辉,杨莉.“慕课”(MOOCs)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4,(05):947-950.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