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不是为了要指出一条更正确的道路给大家,知识分子要做的是希望大家能继续有思维的乐趣 ,
都能够继续活出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自由。”
关于书评的栏目,同事问了我一句话:“在过去的一年,你做过的书里,现在还有多少你继续愿意推荐的?”当时脑袋里飞速流转,迅速落在了一本我在书评版面里没有推荐过,但买了三本送人的书上——刘瑜《民主的细节》。而在过去一年,看过、点评过的三十多本书,反而被我丢在脑后。
关于自己读书和推荐一本书给读者的区别,我想了好几个晚上,然后打电话给袁岳,问他:“你平时都看什么书?杂志的书评版面你看不看?怎么看待?”
他迅速给我列了一个书单,除了几本口水书(我个人认为)外,没有超出我的预料,而书评版,他说:“看,不然我怎么选择书?现在的书那么多,除非朋友送的,当我自己买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指导性的。”
听上去像是说看电影前,我们需要一个影评。但是在我看来,书评的意义远没有影评那么大。第一是因为看书的人少了,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多;第二是看书的目的是多元化的 ,而看电影更多还是为了休闲。这就像是,评论一个上市公司好坏不容易,但查出它最近的股票涨跌还是很容易的。
而当你开口去说一本书好还是坏的时候,衡量标准也是值得考究的,因为个人的口味?还是读者的口味?是在说“私人阅读”,还是“大众阅读”?
梁文道主持凤凰台的《开卷八分钟》,一个一开始没有广告 、没人关注的栏目,逐渐得到了众多凤凰台观众的喜爱,在点评《私人阅读史》的时候,对于书中三十个人选出的三十本书,他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选这本书的人是谁呢?有人选《狼图腾》、《文化苦旅》等等,我还真不太相信推荐者个人会受到这样的书的影响,因为他们的思想远在这些书之上,那为什么这些书会被推荐?因为这些书影响了我们的大环境。”
所以,我们确实是需要一些负责任的书评人的,不过,现在的好书难找,好书评更难,一篇没有功利性,不是在“炫技”,而是发自内心去解读一本书的书评,简直就是天物。
归于写作者来说,“老师”太多了,甚至网络上都充斥着无数连真身都不敢显露的“救世主”,而一旦出了一两本书,更是摆出权威人士的样子。而真正的知识分子,能潜心为这个社会做出一点点进步,为城市抚去土的人太少,而那一两个被我们标榜出来的“畅销书作家”、“知识分子”,也只是躺在钱堆里暗笑的主。
套用《切·格瓦拉》作者杰夫·坎特的一个关于社会主义信仰的句式来说读书问题:“一个人如果三十岁前不读书的话,他就没有知识;一个人如果过了三十岁还只读书,相信书、他就没有大脑。”
这也就像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这个剑桥的女讲师没有说大道理,没有刻意当大家的老师,甚至都没有直接去阐述“民主”二字的意思,但是得到了《南方周末》这样的评语:“在专栏精英化的时代,深刻并不稀缺,深刻且好看才为难得,刘瑜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她润物细无声地灌输着“民主”的真实意义。
但是,如果你不是只想看书而已,而是想更深入去理解刘瑜他们说的是什么,那么就放下书,多出去走走吧。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是感受不到畅销书以外的世界的。
都能够继续活出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自由。”
关于书评的栏目,同事问了我一句话:“在过去的一年,你做过的书里,现在还有多少你继续愿意推荐的?”当时脑袋里飞速流转,迅速落在了一本我在书评版面里没有推荐过,但买了三本送人的书上——刘瑜《民主的细节》。而在过去一年,看过、点评过的三十多本书,反而被我丢在脑后。
关于自己读书和推荐一本书给读者的区别,我想了好几个晚上,然后打电话给袁岳,问他:“你平时都看什么书?杂志的书评版面你看不看?怎么看待?”
他迅速给我列了一个书单,除了几本口水书(我个人认为)外,没有超出我的预料,而书评版,他说:“看,不然我怎么选择书?现在的书那么多,除非朋友送的,当我自己买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指导性的。”
听上去像是说看电影前,我们需要一个影评。但是在我看来,书评的意义远没有影评那么大。第一是因为看书的人少了,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多;第二是看书的目的是多元化的 ,而看电影更多还是为了休闲。这就像是,评论一个上市公司好坏不容易,但查出它最近的股票涨跌还是很容易的。
而当你开口去说一本书好还是坏的时候,衡量标准也是值得考究的,因为个人的口味?还是读者的口味?是在说“私人阅读”,还是“大众阅读”?
梁文道主持凤凰台的《开卷八分钟》,一个一开始没有广告 、没人关注的栏目,逐渐得到了众多凤凰台观众的喜爱,在点评《私人阅读史》的时候,对于书中三十个人选出的三十本书,他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选这本书的人是谁呢?有人选《狼图腾》、《文化苦旅》等等,我还真不太相信推荐者个人会受到这样的书的影响,因为他们的思想远在这些书之上,那为什么这些书会被推荐?因为这些书影响了我们的大环境。”
所以,我们确实是需要一些负责任的书评人的,不过,现在的好书难找,好书评更难,一篇没有功利性,不是在“炫技”,而是发自内心去解读一本书的书评,简直就是天物。
归于写作者来说,“老师”太多了,甚至网络上都充斥着无数连真身都不敢显露的“救世主”,而一旦出了一两本书,更是摆出权威人士的样子。而真正的知识分子,能潜心为这个社会做出一点点进步,为城市抚去土的人太少,而那一两个被我们标榜出来的“畅销书作家”、“知识分子”,也只是躺在钱堆里暗笑的主。
套用《切·格瓦拉》作者杰夫·坎特的一个关于社会主义信仰的句式来说读书问题:“一个人如果三十岁前不读书的话,他就没有知识;一个人如果过了三十岁还只读书,相信书、他就没有大脑。”
这也就像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这个剑桥的女讲师没有说大道理,没有刻意当大家的老师,甚至都没有直接去阐述“民主”二字的意思,但是得到了《南方周末》这样的评语:“在专栏精英化的时代,深刻并不稀缺,深刻且好看才为难得,刘瑜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她润物细无声地灌输着“民主”的真实意义。
但是,如果你不是只想看书而已,而是想更深入去理解刘瑜他们说的是什么,那么就放下书,多出去走走吧。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是感受不到畅销书以外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