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及其与西方建筑学界的交流,张永和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中国建筑师。本文选取两例由非常建筑创作的实验性建筑以及一本由张永和创作的专著,希望能够浅要讨论关于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关键词】张永和;实验性建筑;建筑写作;非常建筑
1、概述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动,带来了举国上下经济、文化的突变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面向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界也同样在寻求着存在于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突破,活跃于当时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设计语言。张永和作为一位长时间活跃在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其作品实践是对整个中国建筑界的一个目击和总结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的张永和 ,自从1977年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学习建筑学,真正接触到建筑学理论知识的熏陶则是后延至十余年后的加州伯克利的建筑学教育。而在数十年的建筑学实践中,张永和一直保持着将实验性建筑作为他的建筑学主张,早期在欧美国家通过参与竞赛并获得部分奖项,这也激励着当时尚处学生时代的当下青年建筑师的建筑野心;而后来张永和大部分实践更多是为了将其在教育过程或者理论探讨中提出的设想体现于实际项目。而张永和面向公众流传比较广泛的项目则有长城脚下的公社和最近的展览建筑“砼器”两个项目。
作为建筑学者的张永和,在对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对其学生的教导过程中这样归纳到:“建筑旅行中最好帶上以下三样工具同行:1.写作;2.把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作为设计的起点;3.绘图必须具体,要注意细部表达。”而这其中,张永和在国内业界十分领先的开始了有关建筑的写作探索。与其说建筑实践是建筑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成的实际表达,而写作则更多时候在建筑实体的实践之余,进行“笔耕”,从而达到许多建筑理念的未建成表达。《绘本非常建筑》这本著作则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张永和的一部分对某些不能付诸实践的建筑理念表达,而擅长写作的建筑师也是在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中十分稀缺的一类建筑师类型。
正是藉由着张永和的两重身份不断交织,他得以在建筑实践和理论总结两者之间进行反复审视自己。而以这两个身份为基础,张永和同时也担任了多所学校的建筑系教育工作,以及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评审委员。同时活跃于中西方的建筑学教育以及建筑实践的张永和,对他的研究,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了解国内当代建筑设计局面的窗口。
2、作品分析
2.1长城脚下的公社——二分宅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一个建筑群体作品,由SOHO张欣牵头,集结12位著名建筑师,邀请他们位于长城脚下的地块上各自设计一个建筑作品。这其中张永和也在其中,他的作品命名为“二分宅”——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学术意味的建筑名称。“二分宅”是一个住宅建筑,平面上由两个呈镜像关系的形体组成一个角度,而其中的功能布置则是建立在以“角度”为母题上。中间形成一个庭院用于休闲游憩;虽说单从命名上看二分宅所提出的概念,张永和仿佛塑造了一个互相分隔、对立的空间,但是正是有着中间这个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使得整个建筑空间更加具有整体性,而功能上则在“二分”的逻辑下,形成了明显的动静,公私分区。这种设计生成逻辑同时兼顾了建筑学中所提倡的原型、符号等概念,这体现在二分宅的中间庭院所形成的角度是可以结合具体的地势特点进行变化,而不用对两边的建筑主体进行改造;另外也是张永和在将现代建筑设计引入中国乡村实践的一个重要过程。他在二分宅的基本建筑构架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土木营造”的思路,选取胶合木框架作为结构,而整个墙体则采用夯土做法,距此过去了十余年,夯土墙仍然是国内乡村建筑实践所常用的一种手段。
2.2砼器
砼器是张永和2018年的新作,协同海尔家电为“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设计的展览建筑。如命名所示,整个建筑主体由混凝土打造,内部空间依照四合院的概念围合而成。内部空间中几个功能被固定在平面中,比如厨房、洗浴、寝卧具都是由混凝土打造,无法移动。整个平面布置被分割成三个主要区域:中心自然区、中部住宅设备区以及外部家居空间。案例的面世也引来多方评论,有的学者认为其设计概念与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长屋中的中庭概念撞车,再加上同样是清水混凝土的建筑材料,这使之很容易产生误解,而张永和在这个案例中更加强调的是四合院的意向,且作为一个展览作品,更多的是对展览提出的“新型生活方式”进行解读,他在这个项目中塑造了一个完全内向的空间,这恰恰与当下的冷漠的邻里关系异曲同工,将室内采光完全通过室内天井满足,或许是张永和对于存在于现代混凝土笼子中的现代生活的一种解读。这个案例中花了极大精力的设计便是中间自然庭院的部分,在天气晴好的状态下,四周原本作为建筑室内墙壁的玻璃墙体可以抬升,从而使室内空间与中央庭院进行结合。此处关于庭院的设计思路似乎在前述的“二分宅”中有所体现。
2.3《绘本非常建筑》
《绘本非常建筑》一书更像是一本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作品集,其中收录了自从1996年的“席殊书屋”到2012年的“唯物主义展览”在内的31件作品及其详细的设计分析图解思路。这本书可以很详细地看到张永和在他长年累月的建筑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归纳成几个主要的影响到后来作品设计的精华之处:1.对于合院的原型探索以及再生,这在文章前面叙述的两个案例中也可以窥见一二,张永和在对与建筑物相结合的院落的处理中都是秉持一种清晰的思路,也就是所谓的原型;他着重去探讨院落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内外关系,试图从功能上对建筑整体进行补充和结合,将传统的合院概念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结合,他做了很多努力;2.对于建筑材料与施工方法的实验总结,从夯土到混凝土,从玻璃砖到人造石,张永和不断地在他的建筑项目中进行实验,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总结。之所以常被人定义为实验性建筑的实践,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常常发生变化的材料选取和施工方法的更新。去看很多建筑师,他们往往是执着于某一种建筑材料,或者某类施工工艺,希望能够在这之上寻求新意,而驱使张永和发生各种改变尝试的,往往是项目中特定的文脉要素或是地形氛围。
小结:
张永和初触建筑学时南京工学院带给他的建筑基本功底,加上后来出洋深造所获得的对建筑理论的掌握,他在建筑设计上所展示的视野、学识基础以及广泛的实践,是与他不断求变的创新精神所离不开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建筑教育者,他勇敢地将自己的作品作为试验品,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忘总结归纳,将实际和理论进行不断的融会贯通,这些又成为绝佳的教育素材,不断激励着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新进。
而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张永和,所担任的身份则远远不止建筑师和建筑学者,除开在国内高校建筑系担任教职,他同时也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另外还作为普利兹克奖评审委员,这些角色的交织迫使他不断穿梭于中国与国际的建筑舞台,在这样的视野下,他得以集中更多精力用于对中国在地的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现代主义的探讨,这是很多建筑师无法轻易达到的层面。
张永和永远敢于突破,敢于尝试的设计精神,以及对待建筑严谨的态度,时刻提醒着中国的年轻建筑师们,需要带着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进行建筑活动,而这里的建筑活动,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范畴。
参考文献:
[1]丁光辉.构建一种批评性话语《时代建筑》与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建筑[J].时代建筑,2018(03):116-120.
[2]阮庆岳.宅的建筑观—阅读张永和的《作文本》及《绘本非常建筑》[J].世界建筑,2017(10):16-19+134.
[3]张利.张永和访谈[J].世界建筑,2017(10):26-31.
[4]朱竞翔,CHEN Yuxiao.二分宅,北京,中国[J].世界建筑,2017(10):40-45+134.
[5]野卜,张洁.从材料角度分析—二分宅[J].时代建筑,2002(06):48-51.
作者简介:
赵栩浛,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贵州毕节。
【关键词】张永和;实验性建筑;建筑写作;非常建筑
1、概述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动,带来了举国上下经济、文化的突变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面向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界也同样在寻求着存在于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突破,活跃于当时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设计语言。张永和作为一位长时间活跃在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其作品实践是对整个中国建筑界的一个目击和总结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的张永和 ,自从1977年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学习建筑学,真正接触到建筑学理论知识的熏陶则是后延至十余年后的加州伯克利的建筑学教育。而在数十年的建筑学实践中,张永和一直保持着将实验性建筑作为他的建筑学主张,早期在欧美国家通过参与竞赛并获得部分奖项,这也激励着当时尚处学生时代的当下青年建筑师的建筑野心;而后来张永和大部分实践更多是为了将其在教育过程或者理论探讨中提出的设想体现于实际项目。而张永和面向公众流传比较广泛的项目则有长城脚下的公社和最近的展览建筑“砼器”两个项目。
作为建筑学者的张永和,在对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对其学生的教导过程中这样归纳到:“建筑旅行中最好帶上以下三样工具同行:1.写作;2.把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作为设计的起点;3.绘图必须具体,要注意细部表达。”而这其中,张永和在国内业界十分领先的开始了有关建筑的写作探索。与其说建筑实践是建筑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成的实际表达,而写作则更多时候在建筑实体的实践之余,进行“笔耕”,从而达到许多建筑理念的未建成表达。《绘本非常建筑》这本著作则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张永和的一部分对某些不能付诸实践的建筑理念表达,而擅长写作的建筑师也是在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中十分稀缺的一类建筑师类型。
正是藉由着张永和的两重身份不断交织,他得以在建筑实践和理论总结两者之间进行反复审视自己。而以这两个身份为基础,张永和同时也担任了多所学校的建筑系教育工作,以及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评审委员。同时活跃于中西方的建筑学教育以及建筑实践的张永和,对他的研究,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了解国内当代建筑设计局面的窗口。
2、作品分析
2.1长城脚下的公社——二分宅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一个建筑群体作品,由SOHO张欣牵头,集结12位著名建筑师,邀请他们位于长城脚下的地块上各自设计一个建筑作品。这其中张永和也在其中,他的作品命名为“二分宅”——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学术意味的建筑名称。“二分宅”是一个住宅建筑,平面上由两个呈镜像关系的形体组成一个角度,而其中的功能布置则是建立在以“角度”为母题上。中间形成一个庭院用于休闲游憩;虽说单从命名上看二分宅所提出的概念,张永和仿佛塑造了一个互相分隔、对立的空间,但是正是有着中间这个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使得整个建筑空间更加具有整体性,而功能上则在“二分”的逻辑下,形成了明显的动静,公私分区。这种设计生成逻辑同时兼顾了建筑学中所提倡的原型、符号等概念,这体现在二分宅的中间庭院所形成的角度是可以结合具体的地势特点进行变化,而不用对两边的建筑主体进行改造;另外也是张永和在将现代建筑设计引入中国乡村实践的一个重要过程。他在二分宅的基本建筑构架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土木营造”的思路,选取胶合木框架作为结构,而整个墙体则采用夯土做法,距此过去了十余年,夯土墙仍然是国内乡村建筑实践所常用的一种手段。
2.2砼器
砼器是张永和2018年的新作,协同海尔家电为“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设计的展览建筑。如命名所示,整个建筑主体由混凝土打造,内部空间依照四合院的概念围合而成。内部空间中几个功能被固定在平面中,比如厨房、洗浴、寝卧具都是由混凝土打造,无法移动。整个平面布置被分割成三个主要区域:中心自然区、中部住宅设备区以及外部家居空间。案例的面世也引来多方评论,有的学者认为其设计概念与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长屋中的中庭概念撞车,再加上同样是清水混凝土的建筑材料,这使之很容易产生误解,而张永和在这个案例中更加强调的是四合院的意向,且作为一个展览作品,更多的是对展览提出的“新型生活方式”进行解读,他在这个项目中塑造了一个完全内向的空间,这恰恰与当下的冷漠的邻里关系异曲同工,将室内采光完全通过室内天井满足,或许是张永和对于存在于现代混凝土笼子中的现代生活的一种解读。这个案例中花了极大精力的设计便是中间自然庭院的部分,在天气晴好的状态下,四周原本作为建筑室内墙壁的玻璃墙体可以抬升,从而使室内空间与中央庭院进行结合。此处关于庭院的设计思路似乎在前述的“二分宅”中有所体现。
2.3《绘本非常建筑》
《绘本非常建筑》一书更像是一本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作品集,其中收录了自从1996年的“席殊书屋”到2012年的“唯物主义展览”在内的31件作品及其详细的设计分析图解思路。这本书可以很详细地看到张永和在他长年累月的建筑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归纳成几个主要的影响到后来作品设计的精华之处:1.对于合院的原型探索以及再生,这在文章前面叙述的两个案例中也可以窥见一二,张永和在对与建筑物相结合的院落的处理中都是秉持一种清晰的思路,也就是所谓的原型;他着重去探讨院落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内外关系,试图从功能上对建筑整体进行补充和结合,将传统的合院概念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结合,他做了很多努力;2.对于建筑材料与施工方法的实验总结,从夯土到混凝土,从玻璃砖到人造石,张永和不断地在他的建筑项目中进行实验,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总结。之所以常被人定义为实验性建筑的实践,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常常发生变化的材料选取和施工方法的更新。去看很多建筑师,他们往往是执着于某一种建筑材料,或者某类施工工艺,希望能够在这之上寻求新意,而驱使张永和发生各种改变尝试的,往往是项目中特定的文脉要素或是地形氛围。
小结:
张永和初触建筑学时南京工学院带给他的建筑基本功底,加上后来出洋深造所获得的对建筑理论的掌握,他在建筑设计上所展示的视野、学识基础以及广泛的实践,是与他不断求变的创新精神所离不开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建筑教育者,他勇敢地将自己的作品作为试验品,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忘总结归纳,将实际和理论进行不断的融会贯通,这些又成为绝佳的教育素材,不断激励着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新进。
而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张永和,所担任的身份则远远不止建筑师和建筑学者,除开在国内高校建筑系担任教职,他同时也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另外还作为普利兹克奖评审委员,这些角色的交织迫使他不断穿梭于中国与国际的建筑舞台,在这样的视野下,他得以集中更多精力用于对中国在地的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现代主义的探讨,这是很多建筑师无法轻易达到的层面。
张永和永远敢于突破,敢于尝试的设计精神,以及对待建筑严谨的态度,时刻提醒着中国的年轻建筑师们,需要带着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进行建筑活动,而这里的建筑活动,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范畴。
参考文献:
[1]丁光辉.构建一种批评性话语《时代建筑》与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建筑[J].时代建筑,2018(03):116-120.
[2]阮庆岳.宅的建筑观—阅读张永和的《作文本》及《绘本非常建筑》[J].世界建筑,2017(10):16-19+134.
[3]张利.张永和访谈[J].世界建筑,2017(10):26-31.
[4]朱竞翔,CHEN Yuxiao.二分宅,北京,中国[J].世界建筑,2017(10):40-45+134.
[5]野卜,张洁.从材料角度分析—二分宅[J].时代建筑,2002(06):48-51.
作者简介:
赵栩浛,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贵州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