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追求卓越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鲁开化,男,出生于1935年11月,是我国整形美容外科领域的杰出专家,曾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中心主任,现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文职一级、技术一级。曾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军烧伤整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整形外科学组组长,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显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委员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整形外科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美容整形分会常务委员及终身荣誉会员,陕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烧伤整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及顾问,《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专著10部,参编专著40余部。发表医学论文400余篇(第一作者约1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博士研究生16名,培养专科进修生300余名。先后承担20余项科研课题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8项,三等奖4项,国家新型专利3项。
  信念坚定,青春无悔
  1935年11月29日,鲁开化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一个清贫的职员家庭。鲁开化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跟随家庭辗转奔波中度过的。在他朦胧的记忆中,旧中国民不聊生,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憧憬幸福,盼望美好,立志长大要干一番事业。他于1951年初中毕业后光荣入伍,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员,并于同年进入西北人民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西北第一军医学院,后更名为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掀开了他人生路上新的一页。回顾那段艰苦的学习生活,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奋力苦读,不知疲劳。尽管生活困苦,学习紧张,但他觉得充实而快乐。当时的鲁开化担任学生队的团支部副书记,有较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又有乐于助人、刻苦学习的良好品格。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工作突出,曾荣立三等功两次。正是由于当时的磨炼,培养出他坚忍不拔的优良品格,为他的未来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957年毕业前,他在兰州军区总院担任实习军医一年余。实习期间,因患者相当多,每个医师需要分管12~16张病床,那时鲁开化每天要帮助患者做检查、写病历、做手术、换药,每日的工作时间长达13~14h,可他却忙得不亦乐乎。那段艰苦、忙碌的日子里,他从未看过电影,也很少到当时西北最美丽繁华的明珠兰州城观光游览。和他朝夕相处的是患者,时时刻刻浮现于他脑海的是患者。那时的他,学习如饥似渴,那时的他,工作兢兢业业。正是那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医曲折,终成正果
  1958年5月,鲁开化结束了紧张而忙碌的学生生活,留校工作。他先后在泌尿外科、骨科、普外科等各个科室轮转工作半年多,并在门诊工作一年。之后又深入基层连队,体验艰苦紧张的部队生活。新环境、新生活给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开阔了视野,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与士兵的兄弟感情。时至今日,他仍对那时在河北塘沽新港国防189师当兵的情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在以后的工作中,他的工作和职务几经变动:曾担任过助教军医;参加过初、中级英语短期培训;在“五七”干校“培训”8个月,喂猪、放羊、种果树等各种劳动样样在行;曾在贫穷落后的县医院带教,为广大乡亲服务。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工作如何变动,他始终没忘记学习,没忘记探索和追求。他从1958年开始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住院医师,经过了16个不平凡的春秋,于1973年被任命为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在漫长的住院医师道路上,辛勤的工作让他付出了自己幾乎全部的精力,但他从未叹息和停滞过,也从不灰心和失望。1960年在我国整形外科泰斗、奠基人之一汪良能教授的领导指挥下,他参与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90%TBSA、Ⅲ度68%TBSA,是当时世界上Ⅲ度烧伤面积最大最严重的病例)并做出了贡献。1979年6月被任命为讲师,198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并于1988年6月再次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早年的业绩于1992年被《中国烧伤整形外科名人传略》一书收录。鲁开化自从医起便爱岗敬业,视患者如亲人,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大面积烧创伤创面处理、皮片移植、皮瓣修复、显微外科技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瘢痕增生与挛缩矫治、手外伤及体表肿瘤的处理,每个专业领域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这些见解在临床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励精更始 潜心科研
  只有毅力才会使事业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鲁开化不仅在临床工作上尽心尽力,在科研工作中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研究的主要课题是皮肤移植、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及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临床的应用。
  他在烧伤创面早期处理及后遗畸形的整形修复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上,进行了烧伤三度焦痂的削痂;对猪皮在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异体皮与异种皮相间移植的观察、功能部位早期植皮、面部深度烧伤的早期处理等整形外科比较棘手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参与合作的课题“烧伤治疗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1978年以来,鲁开化又致力于轴型皮瓣与复合皮瓣在整形外科的应用研究。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他在临床上先后开展了20余种皮瓣的移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难以处理的复杂整形问题。他总结了十多篇文章发表在权威杂志上,深受同行好评,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探讨和研究异体皮长期储存,又不致失去成活能力的问题,早在1963年鲁开化便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专项研究持续了20余年,经过实验证实冷冻干燥后组织结构比较完整,在人体的排斥反应又比较轻微。冻干皮能与创面组织形成比较紧密的黏附,能减少创面水份蒸发以及减少蛋白质等物质的丢失,又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在临床应用比较满意。该产品已能长期储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是比较理想的生物敷料,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该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以后,鲁开化进行了显微外科吻合血管游离皮瓣实验研究。他在整形外科较早地应用于临床,如前臂逆行皮瓣在拇指再造中的应用、肩胛皮瓣带胸背神经的应用、显微外科在急诊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等,都取得了同行瞩目的成绩,部分试验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理论参考价值,其中有三项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是鲁开化与艾玉峰等在汪良能教授指导下自1984年在国内率先研究的课题。他们用本项先进技术在国内治疗了病例总数近万例。特别是对瘢痕性突发,鼻、耳、乳房等器官的再造,颜面、颈部瘢痕的修复,开创了整形治疗的新领域,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
  2006年我国开展的首例异体颜面移植术,鲁开化教授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老专家的指导作用,提意见,谈想法,全程陪同并参加手术,是课题组坚强的后盾与支柱。
  为表彰鲁开化教授的科研精神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曾于2004年及2006年两次授予他学科建设贡献奖,《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委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师协会整形与美容分会颁发了终身荣誉会员证书,并且他还荣获中国显微外科杰出贡献奖。
  教书育人 无私奉献
  俗话说:无古不成今。作为博士生导师的鲁开化教授明白,事业要兴旺,就得有一个好的人才阶梯,为了让青年医师茁壮成长,老一辈就要甘当人梯。汪良能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重担就压在他和一些老专家的身上。
  “渴望成才是年轻科技工作者的高层次追求。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也不可能去创新。”
  他尽量安排一些大的手术给青年医师和自己的学生做,循序渐进地把他们推上主刀的位置。科主任郭树忠教授感慨地说:“记得我在跟鲁教授学习时,在别的医院同资质的医师连边都沾不上,更不要说主刀了,但我们已走上了主刀的位置。我很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
  为了避免整形外科骨干断层,他更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既引路压担子,又手把手地教,一个一个地带。病例总结可以说是年轻医师手术实践的延伸。他每两周都要安排一次讲评,对实施的手术逐个进行分析、总结。对年轻医师和自己的学生写的病历、论文,他都精心指导,逐字修改。他培养了众多的进修生,分布军内外,有的已成为整形专业的骨干,作出了较大的成绩,受到本专科的重视。
  近年来,他培养的研究生在“动脉化静脉皮瓣活力方面的研究”、“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灌注兔缺血皮瓣提高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静脉加游离神经片断复合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周围神经扩张延长的研究”、“静脉动脉化网状皮瓣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与改建”、“皮肤撕脱伤皮瓣坏死机理”、“中性粒細胞在皮瓣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调节作用”等课题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自1987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5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鲁教授先后培养毕业硕士27名、博士16名,培养专科进修生近300余名。
  如今鲁教授除了担任较多的学术职务以外,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抽暇著书立说,勤于笔耕,审修稿件,不辞辛劳。他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理论知识,传授给同行运用,让他们不再像当初自己那样迷途。他深知时间的宝贵,充分利用分分秒秒。自1962年以来,他先后撰写论文400余篇,除在国内、军内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外,均已在国内杂志上发表,有20余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交流或发表。鲁开化教授主持了5届中日整形外科学术交流会,对中日整形外科学的发展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他还主编了《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新编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临床美容整形外科学》、《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手术学全集·整形与烧伤外科手术学》、《新编瘢痕学》、《常用美容手术及并发症修复》、《科学减肥170问》等10部专著,副主编《整形外科学》、《美容外科学》,以及参编的专著40余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部分)、《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最新诊疗常规》、《整形烧伤国内外文献索引》、《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好转治愈标准》、《美容外科学》、《现代显微外科学》、《现代骨科手术学》、《烧伤整形再造外科学》、《现代战伤外学》、《美容整形外科学》(第3版)等。
  如今鲁开化教授已经年过七旬,但是依然奋斗在医、教、研工作的第一线,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到整形外科和医学美容事业上,并与自己的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鲁开化教授在自己奋斗的旅途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现在他又在为思考新课题、探索新领域,奔向新高峰奋斗。
  [收稿日期]2012-11-1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乳晕内下缘弧形切口切除增生乳腺组织,并采用皮内缝合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基础麻醉+局部浸润麻醉, 在乳晕内下缘取弧形切口切除肥大增生乳腺组织,保留乳头下方的部分乳腺组织垫,治疗59例,76 侧男性乳房肥大症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76侧男性乳房肥大症患者,经治疗后手术效果确切,血运障碍发生少,术后患者胸部平坦,无凹陷
期刊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起源于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以边缘堤状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为特点,由Mibelli于1983年首先报告并命名。其中沿Blaschko线分布的相对更少见,笔者发现1例沿Blaschko线分布汗孔角化症,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某男,19岁。因“左前胸、左上臂出现灰褐色斑2年”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前胸出现灰褐色斑,不痛不痒,逐渐增多,波及左上臂,未曾
期刊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心理学、行为医学、社会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护理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人们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医疗水平,而且更加注重的是该院的服务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护患之间,因此良好的护患沟通在全方位的护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拥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业务能力,还应该全面系统的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科等多方面
期刊
扁平疣是皮肤科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病毒性皮肤病,它的病原体是由乳头状瘤病毒HPV3和HPV5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临床表现为散在分布、质地柔软、顶部光滑、粟粒至绿豆大、淡褐色高出皮肤表面的扁平状丘疹。现将2010年7月~2011年7月我科光疗中心通过光动力治疗的面部泛发型扁平疣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体会以提高对光动力治疗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1 资料和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面部扁平疣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甘草锌颗粒口服联合硼酸溶液局部外涂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将109例轻中度(I~Ⅲ级)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治疗组):给予甘草锌颗粒口服联合3%硼酸溶液外涂;B组(B对照组):给予甘草锌颗粒口服;C组(C对照组):给予3%硼酸溶液外涂。三组疗程均为6周,疗程结束后根据皮损数目减少及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A、B、C三组痊愈分别为12例(32.4
期刊
自古以来,各种形式的银被应用于创面细菌感染的治疗。但随着一些抗生素的出现,这些银的应用显著下降。由于复杂病原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的增加以及抗生素耐药的发生,制药公司和研究者正在寻找新的抗菌制剂。目前,纳米材料因其具有高表面积/体积比,以及独特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已成为新的抗菌制剂。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将银的尺寸调节到纳米大小,使金属的化学、物理及光学性质有了极大的改变。纳米级别的金属银是一种潜在的
期刊
荨麻疹是以突然出现的风团、瘙痒和/或血管性水肿为特征的皮肤疾患[1-2]。据估计,12%~22%的人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类症状[2],其中约25%的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荨麻疹[3]。未经治疗的荨麻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患者的健康指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4]。荨麻疹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得及时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1病理生理学  明确荨麻疹的病理生理学是恰当治疗的前提。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是荨麻疹的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研究该病的发病特点,为唇腭裂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统计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1386例唇腭裂患者,分别从患者诊断、性别、年龄、出生地,唇腭裂裂型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本组病例中,单纯唇裂356例(25.69%),唇裂合并腭裂580例(41.84%),单纯腭裂450例(32.47%);男809例,
期刊
念珠菌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Candid”,意为白色的。念珠菌是具有二相性的真菌,孢子相是无致病性的,而当菌群失调或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念珠菌就会产生具有侵入性以及致病力的假菌丝[1]。念珠菌作为内源性的共生菌,它的致病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不同于致病微生物以自身的毒力作为唯一的关键因素在致病过程中起作用。念珠菌是机会致病菌,因此无论是浅表真菌感染还是系统真菌感染都与机体生理状态有关[2]。念珠菌种
期刊
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皮损易于复发,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多见于头皮及四肢伸侧,亦可累及颜面,有损形象,影响患者社交及外出活动,尤其是部分患者皮损顽固难愈、经多种治疗仍疗效欠佳,最终发展为“顽固性”的寻常型银屑病,给患者长期带来较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笔者检索了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 Wiley-Blackwell, Science Direc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