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弃的闪烁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bomu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比钱贵,德比艺高”,这是他从艺的信念;“能为老百姓奉献欢笑,送去艺术享受,这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他从艺的目标,从小品《邻居》《如此孝心》到《高效率的爱》,他的每一次演出都能获得观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每一部作品都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幸福。他就是从大西北走出的曲艺表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崔银龙。
  一、故乡是他成长的沃土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出生在新疆伊犁生产建设兵团可克达拉的崔银龙,与农场其他同龄人一样,小时候是听着《草原之夜》这首歌长大的。
  童年时代的农场连队,没有几栋像样的房屋,刚开垦的土地盐碱遍地,地里的苇子盖住了庄稼,下地劳动的强度非常大,挖渠、翻地、播地、锄草、收获,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出工收工的道路上都是厚厚的白碱土,一脚下去鞋里灌满了土。就是在这样的日子,冬季农闲了人们会聚在一起吹口琴、唱歌。受父老乡亲和新疆歌舞的影响,童年时期的崔银龙喜欢上了文艺,他年轻的心中始终藏着一个梦想—— 去艺术学院系统地学习!
  1984年,通过辛勤的努力,他如愿年考入西安艺术专科学校。对他来说,这一次学习机会是难得的机遇。老师们非常赏识这个勤奋上进的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他快板书、相声、舞蹈、器乐样样在行。毕业后,1988年他随父母调到平顶山,凭借文艺特长,开始在平顶山市各类晚会上崭露头角。
  二、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崔银龙从美丽的西部小镇可克达拉(现霍尔果斯市)初到平顶山时,人生地不熟。他们两口子带着三岁的孩子,在一家不景气的企業工作。当时夫妻俩工资加起来一百多元,光房租就要用去大半。生活常常陷入困顿。他和妻子闲时在菜市场做过小买卖以维持生计。
  那段时间,崔银龙常常坐在家门口的木凳上,用笛子吹奏思乡的小曲。他清楚地记得,故乡可克达拉的土地是贫瘠的,但又是充满血性的,回荡在这片土地上的歌声常常让人们把苦难看作是生活的磨砺,让人们从苦难中看到希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难的岁月不但没有把他的信心摧垮,反而让他练就了超强的耐力和承受力。
  虽然家庭贫穷,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盛夏夜晚,他不顾蚊虫叮咬,摇一把蒲扇,读书到深夜;寒冬腊月,他用冰冷的水洗脸提神,垫着暖水袋用心写作。在创作中他会为一小段文字琢磨来琢磨去,写了改,改了写。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他购置了大量文艺理论专著,认真进行研究和借鉴,记下了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为提高自己的写作功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提高表演能力,他四处拜师学艺,求取真经,甚至把新疆带来的十多公斤毛线拿去卖钱,以便请老师们小坐,与各路高手“华山论剑”。
  80年代中期,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因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受到观众的喜爱。因之,有了朱时茂、陈佩斯、黄宏、郭达、赵本山、范伟、赵丽蓉、巩汉林、郭冬临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的脱颖而出。
  好动脑筋的崔银龙如同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盏明灯,开始接触小品表演艺术。在工厂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工作之余经常编写小段子给大家表演。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笑声一片。但他不满足于这样“小打小闹”。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平顶山市举办的相声小品大赛上,他自编自演的小品《考演员》获得了优秀奖,精彩的演出博得满堂喝彩,并被台下诸多名家看好,认定他的表演有灵气、有天分。自己创作的小品首次得到肯定,他创作表演的劲头被激发出来,由此而一发不可收。
  三、小品,让他的人生更精彩
  坚定的理想是人生起飞的一对翅膀。
  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做很多事,有些事也许会随着时间推移沉积到记忆的深处,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一辈子也不会忘记。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河南电视台和香港卫视举办了一场综艺节目,编导组慧眼识珠,特邀崔银龙参加小品演出,因为要面对全国现场直播,语言要求特别高,可崔银龙在新疆长大,乡音难改。普通不过关,河南话更不地道。由于时间紧,导演下了最后的通牒:一周内如果语言过不了关,节目直接取消。
  机会到了面前,能否抓住就要看是否努力。短短的一个星期时间里,他随身带着字典,给小品的每个字都注上拼音,只要醒着就反复诵读;嗓子练哑了,喝点菊花茶继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观众的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里,他成功了。也正是因为这次表演,他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在创作、台风等方面的不足。如何能让自己再进一步成了崔银龙考虑的问题。
  1998年初,崔银龙得知中央戏剧学院要开办三个月的小品表演学习班,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囊中羞涩的他四处化缘,从亲友处借得数千元钱前往北京,与小品表演搭档韩冰等人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小品表演、导演训练班和相声、快板表演创作培训班。三个月的学习让他受益匪浅,小品表演有了质的飞跃。当年秋天,他参演的小品《新婚之夜》获得曹禺戏剧奖二等奖的好成绩,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更值得庆贺的是,1999年他调入平煤文工团,成为一名专门从事小品表演的演员。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从1998年起连续十年,他每年都要抽出两个月时间去参加各类专业培训。
  进入平煤文工团以后,崔银龙如鱼得水。火热的生活激起了他创作的灵感,点燃了他表演的热情,他决心用更好的作品来赞美鹰城、反映矿山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找到正确路径,他进入小品表演的收获期,2001年他参演的小品《送礼》获得第十一届群星奖;2001年参赛的小品《安排》、2002年参演的小品《无名小工》、2003年参演的小品《高效率的爱》、2004年参演的小品《霸王合同》分别在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国曹禺戏剧奖中获得一等奖。其中《高效率的爱》还在2005年荣获中央电视台CCTV小品大赛一等奖。同年该节目还受邀在央视《曲苑杂坛》以及上海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上演出。   人生是一个圆梦的过程,在自己的小品里,他最喜欢的是《如此孝心》和《高效率的爱》。《高效率的爱》反映的是一位思念儿女心切的退休老父亲,为让长年在外工作的儿女能回家看看而无奈采用“特殊手段”的喜剧故事。在这部作品里,他和搭档们得当的表演、丰富的语言和形体扩展,让整个礼堂笑声不断,掌声不绝,动情处台上台下融成一片,谢幕时观众的掌声持续了2分多钟。可是笑容的背后,谁又会知道,这部小品凝聚了他们多少的汗水,排练、修改、加工、排练……累了坐一会儿,饿了吃碗方便面。半个月下来,他瘦了整整4公斤。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凭借自已的悟性和毅力,崔银龙走出了名堂,走向了成功。
  四、家永远是他温暖的港湾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说起爱人,崔银龙满是感激:“爱玲是我的‘贤内助’,也是我的‘私人秘书’。我今天取得的一点成绩其实有她大半的功劳。”
  崔银龙和他妻子侯爱玲两小无猜。因为父母都是从河南到新疆支边的青年,儿时两家的关系就特别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崔银龙让妻子爱玲给他介绍一个对象,他等啊等,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实在忍不住了。有一次,就问爱玲说,我让你给我介绍的朋友呢?妻子爱玲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中,他们早已把火热的爱变成了相濡以沫的亲情。在柴米油盐酱醋中,在厨房的油烟中,爱玲甘心做那个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
  崔银龙在外面的时间是在家里几倍,但爱玲从没有一点怨言。多年来,每次出去演出,他从不用操心,服装、道具、衣物,爱玲总是给他准备的妥妥当当。每次出去演出时,妻子总是在电话里鼓励他别把名次太当真,别紧张。妻子的体贴,让他保持一颗平常心。成亦欣然,说明他的努力总有进步;败亦不馁,说明他还有进步的空间。
  有时崔银龙出去的时间长了,侯爱玲身边的姐妹就会逗趣:“你看他老在外面,你能放心吗?”侯爱玲则是淡淡一笑:“你崔哥我最放心了,他就是那风筝,飞得再高,心永远牵挂着家。”
  有些爱,不是用言语就能表达的;有些话,不是说出来才有用的,只要相互懂得。无论他在外演出多晚,她总是在家等着他从不睡觉。他和朋友举杯豪饮,一醉方休,她总是给足面子,不埋怨一句。他出差在外,她在家打扫整理,把家里布置的焕然一新。他出差回来一身倦惫,她给他准备热毛巾,打盆烫烫的洗脚水。他在外面受到委屈的时候,回家来她都能给他化解。她每年定期都要催他去做两次体捡,体检的时候她始终陪着他。夜深人静时他还坐在电脑旁赶写小品稿,她泡给他的一杯枸杞热茶;有时睡到半夜,他一个激灵从床上坐起来,说打板就打板,说唱歌就唱歌,说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有时半夜睡不着起来背台词,尽管她睡着了,只要叫她起来帮他对词,她从无怨言,再瞌睡也能坚持。
  所谓永恒的爱,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落。崔银龙说起爱玲的好,几天几夜说不完。這么多年,爱玲对他的爱始终如一。那爱,比恋爱时不知扎实了多少倍,是贴心贴肺的呵护。从大事到小事,她面面俱到,从来没有忽略过。
  在河南省歌舞剧院曲艺团的女儿崔佳说:“我觉得我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特别幸福。为什么呢,在我的印象中吧,我爸我妈感情特别好,就是我从小到大,很少吵过嘴,很少红过脸。在艺术的追求上,不论是鲜花还是泪水,妈妈永远都支持着爸爸。”
  五、鹰击天风壮,燕穿海浪行
  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艺术是心灵之花,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而曲艺来源于民间艺术,通俗易懂,最能被百姓理解,也最能引起百姓的共鸣。在20多年的曲艺生涯中,崔银龙有泪水、有鲜花、有掌声,但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的追求。他演的小品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观众的认可,是因为他的小品贴近生活,贴近人的心灵,就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事一样。
  散落的星光,小而明亮。没有耀眼的光辉却依然向人间播撒那一丝温暖的辉光。
  说起自己的曲艺经历,崔银龙坦言;“曲艺作品要‘上去’,演员要‘下去’。”真正好的曲艺作品是要看能否为老百姓送去欢乐。他经常到厂矿、农村、学校、军营,为群众义务演出。他从不计较报酬,从不攀比待遇,只要文工团演出他都义无反顾地前往。不论是在田间地头、高炉平台、矿井架下,到处都留下他憨厚朴实的身影和激情奔放的快板。《无名小工》《高效率的爱》《霸王合同》等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段子也激荡在许多曲艺迷的心中。辛勤的付出赢得大家的称赞,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崔哥!”走在街头,不经意间,你会猛然听到一个声音:“嗨,崔哥,来一段!”在某个饭局,会有熟人、朋友吆喝:“崔哥,整一段来助助兴!”他毫不犹豫就给大家表演一段,幽默、滑稽的表演让大家捧腹大笑。
  “只要大家喜欢,再苦再累也没什么。”他的艺术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除了表演他的爱好也非常多,旅游、收藏、雕刻、集邮、魔术都是他喜爱的表演形式。为了提高魔术的表演水平他几次去北京找中国铁路文工团的魔术师李艺老师和向金陵老师学习,后又专程去拜访刘谦。再后来又拜到马志老师门下。其实慕名向崔银龙请教的人也很多,他毫不保留地将艺术传授给这些喜爱文艺的人,而且还收了九个徒弟。并利用周末的业余时间无偿的办起了平顶山曲艺公益培训中心,教爱好曲艺的成年人和孩子们说学逗唱吹拉弹唱。崔银龙说,曲艺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想学好只有多向老师学习才能提高,才能进步。有人问他:“你拜那么多老师能学会吗?”他说:“只要勤奋努力,没有学不会的。”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欣赏口味在变化,曲艺发展也应该不断创新。“曲艺产生于民间,演出方式比较简单。但是现在条件好了,像戏剧舞台,声、光、电各种设备都用上了,曲艺在保持传统本质的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可以尽量丰富。因为观众有了更多需求,我们就要跟上时代,适应观众的需求。”平顶山曲艺家协会主席崔银龙如是说。但他同时强调,表演手段永远只是手段,曲艺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根不能变。只有这样,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历久弥新,永绽芳华。
  “等到千里冰雪消融,等到那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来来来……”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草原之夜》这首歌的影响力不但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反而更加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每一个走进可克达拉怀抱的人,都深深地被这块神奇的土地和这首动听的歌曲所吸引。每个看过崔银龙曲艺表演的观众,都最终深深地喜欢上他。崔银龙这个西部汉子抱着对曲艺的热爱,一爱就是20年,海枯石烂心不变,凭借着勤奋和好学,踏踏实实地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他把灿烂的笑容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把一颗幽默的心灵无私的献给了人们,用智慧书写出了人生的真谛。
其他文献
对外文化交流是沟通各国人民心灵的重要桥梁,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国曲协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中国曲协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我国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探知中国的愿望日益强烈,中华文化走出去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意识形态领域形形色色的挑战。我们要认清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趋势,紧密配合党和
期刊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的成长和进步。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平实的回信,字里行间充满着关怀、勉励和期望,温暖了辽阔的大草原,也温暖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曲艺工作者素有“文艺轻骑兵”之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在新时代,如何发扬传统,发挥曲艺艺术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前进
期刊
一直以来,中国曲艺在我心里都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它为我在探寻自身价值的道路上立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也让我更有方向性更有动力地前进; 另一方面,它为我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去年和今年,我有幸参加德国中国曲艺周活动,与众多曲艺表演艺术家同台献艺。为此,我特意準备了两个传统快板书段子—— 《三打白骨精》和
期刊
唱春,又称颂春、送春,始于汉代“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此青帝即春神。到了明代,在“村田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成唱春,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我国早在春秋年代即有迎春之礼,迎春之时有舞、有唱,唱的是郊庙之歌,后迎春礼仪在部分地区的农村被简约传承下来,即为如今之“唱春”。明正德皇帝封冯阁老为“唱春官”后,唱春之曲艺甚为兴旺起来①。唱春人走村串巷、挨家挨户上门唱春,左手提春锣,右手握敲板,身背
期刊
张家港市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是张家港群众文艺创作、辅导、策划、活动、宣传、培训和研究的专业单位,是张家港群众文化的集成之区。其创作的多部戏剧小品获得了群众文化优秀作品金奖。本文以作品《生日聚会》为例,对作品创作的主题进行分析,探讨群文戏剧小品如何与群众生活相结合。  一、与群众生活相结合,传递正能量  群文戏剧作品《生日聚会》是以群众文化为背景进行艺术创作的。该作品展现的主题内容与百姓息息
期刊
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出自曲艺作家黄伯亨之手,成于1958年。  六十年来,四代清音演员从未停止对她的吟唱。程永玲唱于西欧多国,田临平唱于悉尼歌剧院,任平唱于维也纳音乐厅,刘靓靓唱于克里姆林宫……更多的清音演员唱于广袤的巴蜀大地,无数的孩子们唱于中小学校园。她有多种版本,独唱版、群唱版、情景表演版,甚至还有重金属乐队的摇滚版……  在清音现代曲目中,她名气最大,普及最广,流传最远,影响最深。她
期刊
1982年初春,河南省越调剧团进京演出著名戏剧家马少波的新编历史剧《明镜记》。侯宝林应邀到前门广和剧场观看。侯先生看得特别投入,随着剧中李世民与魏征在进谏、纳谏、拒谏中产生的矛盾冲突,或蹙眉凝思,或展颜微笑,显然已经深深沉浸在了剧情中。演出结束后,许多著名人士上台接见演员,侯先生刚走上舞台就被为中央戏剧学院执导过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周采芹女士热情迎上,两人相谈甚欢。侯宝林主动向周采芹介绍了申凤
期刊
2017年12月17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协、北京市曲艺团承办的北京曲艺精品节目展演—— “良音妙曲绕小楼”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为纪念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曲艺教育家、音乐教育家良小楼先生诞辰110周年举办的曲艺专场演出。我觉得为良老师办这个专场太好了,也勾起了我对良老师和他的先生冯子存老师的思念,二位善良、慈祥的笑容不停地在我脑海里闪现,一晃二位长者离开我们有30多年了。  第一次
期刊
中日曲艺赏鉴交流活动在京举行  1月16日,由中国曲协、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北京曲协、北京曲艺团承办的“中日曲艺赏鉴”首场活动在京举行。表演观摩结束后,召开了交流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彼此艺术形式特点、传承发展、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与深入探讨。(曲讯)  “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慰问演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重新提出相声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命题,应该看作是相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意味着相声艺术在当代发展中已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淡化甚至遗忘了这个最为重要的话题。相声,这个原本最被人瞧不起的草根艺术,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除了因为历代优秀艺术家艰苦卓绝地奋力提升和智慧创造,还因为他们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但是综观近年来的相声创作,确实存在着背离这条道路的危险,相声脱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