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人从分析高三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几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獲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收稿日期:2011-03-25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几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獲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收稿日期:201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