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一词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一直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最初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言是新鲜的,所以被广泛应用,后来开始有学者提出质疑,有老师进行了比较和思考,大家对情境的运用不如开始那般“狂热”。有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有些花里胡哨,有些华而不实,也有教师认为创设情境的数学学习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对于数学学习有益处。在不断的尝试与反思中,小学数学人对于情境教学的思考从未停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导入的方式是最常用的。那么在课改实施十余年的今天,再来探讨一下教学情境创设的得与失,赋予情境一个时代的意义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情境”的应用之道:
一、去伪求真,激起探索欲望
情境的创设目的有激趣的因素,但不是完全为了取悦学生,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如果只是追求趣味,赶时髦,那就是“伪情境”。教学时要从趣味性、经济型、环保型、实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让创设出来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此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要能激发学生从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了主动探索、寻求答案的欲望,只有这样的情境,才具备教学运用价值。
比如教学《24时计时法》,怎样让学生脱离传统的熟悉的普通计时法的束缚,有意识地的去运用这种科学的计时方法呢?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24时计时法使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呢?这些需要教师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的确如此,应该这样才行。于是教学中我们寻找到学生熟悉的看电视的情境。从“新闻联播”节目导入,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都说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是7时,怎么电视屏幕上不是这样显示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研究24时计时法的欲望。由这样一个情境入手,不管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相关知识,都能调动起学生的神经,让他们有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比机械地模仿和接受,大量的练习和训练好得多。
二、去繁就简,注重课堂效率
由于很多情境的运用有着特殊的背景和要求,所以情境的创设要精益求精。就呈现方式而言,受到学生接受信息的水平影响,课堂容量的影响,情境要“小”而“精”。小指的是铺设情境所用的时间要严格控制,要挑选适合儿童接受的材料,让学生一目了然。精则是对情境品质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的功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次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的“乘法分配率”,参加教师都选择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师甲创设的情境是为运动队的学生买运动服(每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买同样的20套需要多少元。教师乙创设的情境是为地震灾区捐衣服,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件上衣和裤子组成一套,捐出50套。这两个情境可以说很相近,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却有很大不同,教师乙在提供素材时选择了两种不同的上衣和裤子,让学生挑选,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产生不少搭配上的考虑,甚至考虑到款式和颜色的搭配,整个情境的展示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交流的时候,教师乙解释之所以提供两种不同的衣服搭配是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两组衣服的价格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用乘法分配率能使计算简单。其实在乙教师的情境中,给地震灾区捐献衣服根本不需要考虑款式等因素。从出发点上来说,提供学生能发现简便计算的数据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会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情境中考虑这一点有点操之过急,反不如教师甲创设的情境直截了当,迅速切入主题了。
三、融会贯通,体现实用价值
有的情境,教师创设的目的单一,功能单一,学生司空见惯之后,根本提不上兴趣。如果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让这样的情境贯穿于全课始终,不断拿来解释运用,阐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那么这样的情境一定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情境”。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创设的情境普通常见:从生活中不同酒类的酒精量入手,展示几个百分数给学生。让学生先初步感知百分数,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上升到感知百分率的高度。教师又将情境拿了出来,创设一个朋友来了要招待,父女之间关于喝什么酒的对话,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表演。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将从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地展示运用,体现出对百分数的理解深度,博得听课者的阵阵掌声。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情境的运用,不但用来引入知识,还用来给认知的深化和强化推泼助澜。学生不仅在情境中认识了百分数,还知道了百分数的作用,用百分数的好处,哪些地方应该用百分数等,深刻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着显著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尝试和反思,我们需要的是能激起学生“正能量”的情境,是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的情境,是能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情感的情境。情境运用得当,往往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一、去伪求真,激起探索欲望
情境的创设目的有激趣的因素,但不是完全为了取悦学生,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如果只是追求趣味,赶时髦,那就是“伪情境”。教学时要从趣味性、经济型、环保型、实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让创设出来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此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要能激发学生从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了主动探索、寻求答案的欲望,只有这样的情境,才具备教学运用价值。
比如教学《24时计时法》,怎样让学生脱离传统的熟悉的普通计时法的束缚,有意识地的去运用这种科学的计时方法呢?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24时计时法使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呢?这些需要教师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的确如此,应该这样才行。于是教学中我们寻找到学生熟悉的看电视的情境。从“新闻联播”节目导入,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都说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是7时,怎么电视屏幕上不是这样显示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研究24时计时法的欲望。由这样一个情境入手,不管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相关知识,都能调动起学生的神经,让他们有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比机械地模仿和接受,大量的练习和训练好得多。
二、去繁就简,注重课堂效率
由于很多情境的运用有着特殊的背景和要求,所以情境的创设要精益求精。就呈现方式而言,受到学生接受信息的水平影响,课堂容量的影响,情境要“小”而“精”。小指的是铺设情境所用的时间要严格控制,要挑选适合儿童接受的材料,让学生一目了然。精则是对情境品质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的功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次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的“乘法分配率”,参加教师都选择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师甲创设的情境是为运动队的学生买运动服(每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买同样的20套需要多少元。教师乙创设的情境是为地震灾区捐衣服,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件上衣和裤子组成一套,捐出50套。这两个情境可以说很相近,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却有很大不同,教师乙在提供素材时选择了两种不同的上衣和裤子,让学生挑选,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产生不少搭配上的考虑,甚至考虑到款式和颜色的搭配,整个情境的展示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交流的时候,教师乙解释之所以提供两种不同的衣服搭配是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两组衣服的价格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用乘法分配率能使计算简单。其实在乙教师的情境中,给地震灾区捐献衣服根本不需要考虑款式等因素。从出发点上来说,提供学生能发现简便计算的数据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会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情境中考虑这一点有点操之过急,反不如教师甲创设的情境直截了当,迅速切入主题了。
三、融会贯通,体现实用价值
有的情境,教师创设的目的单一,功能单一,学生司空见惯之后,根本提不上兴趣。如果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让这样的情境贯穿于全课始终,不断拿来解释运用,阐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那么这样的情境一定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情境”。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创设的情境普通常见:从生活中不同酒类的酒精量入手,展示几个百分数给学生。让学生先初步感知百分数,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上升到感知百分率的高度。教师又将情境拿了出来,创设一个朋友来了要招待,父女之间关于喝什么酒的对话,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表演。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将从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地展示运用,体现出对百分数的理解深度,博得听课者的阵阵掌声。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情境的运用,不但用来引入知识,还用来给认知的深化和强化推泼助澜。学生不仅在情境中认识了百分数,还知道了百分数的作用,用百分数的好处,哪些地方应该用百分数等,深刻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着显著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尝试和反思,我们需要的是能激起学生“正能量”的情境,是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的情境,是能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情感的情境。情境运用得当,往往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