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交通、信息技术进步削弱了区位因素对地方发展的作用,但区位因素很重要。区位因素不仅影响城市整体发展,而且影响经济职能。伴随着发展水平、区域格局的演变,区位因素的作用有所变化。本文以济南和青岛为例,分析区位条件对经济职能的影响;并立足山东省域双中心的特征,提出济南和青岛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中心位置;门户位置;经济职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经济区位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地理空间通过经济区位发生作用[1]。尽管交通、通讯等技术进步削弱了区位对地方发展的作用[2];但在较大尺度上,空间的有限性、唯一性并没有改变,空间摩擦或距离摩擦仍是影响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世行报告抓住密度、距离、分割三要素,通过实例分析了地理因素的重要性[3]。
在区位中,有两个特殊区位,即中心区位和门户区位。若一个城市兼有两种区位,则必是所在区域的首位城市,如武汉、郑州等;若不能兼得,则易形成双中心结构,如大连与长春、宁波与杭州等。区位不仅总体上影响城市发展,也深刻塑造了城市职能,如交通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类型的特殊职能。
2 济南和青岛发展特征比较
2.1 综合经济
2011年济南市GDP为4406.29亿元,人均GDP为64310元;青岛市GDP为6615.60亿元,人均GDP为75546元。2005-2011年,济南市GDP年均增长率为15.29%,略低于青岛市的16.14%。青岛市发展水平优于济南市。
青岛市第二产业优势明显,济南市第三产业比重高于青岛市。但从2005-2011年情况来看,青岛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均快于济南市,且第三产业增长快于第二产业,经济服务化趋势显著。
2.2 第一产业
2011年青岛市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84元,略高于济南市的3455元。青岛市劳均农用地和劳均耕地为12.13亩和9.26亩,高于济南市的11.02亩和8.48亩;青岛市农产品出口额达49.78亿美元,远高于济南市的0.28亿美元;青岛市农业表现出更高的规模化、外向化水平。
2.3 第二产业
“一强一弱、一快一慢”是近年来青岛和济南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2011年青岛市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5824元,远高于济南市的26564元。2005-2011年,青岛市工业增长率为18.85%,远高于济南市的10.24%。
近年来,济南市工业竞争力呈下降态势。2005年区位商>1的行业有7个,竞争优势显著。2011年区位商>1的行业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商仅为1.04,竞争优势微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信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机械制造、石化及化纤等传统优势产业均呈现衰退态势。青岛市工业则表现强劲。2005和2011年,青岛市区位商>1的行业均为14个。传统上青岛市以轻工业为主,2005年重工业超过轻工业。目前,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饮料、纺织等初级行业虽然优势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显著优势;装备制造、服装、橡塑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4 第三产业
2011年,济南市第三产业14个行业中,10个行业区位商>1,具有显著优势;虽然数量上少于2005年的11个,但行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传统行业比重逐步下降,新型商贸餐饮业、交运仓储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
2005-2011年青岛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8.84%,高于济南市的17.74%,但内部结构显著不同。虽然青岛市区位商>1的门类由2005年的6个上升到2011年的8个,但数量和质量(区位商)仍低于济南市。青岛市竞争力上升的行业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金融、商贸、居民服务、教育等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则有所下降,而这两个行业正是济南市竞争力上升的行业。
3 基于区位视角的审视
3.1区位特征影响了城市竞争力
在传统自给自足、封闭运行的经济环境中,中心城市一般是区域经济中心。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门户城市作为区域对外联系的窗口,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通道,更具有经济优势。
作为我国重要的门户城市,青岛市经济发展比济南市更具优势。青岛市综合竞争力全面超越济南市,在我国(含台港澳)294个城市中,青岛市位于第7位,高于济南市的第25位。从6项分指标来看,经济增长指数和经济规模指数反映发展结果,济南市低于青岛市;其它4项指标可是为发展潜力因素,济南市除产业层次指标略高于青岛市外,其它3项指标都显著低于青岛市[4]。
3.2 区位特征影响了城市经济职能
在全球化时代,门户城市比中心城市在分享全球化的红利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截止2011年,青岛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92.84亿美元,远高于济南的73.67亿美元;青岛市进出口总额723.1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70.62%;同期济南市进出口总额为104.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15.25%。
与济南相比,青岛市第一产业具有更强的外向型。在外商投资从中小企业到大中企业、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结构的变迁与之有很高的契合度;而济南市的产业结构受外资影响较小。第三产业方面,青岛市的交通、商务、商贸等职能更加突出,但由于沿海其他城市的竞爭,相对优势有所降低;济南市作为中心城市,又是政治中心,在商务、科研等方面更具优势;随着内陆发展加快,交通、商贸、金融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加强。
3.3 区位特征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内陆的历程,城市总体发展、产业结构变迁均受此影响。传统上,我国实行的是“低成本竞争”模式。但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加大,新增长点引致的外延扩张空间缩小,2008年经济危机后各国调整发展实体经济致使出口受限。这些都要求我国全面调整发展思路,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市在行政、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资源是其优势所在,重点应在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创意产业、金融经济、教育产业、高新技术研发等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和消费中心向内陆的转移,交通和商贸职能将进一步强化。青岛市由于区位和滨海优势,未来海洋经济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小结
4.1 区位因素对地方发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交通、信息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位因素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但区位因素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区位因素不仅影响城市整体发展,而且影响城市经济职能和发展趋势。且随着发展水平的变迁、区域格局的演变,区位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所变化。
4.2 山东省双中心结构要求处理好济南市与青岛市的分工
在综合竞争力上,青岛对济南具有相对优势。地理位置上相对较近,两座城市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运输方面,济南的铁路运输、青岛的海运各具优势。在科研机构竞争力方面,青岛与济南都处于国内较靠前的水平。在生活环境竞争力上,济南和青岛均有继续提高的潜力。在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上青岛相对较强。而在教育、科技、枢纽交通等方面,济南市则较有优势;济南市行政中心的地位带来一系列青岛所不具有的优势。
因此,济南市和青岛市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实施错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建,李国平等.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美)托马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8.
[3]世界银行.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2009中国城市发展竞争力报告》.
[关键词] 中心位置;门户位置;经济职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经济区位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地理空间通过经济区位发生作用[1]。尽管交通、通讯等技术进步削弱了区位对地方发展的作用[2];但在较大尺度上,空间的有限性、唯一性并没有改变,空间摩擦或距离摩擦仍是影响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世行报告抓住密度、距离、分割三要素,通过实例分析了地理因素的重要性[3]。
在区位中,有两个特殊区位,即中心区位和门户区位。若一个城市兼有两种区位,则必是所在区域的首位城市,如武汉、郑州等;若不能兼得,则易形成双中心结构,如大连与长春、宁波与杭州等。区位不仅总体上影响城市发展,也深刻塑造了城市职能,如交通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类型的特殊职能。
2 济南和青岛发展特征比较
2.1 综合经济
2011年济南市GDP为4406.29亿元,人均GDP为64310元;青岛市GDP为6615.60亿元,人均GDP为75546元。2005-2011年,济南市GDP年均增长率为15.29%,略低于青岛市的16.14%。青岛市发展水平优于济南市。
青岛市第二产业优势明显,济南市第三产业比重高于青岛市。但从2005-2011年情况来看,青岛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均快于济南市,且第三产业增长快于第二产业,经济服务化趋势显著。
2.2 第一产业
2011年青岛市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84元,略高于济南市的3455元。青岛市劳均农用地和劳均耕地为12.13亩和9.26亩,高于济南市的11.02亩和8.48亩;青岛市农产品出口额达49.78亿美元,远高于济南市的0.28亿美元;青岛市农业表现出更高的规模化、外向化水平。
2.3 第二产业
“一强一弱、一快一慢”是近年来青岛和济南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2011年青岛市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5824元,远高于济南市的26564元。2005-2011年,青岛市工业增长率为18.85%,远高于济南市的10.24%。
近年来,济南市工业竞争力呈下降态势。2005年区位商>1的行业有7个,竞争优势显著。2011年区位商>1的行业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商仅为1.04,竞争优势微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信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机械制造、石化及化纤等传统优势产业均呈现衰退态势。青岛市工业则表现强劲。2005和2011年,青岛市区位商>1的行业均为14个。传统上青岛市以轻工业为主,2005年重工业超过轻工业。目前,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饮料、纺织等初级行业虽然优势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显著优势;装备制造、服装、橡塑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4 第三产业
2011年,济南市第三产业14个行业中,10个行业区位商>1,具有显著优势;虽然数量上少于2005年的11个,但行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传统行业比重逐步下降,新型商贸餐饮业、交运仓储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
2005-2011年青岛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8.84%,高于济南市的17.74%,但内部结构显著不同。虽然青岛市区位商>1的门类由2005年的6个上升到2011年的8个,但数量和质量(区位商)仍低于济南市。青岛市竞争力上升的行业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金融、商贸、居民服务、教育等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则有所下降,而这两个行业正是济南市竞争力上升的行业。
3 基于区位视角的审视
3.1区位特征影响了城市竞争力
在传统自给自足、封闭运行的经济环境中,中心城市一般是区域经济中心。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门户城市作为区域对外联系的窗口,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通道,更具有经济优势。
作为我国重要的门户城市,青岛市经济发展比济南市更具优势。青岛市综合竞争力全面超越济南市,在我国(含台港澳)294个城市中,青岛市位于第7位,高于济南市的第25位。从6项分指标来看,经济增长指数和经济规模指数反映发展结果,济南市低于青岛市;其它4项指标可是为发展潜力因素,济南市除产业层次指标略高于青岛市外,其它3项指标都显著低于青岛市[4]。
3.2 区位特征影响了城市经济职能
在全球化时代,门户城市比中心城市在分享全球化的红利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截止2011年,青岛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92.84亿美元,远高于济南的73.67亿美元;青岛市进出口总额723.1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70.62%;同期济南市进出口总额为104.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15.25%。
与济南相比,青岛市第一产业具有更强的外向型。在外商投资从中小企业到大中企业、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结构的变迁与之有很高的契合度;而济南市的产业结构受外资影响较小。第三产业方面,青岛市的交通、商务、商贸等职能更加突出,但由于沿海其他城市的竞爭,相对优势有所降低;济南市作为中心城市,又是政治中心,在商务、科研等方面更具优势;随着内陆发展加快,交通、商贸、金融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加强。
3.3 区位特征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内陆的历程,城市总体发展、产业结构变迁均受此影响。传统上,我国实行的是“低成本竞争”模式。但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加大,新增长点引致的外延扩张空间缩小,2008年经济危机后各国调整发展实体经济致使出口受限。这些都要求我国全面调整发展思路,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市在行政、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资源是其优势所在,重点应在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创意产业、金融经济、教育产业、高新技术研发等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和消费中心向内陆的转移,交通和商贸职能将进一步强化。青岛市由于区位和滨海优势,未来海洋经济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小结
4.1 区位因素对地方发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交通、信息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位因素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但区位因素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区位因素不仅影响城市整体发展,而且影响城市经济职能和发展趋势。且随着发展水平的变迁、区域格局的演变,区位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所变化。
4.2 山东省双中心结构要求处理好济南市与青岛市的分工
在综合竞争力上,青岛对济南具有相对优势。地理位置上相对较近,两座城市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运输方面,济南的铁路运输、青岛的海运各具优势。在科研机构竞争力方面,青岛与济南都处于国内较靠前的水平。在生活环境竞争力上,济南和青岛均有继续提高的潜力。在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上青岛相对较强。而在教育、科技、枢纽交通等方面,济南市则较有优势;济南市行政中心的地位带来一系列青岛所不具有的优势。
因此,济南市和青岛市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实施错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建,李国平等.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美)托马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8.
[3]世界银行.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2009中国城市发展竞争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