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梁思成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因“梁陈方案”被否决,他成了后人眼中的悲情人物。我们习惯于按这个版本来理解他:在所有人都陷入迷狂时,他是唯一的智者,他努力地阻挡着悲剧,结果却悲壮地倒下……
如此富于戏剧性的理解,说明在我们的血脉中依然有挥之不去的泛伦理情结,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正确与错误不单单是一个认知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问题,当真理失败时,我们给它安装上一张正义的脸,从而在一咏三叹的抒情中,获得快感。
这,其实也是一种神话。
事实是,梁思成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时代中,他的性格如此丰富多元,很难用漫画的方式加以解读。
梁思成是一个爱国者,但这也给他带来巨大的束缚,他一生坚持中国建筑的立场,自觉地将民族情感凌驾于专业追求之上。梁思成希望破解西方人对东方建筑的误会,因此不惜将现代建筑理论生吞活剥,以“六经注我”。在他看来,东方建筑也是一大系统,也可以与时俱进,正是在这种心态的诱惑下,他“发现”并夸大了“大屋顶”和“斗拱”,梁思成在主持北京城市规划时,对现代建筑采取了极端排斥的态度,由此树敌甚多。应该说,梁的心态在具有时代的普遍性,在国破家亡的压力下,一代中国留洋精英都选择了这条“化西为中”的道路,结果是从专业成就上看,他们远远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有限。
梁思成没有学过城市规划,他仅仅是在和外国同行接触中有所“感悟”,而“梁陈方案”是一个匆匆提出的方案,至少从表面上看,它是为了和苏联人提出的方案对抗而已。 在“梁陈方案”中,固然保护了北京旧城墙,但新城完全是一个行政中心,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没有住宅区,甚至连商业设施都很少,在建国之初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这个方案有多少可行性呢?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国用艰难,该方案的流产岂不是历史必然?
现实问题是,当我们体味到一个错误方案的苦涩时,往往会特别怀念被废弃的另一个方案,我们痛悔于为什么当初没有选择那个,仿佛它真的极致完美,试想,如果“梁陈方案”真的得以实施,其缺点暴露出来时,我们今天会不会又痛悔于苏联方案被错过呢?我们会不会又去扒城墙呢?永远生活在“可能的”完美世界中,在真理与谬误、光明与黑暗的对抗中激情洋溢,可这种先知受难式的活剧,何时算个尽头?
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梁思成,透过作者冷静的笔端,我们方能明白,为什么梁思成会如此积极地投身于思想改造运动中,为何不惜对朋友、同事口诛笔伐,为何写下那么多夸张到肉麻的自我检讨……事实上,梁思成的人生悲剧并不是专业见解不同而造成的,而是作为专业人,他终于明白管理者对专业缺乏起码尊重。当争论逸出文明的框架后,追求文明的人除了忍受巨大的内心煎熬,又能如何? 梁思成最终被他的时代套牢、俘获,并且出卖。
如此富于戏剧性的理解,说明在我们的血脉中依然有挥之不去的泛伦理情结,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正确与错误不单单是一个认知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问题,当真理失败时,我们给它安装上一张正义的脸,从而在一咏三叹的抒情中,获得快感。
这,其实也是一种神话。
事实是,梁思成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时代中,他的性格如此丰富多元,很难用漫画的方式加以解读。
梁思成是一个爱国者,但这也给他带来巨大的束缚,他一生坚持中国建筑的立场,自觉地将民族情感凌驾于专业追求之上。梁思成希望破解西方人对东方建筑的误会,因此不惜将现代建筑理论生吞活剥,以“六经注我”。在他看来,东方建筑也是一大系统,也可以与时俱进,正是在这种心态的诱惑下,他“发现”并夸大了“大屋顶”和“斗拱”,梁思成在主持北京城市规划时,对现代建筑采取了极端排斥的态度,由此树敌甚多。应该说,梁的心态在具有时代的普遍性,在国破家亡的压力下,一代中国留洋精英都选择了这条“化西为中”的道路,结果是从专业成就上看,他们远远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有限。
梁思成没有学过城市规划,他仅仅是在和外国同行接触中有所“感悟”,而“梁陈方案”是一个匆匆提出的方案,至少从表面上看,它是为了和苏联人提出的方案对抗而已。 在“梁陈方案”中,固然保护了北京旧城墙,但新城完全是一个行政中心,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没有住宅区,甚至连商业设施都很少,在建国之初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这个方案有多少可行性呢?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国用艰难,该方案的流产岂不是历史必然?
现实问题是,当我们体味到一个错误方案的苦涩时,往往会特别怀念被废弃的另一个方案,我们痛悔于为什么当初没有选择那个,仿佛它真的极致完美,试想,如果“梁陈方案”真的得以实施,其缺点暴露出来时,我们今天会不会又痛悔于苏联方案被错过呢?我们会不会又去扒城墙呢?永远生活在“可能的”完美世界中,在真理与谬误、光明与黑暗的对抗中激情洋溢,可这种先知受难式的活剧,何时算个尽头?
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梁思成,透过作者冷静的笔端,我们方能明白,为什么梁思成会如此积极地投身于思想改造运动中,为何不惜对朋友、同事口诛笔伐,为何写下那么多夸张到肉麻的自我检讨……事实上,梁思成的人生悲剧并不是专业见解不同而造成的,而是作为专业人,他终于明白管理者对专业缺乏起码尊重。当争论逸出文明的框架后,追求文明的人除了忍受巨大的内心煎熬,又能如何? 梁思成最终被他的时代套牢、俘获,并且出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