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基于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基于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体察,构建“聚焦本体,强化运用”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常态是当今语文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本体”指语文学科本体性教学内容,“聚焦本体”,就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关注点集中到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内容上;“运用”指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运用”指母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只停留在感知层面的理解和感悟上,应该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并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精神成长的良好途径。“新常态”,指的是语文教学依据课程标准,聚焦本体,强化运用,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实践的具有鲜明学科属性的学习乐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以秋天为专题,选取了《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诗文,体裁包含古诗、儿童诗、记叙文、散文。本组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记录秋天孩子们的欢乐的,有描绘秋天的美景的,有聆听秋天旋律的……秋意浓浓,秋色绚烂,秋声曼妙,别具风韵。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得惟妙惟肖。从聚焦本体,强化运用的视角出发,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学习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背诵、积累和迁移运用语言是本组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此,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富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实施本体性教学内容。
首先,本单元本体性教学内容梳理如下:
针对以上本体性教学内容,本单元主题序列清晰可见。教师为了将相互关联、有机融合的语言训练点落实到位,让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有效积累和运用表达样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想象画面
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与归纳,学生得到的自然就是深层次的感悟了。
教学案例:知有儿童挑促织
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让诗人倍感亲切,让他由此也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他也曾林间捕蝉——(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也曾溪边垂钓——(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也曾花丛追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也曾田野放纸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一句短短的侧面描写,将水果的香味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段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是小猫、小松鼠、小狐狸、长颈鹿等动物路过果树,小动物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孩子们在一次次想象中,体会到水果的香味,并在潜意识中学会了侧面描写。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仿佛在跟大树说_________。这样想象的环节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感悟欣赏 理解表达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时,应教会其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与特点,通过删、换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
教学案例:
在《秋天的雨》第二段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扇哪扇哪”是画龙点睛之笔,这四个字刻画了银杏树叶翩翩落地的轻盈姿态。在教学设计中采取删除“扇哪扇哪”这四个字,比较两种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理解,这优美的表达来源于叠词和语气词的运用。在《风筝》一课中,“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通过换词语方式,理解“拼命地”所传达出来的快乐。
三、品读升华 积累背诵
“节奏美和韵律美”是汉语的特点,只有把握了特点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才有韵味。朗读可以最直接地品味到语言的美,尤其是本组课文意境优美,朗朗上口,所以笔者在本组教学中设计了大量阅读训练,让学生有默读思考、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等。基于本单元写作特色,多次设计配乐朗读,为教学融情创景。学生在舒缓的旋律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在澄澈的乐曲中体会到了秋天的韵味,对秋的热爱在一次次朗读中逐步升华。当然,让学生读的目的不仅停在理解的程度,也不只是为了读出情感,而是在读中理解表达方法,在读中感悟写法。
四、设计仿写 迁移运用
仿写迁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本组课文的句式和段式都是比较经典的,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句子的仿写和段的仿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秋天的雨》可仿写总分的构段方式。
《听听,秋的声音》设计了诗节的仿写。
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第三自然段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具体描写,使活动的场面如在眼前。所以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体会词句运用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仿写秋游挖红薯的场景。此外,笔者还设计了变换文体写,把《夜书所见》改编成一篇小日记,仿写诗歌《听听,秋的声音》等。
总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组语文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聚焦本体,强化运用,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开始诗意的栖居,用纯挚的心灵和本真的语言去感受和表达这个美丽世界。
张沛沛,教师,现居天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以秋天为专题,选取了《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诗文,体裁包含古诗、儿童诗、记叙文、散文。本组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记录秋天孩子们的欢乐的,有描绘秋天的美景的,有聆听秋天旋律的……秋意浓浓,秋色绚烂,秋声曼妙,别具风韵。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得惟妙惟肖。从聚焦本体,强化运用的视角出发,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学习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背诵、积累和迁移运用语言是本组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此,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富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实施本体性教学内容。
首先,本单元本体性教学内容梳理如下:
针对以上本体性教学内容,本单元主题序列清晰可见。教师为了将相互关联、有机融合的语言训练点落实到位,让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有效积累和运用表达样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想象画面
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与归纳,学生得到的自然就是深层次的感悟了。
教学案例:知有儿童挑促织
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让诗人倍感亲切,让他由此也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他也曾林间捕蝉——(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也曾溪边垂钓——(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也曾花丛追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也曾田野放纸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一句短短的侧面描写,将水果的香味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段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是小猫、小松鼠、小狐狸、长颈鹿等动物路过果树,小动物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孩子们在一次次想象中,体会到水果的香味,并在潜意识中学会了侧面描写。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仿佛在跟大树说_________。这样想象的环节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感悟欣赏 理解表达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时,应教会其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与特点,通过删、换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
教学案例:
在《秋天的雨》第二段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扇哪扇哪”是画龙点睛之笔,这四个字刻画了银杏树叶翩翩落地的轻盈姿态。在教学设计中采取删除“扇哪扇哪”这四个字,比较两种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理解,这优美的表达来源于叠词和语气词的运用。在《风筝》一课中,“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通过换词语方式,理解“拼命地”所传达出来的快乐。
三、品读升华 积累背诵
“节奏美和韵律美”是汉语的特点,只有把握了特点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才有韵味。朗读可以最直接地品味到语言的美,尤其是本组课文意境优美,朗朗上口,所以笔者在本组教学中设计了大量阅读训练,让学生有默读思考、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等。基于本单元写作特色,多次设计配乐朗读,为教学融情创景。学生在舒缓的旋律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在澄澈的乐曲中体会到了秋天的韵味,对秋的热爱在一次次朗读中逐步升华。当然,让学生读的目的不仅停在理解的程度,也不只是为了读出情感,而是在读中理解表达方法,在读中感悟写法。
四、设计仿写 迁移运用
仿写迁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本组课文的句式和段式都是比较经典的,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句子的仿写和段的仿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秋天的雨》可仿写总分的构段方式。
《听听,秋的声音》设计了诗节的仿写。
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第三自然段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具体描写,使活动的场面如在眼前。所以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体会词句运用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仿写秋游挖红薯的场景。此外,笔者还设计了变换文体写,把《夜书所见》改编成一篇小日记,仿写诗歌《听听,秋的声音》等。
总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组语文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聚焦本体,强化运用,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开始诗意的栖居,用纯挚的心灵和本真的语言去感受和表达这个美丽世界。
张沛沛,教师,现居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