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林业碳汇事业,即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4月29曰,《中国林业碳汇审定核查指南(试行)》(下称《指南》)暨《温州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技术规程(试行)》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并将在中国碳汇造林实践中试行。
“这个《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林业碳汇项目合格性审定和项目碳汇量核查操作指南两部分。即对第三方核证机构如何审定林业碳汇项目的合格性、如何核查项目产生的碳汇量等技术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以保证项目的合格性和碳信用额的公信力。该《指南》为碳汇造林项目后续的碳汇交易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中国绿色碳基金创始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对《地球》记者说。
“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必然牵涉到碳汇的计量、监测、审定、注册、核查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在碳汇造林的方法学上,中国林业部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2005年,中国林业专家开发了全球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认可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称cDM)碳汇项目的方法学,并成功实施了全球第一个CDM林业碳汇项目。此外,由于国际碳汇项目技术标准不仅成本高,而且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因此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一直在探索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并与中国林业实际相结合的中国林业碳汇项目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建立了生产、计量、监测、核查和审核等标准体系,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创新”。李怒云说。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才能证明森林的碳吸收和碳固定、证明林业碳汇项目产生了真实可信的碳信用额?规则和计量监测等标准是必须的。因此,在当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背景下,一定要有一套符合国际规则并结合我国国情的碳汇计量、监测、审定、核查等标准体系。”李怒云补充说道。
CDM碳汇项目“有行无市”
什么是林业碳汇?
李怒云介绍说,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包括碳汇交易等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据了解,2010年,我国川西北地区有2200多公顷新造林地在国际市场挂牌交易,通过出售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效益换取外汇,为农民开设一条新的增收渠道。这是中国仅有的三个CDM碳汇项目之一。
“我们通过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出售碳信用指标,在国际碳市场获得收入,再把这笔收入返还给老百姓。”四川省武平县林业局副局长陈佑平说。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CDM碳汇项目的情况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碳汇研究专家武曙红告诉Ⅸ地球》记者,《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在第一个承诺期内(2008~2012年),只有“造林再造林”项目才能列为合格的CDM林业碳汇项目。而且,每年从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中获得的减排额度,不得超过基准年(1990年)碳排放量的1%。所以,林业碳汇项目占CDM项目的比重是相当少的。
“CDM碳汇项目所指的造林,是指在过去50年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再造林则是指在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
不仅如此,CDM碳汇项目的准入门槛也比较高、要求非常严格、并且开发和交易成本也偏高。
李怒云说,CDM林业碳汇项目的要求非常严格。项目要有严格的额外性、要提供方法学、避免碳泄漏等。项目要请专家开发方法学,并要报到EB审批。还要请专家编制项目设计文件(PDD),然后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时项目必须要通过EB指定的技术机构审定。审定合格后,向EB提交注册申请。这一系列的程序繁琐,成本很高。目前全球CDM林业碳汇项目不到20个,买家很少,可以说是“有行无市”。
国家CDM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我国政府已批准并得到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有1200多个,但只有3个是林业碳汇项目。
目前市场上CDM项目多数都集中在风电、生物质能、水电、垃圾填埋气体发电、提高能效、燃料替换等六个领域,其中尤其以前四项最热,70%的交易都集中在这些领域。
“林业碳汇项目存在非永久性问题,这个问题已通过国际谈判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林业碳汇项目在计入期内,将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在森林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类项目总体上,简单易行、成本较工业减排低,从而能够为工业减排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缓冲期。”李怒云对《地球》记者说。
除增汇外,减缓气候变暖的另一条途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又称减排,主要是工业减排。中国的工业减排,在现有资源禀赋、工业技术体系以及传统能源消费模式下,面临着成本高、难度大的挑战。
李怒云表示,森林具有可再生、可循环、固碳效率高、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以及综合效益好等特点,能够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带来多种效益,短期和长期都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快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干国于民都有好处。
“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能源领域,而很有增汇减排潜力的林业领域却被忽略了。”李怒云说。
一方面是CDM碳汇项目“有行无市”,另一方面林业碳汇又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对于这一问题,李怒云的回答是:“为落实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目标,在我国不承担国际强制性减排义务的情况下,我们主要通过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资实施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和管理等项目(产生的碳汇量计入专门账户并在网上公示),获取碳信用指标,用以补偿企业的碳排放,帮助企业实践低碳生产,同时也展示了企业积极参与减缓气候变暖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践情况看,效果很好,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条促进企业自愿碳减排的道路。”
每个人的碳足迹
当全球各国正在进行低碳经济大讨论时,美国歌坛天后麦当娜“挨批”了。
“搭乘私人飞机,95吨碳排放;250名工作人员搭乘客机,1080吨碳排放;货运交通,碳排放达460吨。”环保专家对麦当娜全球巡回演讲将要造成的碳排放作出了预计。
没错,现在已经有专用的碳足迹计算器把一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准确计算出来。据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样的事,也有办法算出碳排放量。
“如果你用了100度来自火力发电厂的电,那么你就排放了96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l棵树,约10年能全吸收,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 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3棵树……”一种特殊的碳足迹计算器这样告诉人们。
如果不以种树为补偿,则可以根据各地造林成本得到的碳汇量的价格,排放一吨二氧化碳,补偿30-150元(10年吸收)。用这部分钱,可以请专业机构去替自己种树进行碳补偿。
这就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一直在做的一项帮助企业和个人实践低碳生产生活的公益事业。该基金会是经国家批准、民政部注册,由国家林业局主管的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成立于2010年,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会也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以造林增汇方式进行碳中和公益活动的专业机构。
企业和个人可以捐资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实施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等项目,林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将记入专门的碳汇账户并在网上公示。
“就像网购一样,可以选择你要捐资种树的数量、地点,然后通过支付宝、财付通或网上银行等方式支付相应金额,不一会儿就能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方网站的碳汇账户上看到捐赠者的名字、捐赠金额、获得碳汇量、造林地点等信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工程总监李金良说。
那么,这个捐款的过程能否保证公开透明呢?
当《地球》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李金良迅速打开桌子上的电脑,进入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方网站的主页,向记者演示了企业和个人在网上捐款的过程。他强调说:“我们接受捐款的环节是非常透明的,只要有人在我们网站上捐了钱,系统马上就会自动显示出捐款者姓名、捐赠金额以及对应的碳汇量等详细信息。”
“不光是这样,在捐款完毕后,我们网站还可以给捐款者颁发一个电子碳汇购买凭证,具有收藏价值。”李金良说。“此外,我们基金会还在今年推出了全球首批碳汇公益礼品卡系列,购买者可以将礼品卡送给亲朋好友帮助他们消除碳足迹,实践低碳生活。”
未雨绸缪,储存碳汇信用指标
对于碳汇,当下,企业和个人的捐款积极性又如何呢?
林业专业科班出身的李星涛,1996年出资1000万创办了永嘉原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2007年受到自家苗圃“温室效应”启发,开始关注二氧化碳排放。
时任国家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在温州做“碳汇”专题讲座期间,李星涛曾向李怒云专门请教有关“林业碳汇”的相关知识。之后,他又到处搜索“碳汇”的相关信息。经过一番海量信息的了解,李星涛意识到“林业碳汇”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一个目前尚处于培育期的“林业股市”。
认识到碳汇林的发展潜力后,在2008年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立时,李星涛毅然捐出了50万元。他说:“捐资造林除了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外,也是提前储存碳信用。”
伴随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积极宣传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认识到林业碳汇的重要性,企业和个人纷纷加入到捐款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队伍行列。据李金良介绍,截至目前,已接受企业捐款总数4亿多元,个人捐款总额也达到400多万元。
5月12日,全国首个“碳中和企业”碳汇林揭牌仪式在福建省建宁县举行,福建建峰包装用品有限公司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测算显示,福建建峰包装用品有限公司在2010年度的生产过程中共排放出5081吨二氧化碳,该公司通过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款,由该基金会组织实施碳汇造林,现在已经在福建建宁县营造了150亩碳汇林,预计在未来20年内可以将建峰包装用品有限公司2010年排放的5081吨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实现碳中和目标。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吉告诉《地球》记者,他们生产的包装产品本身就是使用废纸作为原料的,但生产过程中还是会排放一定的二氧化碳。所以他们决定通过专业的公益机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来实施碳汇造林,以抵消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真正实现当年生产过程的“碳中和”。
原林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刘于鹤表示,这种实践低碳生产、改善生存环境的公益行动能够充分展示企业社会责任和绿色形象,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怒云说,企业未雨绸缪,提前捐资造林,储存碳信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现在国家未出台强制的碳减排指标,但不意味着今后不出台相关政策。我国虽然还有4000多万公顷宜林荒山,但是随着每年六大工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宜林荒地将越来越少,而且立地条件也越来越差、造林难度大,成本逐渐增加。如果今后一旦国家实行温室气体减排总量控制时,由于可造林地资源的短缺,将使得低成本的林业碳汇成为稀缺资源,企业如果没有碳汇补偿,就只好采取高成本的工业减排措施了。
另外,大力发展碳汇林业不仅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等多重效益,还给当地的农民带来多种好处。如项目区农民通过参与造林、森林经营等活动获得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我国农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李金良说。没有买家的碳汇交易市场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推进国内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减排公益行动,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相比于CDM碳汇项目,我国的林业碳汇项目成本比较低。
虽然很多企业通过捐款已经参与到碳汇林业建设中来,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碳汇交易市场。
据了解,京津沪等地已经建立了一些环境交易机构,是中国“用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重要平台,但碳汇交易目前尚未真正启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建华告诉《地球*记者,“现在,那些环境交易所大多还只是挂一个牌子而已,他们是没有碳汇交易可做的。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必须要有卖家和买家,但是现在没有买家,就不可能形成这种市场。”
尽快建立真正的国内自愿减排的碳汇交易市场,这一提议已经初步成为各方的共识。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表示,要让全民都能参与到增汇减排中来,就要把林业碳汇市场建设得像股票市场一样。从而方便公众购买碳汇信用指标,消除碳足迹,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李怒云认为,只有国家出台相关的碳减排政策,这样才会形成一个碳汇交易市场。但现阶段还是以自愿减排市场为主要目标。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不承担国际规定的强制性减排义务。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小平表示,我国目前要想建立起碳汇交易市场,就要从国家政策上落实各个行业、企业的减排指标。需要国家把任务分派给各个产业,各个产业再把任务分派到各个企业。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就变成了一种具体的行动。
此外,拥有一个国际化的林业碳汇标准体系也很重要。而4月29日通过专家组评审的《中国林业碳汇审定核查指南(试行)》暨《温州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技术规程(试行)》,无疑就是中国林业碳汇计量核证等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化迈出的步伐。
“要形成一个成熟的碳汇交易市场需要国家的政策和多方面共同努力,这当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做大做好林业碳汇这篇文章,将使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做出巨大贡献。”李怒云说。
4月29曰,《中国林业碳汇审定核查指南(试行)》(下称《指南》)暨《温州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技术规程(试行)》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并将在中国碳汇造林实践中试行。
“这个《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林业碳汇项目合格性审定和项目碳汇量核查操作指南两部分。即对第三方核证机构如何审定林业碳汇项目的合格性、如何核查项目产生的碳汇量等技术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以保证项目的合格性和碳信用额的公信力。该《指南》为碳汇造林项目后续的碳汇交易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中国绿色碳基金创始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对《地球》记者说。
“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必然牵涉到碳汇的计量、监测、审定、注册、核查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在碳汇造林的方法学上,中国林业部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2005年,中国林业专家开发了全球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认可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称cDM)碳汇项目的方法学,并成功实施了全球第一个CDM林业碳汇项目。此外,由于国际碳汇项目技术标准不仅成本高,而且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因此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一直在探索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并与中国林业实际相结合的中国林业碳汇项目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建立了生产、计量、监测、核查和审核等标准体系,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创新”。李怒云说。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才能证明森林的碳吸收和碳固定、证明林业碳汇项目产生了真实可信的碳信用额?规则和计量监测等标准是必须的。因此,在当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背景下,一定要有一套符合国际规则并结合我国国情的碳汇计量、监测、审定、核查等标准体系。”李怒云补充说道。
CDM碳汇项目“有行无市”
什么是林业碳汇?
李怒云介绍说,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包括碳汇交易等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据了解,2010年,我国川西北地区有2200多公顷新造林地在国际市场挂牌交易,通过出售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效益换取外汇,为农民开设一条新的增收渠道。这是中国仅有的三个CDM碳汇项目之一。
“我们通过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出售碳信用指标,在国际碳市场获得收入,再把这笔收入返还给老百姓。”四川省武平县林业局副局长陈佑平说。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CDM碳汇项目的情况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碳汇研究专家武曙红告诉Ⅸ地球》记者,《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在第一个承诺期内(2008~2012年),只有“造林再造林”项目才能列为合格的CDM林业碳汇项目。而且,每年从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中获得的减排额度,不得超过基准年(1990年)碳排放量的1%。所以,林业碳汇项目占CDM项目的比重是相当少的。
“CDM碳汇项目所指的造林,是指在过去50年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再造林则是指在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
不仅如此,CDM碳汇项目的准入门槛也比较高、要求非常严格、并且开发和交易成本也偏高。
李怒云说,CDM林业碳汇项目的要求非常严格。项目要有严格的额外性、要提供方法学、避免碳泄漏等。项目要请专家开发方法学,并要报到EB审批。还要请专家编制项目设计文件(PDD),然后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时项目必须要通过EB指定的技术机构审定。审定合格后,向EB提交注册申请。这一系列的程序繁琐,成本很高。目前全球CDM林业碳汇项目不到20个,买家很少,可以说是“有行无市”。
国家CDM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我国政府已批准并得到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有1200多个,但只有3个是林业碳汇项目。
目前市场上CDM项目多数都集中在风电、生物质能、水电、垃圾填埋气体发电、提高能效、燃料替换等六个领域,其中尤其以前四项最热,70%的交易都集中在这些领域。
“林业碳汇项目存在非永久性问题,这个问题已通过国际谈判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林业碳汇项目在计入期内,将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在森林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类项目总体上,简单易行、成本较工业减排低,从而能够为工业减排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缓冲期。”李怒云对《地球》记者说。
除增汇外,减缓气候变暖的另一条途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又称减排,主要是工业减排。中国的工业减排,在现有资源禀赋、工业技术体系以及传统能源消费模式下,面临着成本高、难度大的挑战。
李怒云表示,森林具有可再生、可循环、固碳效率高、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以及综合效益好等特点,能够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带来多种效益,短期和长期都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快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干国于民都有好处。
“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能源领域,而很有增汇减排潜力的林业领域却被忽略了。”李怒云说。
一方面是CDM碳汇项目“有行无市”,另一方面林业碳汇又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对于这一问题,李怒云的回答是:“为落实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目标,在我国不承担国际强制性减排义务的情况下,我们主要通过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资实施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和管理等项目(产生的碳汇量计入专门账户并在网上公示),获取碳信用指标,用以补偿企业的碳排放,帮助企业实践低碳生产,同时也展示了企业积极参与减缓气候变暖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践情况看,效果很好,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条促进企业自愿碳减排的道路。”
每个人的碳足迹
当全球各国正在进行低碳经济大讨论时,美国歌坛天后麦当娜“挨批”了。
“搭乘私人飞机,95吨碳排放;250名工作人员搭乘客机,1080吨碳排放;货运交通,碳排放达460吨。”环保专家对麦当娜全球巡回演讲将要造成的碳排放作出了预计。
没错,现在已经有专用的碳足迹计算器把一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准确计算出来。据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样的事,也有办法算出碳排放量。
“如果你用了100度来自火力发电厂的电,那么你就排放了96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l棵树,约10年能全吸收,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 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3棵树……”一种特殊的碳足迹计算器这样告诉人们。
如果不以种树为补偿,则可以根据各地造林成本得到的碳汇量的价格,排放一吨二氧化碳,补偿30-150元(10年吸收)。用这部分钱,可以请专业机构去替自己种树进行碳补偿。
这就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一直在做的一项帮助企业和个人实践低碳生产生活的公益事业。该基金会是经国家批准、民政部注册,由国家林业局主管的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成立于2010年,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会也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以造林增汇方式进行碳中和公益活动的专业机构。
企业和个人可以捐资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实施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等项目,林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将记入专门的碳汇账户并在网上公示。
“就像网购一样,可以选择你要捐资种树的数量、地点,然后通过支付宝、财付通或网上银行等方式支付相应金额,不一会儿就能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方网站的碳汇账户上看到捐赠者的名字、捐赠金额、获得碳汇量、造林地点等信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工程总监李金良说。
那么,这个捐款的过程能否保证公开透明呢?
当《地球》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李金良迅速打开桌子上的电脑,进入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方网站的主页,向记者演示了企业和个人在网上捐款的过程。他强调说:“我们接受捐款的环节是非常透明的,只要有人在我们网站上捐了钱,系统马上就会自动显示出捐款者姓名、捐赠金额以及对应的碳汇量等详细信息。”
“不光是这样,在捐款完毕后,我们网站还可以给捐款者颁发一个电子碳汇购买凭证,具有收藏价值。”李金良说。“此外,我们基金会还在今年推出了全球首批碳汇公益礼品卡系列,购买者可以将礼品卡送给亲朋好友帮助他们消除碳足迹,实践低碳生活。”
未雨绸缪,储存碳汇信用指标
对于碳汇,当下,企业和个人的捐款积极性又如何呢?
林业专业科班出身的李星涛,1996年出资1000万创办了永嘉原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2007年受到自家苗圃“温室效应”启发,开始关注二氧化碳排放。
时任国家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在温州做“碳汇”专题讲座期间,李星涛曾向李怒云专门请教有关“林业碳汇”的相关知识。之后,他又到处搜索“碳汇”的相关信息。经过一番海量信息的了解,李星涛意识到“林业碳汇”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一个目前尚处于培育期的“林业股市”。
认识到碳汇林的发展潜力后,在2008年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立时,李星涛毅然捐出了50万元。他说:“捐资造林除了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外,也是提前储存碳信用。”
伴随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积极宣传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认识到林业碳汇的重要性,企业和个人纷纷加入到捐款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队伍行列。据李金良介绍,截至目前,已接受企业捐款总数4亿多元,个人捐款总额也达到400多万元。
5月12日,全国首个“碳中和企业”碳汇林揭牌仪式在福建省建宁县举行,福建建峰包装用品有限公司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测算显示,福建建峰包装用品有限公司在2010年度的生产过程中共排放出5081吨二氧化碳,该公司通过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款,由该基金会组织实施碳汇造林,现在已经在福建建宁县营造了150亩碳汇林,预计在未来20年内可以将建峰包装用品有限公司2010年排放的5081吨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实现碳中和目标。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吉告诉《地球》记者,他们生产的包装产品本身就是使用废纸作为原料的,但生产过程中还是会排放一定的二氧化碳。所以他们决定通过专业的公益机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来实施碳汇造林,以抵消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真正实现当年生产过程的“碳中和”。
原林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刘于鹤表示,这种实践低碳生产、改善生存环境的公益行动能够充分展示企业社会责任和绿色形象,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怒云说,企业未雨绸缪,提前捐资造林,储存碳信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现在国家未出台强制的碳减排指标,但不意味着今后不出台相关政策。我国虽然还有4000多万公顷宜林荒山,但是随着每年六大工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宜林荒地将越来越少,而且立地条件也越来越差、造林难度大,成本逐渐增加。如果今后一旦国家实行温室气体减排总量控制时,由于可造林地资源的短缺,将使得低成本的林业碳汇成为稀缺资源,企业如果没有碳汇补偿,就只好采取高成本的工业减排措施了。
另外,大力发展碳汇林业不仅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等多重效益,还给当地的农民带来多种好处。如项目区农民通过参与造林、森林经营等活动获得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我国农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李金良说。没有买家的碳汇交易市场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推进国内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减排公益行动,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相比于CDM碳汇项目,我国的林业碳汇项目成本比较低。
虽然很多企业通过捐款已经参与到碳汇林业建设中来,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碳汇交易市场。
据了解,京津沪等地已经建立了一些环境交易机构,是中国“用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重要平台,但碳汇交易目前尚未真正启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建华告诉《地球*记者,“现在,那些环境交易所大多还只是挂一个牌子而已,他们是没有碳汇交易可做的。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必须要有卖家和买家,但是现在没有买家,就不可能形成这种市场。”
尽快建立真正的国内自愿减排的碳汇交易市场,这一提议已经初步成为各方的共识。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表示,要让全民都能参与到增汇减排中来,就要把林业碳汇市场建设得像股票市场一样。从而方便公众购买碳汇信用指标,消除碳足迹,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李怒云认为,只有国家出台相关的碳减排政策,这样才会形成一个碳汇交易市场。但现阶段还是以自愿减排市场为主要目标。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不承担国际规定的强制性减排义务。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小平表示,我国目前要想建立起碳汇交易市场,就要从国家政策上落实各个行业、企业的减排指标。需要国家把任务分派给各个产业,各个产业再把任务分派到各个企业。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就变成了一种具体的行动。
此外,拥有一个国际化的林业碳汇标准体系也很重要。而4月29日通过专家组评审的《中国林业碳汇审定核查指南(试行)》暨《温州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技术规程(试行)》,无疑就是中国林业碳汇计量核证等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化迈出的步伐。
“要形成一个成熟的碳汇交易市场需要国家的政策和多方面共同努力,这当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做大做好林业碳汇这篇文章,将使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做出巨大贡献。”李怒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