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离开了,和平外交的思想长青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18日4时17分,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武汉因车祸不幸去世,享年77岁。吴建民,江苏南京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进入外交界,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吴大使也曾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与本刊多位编委曾共事多年。吴大使在世时对本刊的工作十分关切,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作为一位有思想、有担当、有建树的资深外交官,他的离世,让人惋惜。本期刊发此文,以为纪念。
  2016年6月18日上午,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在武汉车祸罹难的消息传来,始以为误传,终被证实,悲伤逆流成河。吴建民先生与我私交甚笃,他离任后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担任了一届外委会副主任,也兼政协的新闻发言人,我们在工作上有很多交集。就在前不久举办的首届中法文化论坛上,我们还纵谈外交走向,讨论如何继续推动中西方文明对话特别是青年们的对话,甚至还讨论了他的前部下张国斌总领事主持的察哈尔学会秘书处的智库运营改革。吴建民先生的离去,令我失去了一直关心、支持察哈尔学会的老友;于外交界而言,我们失去了一位常年致力于和平外交、毕生推动中外友好事业的前辈同道;于这个国家而言,我们失去了一位始终谋求和平发展、志在推动“大国民”外交的思想者,一名直言不讳却又谦逊儒雅的真国士。
  我们之间那些坦诚的沟通碰撞,那些为改革开放、为改善中国国际大环境而激辩的一幕幕,犹历历在目。作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之一,吴建民先生以其儒雅的个人魅力,在各国政要间交了许多朋友,他的一生都在以这样的影响力为国家外交大战略服务。即便言论有争议、观点有交锋,吴建民先生总是用语言袒露心声,用他的思想回馈社会。有人说他是“鸽派大使”,我却赞同赵启正先生的观点,哪有什么“鸽派”还是“鹰派”,“因为工作位置不同,说话各有侧重。我们只有正确的‘派’而没有‘鸽派’和‘鹰派’。”在我看来,吴建民先生如飞来飞去的大雁,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了国际外交事业,对青年后辈的谆谆教诲,对国家发展的真诚思考里。他虽然走了,思想宛在。
  吴建民先生的一生可谓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的成长。1959年吴建民先生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正式进入外交界,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亲身见证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一系列彼时外交战略的发展历程。值得一提的是,吴建民先生的夫人施燕华大姐,早在1970年代就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处工作,从1975年开始,多次担任邓小平、李先念的英文翻译,参与了中美建交谈判以及其他国家与我国的建交谈判,后来还出任过中国驻卢森堡大使。多年的观察、历练和实践以及琴瑟和谐的家庭因素或许便成为吴建民先生致力于和平外交、“大国民”外交以及深化改革的思想底蕴。
  吴建民先生曾说,要不断“为国家争取朋友”,因为战争和革命的时代已过去,和平与发展才是国家交流的主题。卸任驻法大使以后,他又在外交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公共外交协会从事社会活动,他从一名职业外交家成功转型为学者、实践者,他所提倡的柔性外交、和平外交、公共外交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与支持。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在始终践行外交本质:坚守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和平共赢原则。
  吴建民先生是一个敢于说话的人。他反对以狭隘民族情绪为出发点的民粹主义;他希望大家都能正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亦正确看待外界的批判;他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国,仍然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只有坚持韬光养晦,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减少一些阻力,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会走得更为顺畅一些。吴建民先生的发言在网上引起过争议,但他并不会因为争议而改变自己的表达:观点相异并不重要,只有一种声音才是不正常的。
  更令我难忘的是吴建民先生毕生对“双轨外交”的推动。早在十年以前,他就在构思如何以世界可以接受的方式更深入地讲述中国故事,经常于各地演讲中指出在国际交往中应敢于、乐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要以让对方听得懂的方式,幽默、委婉、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诉求。这其实就是在国家外交之外,要重视公共外交在国家外交框架中的作用,避免在“走出去”中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从国家层面的“韬光养晦”到民间交往层面的讲好故事,背后的逻辑一以贯之:和平发展,广交朋友,以和为贵,合作共赢。
  无论世界环境如何变迁,不管时代洪流怎样汹涌,吴建民先生始终坚守初心,坚持理想,傲骨凌霜。他的毅力和勇气,他的奔走与呼喊,让所有人看到国家进步的力量。斯人已去,思想永存。吴建民先生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向前,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努力,永不停歇。
  韩方明:本刊副总编辑,察哈尔学会主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其他文献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引导下,中国正在践行和完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外交。作为在亚洲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首先致力于在本地区内构筑“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需要同亚洲各国一道在夯实亚投行制度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日韩合作、实现南海稳定、推动亚洲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和在其他诸多领域实现新的发展突破等方面共同努力,在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担责任、规则平衡的过程中,在逐渐
期刊
G20杭州系列城市形象宣传片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对外传播实践,对杭州城市形象的建构尤其是国际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从其整体策略上看,有几点值得注意,城市形象是塑造,而非发现;其次,城市形象片是修辞,不是宣传。  一般而言,城市形象指的是城市给人的印象、感受和记忆的综合。从视觉上来说,优美的建筑、干净的道路、特色的商店、美丽的旅游景点、完善的生活设施等都是构成良好城市形象的基本要素;在感观上,市
期刊
极端组织“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以下称ISIS)在不到十年间发展成为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新生代恐怖组织之一,社交网络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SIS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开拓融资渠道、渲染心理威慑、扩大对外宣传并招募仰慕者“参战”和号召追随者自行开展袭击行动。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其他极端恐怖团体效仿的对象,警示我国必须强化社交网络媒体安全防护机制、加强社交网络媒体舆论引导能力,以便在新形势下维护社会
期刊
摘要: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于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本身的施工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会有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影响施工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对于施工管理工作非常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绿色施工理念下建筑施工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探究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绿色施工理念;建筑;施工管理  一、前言  只有提升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才能够
期刊
摘要:空心楼盖具有节约模板、施工速度快、烟感/喷淋少、节约构件长度、保温隔热效果佳等特点。薄壁水泥内置填充箱体则是空心楼盖施工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革新薄壁水泥内置填充箱体空心楼盖施工技术并强化质量管理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薄壁水泥内置填充箱体钢筋结构设计、施工装配、防漏、箱体结构四方面探讨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以为工程施工提供帮助。  关键词:薄壁水泥内置填充箱体;空心楼盖;质量管
期刊
随着世界宏观环境与自身发展战略的转型,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新的拓展方向。而作为公共外交主力军的我国企业能否成功跨国并购,关系着树立国家形象、赢得国外良好经营环境与获得域外国民对中国好感与支持的效果。而影响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企业的跨文化能力。本文利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经典四维度对中石油收购瑞士ADDax这一典型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以找出其成功经验,为后续我国企业成功“走出去”、出色完成公
期刊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外交中的一个热词,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国际政要、大众传媒和社会各界阐述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获得了世界上越来
期刊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核电、高铁、电商等更多的企业将走出国门。面对种种国际负面舆论,企业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向东道国政府、社区、公众、媒体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实施企业公共外交,并注意跨文化沟通。  “走出去”企业需要公共外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中国在崛起,但是成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烦恼。中国崛起是否会重复“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在西方眼里,中国和霸
期刊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和行为也备受国际社会和学界关注。高英丽(InGrid d’HooGhe)博士于2015年出版《中国的公共外交》(China’s Public Diplomacy)一书,是近年来国外研究中国公共外交的一部力作,它以一个旁观者的客观视角、理性纪实的方法,巧手为学界勾勒出了一幅幅中国公共外交的精彩画面。  高英丽的独特视角  一般来说,欧洲学者在观察中国的时
期刊
国际交往是多层次、多面向的交往,我国文化、外交等领域国际交往成绩斐然,然作为体现一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法律”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却体现不多,表现平平。我国于1997年正式签署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但自签署以来我国的人权保障问题却屡受一些国家诟病。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全方位多层面体现了我国人权保障水平的长足进步,诸多内容已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法律层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因此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