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切的评价 教育的艺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ner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理解的评价是教师即时(某阶段)对学生的语言行为、个性情感等方面所传导的信息价值的评定。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常常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有较大的优势,所作的评价,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和真诚地肯定他们的点滴成功,呵护他们积极向上的欲望,增强自信,促其转化为新的能动。所以我将评价一直看做是师生的桥梁,连接着孩子们的现在和未来。对此赘述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评价须因人而异,体念接受与能动
  
  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主导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去排除学生发展心理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增强发展心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我班的小李,经常拖拉作业,玩够了,才急匆匆地草草应付。一次期中考试前,坏习惯稍有改变了。我高兴地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了:“先完成作业,后休息,你做对了!”家长并不满足,说他字写得难看,课文读得不熟。双休日要参加电脑班,哪知道小李老毛病又犯了。后来,他怨老爸太酷了,说什么字是写不好的了,以后也不会成为书法家……小李是个聪明,天赋不错的孩子,在班上手工帖画一等棒。找他谈心后,我在他作业本上再以评语补偿:“你是聪明有天赋的孩子,所做的手工贴画是件精品。如用你手工劳动的细心,手腕的灵巧去练字,书写一定会和精品一样出色!”开始我要他每天花几分钟把基本笔画写准确,后来才练习字写端正。近期末了,他书写的作业认真多了,每个字横平竖直,点捺也区分开了。也许是作业本前后书写的反差。本子还没用完,他却自个儿超前换上了新本子。
  
  二、评价,求言行得体,流露真诚和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真挚诚恳的情感,才是那种能够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和生气蓬勃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的思想行为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同、赞扬,即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成功体验。教师对孩子得体的言谈举止乃至细微神情、目光、体态都要成为传递给孩子们的友好情感,都会给孩子心灵带去回旋的空间。
  我在指导《燕子》一课中“嫩绿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是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评断朗读时,分别对三生这样评价:生,(学困生):(我面带微笑)“这次读得好,流畅多了!句子中‘,。!’最好小顿一下。一口气读下去。我的耳朵跟不上你的嘴巴啦!’,他却忍俊不禁。生:(一般生):“几个小黑点是我们见到燕子后,想到了明媚的春光”(我边解释边抬起臂)“语气能再上扬一点儿,我们就知道你和作者一样多么喜欢小燕子!”生,(优生):(我赞叹道)“读得比我好多了,我和全班同学好象和小燕子一起共享到春光柔和的美妙了。最后一句请再用你的美读,带我们一起沐浴在春天的诗情画意里,行吗?”我对基点不同的三生评价不一样,但我都是从他们的智力、能力上给予积极的鼓励、期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常常这样去评价,激发起了他们朗读的兴趣。以往空而悬的“你真聪明!”“真棒!',“多了不起!”等等的空评,为的是过过场,因简而悬也就忘得干干净净。事实上无从也无法去继续“棒、聪明、了不起!”现在听到不少老师评价:“真有慧眼,观察得那么仔细!”“你听错了老师的问题,你的回答正是老师下面要提问的,你先预见到了!”只有多用这些平等交流式的、袒露真诚的、婉转幽默式的赞评,才会创建起一个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三、评价捕契机时空。蕴藉赞赏和关爱
  
  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中提到了“时”的问题,说“学其可之谓时”,强调了教育要抓“契机”。所谓“机”就是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法手段,在最有效最容易发生作用时进行。
  我班学习较差的小黄,上课不太专心,平日不见发言。一次公开课上,他却把手举得特高。我还是去满足他,哪知回答了一半,就讲不下去了,涨红了脸,站在那不知所措。我微笑着点点头:今天有这么多听课老师,你能回答了部分,可不简单!太紧张,反而会忘记。再想想,你能回答完整的!尴尬给化解了,一会儿他又举手了,不紧不慢地补充着。我领着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那次我上公开课的计划是给打乱了,有失必有得呀,我的关爱借这特定的场合给他在心理上、智能上移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事实上,打那以后,他课上定神多了,也常见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了。
  培根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当我们的评价,能给孩子体会到老师的赞赏、认同;感悟到老师对“我”的关爱时,学生才会默化汲收到精神雨露的滋润。
  孩子们是具有潜能鲜活的生命体。我相信孩子,孩子也信任我。我尊重孩子,孩子和我亲和。贴切的评价,鼓励,宽容,是我们教育者务必修养的一门艺术。
其他文献
数学所具有的生活美和内涵美已成为现今数学学习的新亮点。但是,在教学当中所体现出的生活的浅表化、形式化,也成为数学思维训练活动的绊脚石。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笔者认为,返璞归真,坚持数学思维训练才是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的灵魂。现拾两个教学片段分析,以作讨论。  案例一: “生活事理”≠“数学思想”  在一次数学(苏教版十一册)期中考核卷中,要求学生解答一道实践题:A、B、C三位老师集体出
期刊
一、巧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语文园地”中一些零散的练习通过一定方式与语文其他教学内容彼此衔接、渗透、组合,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并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  1.园地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整合  园地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如园地二“读读背背”中的四句谚语与本组《小鹿的玫瑰花》等五篇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教育主题是一致的——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如学完《
期刊
下课了,我边收拾电子琴、录音机,边不停地反思:三年三班的学生以往唱歌那么动听,这节课怎么总唱不好《快乐的doremi》呢?尤其是几个学生插嘴,真让我累。下一节到三年二班教同样内容,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在三年二班,我调整了教学方法。当大部分学生拍对第一条节奏X X XX O ‖后,我请一位学生找第二条节奏X X O ‖与第一条的区别,然后对全班学生说:“我分别拍两条节奏,谁能听出哪一次有附点节奏?
期刊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前的一段时间,笔者曾以月亮为主露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课例来谈谈如何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习作教学融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共振。    一、发出倡议    活动之初,笔者先发动学生一起动手搜集整理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课文、古诗名词、经典传说;然后,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还召集优秀学生起草了一则告学生及家长的倡议书。邀请家长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搜集、学习“月亮”
期刊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欢乐的源泉,因此它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怎样才能使儿童带着快乐的心情正确地步入古筝艺术的殿堂呢?结合这些年古筝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明确学习目的,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不只是为了提高音乐修养,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完善、教育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刻苦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体。存在于学生自身的、内隐的精神要素以及学生在教学中动态显现的各种行为,都是阅读教学中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偶然产生的,它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却能生成“不曾预设的精彩”。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学
期刊
教室里弥漫着《可爱的羊群》的音乐,学生们听着歌曲走进教室。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首《可爱的羊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可爱的羊群在大草原上吃草。  师:那么请你找一找在这首歌曲旋律中,哪些音出现得较多?  学生说,师板书:3366536  学生随琴视唱。  2.师:你可别小看这1、2、3、5、6几个音,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像魔术师一样变化出无穷奇妙的音乐,
期刊
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结,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所大力提倡的理念,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搜集、处理数学信息——激发认知冲突    数学教材是学生
期刊
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对相同学习材料的不同处理,所引起的数学学习活动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要使学习过程更有效,合理地选择和处理学习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两方面略谈己见。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
期刊
曾在连云港市灌南县听过北师大教授肖川的一次讲座,他的旁征博引让会场上荡起了片片笑语,激起阵阵掌声。尤其是他背诵的大段大段经典歌词让人倍感亲切。当时我就想,能否将经典歌词诵读开辟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另一蹊径呢?    一、探寻歌词本源    许慎《说文解字》说:“大凡诗之所歌者即词。”歌词即歌诗,是文学中的一种特别的体裁。我国的歌词艺术有着优秀的传统。从有文字记载的《弹歌》起,经黄河流域的《诗经》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