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村也有个‘焦点访谈’”
“可别小看了这块‘水泥板’,这可是我们村里的‘焦点访谈’!”在巫溪县凤凰镇,不少村民都这样称赞村务公开栏。
听说我们是来看“水泥板”的,七星村村民胡绍碧热情地把我们引到村务公开栏前。
从外观上看,这里的村务公开栏与其他地方的水泥板没啥两样,不过它的内容却有些特别。
在“七星村村务公开栏”的右侧,设置了两个醒目的栏目。一个是“群众提问栏”。“提问栏”中写着:“我们村的蔬菜协会成立了,好久搞蔬菜种植培训?明年究竟种啥子品种?”另一个是“干部回音壁”。“回音壁”里写着村委会的答复:“村上通过镇农技服务中心,联系了县农技推广站,本月中旬他们将派专家到我们村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经过市场调查,明年我们村将规模种植四季豆。”
“提问时间是12月21日,干部回答的时间是12月23日,我们村的干部,办事效率高哟!”胡绍碧在一旁高兴地说,“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好,这‘提问栏’和‘回音壁’,就是我们村的‘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硬是管用”
双凤村村民姚秀继与向吉和原本是关系很好的邻居,1992年,两家因争宅基地,关系恶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矛盾日益加深,“冷战”、“热战”不断,隔三差五,轻则骂爹骂娘,重则拖刀动棍。两家的“战事”,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历届村干部的心病。
“其实,每一届村干部都想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可双方谁都不服输,更别说让步,问题一拖就是十几年。”双凤村老党员陈大爷说,“他们两家还经常上访。”
2004年11月,双凤村进行村干部换届选举。村民陈启述和镇农技干部向家柱分别被党员群众推上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位置。
“群众信任我们,我们就要大干一场!”两位领导一上任,就放出话来。2005年1月2日,他们在村务公开栏弄了两个新栏目:“群众提问栏”和“干部回音壁”。
村民在村务公开栏前议论开了。有人说:“现在的干部硬是会搞花架子,我看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有人说:“也不一定,我看他们的干劲蛮足的。”
“是真是假,试一试不就晓得了吗?”村民老谭说试就试,他在“提问栏”里出了个题目:“姚秀继和向吉和两家经常扯皮打架,影响周围群众生活安宁,你们村干部能尽快解决吗?”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村支书和村主任犯难了,两人商量来商量去,第二天毅然在“回音壁”里承诺:“我们力争10天内解决问题,请村民监督。”
接下来,两位领导开始走访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又分头做两家的思想工作。见还不管用,他们又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让村民们进行现场评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向、姚两家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终于和好了。
这个老大难问题一解决,有头脑灵活的村民就给“提问栏”取了个雅号——“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硬是管用。”如今,连姚秀继和向吉和两个被“焦点访谈”“监督”过的对象,都对它赞不绝口。
“如今可好,名字都不留,写出来就有人管”
施家村是全县有名的养蚕大村。
三组养蚕大户向永旺,一家4口人,一年养蚕30多张,年收入达17000多元,几年下来,他家成了小有名气的“暴发户”。但一些要好的邻居,却渐渐疏远了他家。向永旺说:“都是钱惹的祸,可能是人家嫉妒我吧!”
还真被他说中了。
2004年,村民崔某见别人靠养蚕发了财,而自己由于不懂技术,一直是小打小闹,老是在贫困线上挣扎,心里面很不是滋味。
“老子把药洒到他们的桑叶上,看他们还神气不?”崔某把愚昧的想法变成了行动,同组的李某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养蚕大户李某发现蚕吃了刚添的桑叶后不正常,凭着丰富的经验,他初步判断新采的桑叶有毒。因发现及时,才避免了严重损失。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全村蚕农无不惶恐,特别是那些大户,更是提心吊胆。
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见双凤村的“焦点访谈”很管用,施家村也在村务公开栏搞起了“提问栏”。
“我也想靠养蚕致富,但我没文化,你们能帮我吗?”2005年2月5日,施家村的“提问栏”里,歪歪斜斜地出现了第一问。
“虽然这人没留名字,但可能就是那位心理失衡的贫困户。”既是村支部书记又是村主任的向永清心头一亮。
第二天,向永清带着村干部,走访村里的蚕桑大户,和他们一道,筹划成立蚕桑协会。第三天,该村村务公开栏的“回音壁”里给出了答案:“村民朋友,你的想法我们一定让你满足,村上将组建养蚕协会,你不要担心技术问题,有最好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你!”
第六天,“施家村蚕桑协会”正式挂牌。当天,协会就举办了首期技术培训班。
听说笔者要听“提问栏”的“龙门阵”,村民崔某悄悄地告诉笔者,他就是那个第一个在“提问栏”里提问的人。他说:“要是早有这么一个说话的地方,我也不会做糊涂事了。”他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往桑叶上洒药的人。他说:“以前,我们这些贫困户说话,在干部面前没分量,只好‘蛮干’,如今可好,名字都不留,写出来就有人管!”
“建议村上开一个群众代表大会,
让大家投票表决”
2005年2月15日深夜,中河村支部书记杜正粗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村干部们正为制定全村“十一五规划”反复讨论,究竟发展什么产业,大家拿不定主意。
“让村民来定!”村主任余锦春想到了“水泥板”,“以往都是村民在‘提问栏’里提问题,村干部写答案,这回不妨反起来搞,我们提问题,让村民来写答案!”
好!干部们一致同意。
问题出现在“提问栏”后,引起了村民极大的兴趣,“回音壁”乃至整个村务公开栏里,都写满了村民们的意见。
“建议村上开一个群众代表大会,让大家投票表决。”这条建议格外引人注目。
干部们采纳了这条建议。
2005年2月28日上午,100多名群众代表聚在村支书家的院坝里,讨论全村的产业发展规划。
有人说:“中河村地处城郊,发展蔬菜销路好。”
有人说:“应养猪养牛,大力发展畜牧业。”
有人马上反对:“我们这里发展畜牧业优势不明显……”
中午,主席台上摆放着5只塑料盆,盆上分别贴有村民提出的5个产业项目的标签,村民代表开始投票,大家按各自的意愿,向盆里投放玉米粒,一粒玉米代表一票。
投票结束,按得票多少,蔬菜、蚕桑、两薯(红苕、洋芋),最后被确定为中河村今后几年的重点发展产业。
结果公布后,会场上响起了掌声。村民们还选出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村产业实施监督小组。
“可别小看了这块‘水泥板’,这可是我们村里的‘焦点访谈’!”在巫溪县凤凰镇,不少村民都这样称赞村务公开栏。
听说我们是来看“水泥板”的,七星村村民胡绍碧热情地把我们引到村务公开栏前。
从外观上看,这里的村务公开栏与其他地方的水泥板没啥两样,不过它的内容却有些特别。
在“七星村村务公开栏”的右侧,设置了两个醒目的栏目。一个是“群众提问栏”。“提问栏”中写着:“我们村的蔬菜协会成立了,好久搞蔬菜种植培训?明年究竟种啥子品种?”另一个是“干部回音壁”。“回音壁”里写着村委会的答复:“村上通过镇农技服务中心,联系了县农技推广站,本月中旬他们将派专家到我们村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经过市场调查,明年我们村将规模种植四季豆。”
“提问时间是12月21日,干部回答的时间是12月23日,我们村的干部,办事效率高哟!”胡绍碧在一旁高兴地说,“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好,这‘提问栏’和‘回音壁’,就是我们村的‘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硬是管用”
双凤村村民姚秀继与向吉和原本是关系很好的邻居,1992年,两家因争宅基地,关系恶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矛盾日益加深,“冷战”、“热战”不断,隔三差五,轻则骂爹骂娘,重则拖刀动棍。两家的“战事”,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历届村干部的心病。
“其实,每一届村干部都想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可双方谁都不服输,更别说让步,问题一拖就是十几年。”双凤村老党员陈大爷说,“他们两家还经常上访。”
2004年11月,双凤村进行村干部换届选举。村民陈启述和镇农技干部向家柱分别被党员群众推上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位置。
“群众信任我们,我们就要大干一场!”两位领导一上任,就放出话来。2005年1月2日,他们在村务公开栏弄了两个新栏目:“群众提问栏”和“干部回音壁”。
村民在村务公开栏前议论开了。有人说:“现在的干部硬是会搞花架子,我看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有人说:“也不一定,我看他们的干劲蛮足的。”
“是真是假,试一试不就晓得了吗?”村民老谭说试就试,他在“提问栏”里出了个题目:“姚秀继和向吉和两家经常扯皮打架,影响周围群众生活安宁,你们村干部能尽快解决吗?”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村支书和村主任犯难了,两人商量来商量去,第二天毅然在“回音壁”里承诺:“我们力争10天内解决问题,请村民监督。”
接下来,两位领导开始走访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又分头做两家的思想工作。见还不管用,他们又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让村民们进行现场评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向、姚两家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终于和好了。
这个老大难问题一解决,有头脑灵活的村民就给“提问栏”取了个雅号——“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硬是管用。”如今,连姚秀继和向吉和两个被“焦点访谈”“监督”过的对象,都对它赞不绝口。
“如今可好,名字都不留,写出来就有人管”
施家村是全县有名的养蚕大村。
三组养蚕大户向永旺,一家4口人,一年养蚕30多张,年收入达17000多元,几年下来,他家成了小有名气的“暴发户”。但一些要好的邻居,却渐渐疏远了他家。向永旺说:“都是钱惹的祸,可能是人家嫉妒我吧!”
还真被他说中了。
2004年,村民崔某见别人靠养蚕发了财,而自己由于不懂技术,一直是小打小闹,老是在贫困线上挣扎,心里面很不是滋味。
“老子把药洒到他们的桑叶上,看他们还神气不?”崔某把愚昧的想法变成了行动,同组的李某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养蚕大户李某发现蚕吃了刚添的桑叶后不正常,凭着丰富的经验,他初步判断新采的桑叶有毒。因发现及时,才避免了严重损失。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全村蚕农无不惶恐,特别是那些大户,更是提心吊胆。
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见双凤村的“焦点访谈”很管用,施家村也在村务公开栏搞起了“提问栏”。
“我也想靠养蚕致富,但我没文化,你们能帮我吗?”2005年2月5日,施家村的“提问栏”里,歪歪斜斜地出现了第一问。
“虽然这人没留名字,但可能就是那位心理失衡的贫困户。”既是村支部书记又是村主任的向永清心头一亮。
第二天,向永清带着村干部,走访村里的蚕桑大户,和他们一道,筹划成立蚕桑协会。第三天,该村村务公开栏的“回音壁”里给出了答案:“村民朋友,你的想法我们一定让你满足,村上将组建养蚕协会,你不要担心技术问题,有最好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你!”
第六天,“施家村蚕桑协会”正式挂牌。当天,协会就举办了首期技术培训班。
听说笔者要听“提问栏”的“龙门阵”,村民崔某悄悄地告诉笔者,他就是那个第一个在“提问栏”里提问的人。他说:“要是早有这么一个说话的地方,我也不会做糊涂事了。”他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往桑叶上洒药的人。他说:“以前,我们这些贫困户说话,在干部面前没分量,只好‘蛮干’,如今可好,名字都不留,写出来就有人管!”
“建议村上开一个群众代表大会,
让大家投票表决”
2005年2月15日深夜,中河村支部书记杜正粗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村干部们正为制定全村“十一五规划”反复讨论,究竟发展什么产业,大家拿不定主意。
“让村民来定!”村主任余锦春想到了“水泥板”,“以往都是村民在‘提问栏’里提问题,村干部写答案,这回不妨反起来搞,我们提问题,让村民来写答案!”
好!干部们一致同意。
问题出现在“提问栏”后,引起了村民极大的兴趣,“回音壁”乃至整个村务公开栏里,都写满了村民们的意见。
“建议村上开一个群众代表大会,让大家投票表决。”这条建议格外引人注目。
干部们采纳了这条建议。
2005年2月28日上午,100多名群众代表聚在村支书家的院坝里,讨论全村的产业发展规划。
有人说:“中河村地处城郊,发展蔬菜销路好。”
有人说:“应养猪养牛,大力发展畜牧业。”
有人马上反对:“我们这里发展畜牧业优势不明显……”
中午,主席台上摆放着5只塑料盆,盆上分别贴有村民提出的5个产业项目的标签,村民代表开始投票,大家按各自的意愿,向盆里投放玉米粒,一粒玉米代表一票。
投票结束,按得票多少,蔬菜、蚕桑、两薯(红苕、洋芋),最后被确定为中河村今后几年的重点发展产业。
结果公布后,会场上响起了掌声。村民们还选出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村产业实施监督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