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篇文本都存在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文本意义。不同的读者对文本有着自己的理解,从而使文本的读者意义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幽径悲剧》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读者们对其悲剧意义从未停止。借助他读者的力量来解读该文本,能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其悲剧意义。
关键词: 幽径悲剧;文本;读者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32-01
认知心理学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虽说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主动的,但是如若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在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协商之外的,不参照他人的意見,那么个体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一方天地。因此,通过阅读别人对作品的评析,来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很好地弥补读者闭门造车的局限。本文以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幽径悲剧》为例,借助其他读者的力量来解读《幽径悲剧》文本的意义,探析“悲剧”悲在何处。
读者们对《幽径悲剧》这篇散文的意义的理解,历来有多种看法,经整合后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为代表。
一、愚氓灭美之悲
《幽径悲剧》文本的意义是对“美”的毁灭的痛心和愤懑。这里的“美”不仅仅指表层意义上的古藤萝,还指更深层意义上的文明、文化。
古藤灭亡了,作者感怀它,要珍惜,要爱护, 这是文章的情感内涵。文中提到的“十年浩劫、修正主义”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让人读出了多少无助的辛酸和仅存的安慰!“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啊,那个年代几近失控,带给作者的悲痛和伤感难以言传,好在那株藤萝的陪伴,让人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可是斗转星移,到了本世纪的九十年代,度过大灾大难的藤萝却又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实在令作者痛心不已,让读者惋惜万分。“愚氓之人”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试想这株藤萝,即使九十年代不被砍断,会不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修建高楼大厦的需要而被义无反顾地砍断?王鼎钧先生的《那树》所展现的悲剧会不会在藤萝这里上演?虽然物质生活得到高速发展,但如若人们心中没有欣赏美、呵护美的意识,到头来还是会在多个地方上演多种形式的悲剧。所以,“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既是作者矢志维护美的体现,也是一种呼吁。
《幽径悲剧》中灭亡的何止是古藤?在作者心灵中引起痛苦、挣扎、悲哀、感伤的又何止是古藤的灭亡? “幽径”代表的不仅仅是燕园的那一景,它代表深邃的文化、文明。“悲剧”就是指对文化和文明的伤害;砍伐幽径上的古藤,暗寓文化、文明与愚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文化、文明所历悲剧乃人为所致。对深邃的文化、文明人们需要有一种敬畏之心。这就是文章的哲学内涵,是《幽径悲剧》深刻的寓意之一。
二、时代之悲
美丽的藤萝被砍断虬干所酿成的悲剧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如果单单理解到这个层次,可以说是浅显的。《幽径悲剧》是作者作于一九九二年。作者的着墨点并不是谴责文革中的暴行,而是将笔触指向了其结束十六年后的1992年。古藤萝逃过了“十年浩劫”的劫难,却毁于新时代的“愚氓之手”,这就说明,对美的残害在现今的时代依然存在。古藤萝被毁灭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的话,那这个悲剧就不仅仅是指“文革”时代的悲剧,还应包含其后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悲剧。因为没有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就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因此,文中藤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的隐喻。作者深感世人的冷漠,社会对愚氓的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呼唤社会提高爱美、护美的意识。同时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对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升华。
三、孤独者之悲
藤萝“未出场”,作者就说“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可见这棵藤萝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之重。下文中说“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人生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这简直是把藤萝当作人生的知己和精神的支柱。可想,作者对藤萝被肆意蹂躏的无奈和痛心是尤其强烈的。因而,藤萝被毁所引起的悲剧色彩尤其厚重。
文中作者反复称为古藤萝的毁灭感到惆怅、悲痛的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感慨“世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作者真是没出息的人吗?不,作者的“没出息”,实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体现。这种“没有出息”,可以先别上升到人文精神、生命底蕴的高度,无论如何,能够对“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抱有真情,总是具有一种生活之美好情怀的。什么叫热爱生活?这就是!因此,幽径悲剧悲在一个独特的人面对独特的对象获得独特的感受,最后只落得无穷无尽的无奈、悲凉和伤感,这种无奈、悲凉和伤感,既是对幽径的,也是对古藤的,更是对自己和人生的。
也许,智者总是寂寞的,因为他们看得高远,胸中有一颗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心灵。而正因为孤独,也许才造就了他的智慧吧。
四、人性之悲
与“没出息的人”共存的,还有三类人:真正的伟人、愚氓之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对于藤萝被毁,“没出息的人”悲哀至极,但“真正的伟人们是绝不会这样的。”“争名于朝,争名于市的人们”无暇顾及一棵藤萝的生死,作者对于这些自私冷漠的人们充满失望、厌弃、鄙视之情。自私冷漠的人们无暇顾及一棵藤萝的生死,它直指人性本身,让我们思考究竟何种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存在,以及和人性恶的谴责及人性善的呼唤。
参考文献
[1] 庆俊生.《幽径悲剧》中的三重悲剧[J].语文教学通讯,2016(02):55-56.
[2] 王小东.解开《幽径悲剧》悲剧性的三个密码[J].语文学习,2013(03):31-34.
[3] 胡秀华.《幽径悲剧》主题的多元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7(32):48.
关键词: 幽径悲剧;文本;读者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32-01
认知心理学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虽说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主动的,但是如若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在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协商之外的,不参照他人的意見,那么个体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一方天地。因此,通过阅读别人对作品的评析,来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很好地弥补读者闭门造车的局限。本文以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幽径悲剧》为例,借助其他读者的力量来解读《幽径悲剧》文本的意义,探析“悲剧”悲在何处。
读者们对《幽径悲剧》这篇散文的意义的理解,历来有多种看法,经整合后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为代表。
一、愚氓灭美之悲
《幽径悲剧》文本的意义是对“美”的毁灭的痛心和愤懑。这里的“美”不仅仅指表层意义上的古藤萝,还指更深层意义上的文明、文化。
古藤灭亡了,作者感怀它,要珍惜,要爱护, 这是文章的情感内涵。文中提到的“十年浩劫、修正主义”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让人读出了多少无助的辛酸和仅存的安慰!“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啊,那个年代几近失控,带给作者的悲痛和伤感难以言传,好在那株藤萝的陪伴,让人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可是斗转星移,到了本世纪的九十年代,度过大灾大难的藤萝却又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实在令作者痛心不已,让读者惋惜万分。“愚氓之人”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试想这株藤萝,即使九十年代不被砍断,会不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修建高楼大厦的需要而被义无反顾地砍断?王鼎钧先生的《那树》所展现的悲剧会不会在藤萝这里上演?虽然物质生活得到高速发展,但如若人们心中没有欣赏美、呵护美的意识,到头来还是会在多个地方上演多种形式的悲剧。所以,“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既是作者矢志维护美的体现,也是一种呼吁。
《幽径悲剧》中灭亡的何止是古藤?在作者心灵中引起痛苦、挣扎、悲哀、感伤的又何止是古藤的灭亡? “幽径”代表的不仅仅是燕园的那一景,它代表深邃的文化、文明。“悲剧”就是指对文化和文明的伤害;砍伐幽径上的古藤,暗寓文化、文明与愚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文化、文明所历悲剧乃人为所致。对深邃的文化、文明人们需要有一种敬畏之心。这就是文章的哲学内涵,是《幽径悲剧》深刻的寓意之一。
二、时代之悲
美丽的藤萝被砍断虬干所酿成的悲剧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如果单单理解到这个层次,可以说是浅显的。《幽径悲剧》是作者作于一九九二年。作者的着墨点并不是谴责文革中的暴行,而是将笔触指向了其结束十六年后的1992年。古藤萝逃过了“十年浩劫”的劫难,却毁于新时代的“愚氓之手”,这就说明,对美的残害在现今的时代依然存在。古藤萝被毁灭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的话,那这个悲剧就不仅仅是指“文革”时代的悲剧,还应包含其后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悲剧。因为没有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就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因此,文中藤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的隐喻。作者深感世人的冷漠,社会对愚氓的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呼唤社会提高爱美、护美的意识。同时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对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升华。
三、孤独者之悲
藤萝“未出场”,作者就说“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可见这棵藤萝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之重。下文中说“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人生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这简直是把藤萝当作人生的知己和精神的支柱。可想,作者对藤萝被肆意蹂躏的无奈和痛心是尤其强烈的。因而,藤萝被毁所引起的悲剧色彩尤其厚重。
文中作者反复称为古藤萝的毁灭感到惆怅、悲痛的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感慨“世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作者真是没出息的人吗?不,作者的“没出息”,实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体现。这种“没有出息”,可以先别上升到人文精神、生命底蕴的高度,无论如何,能够对“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抱有真情,总是具有一种生活之美好情怀的。什么叫热爱生活?这就是!因此,幽径悲剧悲在一个独特的人面对独特的对象获得独特的感受,最后只落得无穷无尽的无奈、悲凉和伤感,这种无奈、悲凉和伤感,既是对幽径的,也是对古藤的,更是对自己和人生的。
也许,智者总是寂寞的,因为他们看得高远,胸中有一颗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心灵。而正因为孤独,也许才造就了他的智慧吧。
四、人性之悲
与“没出息的人”共存的,还有三类人:真正的伟人、愚氓之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对于藤萝被毁,“没出息的人”悲哀至极,但“真正的伟人们是绝不会这样的。”“争名于朝,争名于市的人们”无暇顾及一棵藤萝的生死,作者对于这些自私冷漠的人们充满失望、厌弃、鄙视之情。自私冷漠的人们无暇顾及一棵藤萝的生死,它直指人性本身,让我们思考究竟何种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存在,以及和人性恶的谴责及人性善的呼唤。
参考文献
[1] 庆俊生.《幽径悲剧》中的三重悲剧[J].语文教学通讯,2016(02):55-56.
[2] 王小东.解开《幽径悲剧》悲剧性的三个密码[J].语文学习,2013(03):31-34.
[3] 胡秀华.《幽径悲剧》主题的多元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7(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