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25年,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12年,研究课堂大量阅读教学策略7年,讲了许多课也观了许多课,听了不少建议意见也谈了不少心得体会,进行了若干探索实践也收获了若干经验教训。我发现在“语文主题学习”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语文教育的天空越来越广阔,语文教育的走向越来越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梳理多年来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心得,反思自己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分析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我认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点。
如果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制订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时连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学过什么没学过什么、能学会什么学不会什么、最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都不关注,不在乎,不清楚,只想着怎么展示个人的非凡才能,怎么证明自己的丰厚底蕴,怎么呈现别具匠心的设计,怎么在规定时间内走完自己既定的流程,怎么让自己的课堂花团锦簇、莺歌燕舞,课堂上必定会出现大量毫无实用价值的无效问题和无效环节,挤占课堂本应属于学生的阅读、思考、探究和表达的有限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无从落实。
心中始终有学生,需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学习诉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关注学情,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层次、身心发展和学习状况等因素,思考哪些內容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可以学习,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整个课堂应该规划怎样的学习路径和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等等。上课时,心中要有学生,把学生当成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进入课堂,走进文本,在阅读、品味、思考、总结、表达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能力到身心发展的自我完善,教师只须适时引导、相机点拨即可。指导、评价时,心中也要有学生。教师首先要具备希望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中成长的教育情怀,评价学生时不会因为学生的发言是否贴合自己的教学思路而厚此薄彼。教师还要尽量全面了解自己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起点,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语文课需要我们“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点亮学生,才能上出贴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收益最大化的语文课。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堂经得起推敲的语文课必须自始至终目标明晰,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紧扣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语文主题学习”课堂要在45分钟内完成教材篇目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篇目的整合教学,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内的大量阅读,就更要有简约、清晰的目标引领。否则,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教师势必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用各种流于形式、指向不明的活动环节填满课堂,快马加鞭地拖着学生往前赶;学生势必会无所适从,盲目而被动地接受教师纷至沓来的指令,雾里看花般地走走流程,蜻蜓点水式地读读说说。这样的课堂,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记得在一堂名为《爱及生灵》的学习课上,教师针对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和指导学生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两个教学目标,整合了郑振铎的《猫》、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三篇文章教学。上课伊始,便布置了这样的课堂学习任务:①说说这几篇文章中写了几只猫;②根据文中的描述分别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③组内讨论交流,看谁的名字取得好。试想,这几个问题指向哪一个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又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和统帅。心中始终有目标,从狭义上说要做到每一堂语文课始终围绕落实目标展开。备课之始,先要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做到教学内容处处紧扣目标,教学环节环环指向目标,教学设计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多位一体,凸显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既定目标听、读、说、写,不蔓不枝,适当拓展,尽量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语文主题学习”理念引领下的语文课堂要尽量落实一课一得的原则,确保教学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有的放矢方可箭不虚发。
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无论是情感熏陶还是实践能力培养,都必须以文本的深度阅读为载体。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绝非是教师为卖弄渊博学识漫无边际地旁征博引,而是教师用一个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在众多功用相近的阅读材料中反复涵泳、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学生课堂上没有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没有对文本进行个性化体验和解读的空间,课堂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即使动用了再多的阅读材料,设计了再多的活动形式,这样的课堂也不是真正的“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要求执教者要了解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最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能够从文本中发掘出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要求的独特要素,善于从课本和丛书的文章中发现共性的思想内容和语用价值;要具备基于文本解读的整合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要具备敏锐的课堂感知能力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更要具备用语文的方式方法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自觉,而不是贪图课堂的五光十色和眼花缭乱。
“语文主题学习”逐渐走向深入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逐渐绿遍华夏大地,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但毋庸讳言,这个春天也还存在一丝不和谐的寒风逆流。有些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力图把课上得枝繁叶茂、花团锦簇,遗憾的是这种追求恰恰背离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本真。这种追求的背后,无外乎三点原因:教师潜意识里还是没有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授课耽于追求新颖的设计、独特的表达、完整的设计思路;教师备课授课时缺少足够强烈的目标意识,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说自话,忘记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没有厘清语文课的边界和功用,过于重视道德教育,弱化了人文性和工具性,让课堂充满了说教味儿而缺失了语文味儿。
大道至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为文“贵乎精要”。优化“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牢记三个关键词足矣,那就是——“学习”“主题”和“语文”。立足学生的学习,紧扣语文教育的目标,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师将会发现,语文教学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学生将会发现,语文学习是一段轻松的旅程!
作者简介: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
一、“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立足“学习”——心中始终有学生
如果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制订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时连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学过什么没学过什么、能学会什么学不会什么、最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都不关注,不在乎,不清楚,只想着怎么展示个人的非凡才能,怎么证明自己的丰厚底蕴,怎么呈现别具匠心的设计,怎么在规定时间内走完自己既定的流程,怎么让自己的课堂花团锦簇、莺歌燕舞,课堂上必定会出现大量毫无实用价值的无效问题和无效环节,挤占课堂本应属于学生的阅读、思考、探究和表达的有限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无从落实。
心中始终有学生,需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学习诉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关注学情,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层次、身心发展和学习状况等因素,思考哪些內容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可以学习,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整个课堂应该规划怎样的学习路径和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等等。上课时,心中要有学生,把学生当成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进入课堂,走进文本,在阅读、品味、思考、总结、表达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能力到身心发展的自我完善,教师只须适时引导、相机点拨即可。指导、评价时,心中也要有学生。教师首先要具备希望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中成长的教育情怀,评价学生时不会因为学生的发言是否贴合自己的教学思路而厚此薄彼。教师还要尽量全面了解自己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起点,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语文课需要我们“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点亮学生,才能上出贴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收益最大化的语文课。
二、“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牢记“主题”——心中始终有目标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堂经得起推敲的语文课必须自始至终目标明晰,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紧扣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语文主题学习”课堂要在45分钟内完成教材篇目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篇目的整合教学,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内的大量阅读,就更要有简约、清晰的目标引领。否则,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教师势必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用各种流于形式、指向不明的活动环节填满课堂,快马加鞭地拖着学生往前赶;学生势必会无所适从,盲目而被动地接受教师纷至沓来的指令,雾里看花般地走走流程,蜻蜓点水式地读读说说。这样的课堂,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记得在一堂名为《爱及生灵》的学习课上,教师针对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和指导学生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两个教学目标,整合了郑振铎的《猫》、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三篇文章教学。上课伊始,便布置了这样的课堂学习任务:①说说这几篇文章中写了几只猫;②根据文中的描述分别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③组内讨论交流,看谁的名字取得好。试想,这几个问题指向哪一个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又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和统帅。心中始终有目标,从狭义上说要做到每一堂语文课始终围绕落实目标展开。备课之始,先要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做到教学内容处处紧扣目标,教学环节环环指向目标,教学设计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多位一体,凸显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既定目标听、读、说、写,不蔓不枝,适当拓展,尽量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语文主题学习”理念引领下的语文课堂要尽量落实一课一得的原则,确保教学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有的放矢方可箭不虚发。
三、“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不忘“语文”——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无论是情感熏陶还是实践能力培养,都必须以文本的深度阅读为载体。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绝非是教师为卖弄渊博学识漫无边际地旁征博引,而是教师用一个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在众多功用相近的阅读材料中反复涵泳、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学生课堂上没有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没有对文本进行个性化体验和解读的空间,课堂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即使动用了再多的阅读材料,设计了再多的活动形式,这样的课堂也不是真正的“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要求执教者要了解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最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能够从文本中发掘出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要求的独特要素,善于从课本和丛书的文章中发现共性的思想内容和语用价值;要具备基于文本解读的整合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要具备敏锐的课堂感知能力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更要具备用语文的方式方法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自觉,而不是贪图课堂的五光十色和眼花缭乱。
“语文主题学习”逐渐走向深入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逐渐绿遍华夏大地,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但毋庸讳言,这个春天也还存在一丝不和谐的寒风逆流。有些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力图把课上得枝繁叶茂、花团锦簇,遗憾的是这种追求恰恰背离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本真。这种追求的背后,无外乎三点原因:教师潜意识里还是没有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授课耽于追求新颖的设计、独特的表达、完整的设计思路;教师备课授课时缺少足够强烈的目标意识,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说自话,忘记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没有厘清语文课的边界和功用,过于重视道德教育,弱化了人文性和工具性,让课堂充满了说教味儿而缺失了语文味儿。
大道至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为文“贵乎精要”。优化“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牢记三个关键词足矣,那就是——“学习”“主题”和“语文”。立足学生的学习,紧扣语文教育的目标,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师将会发现,语文教学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学生将会发现,语文学习是一段轻松的旅程!
作者简介: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