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能按传统的路子去发展自动化,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在传统的方式上嫁接这些东西,实现工业2.0、3.0和4.0的并联式发展。”
“不能走过去的老路”
《决策》:“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蓝图。从地方上来说,如何谋划未来十年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王忠宏:国家明确了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但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路径上来看,不仅要发挥政府作用,更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形成的规划纲要,也是要基于市场的。在实施过程中,市场随时会发生变化,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很强,政府很难随时随地抓住产业发展规律,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让产业做大做强。
地方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尤其要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研究论证本地特色和优势,不要全面开花,形成几个有特色的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政府不要像过去那样,直接干预过多,尤其是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更多的是让市场和企业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政府规划战略和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同时,做好人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按照商业规则办事的氛围和文化。
同时,改革很重要。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后,一个很大的短板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科技、物流等有很大的瓶颈,但这些领域不是同一个主管部门,涉及很多部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形成合力,这方面需要统筹协调,要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革。
另外,要营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制造业转型,更多的由过去土地、劳动力等低端要素竞争,转化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高端要素的竞争。做实业是慢工出细活,要鼓励一批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投资到实业中。要营造一种环境,让大家以实体经济为荣,鼓励优秀的人耐心长期坚守一个领域,甚至在某个领域做到世界冠军,而不是三心二意、好高骛远。
《决策》:“中国制造2025”突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跟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对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传统产业来说,这样的目标是否还太远?
左世全:过去我们两化融合搞了很多年,从地方政府角度也好,从企业角度也好,在制造业领域应该说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抓手,这次明确提出深度融合的概念,找到了智能制造这样一个手段或者重要的攻关方向。
智能制造的内涵,我们现在还在探讨中。首先它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主要目标还是着眼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整个生产效率。采取的步骤,首先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到产品当中去,使得产品智能化,这样产品本身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工厂生产的角度来说,机器设备智能互联的趋势,使得机器设备不像过去单纯的由机械电子部件构成的,而是智能化程度空前的提高了。然后再跟管理系统、外部的互联网络,包括产品的需求等,连成一个大的系统,这样生产方式就会发生变化。
新一轮产业变革,最根本的是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所谓德国工业4.0,就是高度自动化跟网络技术或信息技术的完整结合,使得生产能够自组织,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从我们的现实来讲,首先要解决自动化的问题,但不能说我们没有这个方向,不能按传统的路子去发展自动化,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在传统的方式上嫁接这些东西,通过工业2.0、3.0和4.0的并联式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赶超。
重塑制造业优势
《决策》:地方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左世全:现在中国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人们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高品质、多样化甚至是个性化,所以,制造业升级首先要落到产品和服务上去。
去年,中国从国外旅游买回来的产品超过万亿,这万亿元的产品不是中国提供不了,而是产品的质量、品质达不到要求。传统中国制造靠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现在不光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要靠产品创新,靠高质量的产品。
所以,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当前最迫切的就是自动化改造,去重塑自己的制造业优势。尤其是中小企业,运用自动化或者数字化手段,除了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之外,还能对质量控制起很大的作用。
李海鹰:从合肥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大部分工业应该还处于2.0的状态,虽然高技术的新兴产业发展也很好,也有自动化设备和数控机床,但现在还不占主导地位。我们既有4.0也有2.0,还要着力发展3.0,这就是我们的现状。当前,最重要的是不断进行3.0的改造。4.0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战略上说必须有这样的目标,我们才有努力的方向,
我认为,首先还是要转变思维,摒弃那种保守的观念。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现在有台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跑,大家都避得远远的,生怕碰到,但将来我们的孙辈会“佩服”我们。为什么?他们会说,你们真勇敢,自己敢开着车上高速公路。
这就是思维的转变。这不是天方夜谭,保守地讲20年内,无人驾驶汽车会取代有人驾驶汽车,真正安全的汽车是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
但我们现在对它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如果心里不能接受,资金、技术和各种资源,就不愿意投入到这上面去。面对新技术,在不了解它的时候,我们的价值导向和支持态度非常重要。
《决策》:数控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泉州嘉泰数控是数控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李克强总理和周济院长都曾去实地考察调研,在制造企业中颇具代表性。从企业角度看,融入“2025”需要什么?
兰猛:我们公司是做数控机床的,所谓智能制造,跟我们有很大关系。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甚至智能化,数控机床都是源头和基础。我们很早就提出一个口号:专注智能装备制造业,助跑人类工业化进程。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方向。 “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企业的角度看,我们是非常认可和赞赏的,对我们来说也是机遇。
首先加大了我们的信心,因为有了国家后盾。这次“中国制造2025”是要实实在在把制造业做起来,这是很有意义的,给制造业增加了信心,能够引导人们踏踏实实做实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下滑,一些工厂倒闭,很多人没有信心了。特别是制造业,可能做得很辛苦又挣不到钱,于是很多热钱都转到了其他行业。我们是认真真做实业的,有利好政策的刺激,愿意拼搏的人更有信心了。
随着中央和地方规划的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从我们角度看,首先希望政府加大国产化力度。在政府的引导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会更快。
虽然现在国产化设备与进口产品还有一些差距,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有相关政策和实惠来落实到用户采购上,一是让市场更快接受国产化产品,二是促进国产的设备更加适应市场,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时,应用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很重要。对于一些共性的应用技术,单个企业很难有能力解决,建立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是重要的趋势。
过去产学研结合一直提,真正融合度却不高,理论往往脱离市场,很多研究资金白白浪费了。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政府搭建有效平台,采取更有效方式,真正实现这种产学研的高度融合,这对制造业升级是至关重要的。
政策的支持方向
《决策》:合肥制造业基础并不强,但近年来在转型升级方面亮点频出。合肥是如何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
李海鹰:我们是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基础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进“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迈进。
以合肥第一大产业家电产业为例,目前智能家电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中高端智能家电将成为下一个增长周期的创新产品和高端产业。我们推动家电企业,运用“研产销用”一体化的产业运作模式,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在研发层面,积极引进外部优势资源协作,如合肥工业设计城、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等,帮助企业孵化技术成果。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促进互联网技术、语音技术与家电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将工业设计和文化内容相结合,打造创意家电,培育多元化的产业增长点和利润源。
在生产层面,对照国家新版技术路线图,鼓励企业建立智能家电行业标准,争夺行业发展“话语权”。在关键生产工序,通过“机器换人”来提升生产效能。目前,格力、海信等企业都已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动化改造。
在销售层面,鼓励家电企业与大型电商合作,大力发展线上渠道。打破单一的传统销售模式束缚,鼓励传统、电商、出口等多种渠道相结合,形成O2O模式的交易格局。充分利用合肥家博会等展会,搭建家电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和招商引资平台,集中展示家电新产品、新技术。
在服务层面,在智能家电模式下,产品的售出仅仅是服务交易的开始,企业要从制造向“产品 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拓展,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扩张转变。鼓励企业采取定制包销、按需定制等方式,打造体验式家电服务新模式,真正实现制造企业与消费者的按需对接。
《决策》:“中国制造2025”1 X政策将陆续出台,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很关注。总的来说,会出台哪些方面的支持政策?
左世全:从支持政策方面来讲,首先是试点示范,选取一些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数字化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树立为行业的标杆,让大家可以看、可以学。
企业要能进行数据的纵向集成,能够把自动化生产线的数据采集上来,与制造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再往上跟整个企业的决策能结合起来。纵向集成是工业4.0的第一步,这样做的目的是优化生产流程,辅助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
其次,要建立一套标准,通过标准化来推数字化。现在我们搞数字化车间,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样各个供应商研发的系统就不一样,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数字化提升。
另外就是推进新的制造模式。各地提智能制造没有问题,但对很多地区、很多行业来说,实现智能制造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必须要用务实的态度,智能制造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要一步一步做好基础的准备。
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不会再采取过去传统的点对点的扶持方式,而是建立一些产业基金。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通过市场的办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政府搭建一些平台,通过基金的方式引导或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共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不能走过去的老路”
《决策》:“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蓝图。从地方上来说,如何谋划未来十年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王忠宏:国家明确了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但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路径上来看,不仅要发挥政府作用,更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形成的规划纲要,也是要基于市场的。在实施过程中,市场随时会发生变化,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很强,政府很难随时随地抓住产业发展规律,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让产业做大做强。
地方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尤其要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研究论证本地特色和优势,不要全面开花,形成几个有特色的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政府不要像过去那样,直接干预过多,尤其是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更多的是让市场和企业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政府规划战略和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同时,做好人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按照商业规则办事的氛围和文化。
同时,改革很重要。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后,一个很大的短板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科技、物流等有很大的瓶颈,但这些领域不是同一个主管部门,涉及很多部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形成合力,这方面需要统筹协调,要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革。
另外,要营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制造业转型,更多的由过去土地、劳动力等低端要素竞争,转化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高端要素的竞争。做实业是慢工出细活,要鼓励一批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投资到实业中。要营造一种环境,让大家以实体经济为荣,鼓励优秀的人耐心长期坚守一个领域,甚至在某个领域做到世界冠军,而不是三心二意、好高骛远。
《决策》:“中国制造2025”突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跟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对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传统产业来说,这样的目标是否还太远?
左世全:过去我们两化融合搞了很多年,从地方政府角度也好,从企业角度也好,在制造业领域应该说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抓手,这次明确提出深度融合的概念,找到了智能制造这样一个手段或者重要的攻关方向。
智能制造的内涵,我们现在还在探讨中。首先它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主要目标还是着眼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整个生产效率。采取的步骤,首先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到产品当中去,使得产品智能化,这样产品本身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工厂生产的角度来说,机器设备智能互联的趋势,使得机器设备不像过去单纯的由机械电子部件构成的,而是智能化程度空前的提高了。然后再跟管理系统、外部的互联网络,包括产品的需求等,连成一个大的系统,这样生产方式就会发生变化。
新一轮产业变革,最根本的是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所谓德国工业4.0,就是高度自动化跟网络技术或信息技术的完整结合,使得生产能够自组织,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从我们的现实来讲,首先要解决自动化的问题,但不能说我们没有这个方向,不能按传统的路子去发展自动化,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在传统的方式上嫁接这些东西,通过工业2.0、3.0和4.0的并联式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赶超。
重塑制造业优势
《决策》:地方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左世全:现在中国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人们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高品质、多样化甚至是个性化,所以,制造业升级首先要落到产品和服务上去。
去年,中国从国外旅游买回来的产品超过万亿,这万亿元的产品不是中国提供不了,而是产品的质量、品质达不到要求。传统中国制造靠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现在不光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要靠产品创新,靠高质量的产品。
所以,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当前最迫切的就是自动化改造,去重塑自己的制造业优势。尤其是中小企业,运用自动化或者数字化手段,除了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之外,还能对质量控制起很大的作用。
李海鹰:从合肥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大部分工业应该还处于2.0的状态,虽然高技术的新兴产业发展也很好,也有自动化设备和数控机床,但现在还不占主导地位。我们既有4.0也有2.0,还要着力发展3.0,这就是我们的现状。当前,最重要的是不断进行3.0的改造。4.0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战略上说必须有这样的目标,我们才有努力的方向,
我认为,首先还是要转变思维,摒弃那种保守的观念。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现在有台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跑,大家都避得远远的,生怕碰到,但将来我们的孙辈会“佩服”我们。为什么?他们会说,你们真勇敢,自己敢开着车上高速公路。
这就是思维的转变。这不是天方夜谭,保守地讲20年内,无人驾驶汽车会取代有人驾驶汽车,真正安全的汽车是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
但我们现在对它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如果心里不能接受,资金、技术和各种资源,就不愿意投入到这上面去。面对新技术,在不了解它的时候,我们的价值导向和支持态度非常重要。
《决策》:数控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泉州嘉泰数控是数控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李克强总理和周济院长都曾去实地考察调研,在制造企业中颇具代表性。从企业角度看,融入“2025”需要什么?
兰猛:我们公司是做数控机床的,所谓智能制造,跟我们有很大关系。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甚至智能化,数控机床都是源头和基础。我们很早就提出一个口号:专注智能装备制造业,助跑人类工业化进程。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方向。 “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企业的角度看,我们是非常认可和赞赏的,对我们来说也是机遇。
首先加大了我们的信心,因为有了国家后盾。这次“中国制造2025”是要实实在在把制造业做起来,这是很有意义的,给制造业增加了信心,能够引导人们踏踏实实做实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下滑,一些工厂倒闭,很多人没有信心了。特别是制造业,可能做得很辛苦又挣不到钱,于是很多热钱都转到了其他行业。我们是认真真做实业的,有利好政策的刺激,愿意拼搏的人更有信心了。
随着中央和地方规划的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从我们角度看,首先希望政府加大国产化力度。在政府的引导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会更快。
虽然现在国产化设备与进口产品还有一些差距,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有相关政策和实惠来落实到用户采购上,一是让市场更快接受国产化产品,二是促进国产的设备更加适应市场,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时,应用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很重要。对于一些共性的应用技术,单个企业很难有能力解决,建立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是重要的趋势。
过去产学研结合一直提,真正融合度却不高,理论往往脱离市场,很多研究资金白白浪费了。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政府搭建有效平台,采取更有效方式,真正实现这种产学研的高度融合,这对制造业升级是至关重要的。
政策的支持方向
《决策》:合肥制造业基础并不强,但近年来在转型升级方面亮点频出。合肥是如何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
李海鹰:我们是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基础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进“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迈进。
以合肥第一大产业家电产业为例,目前智能家电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中高端智能家电将成为下一个增长周期的创新产品和高端产业。我们推动家电企业,运用“研产销用”一体化的产业运作模式,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在研发层面,积极引进外部优势资源协作,如合肥工业设计城、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等,帮助企业孵化技术成果。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促进互联网技术、语音技术与家电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将工业设计和文化内容相结合,打造创意家电,培育多元化的产业增长点和利润源。
在生产层面,对照国家新版技术路线图,鼓励企业建立智能家电行业标准,争夺行业发展“话语权”。在关键生产工序,通过“机器换人”来提升生产效能。目前,格力、海信等企业都已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动化改造。
在销售层面,鼓励家电企业与大型电商合作,大力发展线上渠道。打破单一的传统销售模式束缚,鼓励传统、电商、出口等多种渠道相结合,形成O2O模式的交易格局。充分利用合肥家博会等展会,搭建家电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和招商引资平台,集中展示家电新产品、新技术。
在服务层面,在智能家电模式下,产品的售出仅仅是服务交易的开始,企业要从制造向“产品 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拓展,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扩张转变。鼓励企业采取定制包销、按需定制等方式,打造体验式家电服务新模式,真正实现制造企业与消费者的按需对接。
《决策》:“中国制造2025”1 X政策将陆续出台,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很关注。总的来说,会出台哪些方面的支持政策?
左世全:从支持政策方面来讲,首先是试点示范,选取一些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数字化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树立为行业的标杆,让大家可以看、可以学。
企业要能进行数据的纵向集成,能够把自动化生产线的数据采集上来,与制造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再往上跟整个企业的决策能结合起来。纵向集成是工业4.0的第一步,这样做的目的是优化生产流程,辅助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
其次,要建立一套标准,通过标准化来推数字化。现在我们搞数字化车间,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样各个供应商研发的系统就不一样,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数字化提升。
另外就是推进新的制造模式。各地提智能制造没有问题,但对很多地区、很多行业来说,实现智能制造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必须要用务实的态度,智能制造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要一步一步做好基础的准备。
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不会再采取过去传统的点对点的扶持方式,而是建立一些产业基金。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通过市场的办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政府搭建一些平台,通过基金的方式引导或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共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