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回到家,紧绷着小脸泪眼婆娑,似乎受了莫大的委屈。再三询问终于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走路队时,儿子突然发现自己幼儿园的好朋友排在前面,兴奋之余,他快步上前打了声招呼,并拍了拍好朋友以示友好。却不料被值周老师迎面撞见,不由分说将其逐出队列,罚站、批评、训斥,直到儿子承认错误作出检查为止。听着儿子的倾诉,我禁不住扼腕叹息。面对小学生情理之中的顽皮举动,值周老师真的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吗?他在实施教育行为时,有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按教育规律办事呢?试想,在遭受惩罚的一刻,有多少老师和学生从儿子身旁经过,他们是以何种眼神看他的,更难以想象,在值周老师疾风暴雨般的训斥面前,儿子又是如何度过那羞辱难捱的时光的。
不由得想到了英国小学生自由的学校生活。在那里,小学生的本真——“顽皮”得到了充分的保护,老师们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快乐为本。操场的自行车环形跑道上,学生可以自由练习骑车;跳绳、拔河、“弹珠子”等游戏标记上,学生可以随便进行课间活动。校园的农业“试验田”里,学生可以任意在“自留地”耕种、管理、收获。教室里布置着“刻着”学生名字的大鱼缸,色彩斑斓的热带鱼悠闲地徜徉其中;顶棚上吊挂着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儿童饰物,布娃娃、小动物应有尽有;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们的各类“杰作”,自画像、小手工花花绿绿、质量不一。课堂上无论什么样的答案,老师都一一给予肯定和赞赏,对离谱的也只是不着痕迹地稍加修正。回答问题时,学生坐姿随便,双手想往哪里搁就往哪里搁,眼睛想往哪里看就往哪里看;读书时,学生动作不拘,或坐,或躺,或趴,还可以蹲在教室后面的沙发上。这种轻松、自由的教育氛围的营造,保护了学生顽皮的天性,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让校园变成了学生生活的乐园。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扪心自问: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吗?我们的学生快乐吗?诚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老师正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开始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教育的首位,注重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长的快乐。这一切都让我们深受鼓舞,感到欣慰。然而,当我们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比照时,又明显感受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实与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诸多预期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在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为数众多的老师为了自身名利,置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于不顾,无情地剥夺学生玩耍的权利,压抑学生顽皮的天性。他们一方面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将“一切为了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等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另一方面却依然以牺牲学生的身心为代价去换取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取消学生的独立人格为代价去追求知识学习。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每天起得最早的是学生,睡得最晚的也是学生。他们整日不是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就是每天游荡于“作业森林”中无法自拔。为了追求高分,有些老师一味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求学生每天一早到校自习,下午放学后还得抄写名目繁多的各种练习。临近考试期间,更有部分老师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将本属于体育、音乐、美术课的时间全部霸占,代之以简单机械的语文、数学、英语复习课。而社会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辅导班、提高班如雨后春笋,迎合着家长和老师的口味,生生地把学生关进枯燥无味的学习“笼牢”当中。如此急功近利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学习、练习、考试填满,根本无暇拥有童真和童趣、游戏和大篷车。另外,传统的师生观念仍然没有被彻底摈弃,“管”的意识和习惯仍然在部分老师心中根深蒂固。他们沾沾自喜于学生对自己俯首听命,把学生言听计从、服服帖帖当成师者的追求目标。他们通过各种借口设置五花八门的“枷锁”:课堂上“不许乱提问题”、“不许说标准答案之外的内容”;课堂外“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在校园追跑”;校园外“不许和陌生人搭话”、“不许自己到公共场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苛刻的烦琐规定束缚着学生的人身与人格自由,让他们承受着太多的无奈和痛苦。几年前,上海市公布的一项少儿心理调查显示,有四成以上的学生感到不快乐;而目前更多的事实表明,尽管我们今天的学生物质生活富足了,但顽皮活泼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或许有人要问,一味地强调顽皮,学生的安全谁来负责,学生的升学率怎样保障?的确,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学校惹不起事,严禁学生“轻举妄动”似乎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唯一举措;上级教育督导“安全一票否决制”,也让学校恨不得把所有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装进“笼子”里,惟恐出现丁点疏漏。在如火如荼的升学竞争面前,升学率成了套在老师们头上的一道紧箍咒,教学成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每一个老师背在肩上卸不得的沉重负担。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各种违背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做法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让我们不得不为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感到担忧。我们要建设的是创新型国家,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这就必须“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语),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相比,同国家的宏伟大业相比,我们的那些明哲保身的安全目标和急功近利的升学率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也许你担心自己势单力薄,无法扭转乾坤;也许你忧虑事与愿违,招来非议打击。可是,身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身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退却,我们必须放下包袱,迎难而上,把推行素质教育、捍卫学生的正当权益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喜欢卢梭的《爱弥儿》,是因为书中所主张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本位思想。作为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劝告人们“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教育。他要求人们好好研究儿童,“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爱护他们顽皮好动的天性和迥然不同的个性,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给他们应有的地位和自由发展的机会,切勿“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尊崇儿童的天性发展,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体系,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就是其中的一位。阿莫纳什维利呼吁人们以人道态度对待儿童和基于儿童个性来构建教育教学过程,并以自己的教育实践向人们诠释了他所秉持的人道主义教育原则。那个文静的乖女孩拉里,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她从不大声嚷嚷,从不说半个“不”字;她总是喜欢附和别人的意见,总是不偏不倚地按照吩咐完成任务。但就是这个从不需要别人操心的孩子,却让阿莫纳什维利忧心忡忡,他认为应该振奋这个女孩的精神,使她成为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儿童顽皮,那表明他的智力、体力和精神的力量正在勃发和发展。并且,这种勃发和发展是猛烈和快速的。顽皮——是童年的智慧,应该懂得、理解这种智慧并促进其发展。在阿莫纳什维利的启发和引领下,原先那个任人摆布的小木偶拉里,逐渐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顽皮的女孩。她敢于在家里肆无忌惮地“驾驶”着用椅子拼成的“轮船”,“呜——呜——呜”地行驶在“狂风巨浪”中;敢于在学校远足中身先士卒,勇敢地爬上爬下,即便磕得一瘸一拐也满不在乎;敢于在班级中积极参与管理,还主动给同学们当小老师并上课。阿莫纳什维利就是这样珍视学生的顽皮,激活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美满的发展。
解读着先贤大师们不同流俗、别出心裁的教育理解力,品味着他们珍视生命、尊重天性、呵护心灵的育人之道,谁又能够坐视现实无动于衷呢?让我们从维护学生的顽皮开始,改变那些我们能够改变的东西。首先是给予学生有作为孩子的自由,有时间、空间顽皮,允许他们接近大自然、接近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从过多的拘泥约束中解脱出来,从繁重的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训练中解脱出来;其次是满怀着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之心,在完全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禀赋、倾向、情感的基础上,以一种难能可贵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顽皮举动,把它理解成学生释放大脑潜能、感受世界万象、体验人间冷暖、形成多元智能的“最佳良药”,用博大的容量给予学生人性关怀,通过自己的一声咳嗽、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幽默的调侃、温情的提示,让学生在猜测、自醒、自律的心路历程中,有充裕的时间检点自己的言行,读懂老师的善意和爱心,在必要的时候学会自觉克制自己。即使学生真的因一时的顽皮犯了错误,我们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内心感受,不顾学生的尊严,当众指责、讽刺挖苦甚至伴以拳脚相加,以伤害学生的自尊来达到自以为是的教育效果。而是将惩罚当成一门艺术,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性格外向、自律较差的学生,可以就事论事,处理得稍重一点;对于性格内向、自律较好的学生,可以从轻发落,动之以情,晓之以礼,进行说理教育、简单批评。由此,我们用责任与爱心创设了一个自由、开阔的成长环境,学生的顽皮、自由、快乐、尊严、价值得到应有的关注,学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的一种眷恋、一种归属、一种寄托、一种情感上的温暖。
剪掉双翼的鸟儿无法放飞梦想,丧失双桨的船只怎能泛舟江湖?有些时候,教育与其是让学生得到什么,不如说是让学生不要失去什么。让我们相信,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成长能力,他们需要的是最明智的帮助,而不是束缚其自然姿态和自由心境充分发展的帮助!让我们放放手,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空间,还学生以顽皮,保留学生应有的纯洁、天真、情趣、快乐,允许他们自由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不由得想到了英国小学生自由的学校生活。在那里,小学生的本真——“顽皮”得到了充分的保护,老师们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快乐为本。操场的自行车环形跑道上,学生可以自由练习骑车;跳绳、拔河、“弹珠子”等游戏标记上,学生可以随便进行课间活动。校园的农业“试验田”里,学生可以任意在“自留地”耕种、管理、收获。教室里布置着“刻着”学生名字的大鱼缸,色彩斑斓的热带鱼悠闲地徜徉其中;顶棚上吊挂着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儿童饰物,布娃娃、小动物应有尽有;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们的各类“杰作”,自画像、小手工花花绿绿、质量不一。课堂上无论什么样的答案,老师都一一给予肯定和赞赏,对离谱的也只是不着痕迹地稍加修正。回答问题时,学生坐姿随便,双手想往哪里搁就往哪里搁,眼睛想往哪里看就往哪里看;读书时,学生动作不拘,或坐,或躺,或趴,还可以蹲在教室后面的沙发上。这种轻松、自由的教育氛围的营造,保护了学生顽皮的天性,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让校园变成了学生生活的乐园。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扪心自问: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吗?我们的学生快乐吗?诚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老师正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开始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教育的首位,注重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长的快乐。这一切都让我们深受鼓舞,感到欣慰。然而,当我们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比照时,又明显感受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实与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诸多预期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在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为数众多的老师为了自身名利,置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于不顾,无情地剥夺学生玩耍的权利,压抑学生顽皮的天性。他们一方面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将“一切为了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等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另一方面却依然以牺牲学生的身心为代价去换取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取消学生的独立人格为代价去追求知识学习。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每天起得最早的是学生,睡得最晚的也是学生。他们整日不是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就是每天游荡于“作业森林”中无法自拔。为了追求高分,有些老师一味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求学生每天一早到校自习,下午放学后还得抄写名目繁多的各种练习。临近考试期间,更有部分老师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将本属于体育、音乐、美术课的时间全部霸占,代之以简单机械的语文、数学、英语复习课。而社会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辅导班、提高班如雨后春笋,迎合着家长和老师的口味,生生地把学生关进枯燥无味的学习“笼牢”当中。如此急功近利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学习、练习、考试填满,根本无暇拥有童真和童趣、游戏和大篷车。另外,传统的师生观念仍然没有被彻底摈弃,“管”的意识和习惯仍然在部分老师心中根深蒂固。他们沾沾自喜于学生对自己俯首听命,把学生言听计从、服服帖帖当成师者的追求目标。他们通过各种借口设置五花八门的“枷锁”:课堂上“不许乱提问题”、“不许说标准答案之外的内容”;课堂外“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在校园追跑”;校园外“不许和陌生人搭话”、“不许自己到公共场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苛刻的烦琐规定束缚着学生的人身与人格自由,让他们承受着太多的无奈和痛苦。几年前,上海市公布的一项少儿心理调查显示,有四成以上的学生感到不快乐;而目前更多的事实表明,尽管我们今天的学生物质生活富足了,但顽皮活泼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或许有人要问,一味地强调顽皮,学生的安全谁来负责,学生的升学率怎样保障?的确,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学校惹不起事,严禁学生“轻举妄动”似乎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唯一举措;上级教育督导“安全一票否决制”,也让学校恨不得把所有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装进“笼子”里,惟恐出现丁点疏漏。在如火如荼的升学竞争面前,升学率成了套在老师们头上的一道紧箍咒,教学成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每一个老师背在肩上卸不得的沉重负担。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各种违背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做法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让我们不得不为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感到担忧。我们要建设的是创新型国家,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这就必须“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语),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相比,同国家的宏伟大业相比,我们的那些明哲保身的安全目标和急功近利的升学率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也许你担心自己势单力薄,无法扭转乾坤;也许你忧虑事与愿违,招来非议打击。可是,身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身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退却,我们必须放下包袱,迎难而上,把推行素质教育、捍卫学生的正当权益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喜欢卢梭的《爱弥儿》,是因为书中所主张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本位思想。作为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劝告人们“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教育。他要求人们好好研究儿童,“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爱护他们顽皮好动的天性和迥然不同的个性,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给他们应有的地位和自由发展的机会,切勿“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尊崇儿童的天性发展,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体系,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就是其中的一位。阿莫纳什维利呼吁人们以人道态度对待儿童和基于儿童个性来构建教育教学过程,并以自己的教育实践向人们诠释了他所秉持的人道主义教育原则。那个文静的乖女孩拉里,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她从不大声嚷嚷,从不说半个“不”字;她总是喜欢附和别人的意见,总是不偏不倚地按照吩咐完成任务。但就是这个从不需要别人操心的孩子,却让阿莫纳什维利忧心忡忡,他认为应该振奋这个女孩的精神,使她成为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儿童顽皮,那表明他的智力、体力和精神的力量正在勃发和发展。并且,这种勃发和发展是猛烈和快速的。顽皮——是童年的智慧,应该懂得、理解这种智慧并促进其发展。在阿莫纳什维利的启发和引领下,原先那个任人摆布的小木偶拉里,逐渐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顽皮的女孩。她敢于在家里肆无忌惮地“驾驶”着用椅子拼成的“轮船”,“呜——呜——呜”地行驶在“狂风巨浪”中;敢于在学校远足中身先士卒,勇敢地爬上爬下,即便磕得一瘸一拐也满不在乎;敢于在班级中积极参与管理,还主动给同学们当小老师并上课。阿莫纳什维利就是这样珍视学生的顽皮,激活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美满的发展。
解读着先贤大师们不同流俗、别出心裁的教育理解力,品味着他们珍视生命、尊重天性、呵护心灵的育人之道,谁又能够坐视现实无动于衷呢?让我们从维护学生的顽皮开始,改变那些我们能够改变的东西。首先是给予学生有作为孩子的自由,有时间、空间顽皮,允许他们接近大自然、接近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从过多的拘泥约束中解脱出来,从繁重的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训练中解脱出来;其次是满怀着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之心,在完全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禀赋、倾向、情感的基础上,以一种难能可贵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顽皮举动,把它理解成学生释放大脑潜能、感受世界万象、体验人间冷暖、形成多元智能的“最佳良药”,用博大的容量给予学生人性关怀,通过自己的一声咳嗽、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幽默的调侃、温情的提示,让学生在猜测、自醒、自律的心路历程中,有充裕的时间检点自己的言行,读懂老师的善意和爱心,在必要的时候学会自觉克制自己。即使学生真的因一时的顽皮犯了错误,我们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内心感受,不顾学生的尊严,当众指责、讽刺挖苦甚至伴以拳脚相加,以伤害学生的自尊来达到自以为是的教育效果。而是将惩罚当成一门艺术,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性格外向、自律较差的学生,可以就事论事,处理得稍重一点;对于性格内向、自律较好的学生,可以从轻发落,动之以情,晓之以礼,进行说理教育、简单批评。由此,我们用责任与爱心创设了一个自由、开阔的成长环境,学生的顽皮、自由、快乐、尊严、价值得到应有的关注,学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的一种眷恋、一种归属、一种寄托、一种情感上的温暖。
剪掉双翼的鸟儿无法放飞梦想,丧失双桨的船只怎能泛舟江湖?有些时候,教育与其是让学生得到什么,不如说是让学生不要失去什么。让我们相信,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成长能力,他们需要的是最明智的帮助,而不是束缚其自然姿态和自由心境充分发展的帮助!让我们放放手,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空间,还学生以顽皮,保留学生应有的纯洁、天真、情趣、快乐,允许他们自由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