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
  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如在教学“千位数大小的比较”时,教师在两个纸箱里装了很多0—9数字的纸片,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甲组,乙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抽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字,数字可随意放,可调整,谁组成的数字大谁就赢。当甲组的一位同学抽时,老师问:你想抽几?为什么想抽9?如果你抽到9想放在哪个位上?为什么想放在千位?并让学生抽,摆在数位上,说明为什么这样摆?依此四轮,抽完后,老师再允许学生调整一次各位上的数字,最后得出哪组赢。
  这样,通过过教师的情景创设,学生的分组游戏,动手操作,说想法,讲原因,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启迪激励,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励是创新的动力。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4.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创新活动的开展。5.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6.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
  三、创设悬念,激发求欲,培养创新思维
  悬念是创新的起点。学生有好奇心就会主动地去探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时,教师提出:“谁到过北京,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吗?”学生回答“没有”,老师接着说:“今天带大家到北京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学生就会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老师抓住机会,告诉学生今天就来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看看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这样,短短几分钟的引入,学生的情绪高涨了,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强烈欲望被激发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求知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问题的巧妙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参与实践,灵活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是获得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求知的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一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摸,感知圆柱的侧面积是一个曲面,并让学生自己猜想圆柱形纸盒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并独立操作,动手剪开,自己去探求发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立刻说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并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活动加以证实,并且说出计算展开面面积的条件,再和圆柱相对应各部分加以联系比较,就推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了现实,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灵活多变,思维敏捷,随时应变,对于数学疑难问题提出较多的思路分析,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学应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总之,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时期学生学习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分析,总结经验,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造福社会。
其他文献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改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现将自己买践上的一点体会,作以总结。  一、加强新课改的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正确把握  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认且字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
期刊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一、好的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
期刊
实验可以推翻理论,但理论永远推翻不了实验。——丁肇中  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既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行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新课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求  新课标对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具体来讲有九个指标:实验观察能力、基本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投入的情感态度、意志毅力、合作能力、自我认知能力。
期刊
材料作文中的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是让学生随随便便,毫无节制的写题目。实际上让考生选择一种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立意和标题。在百媚千红中,只写擅长的那一种。  根据限定材料的拟题客观上经过了两个阶段:提炼和还原。提炼是一种解读原材料的概括能力。“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高考题是对各种图形综合比照后对图形关系的精炼概括。还原是根据已有材料的联想能力(尤其是相似,类比联想能力)的体现。是把提炼出的哲理再次还
期刊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积极探索知识、获取能力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思想政治课学习也是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方式多样,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思想政治课较为枯燥、抽象,如果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就不会有
期刊
《木兰诗》开头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的“唧唧”一词,课本注解是:“机杼声.一说叹息声”。兼采二说,无法确定含义。工具书上有四个义项:叹息声,机杼声,虫鸣声,马鸣声。都认为是拟声词,但含义也不确定。  历来的解读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依据诗歌内容和意境做判断。虫鸣声观点认为是从户外的虫声引出木兰的活动,是托物起兴。这样仅从表达手法分析,脱离了与内容的关联,所以教材不采用
期刊
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总量的45%,列说、读、写语言活动之首。听力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知识的接受,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及交际能力培养的水平。而初中英语作为起始课,听力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学习习惯的关键。  一、教学分析  初中英语听力的具体要求为两级:第一级,能听懂课堂用语,基本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的概要;第二级,增加了能听懂基本上没有生词,浅于所学语言知识的英美人
期刊
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各类灾害不期而至,惨痛的生态教训,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重视,我国为此作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决策,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立足“渗透”,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问题为主线,“协调人口、资源、环境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
期刊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的情景,实施任务型教学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培养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1.利用多媒体实行情景教学  现代教学,不能停步在过去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而应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