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喜媛 在《人民公安》《广西文学》《南方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鲁迅文学院西南六省第四届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获2017年全国公安文联“长征路上的坚守”优秀奖,并入选《长征路上的坚守》文集。
一
九十四岁的祖母到底体恤人,赶在水稻收割前驾鹤西去了。
车轮滚滚,归心似箭。车到村子门口,田里的稻穗弯着腰,铆足了劲收浆,再等十天,粒粒饱满,颗颗滚圆,就可以动镰刀开割了。
闯入眼帘的是一幅异景:从硬化了的田埂边,从飘香的稻穗上,耸起十多个巨型灯笼状白气球,一字形排开,足有两层楼高,下系白色布条,上书“前世典范后人楷模”“苍松常葱翠美德留千古”等挽联……引颈观望,青山为背景,蓝天为底色,别有一番庄严气派。
行一箭之地,至旧屋祠堂外的大门,昔日已成废墟的祠堂外赫然冒出一座紫色大门,门楣下书“沉痛悼念”四字,两边圆柱上写有“梅吐玉容含孝意柳托金色动衷情”的挽联。门前蹲着两个金色麒麟。地上散落的电线,让人意识到这是充气的门楼。
数载未归故土,早已耳闻人们对红白喜事的操办呈芝麻开花状态,民风民俗正在悄然变化。这回祖母辞别红尘,原本以为几位并不富庶的叔叔断不会跟风侈靡,当下正提倡厚养薄葬。但眼前这阵势,看来无疑是要厚葬我的祖母了。
祖母的灵柩停放在我家堂屋。未进家门,又让人耳目一新。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兴建的两层红砖楼房,久无人居住。年初,兄耗资数万元,在叔叔们的大力支持下,翻建了屋前五百多平米的场院,四周装有白色的葫芦秆,地面还没来得及抹水泥,没料到就这样仓促地派上了用场。用钢管撑起两块巨大的遮阳布,足有十余丈宽,从场院的西头搭到五叔家的东头,四周挂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卖身葬父”等二十四孝图,顶上悬有几十丈长白孝布,西边搭一个简易戏台,台后用铁丝穿一块玫瑰红幕布,空余地散放一些桌子板凳。两张牌桌正在开工,不时有披麻戴孝的人影在晃动……
亡者为大。一上堂屋码头,和我一同回来的大姐就哭开了。我默默跟在身后,勾着头,终未开腔。
祖母育有五儿,无女,曾瘫痪在床五年,且又是高龄归西。生前叔叔们已尽孝,理应当作白喜事来办,灵堂前自然少了那番伤肝伤肺的哭丧,好不容易盼着个哭丧的,母亲和婶婶等人出来迎接,劝大姐莫哭了,莫哭了。
祖母的灵柩停在堂屋的右边,她静静地躺在那儿,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眉开眼笑地来迎接远道而归的亲人了。我恍惚看见,八十九年前的一天,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她三根黄头发,手挽小竹箩,里面装两件破衣裳,从村子刚才挂白灯笼的小道上,从三公里外的梅塘村,晃着赢弱的身子,迈着碎步而来,含着泪花而来,空着肚子而来,来到四房冲投奔她的姑母。她怯生生地跨过祠堂门槛,拜见当保长的姑父。后来因为聪明伶俐,深得保长喜欢,于是成了彭家的童养媳妇,掌管着几十口人的事务,十六岁那年生下我父亲。十六年过后刚初中毕业,玉面长身的父亲被来乡里招兵的军官选中。部队出发那天,我祖母怀里揣了把菜刀,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出家门,同样走在这条进村的小路上,想去拦住她的宝贝大儿子。目不识丁的祖母哪里知道,同样的一条路,五岁那年她走在这条路上投奔她的姑母,是新生;这一次,为人母的她走在這条路上,断送的是他儿子一生的前程!当她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父亲面前时,二话不说,将菜刀递到我父亲手里说,把我杀了吧,杀了我你才去当兵。结果可想而知,军官摇头叹息,以孝为先的父亲当兵不成,日后通过努力,成为村小学的负责人。因父亲文韬武略,能说会道,遭人妒贤嫉能,后又被奸人所陷,被迫回家务农,即便在平反昭雪的年代,他也不屑去击鼓鸣冤,仰人鼻息。更严重的是,祖母阻拦儿子当兵的举动,被村干部在大会小会上当成反面典型,四个叔叔均被取消报名参军的资格,四叔曾考上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因筹不到学费而辍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疼子也好,害子也罢,反正祖母两眼一闭,双腿儿一伸,远离了喧嚣红尘。功也好,过也罢,留给他人去评论。
轮到我给祖母磕头烧香,我的目光望向挂在墙上的父亲和早已作古的祖父。这种锥心的痛,在2008年夏天,烙印心头。那一次,我和大姐像两只寒号鸟,狼狈回家为父亲奔丧,跌跪在堂屋左侧……
此刻,千言万语哽咽在喉,竟无语凝咽,怎奈天人相隔。乍见父亲,突然有了回家的感觉。原来,天下做孩儿的,无论你富贵贫贱,父母在哪,你的根就在哪,家就在哪……
切断回忆,抹干泪水,忙着和众亲友相认。母亲找来几块孝布递给我和大姐等人。见堂妹们都将它绑在臂膀上,我也试着绑上。想起以前小时在家,父亲帮人当礼生,将一块蓝布条绑在臂膀上,我曾问过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蓝布非亲戚关系,只是作为一种礼性。如此想来,似乎对祖母不恭,便扯了下来,抖开盖在头上,左拉右扯,不是短了就是窄了,一折腾,颈子上竟冒出汗来。啐道,这扯孝布的也忒小气了,为什么不弄个宽一点儿的好让人戴呢?母亲听了笑着解释,说是父亲办丧事时剩下的旧布,新孝布由婶婶发放。我四下一打量,才发现早我们回来两天的堂妹们戴的孝布果真鲜白得多。我一把将旧孝布捋下来。很快,嫂子替我和大姐找来新孝布,又帮我绑在头上,感觉舒服美气得多了。心下不由得自我嘲笑,女人真是虚荣,即便是在做孝子贤孙时,也不忘仪态。
二
板凳还未坐热,有个鼻尖冒汗、围着围裙、满手油腻、貌似厨娘的人来吆喝:吃饭了,吃饭了!
母亲见我对这人多看了一眼,说,厨房包给别人了,做孝子的当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用管,就连挖墓穴这种事都有专人承包。
我一愣,明白如今农村壮劳力都已外出务工,红白喜事各种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记得以前,家里老了人,做孝子的累得要脱层皮!既要闹丧堂,又要闹厨房,几天几夜熬下来,黑头黑脸,眼睛成了大熊猫。莫讲别的,光几十桌碗筷、调羹,就得挨家挨户去借。 再看场院,两个牌桌上就有婶婶和嫂子,坐在那儿镇定自若地打牌。孝子还有空打牌,这要搁在以前,打死人都不会相信,可如今大势所趋,难道某一个人还想移风易俗,让人戳脊梁骨?!且湖南人素来是人情急如火,没钱当鼎锅。
正说话,六大碗菜已摆上桌,五荤一素,全是地道的湘菜。几乎每碗都离不开辣椒。有水煮鲜鱼、油豆腐炒肉片、酸炒牛筋……味道也还可口,一桌两百一十元,用母亲的话说,不贵。母亲既说不贵,想必是实惠的,于是就心安理得地吃起来。数了一下,十一桌,八人一桌,有个别的还没坐满,有人把盏,有人夹菜。其中有一桌人,全是陌生的面孔,尤其几个女子,颇有几分姿色,一问才知原来是戏班子成员。另有几桌,皆是老弱病残,有些个是隔壁几个村子的。不得不承认,岁月是把凿子,当年灯芯划得出血痕的美少妇,岁月这把锋利的凿子,已在她们的脸上凿下纵横阡陌的沟壑。当年曾一拳打得死牛的壮汉,已赖于拐杖,走一步颤颤巍巍的。
他们怎么都在这儿吃饭?是来挂人情的吗?我悄悄问母亲。
母亲回说,现在图的是人气,谁愿意来,餐餐都有好酒好饭款待。我颔首,明白湖南人的热情好客,这就是传说中时兴的吃流水席了。
提供免费的酒饭不算,晚上若有人来打牌,主家还得发钱,按人脑壳算,六十块钱一个人。
我愤然,说给赌博的人发红包,这样不好,助长了歪风邪气。
同桌的二婶笑了,说侄女呃,人家屋里办丧事都是这么子做的,不是怪事,你若不给,人家就会说主家小气,不会登你家的门。
一个年轻小伙子,嘴里唱着诺,酒来了咧!我道是谁,抬头看去,原是头缠孝布的二堂弟,一手提桶,一手拿瓢斟酒来了,冷眼看去甚是滑稽,貌似店里的酒保。众人不由得“扑哧”一声,二堂弟也腼腆地笑了。
酒是主家自供的,当然是本地的米酒,只要你好那一口,任何人都可以敞开喝。如若不喝,也没人强求,一切像在自个儿家里般随意。若不是有披麻戴孝的人影晃动,门口贴着绿色的挽联,还以为是红喜事呢。
我的目光越过香气腾腾的饭菜,夕阳已无力地坠进西边山坳里,天色慢慢暗下来,四周的山峦似乎伸手可及。世界上一切似乎都有生命的迹象,只是我的祖母静静地躺在棺柩里,我的祖父和父亲在墙上微微地笑着。我想,除了那些早已作古的先人,尚有山神、树神、水神……在山巅,在树梢,在云端。当然,还有在座的亲朋好友,他们的先人也静静地安息在地底下,但活着的人仍然得活着,日子依然得过下去,明天的太阳还是从东方升起,因此啊,奶奶,请你别生气!你离开这个世界了,原谅我们还在你眼皮底下吃喝玩乐,谈笑风生。
犹记得当年我父亲病危时,他把我叫到耳边,从喉管里艰难地发出嘶哑的残音,说夜里梦到“黑白无常”拿着铁链套着他的颈子要拖走,让我请奶奶烧几片纸钱儿。当时,我父亲的病榻就是靠近五叔家这头的东厢房,我走出房间,见祖母坐在西厢房的屋檐下,大热的天,手里拿着把蒲扇,一下一下,慢悠悠地摇着。那时祖母身体尚健,行动自如。我走到她面前,转达了父亲这个小小的意愿。谁知她皱了下眉头,淡淡地说,莫信那些个,你爸是病糊涂了。
我讶然,僵在那几秒钟,心生悲凉。要知道,父亲在我生活的那个城市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掏出电话本,给家里的叔叔打电话,先是嘱咐不要把他的病情告知于祖母,二是提出如今物价上涨,要求把祖母的零花钱从以前的十元提高到二十元。
六十六岁的病父,朝不保夕,尚在为他耄耋之年的老母牵肠挂肚。相形见绌呀,是我不孝。父亲住院期间,把生命的主动权交到我手里,我却听信医生的话,轻易放飞了父亲的生命之线,第二天就把他送回了老家,十天后他死不瞑目!我算什么东西,禽兽不如啊!为这,我曾自我鞭挞,深刻忏悔,写了篇散文《骨子里的疼痛》,刊发在某刊物上。
人各有命,富贵在天。我不难理解祖母,举手之劳固然挽救不了我父亲的生命,奉旨前来捉拿我父亲的“黑白无常”亦不会为了几片纸钱而饶过我父亲。要不,农村的俗话不会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挨到五更明。”祖母当时已知我父亲油尽灯枯,自然回天无力,总不至于因为大儿子的先行离去而寻死觅活吧。我祖母遭遇晚年丧子之痛,我父亲何尝没有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打击?父亲去世十年前,我年仅二十九岁的二姐,红颜薄命,撒手人寰!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大火烧在对面山岭上,谁都喜欢跑去看热闹。只有刀割着自个儿肉了,才知道什么叫痛!
三
吃罢晚餐,戏班子一名年轻女子上台打招呼,今晚唱花鼓戏——《老少配》。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的地方戏曲,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音乐主要是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与广西桂林的彩调一样,各有千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老百姓所喜爱。
晚上八点半,开始唱花鼓戏。戏台上巨大的LED显示屏,打出一个巨大的白底蓝色楷体“奠”字,接着显示出我祖母的遗像。上头有“哀思”二字,配一副“云山常做伴松柏永为邻”的挽联。我心下赞叹,商家此举很是明智,既得孝家的欢心,同时又博得了观众的眼球。想我祖母,一生默默无闻,亡故后居然也上了荧屏,荧屏中的祖母慈眉善目,笑吟吟地注视台下的乡邻。
一个头戴瓜皮帽,鼻梁上像涂了坨白鸡屎的三花子(小丑)上来,用祁東本地话打开台,讲好话,声音洪亮,吐字干净,话又押韵,数快板似的。台下坐满了人,前后几个村子的男女老少,但凡会走的、走得动的,都想来听听,花鼓戏到底长什么样。以前农村的白喜事,都是打渔鼓,几十年没什么更新。到最后,台下坐的观众屈指可数,别说打渔鼓的鼓不起劲,就连主家脸上都尴尬,结果钱花了,丧堂却暖不起来。听戏好比人的胃口,天天吃人参燕窝,也会腻味。这一回,不知是谁的主意,居然请来了花鼓戏。三千块钱一场,一天一场,共三场。 我们九个做孙女的坐在屋檐下东头,和场上所有乡邻一样,酒足饭饱,静等好戏开场。
西头屋檐下摆有两台电脑,一男一女正在幕后操作,配背景和台词。这不,戏台前边已打出电子屏:今晚演出——《老少配》。我寻思,这个,就是花鼓戏的新颖之处吧,对于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村民来说,自然极具吸引力。
三花子鼓起腮帮子,好话泼水样地不停歇。台下的观众不时扭颈朝我们望,有人笑着提醒:港(讲)好话喽,讨红包了。戏未开始前,主事的就来和孝子们商量过,一次性包个六百元钱准数了。三花子接过红包,眼睛发亮,当场拆开,又唱了几句收尾的好话,高高兴兴地从后台下去,一个身着红色古装的小生开始登场……
大堂弟点燃一串长鞭炮。声音响彻山村,硝烟弥漫在场院上空,林中的鸟儿被惊得扑棱着翅膀,草下的虫子吓得噤若寒蝉,连二叔家的黄狗都夹着尾巴溜回自个儿窝里去了,台下的观众洗耳恭听。我想,方圆十里八里的人都来给祖母闹丧堂,这个时候她是幸福的,传说人刚落气,他(她)的灵魂前七天会歇在高处。我不知道,此刻,我祖母的灵魂会歇在何处。我转到堂屋里,想要添三炷香,却见香火正旺,一对白蜡烛闪烁。
乡里狮子乡里舞。小生一开口,唱的是我们本地祁东土话。少顷,一小旦登场,往那戏台上一站,杨柳腰一摆,兰花指一跷,开始自报家门,但见她,华服生辉,明眸如水,胜似那出水芙蓉。她轻启朱唇,声音如早春的黄鹂,把个祁东土话咬字清楚,再加上台词通俗,基本上七字一句,句句押韵,唱腔纯朴,听起来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坐在我旁边的大姐听得眉开眼笑,说,在外地讲家乡话,總觉得好土,现在才晓得,原来我们祁东花鼓戏,用土话唱出来,又顺口,又好听!
正在兴头上,四婶从码头上走来,问哪儿还有空板凳。原来,又来了一群人,场下早已座无虚席,他们就站着听。
堂妹去屋里瞅,大年晚上哪有砧板空?我们只好挤着点坐,腾出两条板凳,以尽待客之道。
场下不时有人拿出手机来拍照,堂弟用茶盘托着散装纸烟,逐个逐个散了几遍,无论男女,每人两支。戏到精彩处,后台便会炸出一串鞭炮,以示鼓励。
戏唱到大半,接近高潮。两个堂妹出现在人群中,一个捧了箱糖果,另一个负责散发,见人脑壳点,每人一份。所谓的糖果,事先用红色塑料袋包好,有一抓葵瓜子,一抓炒花生,几块芝麻饼干,两个苹果。有的全家老少,得了四五包,堆在大腿上。有些揣进口袋里,并不急着拆开来吃,仍津津有味地盯着戏台子……唱戏的时而娇滴滴,时而怒冲冲;时而笑得花枝乱颤,时而哭得稀里哗啦。台下的人呢,张着嘴,歪着头,也有涎水流下来不自知的。真应了那句俗话——唱戏的癫子,看戏的呆子。
听完戏,洗漱完毕。守夜是男人们的事,我和大姐在五叔家二楼靠东的卧室休息。
山里的夜,清凉舒适,盖一床夏凉被刚刚合适。默默躺下来,心里忏悔:奶奶,对不起,你离世了.我们还照样呼呼大睡。
清晨,从堂屋传来哀曲。舒缓,低沉,悲凉,在整个山村回荡,听来令人惆怅……我默默踱到西边的阳台上,西边的阳台与母亲家的阳台刚好隔着场院。俯视布篷下,场院空旷,地上满是果皮纸屑,叔叔们坐在堂屋门口,因睡眠不足而疲惫不堪的模样。在娘亲没有下葬之前,他们做孝子的心时时悬着,虽说厨房包了出去,可毕竟有无数烦琐的礼节事项,环环相扣,哪一环都不能出任何差错。
这会儿,我突然发现戏台前贴一副蓝纸白字的挽联——“花鼓惊乡邻众目含酸千滴泪,悲声挽慈母寸心欲断九回肠”,横批为“哀悼彭门赵艮秀老孺人千古”。戏台前边有电子屏预告:今天的花鼓戏为——《张古董磨豆腐》。这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戏,因剧情跌宕、言辞粗犷、动作性强、生活气息浓,深得百姓喜爱。
祖母明晚再在阳间住一宿,就要被送往土地的深处,高山才是千年屋,辞别凡间永不还。人活百岁,在世上终究还是过客。
上午十一点半,第三场花鼓戏《朱买臣卖柴》唱完了。那个三花子又来到台上讲好话讨红包。
……老奶奶福寿长,全家大小莫太悲伤。
兄弟个个有气量,花鼓唱了有三场。
别个赚钱一箱箱,你屋里当得开银行。
大年三十夜晚来扎账,全家数钱数到天光。
百块的票子冒(没)得当放,一捆捆地来垫床。
五十块的票子冒得当放,张张扯起克糊纱窗。
十块的二十块的冒得当放,沓沓捧起砌围墙。
你屋里前面有个金坑,你屋里后头有银塘。
金子银子会生崽崽,生起那崽崽有几箩筐。
开场来把好话港(讲),百块的票子红央央。
起头包了六百块,六和大顺好吉昌,冒把师傅来看轻(轻读枪)。你屋里头文也有,武也有,文定国来武安邦。
老奶奶曾孙崽读书天天向上,考试次次得头名。
北大清华任你选,漂得海来留得洋。
孙子孙女个个在远当(外地的意思),千里迢迢回家乡。
为了奶奶添热闹,姊姊妹妹舍得花钱粮。
小车子排起有十来部长,孙女个个长得好漂亮,尤其有副好心肠……
三花子摇头晃脑,唾沫四溅,那个小旦也坐到乐器班子旁边,跷起二郎腿,见缝插针地吆喝:嗨……老板还要加点红包哦!
三花子仍接着唱:
我的好话泼水样,
我的喉咙急起和钵子样,
多多少少加点点,
伸手莫打笑面郎,
等于少抽两包芙蓉王,
你姊姊妹妹赶紧赶忙打个商量….
小旦的眼睛不时朝我们所坐的屋檐下睃,逮准时机又插进话来:嗨……特别是那孙子孙女,个个都长得蛮漂亮哦!
大姐哈哈大笑,几个堂妹也被唱得坐立不安,我则醉心于三花子的唱词,叹服这三寸不烂之舌,忙着录视频。
到最后,好话唱了一炷香的时间,三花子共得一千二百元红包才下场。 戏终人散,唱戏的怀里揣着厚厚的人民币,满意而归。
四
据安排,今晚有上山夜歌扯懒婆娘的节目,上午来了三个歌师。
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亡者开路,来向神明问卜吉凶。
傍晚,见几个叔叔穿麻束带,神情肃穆,跟着歌师走进祖母临终的后厢房,我也赶紧跟在他们屁股后面。
一个中年男子歌师,手持一截细竹子,竹子上端贴一张画有天书般的符号,站在我祖母床铺前,摇动竹竿,口里念念有词,常人听不真切,也听不明白。歌师唱罢微微鞠躬,说出我祖母的姓名及生辰八字,道明要引领她的灵魂出门。
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屋角和窗户都结满了蜘蛛网,白色的墙壁已泛黄,一张年代久远的老式架子床,被褥垫子皆空,唯有几件旧衣裳搭在床尾,一只衣袖垂下来,显得空荡荡的,孤零零的……
一个脚跨两个世纪,活了近一百岁的老人,她全部的家当就剩几件廉价的衣服,我不由得鼻子发酸,眼睛发热。她上无片瓦,几间房屋还不够儿子一人一间。没有工资和任何收入,银行无一分钱存款,她是多么的一穷二白!在农村,情况大多如此,劳累一生,到最后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
我祖母六十岁开始吃轮供饭。五年前因跌了一跤,医治无效,瘫痪在床五年,身上连褥疮都没生。除了她自己爱干净,当然与儿子媳妇五年如一日的侍奉密不可分,当时医生断定她只能活五个月,可她硬是活了五年,她是多么的坚强!
她曾说,我这身体,没啥毛病,看样子能活一百岁,我想活着,看看这花花世界……宁在世上挨,莫在土里埋。由此可见,祖母是多么的热爱生命!
打卦马上开始,我拉回飘忽的思绪。
在这儿,不得不补充说明一下:打卦是一种流行在我国南方的道教问卜仪式,它是旧时的一种迷信活动。“卦”是工具,用两块蚌壳或兽角尖做成。长约三寸,似竹笋,分成两半。打卦的人口中念念有词,把卦望空一丢,掷以问神,观其俯仰以占卜吉凶。论阴卦、阳卦、宝卦,确定吉凶,宝卦为吉。
在我们当地,有人死九卦之说(意为亡者的九个心愿)。丧事打卦,要在三个不同的场合下完成:首次是在亡者临终的床前,第二次在出祠堂的大路上,第三次是在停放棺椁的大门口。每次要掷三个不同结果的卦才算数,分别是宝卦、阴卦和阳卦。歌师以亡者的口吻在其孝子贤孙面前讲述她的心愿及牵挂,据说颇为灵验。若是谁能得到亡者的一个卦,那是一件很引以为豪的事情。小时曾亲眼所见,一个得了卦的孝女,哭得呼天抢地,眼泪满天飞,头在棺椁上碰得砰砰作响,额角流血,三五个人都扯不起来。
问卜开始,室内肃静。歌师口中念念有词,开坛请师,又朝我祖母的床位作了三下揖,详细禀明自己的身份和所要问的事情(某某地某某人现求某某神明指示某某事情……),其中我听得真切的有彭門赵艮秀老孺人,接着用双手合住一对牛角做的卦,举过头,卦在手中一捻,望空一丢,但听“吧嗒”一声,卦散作两瓣,一瓣朝天,一瓣朝地。叔叔们先前垂首静跪,这会儿纷纷将头伸得像鹭鸶一样,目光齐刷刷地盯着那两瓣卦。歌师满意地点点头,确定是吉象一宝卦。
第二卦求的是阴卦。歌师连续打了四五次,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地提醒,结果落地的卦总是一瓣朝天,一瓣朝地,就是求不到阴卦。歌师皱起了眉头,拉长音调,做戚戚状地唱: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为的是哪一桩?
卦打不转,表示没有猜中亡者的心思。有时为了一卦,子孙脚都跪麻,年长者得扶着墙壁才起得来。
有乡邻在旁边嘀咕,老人家有点转弯,想要做子孙的多跪一下……你看你看,你们做孝子的半跪着,怪不得老人家不满意。二叔三叔都已年过花甲,几兄弟相互扭头你望望我的膝盖,我看看你的膝盖,最后都老老实实双膝跪地。有什么法子呢?最后一次侍奉老母亲,不管你有几岁,不管你贫穷富贵,在父母亲面前,谈何尊严!
我忙起身,走到屋檐下,朝正在玩字牌的大姐招手说,打卦了,还不快来看看?
大姐忙跟过来跪在我旁边。少顷,在场院上玩字牌的几个堂妹及婶婶和嫂子都跟了进来,悄悄跪下。
二叔突然闷声提示,看是不是她舍不得死,想再活几年。五叔也跟着附和。歌师把这意思编成了顺口又押韵的两句话,结果拖长声调,将卦望空中一丢,拉长声音慢声唱道:要打个阴卦,转回来……结果,两瓣卦同时俯地,为阴卦。
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真是活人耶!
第三个卦求的是阳卦。打了七八次,还是打不转。结果四个叔叔一个卦也没得,倒是我兄长得了一卦,意思是祖母念及我父亲走在她前头,要叔叔们多关照老嫂和侄子。
我甚感汗颜,我父亲去世后,四个叔叔念我母亲年事已高,没要我母亲赡养祖母,已是仁至义尽。
众人又在议论:老人家真是聪明,在生的四个儿子一个卦都不给,莫得罪了哪一个。
下午三点,太阳毒辣辣的,气温三十几度。礼生在广播里喊:准备接外家(娘家)人了,各人送来的花圈挽联各人自己举。
出发前,有两个叔打着赤脚。礼生说,现在不同以前,孝意在,个个看得见,不必要打赤脚了,当心石头沙子硌脚。
来帮忙的乡邻,举着凉伞,乐队吹吹打打,开始上路。长房孙子捧着灵牌走在前面,披麻戴孝的队伍像一条白色的长龙,逶迤前行。经过别的村子时,家家户户倾巢而出,有些直接跑到路边来瞧热闹,步行一公里,翻过一座山,见几辆车停在山脚下的公路上,一条金龙杵在那儿,有穿白绸缎制服的乐手侍立一旁。我们下了坡,人人已是汗流浃背,再加上孝帽遮挡,密不透风,后颈的头发可以拧出水来。在礼生的指挥下,我们停步不前,跪在路边迎接,等客人全部通过,外家为主的人经过时,手往上一抬,意思是免礼,起身,孝家才能起身。
在我们当地,有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的规矩。
谢天谢地,叔侄(祖父的亲戚)不需要兴师动众地接,倒省去了许多事儿。
五
送亡者上山前的晚餐是正餐,要吃十大碗。在此,请容我费几句笔墨,描述一下当地的农村酒席。 所谓酒席有十大碗菜。碗是那种大海碗,第一碗是糖水湘莲;第二碗是带皮子的羊肉;第三碗是甲鱼;第四碗是一坨正方形的猪肘子,三斤重,炖熟后整个端上桌来,负责安排散菜的人需端去厨房用刀切成八大块,方便一人一块。接下来无非是鸡、鱼、猪肚;第十碗是丸子,即团圆的意思。这种丸子,不同于市场上那种。它是用新鲜猪肉剁碎成末,拌以生粉,用手揉搓成小圆球状,大如马蹄。待清水烧开,倒入,翻滚上浮后捞起,撒入胡椒粉,咬一口,鲜香滑爽,老少皆爱。
十碗菜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第六碗的烟笋。提起湖南烟笋,简直令人垂涎欲滴。它委实颇具地方特色,取材于春天肥嫩的笋子,晒干后烟熏而成。吃时提前一两天放在凉水里浸泡,中途换几次水,手感软嫩后斜切成丝,切好后放入大锅里添满水煮开,再用文火煮半个小时。捞出后再倒入无油的干锅里,翻炒到没有水分,再放入食用油,煸出香味,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慢煨,盖上盖子。中途翻动一下,加入整只干辣椒,快收汁前下蒜瓣,淋蚝油撒鸡精拌匀,就此,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烟笋就可以出锅了。它香辣、滑嫩,有嚼劲,伴有一丝淡淡的烟火味,是下饭独一无二的佳肴,素有烟笋下饭、鼎锅刮烂之说。
总之,整个晚宴,场院上灯火通明,宾朋满座,谈笑风生,鞭炮腾起蘑菇云,大乐止小乐长奏。我母亲事先在开席前给祖母献上饭菜。记得小时,但凡家里有点好吃的菜肴,不用父亲开口,我母亲事先就会舀一碗最好的,打发我们姊妹给祖父祖母送过去。相比农村老人病后凄惨的遭遇,我祖母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撤了席,众人都在剔牙叙闲话。我突然发现一只大黄狗,嘴里衔着只熟鸡,打五叔家那头的厨房急急行来,从场院经过,神色张皇。我用手一指,众人大呼小叫:狗叼鸡了!狗叼鸡了!
有人调侃,这狗蛮聪明,懒得和你一口一口地偷,索性叼一只回去慢慢吃。
有人欲起身去撵。
有人劝,算了,狗都咬过了,谁还敢吃?
有人认出是二婶家的狗。二婶回过神来,跺脚,跳起来去追,嘴里骂着,死狗,死狗!肯定是叼回去给它崽崽吃……
大黄狗回头望了女主人一眼,虽面有怯色,还是舍不得丢下口中的美食,径直溜回家去……
都说虎口夺食,没想到今晚竟弄出个狗口夺食来,众人觉得蛮好玩,个个哈哈大笑。
六
晚上八半点,开始唱上山夜歌一扯懒婆娘。
唱夜歌扯懒婆娘是流传在湖南及周边不少地区的民间曲艺,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多用于丧事之时表达哀思,进行祭奠,孝子在守灵的时候请夜歌师来唱夜歌,并以鼓声伴和,曲调古朴,音韵悲凉。
一个年约四旬的高个子男人,站在大门口,戴着扩音器,昂着头,身子微微摇晃着,用本地话开始唱起来……
观众竟不到一桌人,且大多发染雪霜。
自家三桌人在场院上打字牌。叔叔们看不下去,拢过来催,你们做孝子的都不去听歌,坐在这里打牌,给人家看了像话吗?
有人鼻子里应一声.其他人干脆充耳不闻,眼睛盯着手里的字牌。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叫年轻人去听扯懒婆娘,就等于听催眠曲,打牌可以通宵劲头鼓鼓的。
我侧耳听了一下,没听到开头,闻得几句是:
不唱天来不唱地,听唱一本生死记。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生死总由南北斗,人无二世凡间行。
一失人身万劫难,人无两世在凡间。
人在凡间走一度。思想红尘有多久?
百年嫦娥千秋岁,人心不似水长流。
父子夫妻哪长久?人生似鸟同林宿。
大限来时各自飞,情重恩深也分离。
山中也有千年树,谁人百岁留得住?
世间难逢百岁翁,月残花谢一场空。
人在凡间一口气,争啥长短争么气?
事业繁华一旦空,谁人在世与天同?
不管聪明多么巧,谁道春雷一声讨。
终赴山头土一堆,肠断儿女哭不回。
不说荣华与富贵,哪个死时有人替?
贫穷自在富贵忧,大限到头一齐丢。
十点钟,听众得了糖果,一炷香后,陆续离去,堂屋里除了几个歌师,几个叔叔就成了听众。歌师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称唇干舌燥,歇一下。母亲吩咐煮糖水蛋给他们吃夜宵。
深夜两点,开始“起粮仓”。不知什么时候,棺椁前设一桌案,上面放着个装有五谷杂粮的盘子,两个陶瓷罐子(大如旧时家中的食盐罐)o一个五十多岁的歌师在桌案前打躬作揖,又化了几片纸钱,嘴里唱了几句众人听不懂的词,先后由孝子贤孙分长幼开始起粮。
轮到我上粮时,旁边有人教我,先给奶奶作三个揖,左右两手交叉,放在面前五谷杂粮的盘子里,一手抓一把,左手将粮放进右边的罐子里,右手将粮放迸左边的罐子里。还别说,反着手做事,虽别扭,倒也新鲜有趣。
待塞滿了粮罐,歌师用红布将两个罐子封好,用白线绑紧,然后捧到我祖母的棺椁下面,嘴里念念有词。据说在封棺时放入棺内,给祖母带到阴间去,将来在那一头五谷丰登,谷满仓,粮满缸。
不多久,歌师叫众孝子在堂屋前排好队,准备散种子。何为种子?就是盘子里剩下的五谷杂粮。传统的说法就是照顾好亡故的亲人,还得庇佑活着的家人。
由于五代同堂,人员众多,围成个扇形都挤挤挨挨,再加上谁都想多得些种子。歌师还在做准备,众人就扯起孝衣的前襟,拉得宽宽的,足以包下一个大南瓜……
歌师端着一盘种子,一边唱一边散,每人一小抓,不过十来颗,个个牢牢兜好,视若宝贝。先后分了三次,也不过半两重。散完种子,歌师嘱咐自个儿包好了,放在枕头底下睡三个晚上,煮饭的时候选几颗好的掺进去吃了,称将来屋里养的鸡鸭见风就长,喂的猪和牛一样。虽然大多数人什么都不养殖,还是深以为然。
得了种子,已是深夜两点多,接下来还要在天亮前封棺、抓柩。我们这些做孙女儿的呵欠连天,各人忙不迭地摸向床铺,守灵是儿孙的事。其中有人三夜都没合眼,脑袋像打晕的鸡。六天六夜,迎来送往,孝子们只能咬紧牙关硬撑。
七
出殡那天早晨,举完家祭,九点钟,礼生指挥送亡者上山。两个乐器班子,吹吹打打,八个抬夫抬着我祖母的灵柩,起棍时,猛喝一声:“嗨!”浩浩荡荡朝村子的山坳出发。
送丧的“龙”在乡间小路上翻滚腾挪,田里的稻穗一片金黄,池塘田埂上随处可见橘子树,橘子当阳的地方呈黄色,背阴处尚青,看一眼酸口水直流。奶奶在世时最爱吃橘子了,没想到,今年的橘子她吃不上了。来到她长眠的山脚下,有两棵近百年的柿子树,仰视,高丈余,居然还挂着青青的柿子,真是树活百年易,人活百岁难。小时,它们曾是全生产队人最大的企盼、最美的水果。如今,村民连摘都懒得摘,任它熟了给鸟啄,鸟儿要是吃不过来,就由它落在地上,人们连腰都懒得弯。有什么法子呢?人的胃口只有那么大,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柚子、橘子、桃子和李果,谁还稀罕这老掉牙的东西呢?
祖母长眠处是一块新开的墓地,周围是屏风般的山峦,可以看得到她生前的房舍,屋前屋后的菜地果园,和五岁时她进村的那条路……还有葬在我家后山的父亲和爷爷,以及同村亡故了的乡邻。
把祖母送到墓穴处,送葬的人洒下几滴泪水,扯掉孝布,转回来,吃完午宴,先后离开,奔赴各自的住处,继续他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 韦露
一
九十四岁的祖母到底体恤人,赶在水稻收割前驾鹤西去了。
车轮滚滚,归心似箭。车到村子门口,田里的稻穗弯着腰,铆足了劲收浆,再等十天,粒粒饱满,颗颗滚圆,就可以动镰刀开割了。
闯入眼帘的是一幅异景:从硬化了的田埂边,从飘香的稻穗上,耸起十多个巨型灯笼状白气球,一字形排开,足有两层楼高,下系白色布条,上书“前世典范后人楷模”“苍松常葱翠美德留千古”等挽联……引颈观望,青山为背景,蓝天为底色,别有一番庄严气派。
行一箭之地,至旧屋祠堂外的大门,昔日已成废墟的祠堂外赫然冒出一座紫色大门,门楣下书“沉痛悼念”四字,两边圆柱上写有“梅吐玉容含孝意柳托金色动衷情”的挽联。门前蹲着两个金色麒麟。地上散落的电线,让人意识到这是充气的门楼。
数载未归故土,早已耳闻人们对红白喜事的操办呈芝麻开花状态,民风民俗正在悄然变化。这回祖母辞别红尘,原本以为几位并不富庶的叔叔断不会跟风侈靡,当下正提倡厚养薄葬。但眼前这阵势,看来无疑是要厚葬我的祖母了。
祖母的灵柩停放在我家堂屋。未进家门,又让人耳目一新。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兴建的两层红砖楼房,久无人居住。年初,兄耗资数万元,在叔叔们的大力支持下,翻建了屋前五百多平米的场院,四周装有白色的葫芦秆,地面还没来得及抹水泥,没料到就这样仓促地派上了用场。用钢管撑起两块巨大的遮阳布,足有十余丈宽,从场院的西头搭到五叔家的东头,四周挂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卖身葬父”等二十四孝图,顶上悬有几十丈长白孝布,西边搭一个简易戏台,台后用铁丝穿一块玫瑰红幕布,空余地散放一些桌子板凳。两张牌桌正在开工,不时有披麻戴孝的人影在晃动……
亡者为大。一上堂屋码头,和我一同回来的大姐就哭开了。我默默跟在身后,勾着头,终未开腔。
祖母育有五儿,无女,曾瘫痪在床五年,且又是高龄归西。生前叔叔们已尽孝,理应当作白喜事来办,灵堂前自然少了那番伤肝伤肺的哭丧,好不容易盼着个哭丧的,母亲和婶婶等人出来迎接,劝大姐莫哭了,莫哭了。
祖母的灵柩停在堂屋的右边,她静静地躺在那儿,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眉开眼笑地来迎接远道而归的亲人了。我恍惚看见,八十九年前的一天,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她三根黄头发,手挽小竹箩,里面装两件破衣裳,从村子刚才挂白灯笼的小道上,从三公里外的梅塘村,晃着赢弱的身子,迈着碎步而来,含着泪花而来,空着肚子而来,来到四房冲投奔她的姑母。她怯生生地跨过祠堂门槛,拜见当保长的姑父。后来因为聪明伶俐,深得保长喜欢,于是成了彭家的童养媳妇,掌管着几十口人的事务,十六岁那年生下我父亲。十六年过后刚初中毕业,玉面长身的父亲被来乡里招兵的军官选中。部队出发那天,我祖母怀里揣了把菜刀,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出家门,同样走在这条进村的小路上,想去拦住她的宝贝大儿子。目不识丁的祖母哪里知道,同样的一条路,五岁那年她走在这条路上投奔她的姑母,是新生;这一次,为人母的她走在這条路上,断送的是他儿子一生的前程!当她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父亲面前时,二话不说,将菜刀递到我父亲手里说,把我杀了吧,杀了我你才去当兵。结果可想而知,军官摇头叹息,以孝为先的父亲当兵不成,日后通过努力,成为村小学的负责人。因父亲文韬武略,能说会道,遭人妒贤嫉能,后又被奸人所陷,被迫回家务农,即便在平反昭雪的年代,他也不屑去击鼓鸣冤,仰人鼻息。更严重的是,祖母阻拦儿子当兵的举动,被村干部在大会小会上当成反面典型,四个叔叔均被取消报名参军的资格,四叔曾考上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因筹不到学费而辍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疼子也好,害子也罢,反正祖母两眼一闭,双腿儿一伸,远离了喧嚣红尘。功也好,过也罢,留给他人去评论。
轮到我给祖母磕头烧香,我的目光望向挂在墙上的父亲和早已作古的祖父。这种锥心的痛,在2008年夏天,烙印心头。那一次,我和大姐像两只寒号鸟,狼狈回家为父亲奔丧,跌跪在堂屋左侧……
此刻,千言万语哽咽在喉,竟无语凝咽,怎奈天人相隔。乍见父亲,突然有了回家的感觉。原来,天下做孩儿的,无论你富贵贫贱,父母在哪,你的根就在哪,家就在哪……
切断回忆,抹干泪水,忙着和众亲友相认。母亲找来几块孝布递给我和大姐等人。见堂妹们都将它绑在臂膀上,我也试着绑上。想起以前小时在家,父亲帮人当礼生,将一块蓝布条绑在臂膀上,我曾问过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蓝布非亲戚关系,只是作为一种礼性。如此想来,似乎对祖母不恭,便扯了下来,抖开盖在头上,左拉右扯,不是短了就是窄了,一折腾,颈子上竟冒出汗来。啐道,这扯孝布的也忒小气了,为什么不弄个宽一点儿的好让人戴呢?母亲听了笑着解释,说是父亲办丧事时剩下的旧布,新孝布由婶婶发放。我四下一打量,才发现早我们回来两天的堂妹们戴的孝布果真鲜白得多。我一把将旧孝布捋下来。很快,嫂子替我和大姐找来新孝布,又帮我绑在头上,感觉舒服美气得多了。心下不由得自我嘲笑,女人真是虚荣,即便是在做孝子贤孙时,也不忘仪态。
二
板凳还未坐热,有个鼻尖冒汗、围着围裙、满手油腻、貌似厨娘的人来吆喝:吃饭了,吃饭了!
母亲见我对这人多看了一眼,说,厨房包给别人了,做孝子的当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用管,就连挖墓穴这种事都有专人承包。
我一愣,明白如今农村壮劳力都已外出务工,红白喜事各种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记得以前,家里老了人,做孝子的累得要脱层皮!既要闹丧堂,又要闹厨房,几天几夜熬下来,黑头黑脸,眼睛成了大熊猫。莫讲别的,光几十桌碗筷、调羹,就得挨家挨户去借。 再看场院,两个牌桌上就有婶婶和嫂子,坐在那儿镇定自若地打牌。孝子还有空打牌,这要搁在以前,打死人都不会相信,可如今大势所趋,难道某一个人还想移风易俗,让人戳脊梁骨?!且湖南人素来是人情急如火,没钱当鼎锅。
正说话,六大碗菜已摆上桌,五荤一素,全是地道的湘菜。几乎每碗都离不开辣椒。有水煮鲜鱼、油豆腐炒肉片、酸炒牛筋……味道也还可口,一桌两百一十元,用母亲的话说,不贵。母亲既说不贵,想必是实惠的,于是就心安理得地吃起来。数了一下,十一桌,八人一桌,有个别的还没坐满,有人把盏,有人夹菜。其中有一桌人,全是陌生的面孔,尤其几个女子,颇有几分姿色,一问才知原来是戏班子成员。另有几桌,皆是老弱病残,有些个是隔壁几个村子的。不得不承认,岁月是把凿子,当年灯芯划得出血痕的美少妇,岁月这把锋利的凿子,已在她们的脸上凿下纵横阡陌的沟壑。当年曾一拳打得死牛的壮汉,已赖于拐杖,走一步颤颤巍巍的。
他们怎么都在这儿吃饭?是来挂人情的吗?我悄悄问母亲。
母亲回说,现在图的是人气,谁愿意来,餐餐都有好酒好饭款待。我颔首,明白湖南人的热情好客,这就是传说中时兴的吃流水席了。
提供免费的酒饭不算,晚上若有人来打牌,主家还得发钱,按人脑壳算,六十块钱一个人。
我愤然,说给赌博的人发红包,这样不好,助长了歪风邪气。
同桌的二婶笑了,说侄女呃,人家屋里办丧事都是这么子做的,不是怪事,你若不给,人家就会说主家小气,不会登你家的门。
一个年轻小伙子,嘴里唱着诺,酒来了咧!我道是谁,抬头看去,原是头缠孝布的二堂弟,一手提桶,一手拿瓢斟酒来了,冷眼看去甚是滑稽,貌似店里的酒保。众人不由得“扑哧”一声,二堂弟也腼腆地笑了。
酒是主家自供的,当然是本地的米酒,只要你好那一口,任何人都可以敞开喝。如若不喝,也没人强求,一切像在自个儿家里般随意。若不是有披麻戴孝的人影晃动,门口贴着绿色的挽联,还以为是红喜事呢。
我的目光越过香气腾腾的饭菜,夕阳已无力地坠进西边山坳里,天色慢慢暗下来,四周的山峦似乎伸手可及。世界上一切似乎都有生命的迹象,只是我的祖母静静地躺在棺柩里,我的祖父和父亲在墙上微微地笑着。我想,除了那些早已作古的先人,尚有山神、树神、水神……在山巅,在树梢,在云端。当然,还有在座的亲朋好友,他们的先人也静静地安息在地底下,但活着的人仍然得活着,日子依然得过下去,明天的太阳还是从东方升起,因此啊,奶奶,请你别生气!你离开这个世界了,原谅我们还在你眼皮底下吃喝玩乐,谈笑风生。
犹记得当年我父亲病危时,他把我叫到耳边,从喉管里艰难地发出嘶哑的残音,说夜里梦到“黑白无常”拿着铁链套着他的颈子要拖走,让我请奶奶烧几片纸钱儿。当时,我父亲的病榻就是靠近五叔家这头的东厢房,我走出房间,见祖母坐在西厢房的屋檐下,大热的天,手里拿着把蒲扇,一下一下,慢悠悠地摇着。那时祖母身体尚健,行动自如。我走到她面前,转达了父亲这个小小的意愿。谁知她皱了下眉头,淡淡地说,莫信那些个,你爸是病糊涂了。
我讶然,僵在那几秒钟,心生悲凉。要知道,父亲在我生活的那个城市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掏出电话本,给家里的叔叔打电话,先是嘱咐不要把他的病情告知于祖母,二是提出如今物价上涨,要求把祖母的零花钱从以前的十元提高到二十元。
六十六岁的病父,朝不保夕,尚在为他耄耋之年的老母牵肠挂肚。相形见绌呀,是我不孝。父亲住院期间,把生命的主动权交到我手里,我却听信医生的话,轻易放飞了父亲的生命之线,第二天就把他送回了老家,十天后他死不瞑目!我算什么东西,禽兽不如啊!为这,我曾自我鞭挞,深刻忏悔,写了篇散文《骨子里的疼痛》,刊发在某刊物上。
人各有命,富贵在天。我不难理解祖母,举手之劳固然挽救不了我父亲的生命,奉旨前来捉拿我父亲的“黑白无常”亦不会为了几片纸钱而饶过我父亲。要不,农村的俗话不会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挨到五更明。”祖母当时已知我父亲油尽灯枯,自然回天无力,总不至于因为大儿子的先行离去而寻死觅活吧。我祖母遭遇晚年丧子之痛,我父亲何尝没有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打击?父亲去世十年前,我年仅二十九岁的二姐,红颜薄命,撒手人寰!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大火烧在对面山岭上,谁都喜欢跑去看热闹。只有刀割着自个儿肉了,才知道什么叫痛!
三
吃罢晚餐,戏班子一名年轻女子上台打招呼,今晚唱花鼓戏——《老少配》。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的地方戏曲,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音乐主要是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与广西桂林的彩调一样,各有千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老百姓所喜爱。
晚上八点半,开始唱花鼓戏。戏台上巨大的LED显示屏,打出一个巨大的白底蓝色楷体“奠”字,接着显示出我祖母的遗像。上头有“哀思”二字,配一副“云山常做伴松柏永为邻”的挽联。我心下赞叹,商家此举很是明智,既得孝家的欢心,同时又博得了观众的眼球。想我祖母,一生默默无闻,亡故后居然也上了荧屏,荧屏中的祖母慈眉善目,笑吟吟地注视台下的乡邻。
一个头戴瓜皮帽,鼻梁上像涂了坨白鸡屎的三花子(小丑)上来,用祁東本地话打开台,讲好话,声音洪亮,吐字干净,话又押韵,数快板似的。台下坐满了人,前后几个村子的男女老少,但凡会走的、走得动的,都想来听听,花鼓戏到底长什么样。以前农村的白喜事,都是打渔鼓,几十年没什么更新。到最后,台下坐的观众屈指可数,别说打渔鼓的鼓不起劲,就连主家脸上都尴尬,结果钱花了,丧堂却暖不起来。听戏好比人的胃口,天天吃人参燕窝,也会腻味。这一回,不知是谁的主意,居然请来了花鼓戏。三千块钱一场,一天一场,共三场。 我们九个做孙女的坐在屋檐下东头,和场上所有乡邻一样,酒足饭饱,静等好戏开场。
西头屋檐下摆有两台电脑,一男一女正在幕后操作,配背景和台词。这不,戏台前边已打出电子屏:今晚演出——《老少配》。我寻思,这个,就是花鼓戏的新颖之处吧,对于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村民来说,自然极具吸引力。
三花子鼓起腮帮子,好话泼水样地不停歇。台下的观众不时扭颈朝我们望,有人笑着提醒:港(讲)好话喽,讨红包了。戏未开始前,主事的就来和孝子们商量过,一次性包个六百元钱准数了。三花子接过红包,眼睛发亮,当场拆开,又唱了几句收尾的好话,高高兴兴地从后台下去,一个身着红色古装的小生开始登场……
大堂弟点燃一串长鞭炮。声音响彻山村,硝烟弥漫在场院上空,林中的鸟儿被惊得扑棱着翅膀,草下的虫子吓得噤若寒蝉,连二叔家的黄狗都夹着尾巴溜回自个儿窝里去了,台下的观众洗耳恭听。我想,方圆十里八里的人都来给祖母闹丧堂,这个时候她是幸福的,传说人刚落气,他(她)的灵魂前七天会歇在高处。我不知道,此刻,我祖母的灵魂会歇在何处。我转到堂屋里,想要添三炷香,却见香火正旺,一对白蜡烛闪烁。
乡里狮子乡里舞。小生一开口,唱的是我们本地祁东土话。少顷,一小旦登场,往那戏台上一站,杨柳腰一摆,兰花指一跷,开始自报家门,但见她,华服生辉,明眸如水,胜似那出水芙蓉。她轻启朱唇,声音如早春的黄鹂,把个祁东土话咬字清楚,再加上台词通俗,基本上七字一句,句句押韵,唱腔纯朴,听起来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坐在我旁边的大姐听得眉开眼笑,说,在外地讲家乡话,總觉得好土,现在才晓得,原来我们祁东花鼓戏,用土话唱出来,又顺口,又好听!
正在兴头上,四婶从码头上走来,问哪儿还有空板凳。原来,又来了一群人,场下早已座无虚席,他们就站着听。
堂妹去屋里瞅,大年晚上哪有砧板空?我们只好挤着点坐,腾出两条板凳,以尽待客之道。
场下不时有人拿出手机来拍照,堂弟用茶盘托着散装纸烟,逐个逐个散了几遍,无论男女,每人两支。戏到精彩处,后台便会炸出一串鞭炮,以示鼓励。
戏唱到大半,接近高潮。两个堂妹出现在人群中,一个捧了箱糖果,另一个负责散发,见人脑壳点,每人一份。所谓的糖果,事先用红色塑料袋包好,有一抓葵瓜子,一抓炒花生,几块芝麻饼干,两个苹果。有的全家老少,得了四五包,堆在大腿上。有些揣进口袋里,并不急着拆开来吃,仍津津有味地盯着戏台子……唱戏的时而娇滴滴,时而怒冲冲;时而笑得花枝乱颤,时而哭得稀里哗啦。台下的人呢,张着嘴,歪着头,也有涎水流下来不自知的。真应了那句俗话——唱戏的癫子,看戏的呆子。
听完戏,洗漱完毕。守夜是男人们的事,我和大姐在五叔家二楼靠东的卧室休息。
山里的夜,清凉舒适,盖一床夏凉被刚刚合适。默默躺下来,心里忏悔:奶奶,对不起,你离世了.我们还照样呼呼大睡。
清晨,从堂屋传来哀曲。舒缓,低沉,悲凉,在整个山村回荡,听来令人惆怅……我默默踱到西边的阳台上,西边的阳台与母亲家的阳台刚好隔着场院。俯视布篷下,场院空旷,地上满是果皮纸屑,叔叔们坐在堂屋门口,因睡眠不足而疲惫不堪的模样。在娘亲没有下葬之前,他们做孝子的心时时悬着,虽说厨房包了出去,可毕竟有无数烦琐的礼节事项,环环相扣,哪一环都不能出任何差错。
这会儿,我突然发现戏台前贴一副蓝纸白字的挽联——“花鼓惊乡邻众目含酸千滴泪,悲声挽慈母寸心欲断九回肠”,横批为“哀悼彭门赵艮秀老孺人千古”。戏台前边有电子屏预告:今天的花鼓戏为——《张古董磨豆腐》。这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戏,因剧情跌宕、言辞粗犷、动作性强、生活气息浓,深得百姓喜爱。
祖母明晚再在阳间住一宿,就要被送往土地的深处,高山才是千年屋,辞别凡间永不还。人活百岁,在世上终究还是过客。
上午十一点半,第三场花鼓戏《朱买臣卖柴》唱完了。那个三花子又来到台上讲好话讨红包。
……老奶奶福寿长,全家大小莫太悲伤。
兄弟个个有气量,花鼓唱了有三场。
别个赚钱一箱箱,你屋里当得开银行。
大年三十夜晚来扎账,全家数钱数到天光。
百块的票子冒(没)得当放,一捆捆地来垫床。
五十块的票子冒得当放,张张扯起克糊纱窗。
十块的二十块的冒得当放,沓沓捧起砌围墙。
你屋里前面有个金坑,你屋里后头有银塘。
金子银子会生崽崽,生起那崽崽有几箩筐。
开场来把好话港(讲),百块的票子红央央。
起头包了六百块,六和大顺好吉昌,冒把师傅来看轻(轻读枪)。你屋里头文也有,武也有,文定国来武安邦。
老奶奶曾孙崽读书天天向上,考试次次得头名。
北大清华任你选,漂得海来留得洋。
孙子孙女个个在远当(外地的意思),千里迢迢回家乡。
为了奶奶添热闹,姊姊妹妹舍得花钱粮。
小车子排起有十来部长,孙女个个长得好漂亮,尤其有副好心肠……
三花子摇头晃脑,唾沫四溅,那个小旦也坐到乐器班子旁边,跷起二郎腿,见缝插针地吆喝:嗨……老板还要加点红包哦!
三花子仍接着唱:
我的好话泼水样,
我的喉咙急起和钵子样,
多多少少加点点,
伸手莫打笑面郎,
等于少抽两包芙蓉王,
你姊姊妹妹赶紧赶忙打个商量….
小旦的眼睛不时朝我们所坐的屋檐下睃,逮准时机又插进话来:嗨……特别是那孙子孙女,个个都长得蛮漂亮哦!
大姐哈哈大笑,几个堂妹也被唱得坐立不安,我则醉心于三花子的唱词,叹服这三寸不烂之舌,忙着录视频。
到最后,好话唱了一炷香的时间,三花子共得一千二百元红包才下场。 戏终人散,唱戏的怀里揣着厚厚的人民币,满意而归。
四
据安排,今晚有上山夜歌扯懒婆娘的节目,上午来了三个歌师。
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亡者开路,来向神明问卜吉凶。
傍晚,见几个叔叔穿麻束带,神情肃穆,跟着歌师走进祖母临终的后厢房,我也赶紧跟在他们屁股后面。
一个中年男子歌师,手持一截细竹子,竹子上端贴一张画有天书般的符号,站在我祖母床铺前,摇动竹竿,口里念念有词,常人听不真切,也听不明白。歌师唱罢微微鞠躬,说出我祖母的姓名及生辰八字,道明要引领她的灵魂出门。
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屋角和窗户都结满了蜘蛛网,白色的墙壁已泛黄,一张年代久远的老式架子床,被褥垫子皆空,唯有几件旧衣裳搭在床尾,一只衣袖垂下来,显得空荡荡的,孤零零的……
一个脚跨两个世纪,活了近一百岁的老人,她全部的家当就剩几件廉价的衣服,我不由得鼻子发酸,眼睛发热。她上无片瓦,几间房屋还不够儿子一人一间。没有工资和任何收入,银行无一分钱存款,她是多么的一穷二白!在农村,情况大多如此,劳累一生,到最后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
我祖母六十岁开始吃轮供饭。五年前因跌了一跤,医治无效,瘫痪在床五年,身上连褥疮都没生。除了她自己爱干净,当然与儿子媳妇五年如一日的侍奉密不可分,当时医生断定她只能活五个月,可她硬是活了五年,她是多么的坚强!
她曾说,我这身体,没啥毛病,看样子能活一百岁,我想活着,看看这花花世界……宁在世上挨,莫在土里埋。由此可见,祖母是多么的热爱生命!
打卦马上开始,我拉回飘忽的思绪。
在这儿,不得不补充说明一下:打卦是一种流行在我国南方的道教问卜仪式,它是旧时的一种迷信活动。“卦”是工具,用两块蚌壳或兽角尖做成。长约三寸,似竹笋,分成两半。打卦的人口中念念有词,把卦望空一丢,掷以问神,观其俯仰以占卜吉凶。论阴卦、阳卦、宝卦,确定吉凶,宝卦为吉。
在我们当地,有人死九卦之说(意为亡者的九个心愿)。丧事打卦,要在三个不同的场合下完成:首次是在亡者临终的床前,第二次在出祠堂的大路上,第三次是在停放棺椁的大门口。每次要掷三个不同结果的卦才算数,分别是宝卦、阴卦和阳卦。歌师以亡者的口吻在其孝子贤孙面前讲述她的心愿及牵挂,据说颇为灵验。若是谁能得到亡者的一个卦,那是一件很引以为豪的事情。小时曾亲眼所见,一个得了卦的孝女,哭得呼天抢地,眼泪满天飞,头在棺椁上碰得砰砰作响,额角流血,三五个人都扯不起来。
问卜开始,室内肃静。歌师口中念念有词,开坛请师,又朝我祖母的床位作了三下揖,详细禀明自己的身份和所要问的事情(某某地某某人现求某某神明指示某某事情……),其中我听得真切的有彭門赵艮秀老孺人,接着用双手合住一对牛角做的卦,举过头,卦在手中一捻,望空一丢,但听“吧嗒”一声,卦散作两瓣,一瓣朝天,一瓣朝地。叔叔们先前垂首静跪,这会儿纷纷将头伸得像鹭鸶一样,目光齐刷刷地盯着那两瓣卦。歌师满意地点点头,确定是吉象一宝卦。
第二卦求的是阴卦。歌师连续打了四五次,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地提醒,结果落地的卦总是一瓣朝天,一瓣朝地,就是求不到阴卦。歌师皱起了眉头,拉长音调,做戚戚状地唱: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为的是哪一桩?
卦打不转,表示没有猜中亡者的心思。有时为了一卦,子孙脚都跪麻,年长者得扶着墙壁才起得来。
有乡邻在旁边嘀咕,老人家有点转弯,想要做子孙的多跪一下……你看你看,你们做孝子的半跪着,怪不得老人家不满意。二叔三叔都已年过花甲,几兄弟相互扭头你望望我的膝盖,我看看你的膝盖,最后都老老实实双膝跪地。有什么法子呢?最后一次侍奉老母亲,不管你有几岁,不管你贫穷富贵,在父母亲面前,谈何尊严!
我忙起身,走到屋檐下,朝正在玩字牌的大姐招手说,打卦了,还不快来看看?
大姐忙跟过来跪在我旁边。少顷,在场院上玩字牌的几个堂妹及婶婶和嫂子都跟了进来,悄悄跪下。
二叔突然闷声提示,看是不是她舍不得死,想再活几年。五叔也跟着附和。歌师把这意思编成了顺口又押韵的两句话,结果拖长声调,将卦望空中一丢,拉长声音慢声唱道:要打个阴卦,转回来……结果,两瓣卦同时俯地,为阴卦。
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真是活人耶!
第三个卦求的是阳卦。打了七八次,还是打不转。结果四个叔叔一个卦也没得,倒是我兄长得了一卦,意思是祖母念及我父亲走在她前头,要叔叔们多关照老嫂和侄子。
我甚感汗颜,我父亲去世后,四个叔叔念我母亲年事已高,没要我母亲赡养祖母,已是仁至义尽。
众人又在议论:老人家真是聪明,在生的四个儿子一个卦都不给,莫得罪了哪一个。
下午三点,太阳毒辣辣的,气温三十几度。礼生在广播里喊:准备接外家(娘家)人了,各人送来的花圈挽联各人自己举。
出发前,有两个叔打着赤脚。礼生说,现在不同以前,孝意在,个个看得见,不必要打赤脚了,当心石头沙子硌脚。
来帮忙的乡邻,举着凉伞,乐队吹吹打打,开始上路。长房孙子捧着灵牌走在前面,披麻戴孝的队伍像一条白色的长龙,逶迤前行。经过别的村子时,家家户户倾巢而出,有些直接跑到路边来瞧热闹,步行一公里,翻过一座山,见几辆车停在山脚下的公路上,一条金龙杵在那儿,有穿白绸缎制服的乐手侍立一旁。我们下了坡,人人已是汗流浃背,再加上孝帽遮挡,密不透风,后颈的头发可以拧出水来。在礼生的指挥下,我们停步不前,跪在路边迎接,等客人全部通过,外家为主的人经过时,手往上一抬,意思是免礼,起身,孝家才能起身。
在我们当地,有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的规矩。
谢天谢地,叔侄(祖父的亲戚)不需要兴师动众地接,倒省去了许多事儿。
五
送亡者上山前的晚餐是正餐,要吃十大碗。在此,请容我费几句笔墨,描述一下当地的农村酒席。 所谓酒席有十大碗菜。碗是那种大海碗,第一碗是糖水湘莲;第二碗是带皮子的羊肉;第三碗是甲鱼;第四碗是一坨正方形的猪肘子,三斤重,炖熟后整个端上桌来,负责安排散菜的人需端去厨房用刀切成八大块,方便一人一块。接下来无非是鸡、鱼、猪肚;第十碗是丸子,即团圆的意思。这种丸子,不同于市场上那种。它是用新鲜猪肉剁碎成末,拌以生粉,用手揉搓成小圆球状,大如马蹄。待清水烧开,倒入,翻滚上浮后捞起,撒入胡椒粉,咬一口,鲜香滑爽,老少皆爱。
十碗菜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第六碗的烟笋。提起湖南烟笋,简直令人垂涎欲滴。它委实颇具地方特色,取材于春天肥嫩的笋子,晒干后烟熏而成。吃时提前一两天放在凉水里浸泡,中途换几次水,手感软嫩后斜切成丝,切好后放入大锅里添满水煮开,再用文火煮半个小时。捞出后再倒入无油的干锅里,翻炒到没有水分,再放入食用油,煸出香味,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慢煨,盖上盖子。中途翻动一下,加入整只干辣椒,快收汁前下蒜瓣,淋蚝油撒鸡精拌匀,就此,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烟笋就可以出锅了。它香辣、滑嫩,有嚼劲,伴有一丝淡淡的烟火味,是下饭独一无二的佳肴,素有烟笋下饭、鼎锅刮烂之说。
总之,整个晚宴,场院上灯火通明,宾朋满座,谈笑风生,鞭炮腾起蘑菇云,大乐止小乐长奏。我母亲事先在开席前给祖母献上饭菜。记得小时,但凡家里有点好吃的菜肴,不用父亲开口,我母亲事先就会舀一碗最好的,打发我们姊妹给祖父祖母送过去。相比农村老人病后凄惨的遭遇,我祖母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撤了席,众人都在剔牙叙闲话。我突然发现一只大黄狗,嘴里衔着只熟鸡,打五叔家那头的厨房急急行来,从场院经过,神色张皇。我用手一指,众人大呼小叫:狗叼鸡了!狗叼鸡了!
有人调侃,这狗蛮聪明,懒得和你一口一口地偷,索性叼一只回去慢慢吃。
有人欲起身去撵。
有人劝,算了,狗都咬过了,谁还敢吃?
有人认出是二婶家的狗。二婶回过神来,跺脚,跳起来去追,嘴里骂着,死狗,死狗!肯定是叼回去给它崽崽吃……
大黄狗回头望了女主人一眼,虽面有怯色,还是舍不得丢下口中的美食,径直溜回家去……
都说虎口夺食,没想到今晚竟弄出个狗口夺食来,众人觉得蛮好玩,个个哈哈大笑。
六
晚上八半点,开始唱上山夜歌一扯懒婆娘。
唱夜歌扯懒婆娘是流传在湖南及周边不少地区的民间曲艺,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多用于丧事之时表达哀思,进行祭奠,孝子在守灵的时候请夜歌师来唱夜歌,并以鼓声伴和,曲调古朴,音韵悲凉。
一个年约四旬的高个子男人,站在大门口,戴着扩音器,昂着头,身子微微摇晃着,用本地话开始唱起来……
观众竟不到一桌人,且大多发染雪霜。
自家三桌人在场院上打字牌。叔叔们看不下去,拢过来催,你们做孝子的都不去听歌,坐在这里打牌,给人家看了像话吗?
有人鼻子里应一声.其他人干脆充耳不闻,眼睛盯着手里的字牌。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叫年轻人去听扯懒婆娘,就等于听催眠曲,打牌可以通宵劲头鼓鼓的。
我侧耳听了一下,没听到开头,闻得几句是:
不唱天来不唱地,听唱一本生死记。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生死总由南北斗,人无二世凡间行。
一失人身万劫难,人无两世在凡间。
人在凡间走一度。思想红尘有多久?
百年嫦娥千秋岁,人心不似水长流。
父子夫妻哪长久?人生似鸟同林宿。
大限来时各自飞,情重恩深也分离。
山中也有千年树,谁人百岁留得住?
世间难逢百岁翁,月残花谢一场空。
人在凡间一口气,争啥长短争么气?
事业繁华一旦空,谁人在世与天同?
不管聪明多么巧,谁道春雷一声讨。
终赴山头土一堆,肠断儿女哭不回。
不说荣华与富贵,哪个死时有人替?
贫穷自在富贵忧,大限到头一齐丢。
十点钟,听众得了糖果,一炷香后,陆续离去,堂屋里除了几个歌师,几个叔叔就成了听众。歌师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称唇干舌燥,歇一下。母亲吩咐煮糖水蛋给他们吃夜宵。
深夜两点,开始“起粮仓”。不知什么时候,棺椁前设一桌案,上面放着个装有五谷杂粮的盘子,两个陶瓷罐子(大如旧时家中的食盐罐)o一个五十多岁的歌师在桌案前打躬作揖,又化了几片纸钱,嘴里唱了几句众人听不懂的词,先后由孝子贤孙分长幼开始起粮。
轮到我上粮时,旁边有人教我,先给奶奶作三个揖,左右两手交叉,放在面前五谷杂粮的盘子里,一手抓一把,左手将粮放进右边的罐子里,右手将粮放迸左边的罐子里。还别说,反着手做事,虽别扭,倒也新鲜有趣。
待塞滿了粮罐,歌师用红布将两个罐子封好,用白线绑紧,然后捧到我祖母的棺椁下面,嘴里念念有词。据说在封棺时放入棺内,给祖母带到阴间去,将来在那一头五谷丰登,谷满仓,粮满缸。
不多久,歌师叫众孝子在堂屋前排好队,准备散种子。何为种子?就是盘子里剩下的五谷杂粮。传统的说法就是照顾好亡故的亲人,还得庇佑活着的家人。
由于五代同堂,人员众多,围成个扇形都挤挤挨挨,再加上谁都想多得些种子。歌师还在做准备,众人就扯起孝衣的前襟,拉得宽宽的,足以包下一个大南瓜……
歌师端着一盘种子,一边唱一边散,每人一小抓,不过十来颗,个个牢牢兜好,视若宝贝。先后分了三次,也不过半两重。散完种子,歌师嘱咐自个儿包好了,放在枕头底下睡三个晚上,煮饭的时候选几颗好的掺进去吃了,称将来屋里养的鸡鸭见风就长,喂的猪和牛一样。虽然大多数人什么都不养殖,还是深以为然。
得了种子,已是深夜两点多,接下来还要在天亮前封棺、抓柩。我们这些做孙女儿的呵欠连天,各人忙不迭地摸向床铺,守灵是儿孙的事。其中有人三夜都没合眼,脑袋像打晕的鸡。六天六夜,迎来送往,孝子们只能咬紧牙关硬撑。
七
出殡那天早晨,举完家祭,九点钟,礼生指挥送亡者上山。两个乐器班子,吹吹打打,八个抬夫抬着我祖母的灵柩,起棍时,猛喝一声:“嗨!”浩浩荡荡朝村子的山坳出发。
送丧的“龙”在乡间小路上翻滚腾挪,田里的稻穗一片金黄,池塘田埂上随处可见橘子树,橘子当阳的地方呈黄色,背阴处尚青,看一眼酸口水直流。奶奶在世时最爱吃橘子了,没想到,今年的橘子她吃不上了。来到她长眠的山脚下,有两棵近百年的柿子树,仰视,高丈余,居然还挂着青青的柿子,真是树活百年易,人活百岁难。小时,它们曾是全生产队人最大的企盼、最美的水果。如今,村民连摘都懒得摘,任它熟了给鸟啄,鸟儿要是吃不过来,就由它落在地上,人们连腰都懒得弯。有什么法子呢?人的胃口只有那么大,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柚子、橘子、桃子和李果,谁还稀罕这老掉牙的东西呢?
祖母长眠处是一块新开的墓地,周围是屏风般的山峦,可以看得到她生前的房舍,屋前屋后的菜地果园,和五岁时她进村的那条路……还有葬在我家后山的父亲和爷爷,以及同村亡故了的乡邻。
把祖母送到墓穴处,送葬的人洒下几滴泪水,扯掉孝布,转回来,吃完午宴,先后离开,奔赴各自的住处,继续他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 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