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葬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喜媛 在《人民公安》《广西文学》《南方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鲁迅文学院西南六省第四届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获2017年全国公安文联“长征路上的坚守”优秀奖,并入选《长征路上的坚守》文集。
  一
  九十四岁的祖母到底体恤人,赶在水稻收割前驾鹤西去了。
  车轮滚滚,归心似箭。车到村子门口,田里的稻穗弯着腰,铆足了劲收浆,再等十天,粒粒饱满,颗颗滚圆,就可以动镰刀开割了。
  闯入眼帘的是一幅异景:从硬化了的田埂边,从飘香的稻穗上,耸起十多个巨型灯笼状白气球,一字形排开,足有两层楼高,下系白色布条,上书“前世典范后人楷模”“苍松常葱翠美德留千古”等挽联……引颈观望,青山为背景,蓝天为底色,别有一番庄严气派。
  行一箭之地,至旧屋祠堂外的大门,昔日已成废墟的祠堂外赫然冒出一座紫色大门,门楣下书“沉痛悼念”四字,两边圆柱上写有“梅吐玉容含孝意柳托金色动衷情”的挽联。门前蹲着两个金色麒麟。地上散落的电线,让人意识到这是充气的门楼。
  数载未归故土,早已耳闻人们对红白喜事的操办呈芝麻开花状态,民风民俗正在悄然变化。这回祖母辞别红尘,原本以为几位并不富庶的叔叔断不会跟风侈靡,当下正提倡厚养薄葬。但眼前这阵势,看来无疑是要厚葬我的祖母了。
  祖母的灵柩停放在我家堂屋。未进家门,又让人耳目一新。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兴建的两层红砖楼房,久无人居住。年初,兄耗资数万元,在叔叔们的大力支持下,翻建了屋前五百多平米的场院,四周装有白色的葫芦秆,地面还没来得及抹水泥,没料到就这样仓促地派上了用场。用钢管撑起两块巨大的遮阳布,足有十余丈宽,从场院的西头搭到五叔家的东头,四周挂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卖身葬父”等二十四孝图,顶上悬有几十丈长白孝布,西边搭一个简易戏台,台后用铁丝穿一块玫瑰红幕布,空余地散放一些桌子板凳。两张牌桌正在开工,不时有披麻戴孝的人影在晃动……
  亡者为大。一上堂屋码头,和我一同回来的大姐就哭开了。我默默跟在身后,勾着头,终未开腔。
  祖母育有五儿,无女,曾瘫痪在床五年,且又是高龄归西。生前叔叔们已尽孝,理应当作白喜事来办,灵堂前自然少了那番伤肝伤肺的哭丧,好不容易盼着个哭丧的,母亲和婶婶等人出来迎接,劝大姐莫哭了,莫哭了。
  祖母的灵柩停在堂屋的右边,她静静地躺在那儿,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眉开眼笑地来迎接远道而归的亲人了。我恍惚看见,八十九年前的一天,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她三根黄头发,手挽小竹箩,里面装两件破衣裳,从村子刚才挂白灯笼的小道上,从三公里外的梅塘村,晃着赢弱的身子,迈着碎步而来,含着泪花而来,空着肚子而来,来到四房冲投奔她的姑母。她怯生生地跨过祠堂门槛,拜见当保长的姑父。后来因为聪明伶俐,深得保长喜欢,于是成了彭家的童养媳妇,掌管着几十口人的事务,十六岁那年生下我父亲。十六年过后刚初中毕业,玉面长身的父亲被来乡里招兵的军官选中。部队出发那天,我祖母怀里揣了把菜刀,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出家门,同样走在这条进村的小路上,想去拦住她的宝贝大儿子。目不识丁的祖母哪里知道,同样的一条路,五岁那年她走在这条路上投奔她的姑母,是新生;这一次,为人母的她走在這条路上,断送的是他儿子一生的前程!当她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父亲面前时,二话不说,将菜刀递到我父亲手里说,把我杀了吧,杀了我你才去当兵。结果可想而知,军官摇头叹息,以孝为先的父亲当兵不成,日后通过努力,成为村小学的负责人。因父亲文韬武略,能说会道,遭人妒贤嫉能,后又被奸人所陷,被迫回家务农,即便在平反昭雪的年代,他也不屑去击鼓鸣冤,仰人鼻息。更严重的是,祖母阻拦儿子当兵的举动,被村干部在大会小会上当成反面典型,四个叔叔均被取消报名参军的资格,四叔曾考上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因筹不到学费而辍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疼子也好,害子也罢,反正祖母两眼一闭,双腿儿一伸,远离了喧嚣红尘。功也好,过也罢,留给他人去评论。
  轮到我给祖母磕头烧香,我的目光望向挂在墙上的父亲和早已作古的祖父。这种锥心的痛,在2008年夏天,烙印心头。那一次,我和大姐像两只寒号鸟,狼狈回家为父亲奔丧,跌跪在堂屋左侧……
  此刻,千言万语哽咽在喉,竟无语凝咽,怎奈天人相隔。乍见父亲,突然有了回家的感觉。原来,天下做孩儿的,无论你富贵贫贱,父母在哪,你的根就在哪,家就在哪……
  切断回忆,抹干泪水,忙着和众亲友相认。母亲找来几块孝布递给我和大姐等人。见堂妹们都将它绑在臂膀上,我也试着绑上。想起以前小时在家,父亲帮人当礼生,将一块蓝布条绑在臂膀上,我曾问过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蓝布非亲戚关系,只是作为一种礼性。如此想来,似乎对祖母不恭,便扯了下来,抖开盖在头上,左拉右扯,不是短了就是窄了,一折腾,颈子上竟冒出汗来。啐道,这扯孝布的也忒小气了,为什么不弄个宽一点儿的好让人戴呢?母亲听了笑着解释,说是父亲办丧事时剩下的旧布,新孝布由婶婶发放。我四下一打量,才发现早我们回来两天的堂妹们戴的孝布果真鲜白得多。我一把将旧孝布捋下来。很快,嫂子替我和大姐找来新孝布,又帮我绑在头上,感觉舒服美气得多了。心下不由得自我嘲笑,女人真是虚荣,即便是在做孝子贤孙时,也不忘仪态。
  二
  板凳还未坐热,有个鼻尖冒汗、围着围裙、满手油腻、貌似厨娘的人来吆喝:吃饭了,吃饭了!
  母亲见我对这人多看了一眼,说,厨房包给别人了,做孝子的当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用管,就连挖墓穴这种事都有专人承包。
  我一愣,明白如今农村壮劳力都已外出务工,红白喜事各种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记得以前,家里老了人,做孝子的累得要脱层皮!既要闹丧堂,又要闹厨房,几天几夜熬下来,黑头黑脸,眼睛成了大熊猫。莫讲别的,光几十桌碗筷、调羹,就得挨家挨户去借。   再看场院,两个牌桌上就有婶婶和嫂子,坐在那儿镇定自若地打牌。孝子还有空打牌,这要搁在以前,打死人都不会相信,可如今大势所趋,难道某一个人还想移风易俗,让人戳脊梁骨?!且湖南人素来是人情急如火,没钱当鼎锅。
  正说话,六大碗菜已摆上桌,五荤一素,全是地道的湘菜。几乎每碗都离不开辣椒。有水煮鲜鱼、油豆腐炒肉片、酸炒牛筋……味道也还可口,一桌两百一十元,用母亲的话说,不贵。母亲既说不贵,想必是实惠的,于是就心安理得地吃起来。数了一下,十一桌,八人一桌,有个别的还没坐满,有人把盏,有人夹菜。其中有一桌人,全是陌生的面孔,尤其几个女子,颇有几分姿色,一问才知原来是戏班子成员。另有几桌,皆是老弱病残,有些个是隔壁几个村子的。不得不承认,岁月是把凿子,当年灯芯划得出血痕的美少妇,岁月这把锋利的凿子,已在她们的脸上凿下纵横阡陌的沟壑。当年曾一拳打得死牛的壮汉,已赖于拐杖,走一步颤颤巍巍的。
  他们怎么都在这儿吃饭?是来挂人情的吗?我悄悄问母亲。
  母亲回说,现在图的是人气,谁愿意来,餐餐都有好酒好饭款待。我颔首,明白湖南人的热情好客,这就是传说中时兴的吃流水席了。
  提供免费的酒饭不算,晚上若有人来打牌,主家还得发钱,按人脑壳算,六十块钱一个人。
  我愤然,说给赌博的人发红包,这样不好,助长了歪风邪气。
  同桌的二婶笑了,说侄女呃,人家屋里办丧事都是这么子做的,不是怪事,你若不给,人家就会说主家小气,不会登你家的门。
  一个年轻小伙子,嘴里唱着诺,酒来了咧!我道是谁,抬头看去,原是头缠孝布的二堂弟,一手提桶,一手拿瓢斟酒来了,冷眼看去甚是滑稽,貌似店里的酒保。众人不由得“扑哧”一声,二堂弟也腼腆地笑了。
  酒是主家自供的,当然是本地的米酒,只要你好那一口,任何人都可以敞开喝。如若不喝,也没人强求,一切像在自个儿家里般随意。若不是有披麻戴孝的人影晃动,门口贴着绿色的挽联,还以为是红喜事呢。
  我的目光越过香气腾腾的饭菜,夕阳已无力地坠进西边山坳里,天色慢慢暗下来,四周的山峦似乎伸手可及。世界上一切似乎都有生命的迹象,只是我的祖母静静地躺在棺柩里,我的祖父和父亲在墙上微微地笑着。我想,除了那些早已作古的先人,尚有山神、树神、水神……在山巅,在树梢,在云端。当然,还有在座的亲朋好友,他们的先人也静静地安息在地底下,但活着的人仍然得活着,日子依然得过下去,明天的太阳还是从东方升起,因此啊,奶奶,请你别生气!你离开这个世界了,原谅我们还在你眼皮底下吃喝玩乐,谈笑风生。
  犹记得当年我父亲病危时,他把我叫到耳边,从喉管里艰难地发出嘶哑的残音,说夜里梦到“黑白无常”拿着铁链套着他的颈子要拖走,让我请奶奶烧几片纸钱儿。当时,我父亲的病榻就是靠近五叔家这头的东厢房,我走出房间,见祖母坐在西厢房的屋檐下,大热的天,手里拿着把蒲扇,一下一下,慢悠悠地摇着。那时祖母身体尚健,行动自如。我走到她面前,转达了父亲这个小小的意愿。谁知她皱了下眉头,淡淡地说,莫信那些个,你爸是病糊涂了。
  我讶然,僵在那几秒钟,心生悲凉。要知道,父亲在我生活的那个城市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掏出电话本,给家里的叔叔打电话,先是嘱咐不要把他的病情告知于祖母,二是提出如今物价上涨,要求把祖母的零花钱从以前的十元提高到二十元。
  六十六岁的病父,朝不保夕,尚在为他耄耋之年的老母牵肠挂肚。相形见绌呀,是我不孝。父亲住院期间,把生命的主动权交到我手里,我却听信医生的话,轻易放飞了父亲的生命之线,第二天就把他送回了老家,十天后他死不瞑目!我算什么东西,禽兽不如啊!为这,我曾自我鞭挞,深刻忏悔,写了篇散文《骨子里的疼痛》,刊发在某刊物上。
  人各有命,富贵在天。我不难理解祖母,举手之劳固然挽救不了我父亲的生命,奉旨前来捉拿我父亲的“黑白无常”亦不会为了几片纸钱而饶过我父亲。要不,农村的俗话不会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挨到五更明。”祖母当时已知我父亲油尽灯枯,自然回天无力,总不至于因为大儿子的先行离去而寻死觅活吧。我祖母遭遇晚年丧子之痛,我父亲何尝没有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打击?父亲去世十年前,我年仅二十九岁的二姐,红颜薄命,撒手人寰!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大火烧在对面山岭上,谁都喜欢跑去看热闹。只有刀割着自个儿肉了,才知道什么叫痛!
  三
  吃罢晚餐,戏班子一名年轻女子上台打招呼,今晚唱花鼓戏——《老少配》。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的地方戏曲,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音乐主要是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与广西桂林的彩调一样,各有千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老百姓所喜爱。
  晚上八点半,开始唱花鼓戏。戏台上巨大的LED显示屏,打出一个巨大的白底蓝色楷体“奠”字,接着显示出我祖母的遗像。上头有“哀思”二字,配一副“云山常做伴松柏永为邻”的挽联。我心下赞叹,商家此举很是明智,既得孝家的欢心,同时又博得了观众的眼球。想我祖母,一生默默无闻,亡故后居然也上了荧屏,荧屏中的祖母慈眉善目,笑吟吟地注视台下的乡邻。
  一个头戴瓜皮帽,鼻梁上像涂了坨白鸡屎的三花子(小丑)上来,用祁東本地话打开台,讲好话,声音洪亮,吐字干净,话又押韵,数快板似的。台下坐满了人,前后几个村子的男女老少,但凡会走的、走得动的,都想来听听,花鼓戏到底长什么样。以前农村的白喜事,都是打渔鼓,几十年没什么更新。到最后,台下坐的观众屈指可数,别说打渔鼓的鼓不起劲,就连主家脸上都尴尬,结果钱花了,丧堂却暖不起来。听戏好比人的胃口,天天吃人参燕窝,也会腻味。这一回,不知是谁的主意,居然请来了花鼓戏。三千块钱一场,一天一场,共三场。   我们九个做孙女的坐在屋檐下东头,和场上所有乡邻一样,酒足饭饱,静等好戏开场。
  西头屋檐下摆有两台电脑,一男一女正在幕后操作,配背景和台词。这不,戏台前边已打出电子屏:今晚演出——《老少配》。我寻思,这个,就是花鼓戏的新颖之处吧,对于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村民来说,自然极具吸引力。
  三花子鼓起腮帮子,好话泼水样地不停歇。台下的观众不时扭颈朝我们望,有人笑着提醒:港(讲)好话喽,讨红包了。戏未开始前,主事的就来和孝子们商量过,一次性包个六百元钱准数了。三花子接过红包,眼睛发亮,当场拆开,又唱了几句收尾的好话,高高兴兴地从后台下去,一个身着红色古装的小生开始登场……
  大堂弟点燃一串长鞭炮。声音响彻山村,硝烟弥漫在场院上空,林中的鸟儿被惊得扑棱着翅膀,草下的虫子吓得噤若寒蝉,连二叔家的黄狗都夹着尾巴溜回自个儿窝里去了,台下的观众洗耳恭听。我想,方圆十里八里的人都来给祖母闹丧堂,这个时候她是幸福的,传说人刚落气,他(她)的灵魂前七天会歇在高处。我不知道,此刻,我祖母的灵魂会歇在何处。我转到堂屋里,想要添三炷香,却见香火正旺,一对白蜡烛闪烁。
  乡里狮子乡里舞。小生一开口,唱的是我们本地祁东土话。少顷,一小旦登场,往那戏台上一站,杨柳腰一摆,兰花指一跷,开始自报家门,但见她,华服生辉,明眸如水,胜似那出水芙蓉。她轻启朱唇,声音如早春的黄鹂,把个祁东土话咬字清楚,再加上台词通俗,基本上七字一句,句句押韵,唱腔纯朴,听起来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坐在我旁边的大姐听得眉开眼笑,说,在外地讲家乡话,總觉得好土,现在才晓得,原来我们祁东花鼓戏,用土话唱出来,又顺口,又好听!
  正在兴头上,四婶从码头上走来,问哪儿还有空板凳。原来,又来了一群人,场下早已座无虚席,他们就站着听。
  堂妹去屋里瞅,大年晚上哪有砧板空?我们只好挤着点坐,腾出两条板凳,以尽待客之道。
  场下不时有人拿出手机来拍照,堂弟用茶盘托着散装纸烟,逐个逐个散了几遍,无论男女,每人两支。戏到精彩处,后台便会炸出一串鞭炮,以示鼓励。
  戏唱到大半,接近高潮。两个堂妹出现在人群中,一个捧了箱糖果,另一个负责散发,见人脑壳点,每人一份。所谓的糖果,事先用红色塑料袋包好,有一抓葵瓜子,一抓炒花生,几块芝麻饼干,两个苹果。有的全家老少,得了四五包,堆在大腿上。有些揣进口袋里,并不急着拆开来吃,仍津津有味地盯着戏台子……唱戏的时而娇滴滴,时而怒冲冲;时而笑得花枝乱颤,时而哭得稀里哗啦。台下的人呢,张着嘴,歪着头,也有涎水流下来不自知的。真应了那句俗话——唱戏的癫子,看戏的呆子。
  听完戏,洗漱完毕。守夜是男人们的事,我和大姐在五叔家二楼靠东的卧室休息。
  山里的夜,清凉舒适,盖一床夏凉被刚刚合适。默默躺下来,心里忏悔:奶奶,对不起,你离世了.我们还照样呼呼大睡。
  清晨,从堂屋传来哀曲。舒缓,低沉,悲凉,在整个山村回荡,听来令人惆怅……我默默踱到西边的阳台上,西边的阳台与母亲家的阳台刚好隔着场院。俯视布篷下,场院空旷,地上满是果皮纸屑,叔叔们坐在堂屋门口,因睡眠不足而疲惫不堪的模样。在娘亲没有下葬之前,他们做孝子的心时时悬着,虽说厨房包了出去,可毕竟有无数烦琐的礼节事项,环环相扣,哪一环都不能出任何差错。
  这会儿,我突然发现戏台前贴一副蓝纸白字的挽联——“花鼓惊乡邻众目含酸千滴泪,悲声挽慈母寸心欲断九回肠”,横批为“哀悼彭门赵艮秀老孺人千古”。戏台前边有电子屏预告:今天的花鼓戏为——《张古董磨豆腐》。这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戏,因剧情跌宕、言辞粗犷、动作性强、生活气息浓,深得百姓喜爱。
  祖母明晚再在阳间住一宿,就要被送往土地的深处,高山才是千年屋,辞别凡间永不还。人活百岁,在世上终究还是过客。
  上午十一点半,第三场花鼓戏《朱买臣卖柴》唱完了。那个三花子又来到台上讲好话讨红包。
  ……老奶奶福寿长,全家大小莫太悲伤。
  兄弟个个有气量,花鼓唱了有三场。
  别个赚钱一箱箱,你屋里当得开银行。
  大年三十夜晚来扎账,全家数钱数到天光。
  百块的票子冒(没)得当放,一捆捆地来垫床。
  五十块的票子冒得当放,张张扯起克糊纱窗。
  十块的二十块的冒得当放,沓沓捧起砌围墙。
  你屋里前面有个金坑,你屋里后头有银塘。
  金子银子会生崽崽,生起那崽崽有几箩筐。
  开场来把好话港(讲),百块的票子红央央。
  起头包了六百块,六和大顺好吉昌,冒把师傅来看轻(轻读枪)。你屋里头文也有,武也有,文定国来武安邦。
  老奶奶曾孙崽读书天天向上,考试次次得头名。
  北大清华任你选,漂得海来留得洋。
  孙子孙女个个在远当(外地的意思),千里迢迢回家乡。
  为了奶奶添热闹,姊姊妹妹舍得花钱粮。
  小车子排起有十来部长,孙女个个长得好漂亮,尤其有副好心肠……
  三花子摇头晃脑,唾沫四溅,那个小旦也坐到乐器班子旁边,跷起二郎腿,见缝插针地吆喝:嗨……老板还要加点红包哦!
  三花子仍接着唱:
  我的好话泼水样,
  我的喉咙急起和钵子样,
  多多少少加点点,
  伸手莫打笑面郎,
  等于少抽两包芙蓉王,
  你姊姊妹妹赶紧赶忙打个商量….
  小旦的眼睛不时朝我们所坐的屋檐下睃,逮准时机又插进话来:嗨……特别是那孙子孙女,个个都长得蛮漂亮哦!
  大姐哈哈大笑,几个堂妹也被唱得坐立不安,我则醉心于三花子的唱词,叹服这三寸不烂之舌,忙着录视频。
  到最后,好话唱了一炷香的时间,三花子共得一千二百元红包才下场。   戏终人散,唱戏的怀里揣着厚厚的人民币,满意而归。
  四
  据安排,今晚有上山夜歌扯懒婆娘的节目,上午来了三个歌师。
  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亡者开路,来向神明问卜吉凶。
  傍晚,见几个叔叔穿麻束带,神情肃穆,跟着歌师走进祖母临终的后厢房,我也赶紧跟在他们屁股后面。
  一个中年男子歌师,手持一截细竹子,竹子上端贴一张画有天书般的符号,站在我祖母床铺前,摇动竹竿,口里念念有词,常人听不真切,也听不明白。歌师唱罢微微鞠躬,说出我祖母的姓名及生辰八字,道明要引领她的灵魂出门。
  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屋角和窗户都结满了蜘蛛网,白色的墙壁已泛黄,一张年代久远的老式架子床,被褥垫子皆空,唯有几件旧衣裳搭在床尾,一只衣袖垂下来,显得空荡荡的,孤零零的……
  一个脚跨两个世纪,活了近一百岁的老人,她全部的家当就剩几件廉价的衣服,我不由得鼻子发酸,眼睛发热。她上无片瓦,几间房屋还不够儿子一人一间。没有工资和任何收入,银行无一分钱存款,她是多么的一穷二白!在农村,情况大多如此,劳累一生,到最后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
  我祖母六十岁开始吃轮供饭。五年前因跌了一跤,医治无效,瘫痪在床五年,身上连褥疮都没生。除了她自己爱干净,当然与儿子媳妇五年如一日的侍奉密不可分,当时医生断定她只能活五个月,可她硬是活了五年,她是多么的坚强!
  她曾说,我这身体,没啥毛病,看样子能活一百岁,我想活着,看看这花花世界……宁在世上挨,莫在土里埋。由此可见,祖母是多么的热爱生命!
  打卦马上开始,我拉回飘忽的思绪。
  在这儿,不得不补充说明一下:打卦是一种流行在我国南方的道教问卜仪式,它是旧时的一种迷信活动。“卦”是工具,用两块蚌壳或兽角尖做成。长约三寸,似竹笋,分成两半。打卦的人口中念念有词,把卦望空一丢,掷以问神,观其俯仰以占卜吉凶。论阴卦、阳卦、宝卦,确定吉凶,宝卦为吉。
  在我们当地,有人死九卦之说(意为亡者的九个心愿)。丧事打卦,要在三个不同的场合下完成:首次是在亡者临终的床前,第二次在出祠堂的大路上,第三次是在停放棺椁的大门口。每次要掷三个不同结果的卦才算数,分别是宝卦、阴卦和阳卦。歌师以亡者的口吻在其孝子贤孙面前讲述她的心愿及牵挂,据说颇为灵验。若是谁能得到亡者的一个卦,那是一件很引以为豪的事情。小时曾亲眼所见,一个得了卦的孝女,哭得呼天抢地,眼泪满天飞,头在棺椁上碰得砰砰作响,额角流血,三五个人都扯不起来。
  问卜开始,室内肃静。歌师口中念念有词,开坛请师,又朝我祖母的床位作了三下揖,详细禀明自己的身份和所要问的事情(某某地某某人现求某某神明指示某某事情……),其中我听得真切的有彭門赵艮秀老孺人,接着用双手合住一对牛角做的卦,举过头,卦在手中一捻,望空一丢,但听“吧嗒”一声,卦散作两瓣,一瓣朝天,一瓣朝地。叔叔们先前垂首静跪,这会儿纷纷将头伸得像鹭鸶一样,目光齐刷刷地盯着那两瓣卦。歌师满意地点点头,确定是吉象一宝卦。
  第二卦求的是阴卦。歌师连续打了四五次,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地提醒,结果落地的卦总是一瓣朝天,一瓣朝地,就是求不到阴卦。歌师皱起了眉头,拉长音调,做戚戚状地唱: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为的是哪一桩?
  卦打不转,表示没有猜中亡者的心思。有时为了一卦,子孙脚都跪麻,年长者得扶着墙壁才起得来。
  有乡邻在旁边嘀咕,老人家有点转弯,想要做子孙的多跪一下……你看你看,你们做孝子的半跪着,怪不得老人家不满意。二叔三叔都已年过花甲,几兄弟相互扭头你望望我的膝盖,我看看你的膝盖,最后都老老实实双膝跪地。有什么法子呢?最后一次侍奉老母亲,不管你有几岁,不管你贫穷富贵,在父母亲面前,谈何尊严!
  我忙起身,走到屋檐下,朝正在玩字牌的大姐招手说,打卦了,还不快来看看?
  大姐忙跟过来跪在我旁边。少顷,在场院上玩字牌的几个堂妹及婶婶和嫂子都跟了进来,悄悄跪下。
  二叔突然闷声提示,看是不是她舍不得死,想再活几年。五叔也跟着附和。歌师把这意思编成了顺口又押韵的两句话,结果拖长声调,将卦望空中一丢,拉长声音慢声唱道:要打个阴卦,转回来……结果,两瓣卦同时俯地,为阴卦。
  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真是活人耶!
  第三个卦求的是阳卦。打了七八次,还是打不转。结果四个叔叔一个卦也没得,倒是我兄长得了一卦,意思是祖母念及我父亲走在她前头,要叔叔们多关照老嫂和侄子。
  我甚感汗颜,我父亲去世后,四个叔叔念我母亲年事已高,没要我母亲赡养祖母,已是仁至义尽。
  众人又在议论:老人家真是聪明,在生的四个儿子一个卦都不给,莫得罪了哪一个。
  下午三点,太阳毒辣辣的,气温三十几度。礼生在广播里喊:准备接外家(娘家)人了,各人送来的花圈挽联各人自己举。
  出发前,有两个叔打着赤脚。礼生说,现在不同以前,孝意在,个个看得见,不必要打赤脚了,当心石头沙子硌脚。
  来帮忙的乡邻,举着凉伞,乐队吹吹打打,开始上路。长房孙子捧着灵牌走在前面,披麻戴孝的队伍像一条白色的长龙,逶迤前行。经过别的村子时,家家户户倾巢而出,有些直接跑到路边来瞧热闹,步行一公里,翻过一座山,见几辆车停在山脚下的公路上,一条金龙杵在那儿,有穿白绸缎制服的乐手侍立一旁。我们下了坡,人人已是汗流浃背,再加上孝帽遮挡,密不透风,后颈的头发可以拧出水来。在礼生的指挥下,我们停步不前,跪在路边迎接,等客人全部通过,外家为主的人经过时,手往上一抬,意思是免礼,起身,孝家才能起身。
  在我们当地,有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的规矩。
  谢天谢地,叔侄(祖父的亲戚)不需要兴师动众地接,倒省去了许多事儿。
  五
  送亡者上山前的晚餐是正餐,要吃十大碗。在此,请容我费几句笔墨,描述一下当地的农村酒席。   所谓酒席有十大碗菜。碗是那种大海碗,第一碗是糖水湘莲;第二碗是带皮子的羊肉;第三碗是甲鱼;第四碗是一坨正方形的猪肘子,三斤重,炖熟后整个端上桌来,负责安排散菜的人需端去厨房用刀切成八大块,方便一人一块。接下来无非是鸡、鱼、猪肚;第十碗是丸子,即团圆的意思。这种丸子,不同于市场上那种。它是用新鲜猪肉剁碎成末,拌以生粉,用手揉搓成小圆球状,大如马蹄。待清水烧开,倒入,翻滚上浮后捞起,撒入胡椒粉,咬一口,鲜香滑爽,老少皆爱。
  十碗菜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第六碗的烟笋。提起湖南烟笋,简直令人垂涎欲滴。它委实颇具地方特色,取材于春天肥嫩的笋子,晒干后烟熏而成。吃时提前一两天放在凉水里浸泡,中途换几次水,手感软嫩后斜切成丝,切好后放入大锅里添满水煮开,再用文火煮半个小时。捞出后再倒入无油的干锅里,翻炒到没有水分,再放入食用油,煸出香味,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慢煨,盖上盖子。中途翻动一下,加入整只干辣椒,快收汁前下蒜瓣,淋蚝油撒鸡精拌匀,就此,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烟笋就可以出锅了。它香辣、滑嫩,有嚼劲,伴有一丝淡淡的烟火味,是下饭独一无二的佳肴,素有烟笋下饭、鼎锅刮烂之说。
  总之,整个晚宴,场院上灯火通明,宾朋满座,谈笑风生,鞭炮腾起蘑菇云,大乐止小乐长奏。我母亲事先在开席前给祖母献上饭菜。记得小时,但凡家里有点好吃的菜肴,不用父亲开口,我母亲事先就会舀一碗最好的,打发我们姊妹给祖父祖母送过去。相比农村老人病后凄惨的遭遇,我祖母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撤了席,众人都在剔牙叙闲话。我突然发现一只大黄狗,嘴里衔着只熟鸡,打五叔家那头的厨房急急行来,从场院经过,神色张皇。我用手一指,众人大呼小叫:狗叼鸡了!狗叼鸡了!
  有人调侃,这狗蛮聪明,懒得和你一口一口地偷,索性叼一只回去慢慢吃。
  有人欲起身去撵。
  有人劝,算了,狗都咬过了,谁还敢吃?
  有人认出是二婶家的狗。二婶回过神来,跺脚,跳起来去追,嘴里骂着,死狗,死狗!肯定是叼回去给它崽崽吃……
  大黄狗回头望了女主人一眼,虽面有怯色,还是舍不得丢下口中的美食,径直溜回家去……
  都说虎口夺食,没想到今晚竟弄出个狗口夺食来,众人觉得蛮好玩,个个哈哈大笑。
  六
  晚上八半点,开始唱上山夜歌一扯懒婆娘。
  唱夜歌扯懒婆娘是流传在湖南及周边不少地区的民间曲艺,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多用于丧事之时表达哀思,进行祭奠,孝子在守灵的时候请夜歌师来唱夜歌,并以鼓声伴和,曲调古朴,音韵悲凉。
  一个年约四旬的高个子男人,站在大门口,戴着扩音器,昂着头,身子微微摇晃着,用本地话开始唱起来……
  观众竟不到一桌人,且大多发染雪霜。
  自家三桌人在场院上打字牌。叔叔们看不下去,拢过来催,你们做孝子的都不去听歌,坐在这里打牌,给人家看了像话吗?
  有人鼻子里应一声.其他人干脆充耳不闻,眼睛盯着手里的字牌。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叫年轻人去听扯懒婆娘,就等于听催眠曲,打牌可以通宵劲头鼓鼓的。
  我侧耳听了一下,没听到开头,闻得几句是:
  不唱天来不唱地,听唱一本生死记。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生死总由南北斗,人无二世凡间行。
  一失人身万劫难,人无两世在凡间。
  人在凡间走一度。思想红尘有多久?
  百年嫦娥千秋岁,人心不似水长流。
  父子夫妻哪长久?人生似鸟同林宿。
  大限来时各自飞,情重恩深也分离。
  山中也有千年树,谁人百岁留得住?
  世间难逢百岁翁,月残花谢一场空。
  人在凡间一口气,争啥长短争么气?
  事业繁华一旦空,谁人在世与天同?
  不管聪明多么巧,谁道春雷一声讨。
  终赴山头土一堆,肠断儿女哭不回。
  不说荣华与富贵,哪个死时有人替?
  贫穷自在富贵忧,大限到头一齐丢。
  十点钟,听众得了糖果,一炷香后,陆续离去,堂屋里除了几个歌师,几个叔叔就成了听众。歌师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称唇干舌燥,歇一下。母亲吩咐煮糖水蛋给他们吃夜宵。
  深夜两点,开始“起粮仓”。不知什么时候,棺椁前设一桌案,上面放着个装有五谷杂粮的盘子,两个陶瓷罐子(大如旧时家中的食盐罐)o一个五十多岁的歌师在桌案前打躬作揖,又化了几片纸钱,嘴里唱了几句众人听不懂的词,先后由孝子贤孙分长幼开始起粮。
  轮到我上粮时,旁边有人教我,先给奶奶作三个揖,左右两手交叉,放在面前五谷杂粮的盘子里,一手抓一把,左手将粮放进右边的罐子里,右手将粮放迸左边的罐子里。还别说,反着手做事,虽别扭,倒也新鲜有趣。
  待塞滿了粮罐,歌师用红布将两个罐子封好,用白线绑紧,然后捧到我祖母的棺椁下面,嘴里念念有词。据说在封棺时放入棺内,给祖母带到阴间去,将来在那一头五谷丰登,谷满仓,粮满缸。
  不多久,歌师叫众孝子在堂屋前排好队,准备散种子。何为种子?就是盘子里剩下的五谷杂粮。传统的说法就是照顾好亡故的亲人,还得庇佑活着的家人。
  由于五代同堂,人员众多,围成个扇形都挤挤挨挨,再加上谁都想多得些种子。歌师还在做准备,众人就扯起孝衣的前襟,拉得宽宽的,足以包下一个大南瓜……
  歌师端着一盘种子,一边唱一边散,每人一小抓,不过十来颗,个个牢牢兜好,视若宝贝。先后分了三次,也不过半两重。散完种子,歌师嘱咐自个儿包好了,放在枕头底下睡三个晚上,煮饭的时候选几颗好的掺进去吃了,称将来屋里养的鸡鸭见风就长,喂的猪和牛一样。虽然大多数人什么都不养殖,还是深以为然。
  得了种子,已是深夜两点多,接下来还要在天亮前封棺、抓柩。我们这些做孙女儿的呵欠连天,各人忙不迭地摸向床铺,守灵是儿孙的事。其中有人三夜都没合眼,脑袋像打晕的鸡。六天六夜,迎来送往,孝子们只能咬紧牙关硬撑。
  七
  出殡那天早晨,举完家祭,九点钟,礼生指挥送亡者上山。两个乐器班子,吹吹打打,八个抬夫抬着我祖母的灵柩,起棍时,猛喝一声:“嗨!”浩浩荡荡朝村子的山坳出发。
  送丧的“龙”在乡间小路上翻滚腾挪,田里的稻穗一片金黄,池塘田埂上随处可见橘子树,橘子当阳的地方呈黄色,背阴处尚青,看一眼酸口水直流。奶奶在世时最爱吃橘子了,没想到,今年的橘子她吃不上了。来到她长眠的山脚下,有两棵近百年的柿子树,仰视,高丈余,居然还挂着青青的柿子,真是树活百年易,人活百岁难。小时,它们曾是全生产队人最大的企盼、最美的水果。如今,村民连摘都懒得摘,任它熟了给鸟啄,鸟儿要是吃不过来,就由它落在地上,人们连腰都懒得弯。有什么法子呢?人的胃口只有那么大,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柚子、橘子、桃子和李果,谁还稀罕这老掉牙的东西呢?
  祖母长眠处是一块新开的墓地,周围是屏风般的山峦,可以看得到她生前的房舍,屋前屋后的菜地果园,和五岁时她进村的那条路……还有葬在我家后山的父亲和爷爷,以及同村亡故了的乡邻。
  把祖母送到墓穴处,送葬的人洒下几滴泪水,扯掉孝布,转回来,吃完午宴,先后离开,奔赴各自的住处,继续他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 韦露
其他文献
1  深深的巷子,仿佛是在地下,有风,黑乎乎,总也爬不到尽头。  那时,我大概还不到一岁,站不起来。爬累了,就两手撑地,仰起头来望过往的大人。可是,没有人理会。只有放声大哭,才有人蹲下身来,拍一下我说:“哭哭又笑笑,鸡儿鸡母带入庙。”庙是什么?我不知道。在一个暗的小洞口,我看见一只鸡儿钻进又钻出:咦!洞的那边就是庙吗?那里面静悄悄的,偶尔传来一阵响,一阵凉风。等稍大一些,我才明白,洞里那片幽深也不
期刊
蓝天上飘白云,长烟囱里冒白烟  火炉通红,烧煤,烧电,烧垃圾,也烧人  师傅啊,请你慢一点,再慢一点  他從烟囱口冒出来时,我正在飘过来的路上
期刊
铜鼓岭菜市被一大片蓝色的铁皮屋顶罩着  从正门进去,依次卖水果、蔬菜、肉类、水产、  干菜、调料  每一次,我都盡量不去同一个摊贩  神爱世人,在它爱不过来的地方,我替它一下
期刊
我们走着走着,就没话说了  江水流着流着,就变成了湖水  我不說话,像清江;你也不说话,像长江  合江楼是一座猩红色的纪念碑。我们沉默  运沙船的突突声,加重了我们的沉默
期刊
风吹草尖,一排排低过去,如信使  我来了,你就知道我來了  素不相识的人啊,这是第二次  路过这座矮山,想起山脚下你的新坟  我走得很慢,是怕看见了你  我转身很快,是怕你也看见了我  但对于生死,我的看法和佛不一样  我不承认轮回,只承认轮到
期刊
这一趟火车  是我们的  当然,也是他的  来到我们中间  一个挑着扁担的人  多么不合时宜  后来,没人知道  他跟着人群,还是  人群跟着他上了车  火車在大地上飞驰  像倒着开
期刊
游庐山  登上汉阳峰时  想起女司机的话  在峰顶能看见武汉  七岁时,母亲  也曾经这样说过  站在房顶上,就能看见  出远门的父亲  是的,虚空中有苍茫的清晰  是的,我恐高  却痴迷于一切高处  就像此时此刻  地球托着汉阳峰  汉阳峰托着我  极目之处尽收眼底  不能看见的,虽然还有很多  比如另一个世界的父亲  比如究竟有没有另一个世界  作者简介:林东林,作家、诗人,曾就职于桂林、上海
期刊
独居就是这样,既养不了猫,也养不了狗  买了七条金鱼,已经养了三个月  每次出远门,我就把它们放进大号收纳箱里,蓄满水  回来之后,又把它们放回小玻璃缸  噢,我也是它們其中的一条  我也这样养着自己
期刊
如果不是我吃  这一截甘蔗就是别人的  这一截甜也是  如果不是我转身  这一阵海风也是别人的  这一阵冷也是  如果不是我看见  这一幕画面也是别人的  这一幕想象也是  ——那个卖甘蔗的老妪  正在数钱,到了晚上  她還会去灯下再数一遍
期刊
唐女 广西桂林全州人,70后,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在《诗刊》《青年文学》《时代文学》《廣西文学》《西湖》《诗歌月刊》《奔流》《延河》《南方文学》《红豆》《黄河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作品被《海外文摘》转载,作品人选《文学桂军二十年诗歌精选》《广西诗歌双年展精选集》《文学桂军二十年散文精选》《(广西文学)散文精品集》等。出版诗集《在高处》,散文集《云层里的居民》。  荒园佛音  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