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这是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一道练习题。在反馈本题时,我发现只有小部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如:26×32这一题,可以把26看成20,把32看成30,20×30=600,把结果估小了,还有600,说明正确的结果比600大,所以不可能是532。而34×32这一题,只需要看个位,因为个位相乘的积是2×4=8,所以不可能是532。然而,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准确计算,再去比较结果。
这让我感到自己教学的失败,自觉得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常常会引导学生利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之更加简便。可是,没有了引导,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是不是在我的教学中缺失了些什么?如何让学生自觉地运用估算?
课标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体现估算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数感。
如果把估算当做一个单独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我想学生只会在有要求时进行估算,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方便解题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验估算的重要价值,这样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估算的背景意义,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创设“为了庆祝国庆节,在体育场中间搭建一块长方形的大型舞台,长104米,宽49米”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铺满这块舞台大约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毯”的问题进行估算。利用提供的问题背景,使学生体会“104×49”的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决问题的生动情境中应需而生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根据问题情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在设计问题时,提供有效的数学情境,恰当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形象地识别、判断“估大与估小,以及估多了多少与估少了多少”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解决“104×49”大约是多少的问题中,学生一般会展示出三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04×49≈4900
想:100×49=4900
方法二:104×49≈5200
想:104×50=5200
方法三:104×49≈5000
想:100×50=5000
让学生思考这样估算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相差了多少?并用课件加以演示。在估算策略和方法选择过程中,解释结果估大估小的、无法确定的原因,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以上这三种估算方法中,哪种估算结果最小?哪种估算结果最大?如果在一条数轴上,用一个点描述出来,就会十分清晰。
在直观数轴图的辅助下,学生能很轻松地明确估算结果的值域范围,实现对估算结果“会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安排精确计算与估算的方法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精确计算与估算的异同点,感悟生活中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精确计算,但有些问题可以用估算来解决,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并通过估算结果与准确数的比较,初步认知那个结果跟准确数更接近。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虽然他的估算方法是对的,但是本題应该是精确计算,而不是估算。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并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图示描述估算与精确计算之间的联系。
我想,《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加强估算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习惯以及估算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有关估算的数学资源,并挖掘教材中有关估算的题材,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发展学生的估算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是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一道练习题。在反馈本题时,我发现只有小部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如:26×32这一题,可以把26看成20,把32看成30,20×30=600,把结果估小了,还有600,说明正确的结果比600大,所以不可能是532。而34×32这一题,只需要看个位,因为个位相乘的积是2×4=8,所以不可能是532。然而,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准确计算,再去比较结果。
这让我感到自己教学的失败,自觉得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常常会引导学生利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之更加简便。可是,没有了引导,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是不是在我的教学中缺失了些什么?如何让学生自觉地运用估算?
课标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体现估算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数感。
- 以情促思,生成估算意识
如果把估算当做一个单独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我想学生只会在有要求时进行估算,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方便解题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验估算的重要价值,这样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估算的背景意义,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创设“为了庆祝国庆节,在体育场中间搭建一块长方形的大型舞台,长104米,宽49米”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铺满这块舞台大约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毯”的问题进行估算。利用提供的问题背景,使学生体会“104×49”的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决问题的生动情境中应需而生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
- 数形结合,探究估算策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根据问题情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在设计问题时,提供有效的数学情境,恰当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形象地识别、判断“估大与估小,以及估多了多少与估少了多少”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解决“104×49”大约是多少的问题中,学生一般会展示出三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04×49≈4900
想:100×49=4900
方法二:104×49≈5200
想:104×50=5200
方法三:104×49≈5000
想:100×50=5000
让学生思考这样估算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相差了多少?并用课件加以演示。在估算策略和方法选择过程中,解释结果估大估小的、无法确定的原因,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以上这三种估算方法中,哪种估算结果最小?哪种估算结果最大?如果在一条数轴上,用一个点描述出来,就会十分清晰。
在直观数轴图的辅助下,学生能很轻松地明确估算结果的值域范围,实现对估算结果“会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
- 求同存异,构建知识体系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安排精确计算与估算的方法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精确计算与估算的异同点,感悟生活中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精确计算,但有些问题可以用估算来解决,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并通过估算结果与准确数的比较,初步认知那个结果跟准确数更接近。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虽然他的估算方法是对的,但是本題应该是精确计算,而不是估算。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并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图示描述估算与精确计算之间的联系。
我想,《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加强估算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习惯以及估算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有关估算的数学资源,并挖掘教材中有关估算的题材,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发展学生的估算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