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 “着力点”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同一文题,不同作者
由课本中的文题为着力点,通过介绍同题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选材、主题、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辨析能力。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母亲》一文,学者胡适从母亲作为“慈母”“严父”“后母”“后婆”“寡妇”五种身份,表现母亲“爱子、仁慈、温和、气量大、有刚气”的形象特点。在结束文本的学习之后,我将老舍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推荐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再让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自己的母亲形象。
同一主题,不同文体
语文各册课本中有许多单元表现了同一个主题而文体不同。如“母爱”这一主题,八年级下册有散文《我的母亲》。我将高尔基创作的小说《母亲》推荐给学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对同题作文的不同表现方式提高了认识,有力地拓宽了学生进行同一命题作文的写作渠道。
同一主题,同一体裁
向学生推荐同一体裁同一主题的文章,有利于同中求异,优中取优。以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文为例,我引导学生阅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老舍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了伟大的农村妇女身上勤劳、仁慈的优秀品质。这些发现对学生写自己的母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使学生对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一作者,同时期作品
拓展阅读同一作者在同时期的作品,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作者此时思想发展的了解,便于学生开展“知人论世”的阅读,同时也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教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便将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这一爱国思想的发展情况。
同一作者,同思想的作品
将同一位作者表达同一种思想的作品结合起来进行拓展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后,为了让学生认识鲁迅“弃医从文”的道路之必要,加深对鲁迅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小说《药》,引导学生分析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目的和结果,深刻认识当时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表现。
同一文体,不同文本
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文体的阅读与写作,非常有必要开展“同文体、不同文本”的拓展阅读单元学习。如议论文体是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一学年重点学习的文体,《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步阅读议论文”“能写出简单的议论文”。许多老师将《说勤》《谈骨气》《理想的阶梯》这些文章加进议论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初步知识有清楚的了解,便于继续进行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
同一人物,不同文本
“了解先人历史,继承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之一,在初中课本所选的文本中有许多这方面材料。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隆中对》《出师表》之后,我又向学生推荐了杜甫的《蜀相》诗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节选)”的内容,这四篇文章都以诸葛亮这一人物为素材,但不同的作者眼中不同的诸葛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角度了解了这位“智多星”。
同一写法,不同文本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悟某一写法的妙处和具体操作方法,我有意识地在阅读中发掘写作教学的点,为构建“语用型”语文教学读写奠定基础。如学习八年级下册《故乡》一文,文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将“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和“希望的故乡”进行对比,将“少年时的闰土”和“中年时的闰土”进行对比,将“儿时看到的豆腐西施”和“中年时见到的圆规”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兵匪官绅横行的社会环境对人们性格的扭曲与迫害这一主题。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中学)
同一文题,不同作者
由课本中的文题为着力点,通过介绍同题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选材、主题、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辨析能力。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母亲》一文,学者胡适从母亲作为“慈母”“严父”“后母”“后婆”“寡妇”五种身份,表现母亲“爱子、仁慈、温和、气量大、有刚气”的形象特点。在结束文本的学习之后,我将老舍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推荐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再让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自己的母亲形象。
同一主题,不同文体
语文各册课本中有许多单元表现了同一个主题而文体不同。如“母爱”这一主题,八年级下册有散文《我的母亲》。我将高尔基创作的小说《母亲》推荐给学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对同题作文的不同表现方式提高了认识,有力地拓宽了学生进行同一命题作文的写作渠道。
同一主题,同一体裁
向学生推荐同一体裁同一主题的文章,有利于同中求异,优中取优。以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文为例,我引导学生阅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老舍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了伟大的农村妇女身上勤劳、仁慈的优秀品质。这些发现对学生写自己的母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使学生对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一作者,同时期作品
拓展阅读同一作者在同时期的作品,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作者此时思想发展的了解,便于学生开展“知人论世”的阅读,同时也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教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便将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这一爱国思想的发展情况。
同一作者,同思想的作品
将同一位作者表达同一种思想的作品结合起来进行拓展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后,为了让学生认识鲁迅“弃医从文”的道路之必要,加深对鲁迅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小说《药》,引导学生分析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目的和结果,深刻认识当时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表现。
同一文体,不同文本
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文体的阅读与写作,非常有必要开展“同文体、不同文本”的拓展阅读单元学习。如议论文体是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一学年重点学习的文体,《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步阅读议论文”“能写出简单的议论文”。许多老师将《说勤》《谈骨气》《理想的阶梯》这些文章加进议论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初步知识有清楚的了解,便于继续进行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
同一人物,不同文本
“了解先人历史,继承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之一,在初中课本所选的文本中有许多这方面材料。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隆中对》《出师表》之后,我又向学生推荐了杜甫的《蜀相》诗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节选)”的内容,这四篇文章都以诸葛亮这一人物为素材,但不同的作者眼中不同的诸葛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角度了解了这位“智多星”。
同一写法,不同文本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悟某一写法的妙处和具体操作方法,我有意识地在阅读中发掘写作教学的点,为构建“语用型”语文教学读写奠定基础。如学习八年级下册《故乡》一文,文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将“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和“希望的故乡”进行对比,将“少年时的闰土”和“中年时的闰土”进行对比,将“儿时看到的豆腐西施”和“中年时见到的圆规”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兵匪官绅横行的社会环境对人们性格的扭曲与迫害这一主题。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中学)